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粟裕调动了六个纵队15万大军全歼杂牌军黄百韬的第七兵团。
被围困在碾庄黄百韬兵团总计7万余人。
当时第七兵团下辖五个军,分别是陈士章的25军,王泽浚的44军,陈章的63军,刘镇湘的64军,周志道的100军。
当时黄百韬敢于直接面对面指挥如神的粟总,顶了12天才宣告失败,导致我军伤亡6万多人。
这一战的背后是很凶险的,黄百韬打的如此顽强。
完全出乎粟裕意料之外。
可以说,整个碾庄之战黄百韬打的是有声有色,比粟裕毫不逊色,黄百韬失败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猪队友的拖累(李延年兵团)和运气差一些,照理说,在完全被围困并在等待救援的情况下,自身兵力不足、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恶劣态势,黄百韬却能够坚持下来并爆发出超常的战斗力,其背后一定是有非同寻常的主客观原因,超出了其武器性能,军事指挥和兵力对比的范畴。
其核心问题在于,黄百韬明明知道实力处于下风,为什么却敢这么自信,和我军精锐部队硬碰硬。
黄百韬是在淮海战役中第一个被歼灭的兵团级司令,但其在军事能力上,他并不比别的兵团司令官差,而且还比其他人要强得多。
既然他比其他兵团司令官还要强,粟裕为何第一个就要全歼第七兵团呢?
1948年10月15日,黄百韬从国防部那里获得准确情报,陈毅主力已集结在鲁西的临沂地区,刘伯承部也有向徐州运动的迹象;苏北解放军也开始向陇海线东段转移。
这一军情的获取,让黄百韬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对,他立即给徐州“剿总”刘峙发去一份电报,意思就是陈毅主力将会合有夹击他的意图,刘伯承部转头向从西南方向,则是有意牵制钧刘峙各主力各兵团,待击破第七兵团后,再循序各个击破各兵团。
我军分布在陇海沿线,战线辽阔,且四面八方均有敌情,我部现在应该集结兵力,防止被共军各个击破。
当然以刘峙的智商这个建议是石沉大海。
11月4日,刘峙在徐州召集军长以上将领开会,会议由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主持并报告,会议结论就是,国防部认为共军要先占海州,或以全力打第七兵团。
这个判断,就是黄百韬一个月前的判断。
如果刘峙早一个月部署,情况将大有不同,为此,刘峙部署是,向运河以东增兵支援黄百韬,但黄百韬提出的建议是:“放弃海州,以徐州为中心,集结各兵团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备战,深沟高垒,各兵团互相衔接。
”这样才能持久。
黄百韬的主这一建议得到了蒋介石批准了。
10月15日放弃海州,第七兵团撤到徐州去,一起保卫徐州。
可惜的是这计划批准太晚,撤退也不来及了。
”黄百韬之又给耽误了两天才开始撤退,主要是刘峙在连云港有生意需要变现,而且撤退的时候坛坛罐罐太多,限制了机动性。
再有邱和黄有仇,李弥提前撤退都是有私心。
邱清泉李弥冯治安也说自己是共军的头号目标,弄得刘峙也不知道相信谁,黄百韬走走停停。
就在走在半路上,就陷入解放军的四面包围,从此脱身不得,直至被全歼。
黄百韬邱清泉杜聿明都是百战名将,战术上的判断力是有的。
黄百韬在碾庄的表现已经超出粟裕的想象了。
但是有判断力是一回事,执行是另外一回事。
以国军低能的决策体系,低效的执行力,再加上校长和瘤痔的各种微操,高官们的种种小心思和勾心斗角,第七兵团的覆灭并不意外。
蒋介石在很多战略上的判断也并没有问题,但是一到执行层面就一塌糊涂。
国军顶级名将在战术意识上与中共顶级名将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但是国军的体制,组织能力,执行力,效率与共军相比就是完全被碾压。
所以粟裕能把小淮海打成大淮海,本来就想咬你一口,没想到最后吃成满汉全席。
在粟裕这里,10月9日晚,华野各纵队参与制定了新的淮海战役作战计划。
11日,毛泽东电告华野,提出了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的设想,第一应歼灭黄百韬兵团。
14日晚,粟裕再次召重新修订了作战方案。
31日,最终确定终版淮海战役计划,上报中央军委。
而蒋介石方面从10月15号黄百韬打报告,一直到淮海战役爆发的11月6日,这漫长宝贵的20多天,刘峙没有任何动作。
坐看粟裕排兵布阵。
而著名的黄百韬死前留下的三不解,我为什么要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等待44军的两天我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多架浮桥,李弥和邱清泉正面硬攻从徐东解围救我,为什么在碾庄不掩护我撤完再撤。
44军的问题很简单,顾祝同希望黄百韬吃下44军。
成为第七兵团的一部分,但显然这一贪婪的举动害了黄百韬。
至于说架设浮桥,如果一个大兵团,架浮桥的事都得司令亲自布置,只能说这个部队远没有现代化,根本没有发挥现代参谋部的作用。
李弥和邱清泉不救黄百韬这在国民党也不算是新鲜事。
实际上这三个不解并不是黄百韬被围的主要原因,而是何张的贾汪起义,这才是造成黄百韬兵团陷入绝地的最大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这一起义可以说彻底断送了黄百韬兵团的命运。
冯治安部阵前起义,坑死友军,让徐州东北形成军事真空。
而阵前起义,只能怪国军和国民党整个体系里,从组织建设上严密性的严重缺失,让它们内部上上下下早已被多年渗透、彻底渗透,全方位渗透。
等到黄百韬兵团好不容易过了运河铁路桥,李弥都不肯多等黄百韬兵团一天,率先从曹八集撤往徐州,结果就是粟裕命令部队"一定要占领曹八集“,成功堵死住了七兵团退路。
蒋介石随即就让黄百韬就地坚守七天,等黄维兵团来救(中心开花),结果黄百韬坚持了12天,黄维又三天后被粟裕包围。
曹八集与宿县一样,原先都有重国军兵团驻守,都是轻易放弃后立即被粟裕占领。
国民党方面用的是“侥幸”占领。
随后派军队来抢。
结果前一个赔进了黄百韬,后一个赔进了黄维。
或许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抵抗得非常坚决,其麾下兵团也是解放军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战斗意志完全不输中央军主力,以至于让粟裕都换了战术。
1948年11月,黄百韬兵团被围于碾庄,由于这里之前是李弥兵团驻守,留有大量完备的工事。
这就给黄百韬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他明白到了平原自己这个兵团肯定是抵挡不住华野大军,依靠这些工事黄百韬认为可以坚守七天,争取友军的到来,所以黄百韬下令部队死战。
此时,粟裕命华野第4纵(陶勇)、6纵(王必成)、8纵(王建安)、9纵(许世友)、13纵(宋时轮)五个军打了三天三夜没有伤及到黄百韬兵团的主力。
六个军打不下黄百韬一个兵团,这让粟裕始料未及。
而李弥、邱清泉两个兵团都得了蒋介石的死命令正在往这里冲,黄维兵团也从另一个方向来援,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华野反而会被国民党军队给反包围,那局势就完全变了。
在此情况下,粟裕改变作战方式,从15日凌晨开始,华野停止攻势,整个碾庄周围枪炮声、喊杀声几乎都停止了。
各部队都开始进行土工作业,想方设法把堑壕挖到敌阵地前沿。
这种战术看似简单,对于黄百韬来说却比较无解,想要破坏华野的推进,那国民党军队就必须要走出阵地,然而走出阵地,国民党军队完全就不是华野的对手,所以只能是眼睁睁看着阵地被蚕食。
到后来,黄百韬的外围阵地相继被攻克,数以万计的官兵只能挤在狭小的村落之中,渐渐失去斗志。
最终在20日,华野攻克了碾庄圩,黄百韬率残兵突围时,于21日黄昏时分,黄百韬见突围无望举枪自尽(一说被流弹击毙)。
结果是好的,但相当不容易。
黄百韬兵团此役伤亡约六万人,华野同样是伤亡六万人,可见激烈程度。
而且华野是占据了人数优势、有战略主动权,却还打出来几乎一样的伤亡,黄百韬的能力可见一斑,这一仗让粟裕相当紧张,接到“黄百韬兵团被彻底歼灭”的报告后,粟裕长期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竟然一下子晕了过去。
黄百韬死后蒋介石悲痛欲绝,叹息道:“黄埔精神不死。
”然而黄百韬并不是黄埔出身,戴季陶对此的解释是:“黄埔精神不会去死,死的都不是黄埔精神。
”意即讽刺黄埔将领个个惜命怕死,舍不得捐躯。
整个淮海战役来看,就国军系统比较,黄百韬表现几乎无可指责。
下辖五个军长,周志道最后随蒋介石逃到了台湾,1984年去世。
刘镇湘1975年特赦,后来担任过广西政协,1986年去世。
陈章在1948年11月11日在窑湾自杀。
王泽浚在1974年病逝于战犯管理所。
陈士章1975年被特赦,在得知老婆孩子在美国才飞过去一家团聚。
1992年陈士章病逝于美国洛杉矶,终年90岁。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
期待你的收藏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