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将大唐崩溃之后的五代十国乱世,与东汉灭亡后的三国鼎立相比。
但其实这两个同样是超级帝国身后的大分裂时代,其性质却是完全不同的。
东汉末年的混乱,主要是朝廷对士人群体、门阀世家、州县豪强等势力,全面失控后造成的。
而五代乱局的形成,却是中唐以降长期藩镇割据、武人彻底失去了对朝廷的敬畏造成的。
很多人都批评结束五代分裂的赵匡胤兄弟,竭力推行崇文抑武国策,对武人们百般打压,造成了其后赵宋军事长期积弱的局面。
其实其根源,就是宋人对晚唐五代武夫为祸局面的恐惧,这种恐惧某些时候甚至超过了对外敌入侵的忧虑。
而赵匡胤本人,恰恰也是出生在这样的武夫家庭。
他的父亲赵弘殷,一生虽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但其军旅生涯却几乎贯穿了整个五代,反映了当时军中最典型的小军头的生存状态。
赵家最初其实是走的文吏路线,赵弘殷之父赵敬曾任涿州刺史,是当时雄踞幽燕的刘仁恭父子的亲信幕僚。
眼见天下大乱,文人不吃香了,赵家的继承人赵弘殷就被作为武将培养,当上了幽州镇的基层军官。
朱温篡唐后,继承河东基业的李存勖继续与其对峙,并将扩张的目光投向了幽州方向。
河东军兵强马壮、名将如云,兵临幽燕后势如破竹,眼见势头不对,赵静领着儿子赵弘殷开城投了降。
不过赵家的部下全部被河东主将李嗣源收编,赵弘殷也不得不另寻出路。
所幸他运气不错,南下定州时,立雪于当地豪强杜家的庄园门前,被其家主看中,招赘为上门女婿。
又在岳父引荐下,投入了成德的赵王王镕麾下,当上了骑兵军将。
两年后,赵弘殷领五百成德铁骑,在黎阳之战中援助李存勖,凭借过人的武艺引起了后者的注意。
后来王镕被部将杀害后,赵弘殷就选择投靠了李存勖,并在接下来的梁晋决战中立下功劳,在后唐护圣军某部任都虞候。
百战功成之后的李存勖,却贪图享受、不理朝政,对部下军将也很苛待,终于引发了皇甫晖之乱。
乱军裹挟了素有威望的重将李嗣源,一路杀进京师,李存勖也在逃亡中被诛杀。
忠于李存勖的赵弘殷虽然未被清算,但也只能在原来的岗位上原地踏步,多年不得晋升。
后唐末年,赵弘殷曾随张敬达、符彦卿、高行周三大节度使,去讨伐叛乱的石敬瑭。
不料石敬瑭选择了引契丹人为外援,击败了后唐大军,赵弘殷也只能无奈投降,在后晋取代后唐的战乱中寸功未立,继续当他的小军头。
晋出帝石重贵决心摆脱契丹控制,赵弘殷也随军出征到澶州与契丹交战。
结果主将杜重威反水投降,作为部下的赵弘殷差点被耶律德光斩杀。
一番波折后幸存的后晋护圣军残部,又辗转来到河东,托庇于后来建立后汉的刘知远麾下。
在后者建立后汉后,赵弘殷仍然没能得到升迁的机会,直到与枢密副使郭威征讨凤翔李氏时,凭借勇武的表现得到其赏识,这才有了赵家人后来的辉煌。
郭威提拔赵弘殷到军指挥使的位置,还让其儿子赵匡胤也到禁军任职。
在郭威以黄袍加身的方式成功兵变的过程中,赵氏父子表现得都很卖力,得到了新皇帝的赏识。
而赵匡胤更是借此与郭威的继承人柴荣交好,奠定了一生功业的基础。
至于戎马一生的赵弘殷,在率部出征淮南时染上重病,虽然有同乡小辈赵普的精心照料,还是在五十八岁那年病逝,顺便给儿子推荐了未来的宰相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