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胡

时间:2023-09-10 07:06:34编辑:奇事君

南路壮戏为流行于广西南部壮语方言地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县的壮族戏剧。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嗨戏”。

南路壮戏的分类

壮剧,又称壮戏,是在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左江、右江流域。按表演风格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南路壮戏、北路壮戏和壮师戏(即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三种类型;按流行地区方言土语、音乐唱腔和戏剧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7种戏剧:即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戏;流传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戏;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戏;流传于云南文山富宁县的富宁壮戏(即富宁壮剧,又称富宁土戏)和广南壮戏;流传于武鸣、河池、宜山、邕宁、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即壮师戏)。

主要戏种

1.壮族提线木偶戏

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壮语又称“木雕戏”、“呀嗨戏”,属南路壮戏主要戏种之一,是流传在靖西县壮族地区、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个戏种,具有悠久的历史。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的音乐特色鲜明,音乐类型可以划分为声乐和棚面(即器乐)两大类,其中,声乐又分为唱腔和台白两类,棚面则有文、武场之分。这两大类音乐各有其艺术特色。

2.马隘壮戏

马隘壮戏(又称马隘土戏),属南路壮戏主要戏种之一,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马隘人黄现炯早年流落南宁,在邕剧班当伙夫,道光二十五年(1845)返乡时将邕剧带回故乡并组班演戏,称为马隘土戏,初时用汉语演唱,但因演员不会汉语,改为由师傅在后台唱,演员在前台演的双簧形式演出。辛亥革命前后,逐渐发展为唱做和一的戏曲形式,改唱当地民歌,用壮语演唱,但仍保留了后台提词的习惯。建国后吸收流行在当地的提线木偶唱腔,使南路壮剧的唱腔更为丰富。南路壮戏的主要唱腔有平板、采花调、马隘调等,传统剧目有《解臼》、《双壮元》、《百鸟衣》等。

南路壮戏的特点:

南路壮戏在行腔时,还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演员在台上演唱,乐队在后台助唱。帮腔多用在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衬词、拖腔,末句为重句全帮。这种帮腔手法,无论在制造舞台气氛,烘托剧情环境,还是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揭示、渲染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南路壮戏流行于德保、靖西、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的壮语南部方言区,以及越南北部高平省、谅山省的岱侬族聚居区,形成了从音乐唱腔、表演风格等别具一格的民族大戏。南路壮戏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起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表演形式,后来逐渐发展为唱、做合并的一般戏曲表演。主要唱腔有慢板类的“平板”、“叹调”,中板类的“采花”、“喜调”,快板类的“快喜调”、“高腔”以及散板类的“哭调”、“寒调”、“诗调”等。主要唱腔有平板、采花调、马隘调等,唱腔多达160个曲牌。伴奏乐器以壮族特有的马骨胡、土胡、月琴为“三大件”,并配以牛角胡、二胡、扬琴、三弦、鼓、锣、铩、木鱼等。传统剧目有《解臼》、《双壮元》、《百鸟衣》等。

上一篇:工商注册查询

下一篇:外星人美国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