同道堂,所谓「钤印制度」咸丰在临终之时,将自己平时最喜爱的两枚

时间:2023-09-25 21:19:19编辑:奇事君

1,所谓「钤印制度」咸丰在临终之时,将自己平时最喜爱的两枚私印,一枚「御赏」,一枚「同道堂」慈禧没决定权

钤印制度规定,在皇帝年幼尚不能亲政时,凡是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谕旨,在起首之处必须钤盖“御赏”,即所谓的“印起”;谕旨的结尾之处,必须钤盖“同道堂”印,即所谓的“印讫”, 这样的谕旨才有效;没有钤加了这两枚印章的谕旨,一律无效。咸丰的八大臣辅政和钤印制度安排,使得朝政的运作形成了两宫太后代政和八大臣辅政的平行体制。

在咸丰的设想中,八大臣辅政可以发挥这八位顾命大臣的政治经验与集体智慧,又可以让他们相互监督和牵制;在此之上,两宫太后代政制度可以让皇后和载淳(实际上是慈禧)利用钤印制度对八大臣进行防范,而两宫太后又不必参与日常的政务处理和军国大事决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咸丰帝临终时精心设计的权力分配方案,其实是想通过多方牵制达到权力的制衡,以确保皇权不会旁落。

2,清朝灭亡后,御赏、同道堂印章现今流落何处?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两玺原是咸丰帝奕詝所用的闲章。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临终前遗诏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嗣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小玺分别赐给载淳和皇后纽祜禄氏,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便被其生母慈禧太后控制,代子钤印,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
二玺作为谕旨下发的凭证,其使用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约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结束,是晚清政治的见证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3,“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有什么含义?

“同道堂”、“御赏”两玺原是咸丰皇帝所用的闲章。
原用途:
“御赏”:皇帝看过、鉴赏过这件作品,盖个章,告诉人家,他看过了。
“同道堂”:为咸福宫的后殿,“同道”取志同道合之意。

历史: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奕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临终前遗诏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嗣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小玺分别赐给载淳和皇后纽祜禄氏,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便被其生母慈禧控制在自己手中,代子钤印,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
“同道堂”、“御赏”二玺作为谕旨下发的凭证,其使用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约至同治十二年同治帝亲政结束,是晚清政治的见证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4,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用的两方印鉴分别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

赐给慈禧皇后一方"御赏"印;赐给小皇帝一方"同道堂"印,此印由懿贵妃掌管。并申明,凡谕旨,起首处盖"御赏"印,即印起;结尾处盖"同道堂"印,即印讫。只有盖了这两方印鉴,谕旨方才生效。这两方印鉴非同小可,它是皇权的象征。

《热河密札》第十二札记道:"两印均大行皇帝所赐,母后用御赏印,印起;上(皇帝)用同道堂印,印讫。凡应用朱笔者,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皇帝刚死,停棺待葬,叫大行皇帝,也叫大行。《清后外传》记道:"文宗临崩,以印章二赐孝贞后及帝。后曰御赏,帝曰同道堂。凡发谕旨,分钤起讫处。""同道堂印后由孝钦后(慈禧)执用,想因穆宗(同治帝)年幼,故孝钦代钤。母后圣母,两宫分负其责焉"。
咸丰帝赐给皇后和幼帝的两方印是有深意的。他遗命八位王大臣辅弼幼主,而不是一二位,说明他考虑到了不使权力倾斜于一二人之手,造成王大臣大权独揽的局面。因为人多,八位王大臣可以互相牵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为使八大臣一心扶持幼主,又赏给了皇后和幼帝两方印,代替朱笔,不钤印的谕旨不生效。这就授予了皇太后与幼帝以某种程度的否决权。
实践证明,这两方印鉴起到了遏制顾命八大臣权力的重要作用。

5,咸丰帝临死前犯下了什么大错,引发宫廷政变,结果慈禧太后上台?

咸丰皇帝临死之前把小皇帝的同道堂的印章交给了慈禧太后。这就相当于让慈禧太后有了部分朝廷的权力。而就是因为她掌握印章才引发了宫廷政变慈禧太后成功上台。咸丰皇帝沉迷于酒色无心料理政事。他为了让自己放松就把阅览奏折的事情交给了慈禧。而慈禧正式开始接触国家大事当时咸丰皇帝有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就让慈禧代笔,也就是经过咸丰皇帝的锻炼让慈禧能够经常了解朝中大事并且她非常的聪明可以根据这些大事来制定正确的方案。有时候咸丰皇帝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国家大事的时候经常听从慈禧的建议。而咸丰皇帝听从慈禧建议之后解决了不少问题而之后咸丰皇帝也更加信任慈禧了。慈禧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实权但是实际上已经控制住了咸丰皇帝但是她并不表现出来。等到咸丰皇帝临终之前,曾经有大臣向咸丰皇帝建议要除掉慈禧巩固统治。但是咸丰皇帝是一个非常仁慈的人而慈禧在她面前树立的是一种柔弱的形象。所以到最后咸丰皇帝并没有听从大臣的意见选择处死慈禧,反而还把小皇帝的那枚同道堂印章交给慈禧管理。这就相当于把国家的一部分权力交给慈禧。因为慈禧本身就具有统治国家的素质所以在咸丰皇帝死去的十几天之内就与朝中恭亲王联合发动了宫廷政变。从一开始只能掌握一部分权力在宫廷政变之后掌握全部的权利慈禧可谓是非常果敢的。

6,为何咸丰皇帝去世后,慈安就成了太后?

正常情况下,正宫皇后在皇帝去世后就会被名正言顺的晋升的太后。

当嗣皇帝不是皇后所出时, 一般有另将皇帝生母也加徽号尊太后的惯例,将嗣皇帝的生母也尊为太后。例如明神宗的生母李贵妃也被尊为皇太后,但说到底,按照宗法,还是先帝正宫皇后大。

所以咸丰死后慈安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后,而慈禧则是凭借着母以子贵,后添上去的太后。

其实慈安在世时,慈安看似不太干政,除了性格外,还因为慈安不会说汉语,垂帘听政时,都得是慈禧给她翻译,由于同光时期汉族大臣得到重用,慈安和大臣们无法有效交流,应该也是慈安看似不太喜欢干政的原因之一。

另外奕䜣也常拿嫡庶之分压制慈禧,慈禧相对还是比较收敛的,处处要让着慈安三分,毕竟慈禧是位列慈安之下的。

7,晚清人事局,咸丰帝为何倚重肃顺等人?

咸丰帝虽然才智中平,政治平庸,但在维护皇权这一根本问题上并不糊涂。当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不得不考虑自己身后大事时,对肃顺等人则采取了于利用中加以防范的态度。史家多言,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在北京之时,即颇受咸丰帝的依重。随同咸丰帝逃到热河后,少了其他王公大臣的竞争倾轧,载垣等人,尤其是肃顺,更是深得咸丰帝的专宠信赖。此说不错,但又未必尽然。咸丰帝在其身体尚属康健之时,无论是对满朝的文武大臣,还是对载垣、肃顺等人,都具有实足的政治自信,虽亦时时存有防范之心,但基本上是信任重用的。咸丰帝之所以依重肃顺等人,主要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考虑。第一,咸丰帝与肃顺等人在国内外诸多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在对外问题上,他们的思想较为局限保守,既不愿轻易对外屈服,又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抵抗办法;在国内问题上,他们皆坚决主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一定程度上依重于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及湘军、淮军等。第二,在革除官场种种弊端、整饬吏治、激浊扬清等方面,他们皆曾主张为政苛严,雷厉风行,治乱世用重典。咸丰帝对肃顺等人的专权行为虽也有所察觉,但在清廷上下因循敷衍、拖拉疲玩的吏治官风下,他却很欣赏肃顺敢作敢为的做事风格与魄力。他认为,肃顺等人充其量仅是一个权臣而已,他们对自己是忠心耿耿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大清的江山。只要自己把握住政治的大方向和改革的力度与进度,即可放手让肃顺等人去做;尽管肃顺为政尚严,作风跋扈,但决非奸臣,至少目前不是。况且环视朝廷上下,确实也没有哪些大臣比肃顺等人更为合适了。咸丰帝临终之时发下两道谕旨。第一道谕旨是立载淳为皇太子。第二道谕旨是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瀚、焦?瀛八大臣,“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第二道谕旨的人事安排,就当时清廷诸大臣的具体情形而言,并无重大的不妥,更无原则性的错误,基本上符合“亲亲尊贤”的祖制,充分反映出咸丰帝对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政治上的倚重与信任。咸丰帝之所以任用肃顺等人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在他看来至少有三个好处。其一,肃顺等人不但办事果断,不讲情面,颇有法家的做事风格,而且具有治国辅政的经验,他们可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既能坚决抵抗外国的侵略,又能有效地镇压国内的太平天国起义等。其二,肃顺等人敢作敢为,可以有效地抑制懿贵妃和恭亲王奕?等人,有利于自己儿子皇位的稳定。其三,肃顺等人虽是清廷重臣,但从皇统的血胤方面而言,他们或是远支宗亲,或是与皇族没有任何关系的一般的外姓大臣,说到底,也不过是大清皇帝的臣子、奴才。在一般情形之下,这些人虽然可以掌握清廷大权于一时,但不会对皇权造成根本性的威胁。他们若胆敢挑战皇权,且不用说王室宗亲必将起而反对,即使是众多的朝廷重臣也会挺身而出,就是小小的御史言官参他们一本,也足以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也就是说,肃顺等人治国理政的能力绝不比恭亲王奕?差,而其尽心辅助幼帝,将来归政幼帝的可能性又远比恭亲王奕?要大得多。就八大臣辅政制度而言,咸丰帝无疑是重用肃顺等人的。重用归重用,但还是要防范的。讲到咸丰帝对肃顺等人的防范,由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瀚、焦?瀛八大臣共同辅政制度的相关规定,尤其值得关注研究。1643年9月21日(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清朝的第二代皇帝皇太极死后,顺治帝幼年继位,当时由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位亲王辅政。但后来却出现了多尔衮一人大权独揽,妄称“皇父”的大臣专制朝局。1661年2月5日(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死后,孝庄太皇太后,大概是汲取了多尔衮擅权的教训,为康熙帝选择辅政大臣时,数目增加了一倍,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以使其互相制约,避免某一位大臣专政局面的出现。现在咸丰帝为幼帝载淳选定的辅弼大臣数目又再次增加一倍,这样既可以使肃顺等八大臣互相牵制,又可借用他们的政治经验与集体智慧,共同辅佐小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基本上将懿贵妃和恭亲王奕?排除于权力核心之外,使他们不得参与日常的政务处理。在咸丰帝设计的八大臣共同辅政制度下,肃顺等人虽可参与一切日常政务处理,但其性质仅是“赞襄”。赞者,赞助、帮助是也;襄者,襄助、襄理是也。他们的根本职责只是“尽心辅弼”小皇帝而已。这是咸丰帝后事安排的得意之笔。咸丰帝确定的皇后和小皇帝钤印制度,是咸丰帝为了防止大权旁落于肃顺等人之手的另一后事安排的得意之笔。咸丰帝临终之时,将自己平时非常喜欢的两枚私印“御赏”和“同道堂”,分别交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并规定,凡是皇帝的谕旨,在起首之处,必须钤盖“御赏”印,即所谓的“印起”;谕旨的结尾之处,必须钤盖“同道堂”印,即所谓的“印讫”。这是为了防止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将个人意思添加在谕旨前面或后面的舞弊行为。凡钤加了这两枚印章者,才是皇帝认可的谕旨,否则无任何效力,赋予了皇后和皇上最高、最后的裁可权与否决权。咸丰帝自认为授以八大臣赞襄政务,共同辅政的权力,既可使八大臣之间互相牵制,防止某一亲王或大臣专权,又可有效地排除当时的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揽权干政的可能,同时又可有效地排除恭亲王奕?对小皇帝皇位的威胁。而皇后和小皇帝钤印制度,又可防止八大臣沆瀣一气,结党弄权,排除了肃顺等人挟制天子的可能,从根本上保证最高权力掌握于自己的儿子手中。总之,在咸丰帝看来,他的这一后事安排,实在是一种调适权力平衡、完美无缺的制度安排。然而,事实证明,咸丰帝的这一安排并不高明,不但使肃顺等人深陷清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政治漩涡,而且引发了晚清政局、朝局的巨大震动,促成了慈禧太后长达47年之久的太后垂帘统治。咸丰帝虽将“同道堂”的印章交给了儿子载淳,但当时载淳只有六岁,既不能妥善地保管,更不能有效地使用好这一印章,只能由他的生身母亲懿贵妃代为保管。于是,懿贵妃便顺理成章地取得了代子钤印之权,而这一代子钤印之权,如果运用得恰当,则可取得与皇帝无异的无上权力。果不其然,后来慈禧太后通过一系列的斗争与政变,终于得以直接出面垂帘听政。难怪时人王?运在《独行谣》中说:“祖制重顾命,姜姒不佐周。谁与同道堂,翻怪垂帘疏??祺祥改同治,御座屏波离。”“咸丰之死”中也说:“北狩经年跸路长,鼎湖弓剑黯滦阳。两宫夜半披封事,玉玺亲钤同道堂。”对于日后酿成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咸丰帝负有重大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咸丰帝是有负于肃顺等人的,肃顺不幸做了皇权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8,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有什么关系

慈禧和慈安都是咸丰的妃子,而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亲。咸丰死后,她们俩都被尊为皇太后。慈禧为西太后,慈安为东太后,她们俩是咸丰的正室与侧室的关系。慈安,即孝贞显皇后(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钮祜禄·穆扬阿之女。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十二日。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初封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十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16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慈禧,即孝钦显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又称东太后,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后联同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除顾命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光绪帝即位后,二度垂帘。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崩逝于钟粹宫,死因成谜,葬于普祥峪定东陵,上谥,经宣统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拓展资料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并下发“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辛酉政变中的独特地位。这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欣,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这一点,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养心殿西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慈禧凭其如簧之舌,终于将慈安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慈安太后百度百科 慈禧

9,为什么会有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两个太后?

慈安太后,她是咸丰亲自封得的皇后。咸丰去世后,皇帝的位置就传给了载淳,慈禧是载淳的母亲,载淳号为同治帝,慈禧就被封为了皇太后。所以会有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两个太后。慈禧在小的时候就进入了宫中,有了"贵人"的称号。后来,她怀了咸丰帝的孩子,叫做载淳,所以又有了妃子的尊称。载淳是咸丰帝唯一的皇子,所以,咸丰去世后,皇帝的位置就传给了载淳,慈禧是载淳的母亲,载淳号为同治帝,慈禧就被封为了皇太后。至于慈安太后,她是咸丰亲自封得的皇后,咸丰逝世后,慈安太后一心一意想要帮助同治成为一个出色的,品行良好的君王。同治即位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都会听政,为朝廷中的重大事件做决定。但是,咸丰在去世前就立下了遗诏,叮嘱慈安太后要看管好慈禧太后,因为慈禧很喜欢干涉朝中的事情,常常干预大臣们的决定。但是慈禧是一个判断能力和观察力很强的人,她知道后,就用手段来引诱慈安太后,慈安太后就把咸丰的遗诏用火烧掉了。慈禧从贵人到和慈安太后平起平坐,不得不说,慈禧太后背后一定有优于他人的能力。扩展资料:在慈禧刚入宫的时候,慈安皇后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皇后,对什么都非常严格,甚至对皇帝也是如此。有段时间咸丰皇帝沉迷于慈禧的身体,不理朝政,慈安直接给咸丰说了一天的古训,教导咸丰怎样成为个好皇帝,虽然慈安能训皇帝,但毕竟不能太过分。而慈禧则成为慈安眼中的罪魁祸首,打了慈禧不少板子。除此之外,慈禧喜欢看戏,特别是一些言情戏和武打戏,没事儿就偷偷钻到戏班子里,一看就是一天。而慈安是贵族出身,从小就接受了十分良好的教育,在咸丰还活着的时候,慈安都要一板一眼的按规矩来,成为太后之后更是要表现出一副母仪天下的样子。在对待小皇帝同治的事情上,两个人更是教育不一样。慈禧对同治十分严格,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但是慈安则是对同治各种宠溺。而根据规矩,同治是要由慈安抚养的,因为慈安是母后皇太后。而这实际上都是做样子,慈禧当然希望自己的亲儿子有出息,所以每天母老虎似的教育儿子,这一切大臣们可都看在眼里,就算是自己儿子,但也是个皇帝啊,所以慈安就建立起老好人这个形象了。直到后来,慈安去世,这两个太后的矛盾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很多人都猜测慈安是被生性顽劣的慈禧害死的,这也是目前慈安之死最主流的说法之一。看她们的明争暗斗,同治皇帝都成为了她们的牺牲品,可以说两人的关系真的是紧张得不可开交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安太后

上一篇:cf英文名字

下一篇: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