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这是形容昭君出塞的一首诗。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她的美貌天下很少有人可以与之匹敌。
但是自古红颜多薄命,王昭君也不例外,她的命运其实相当的悲惨。
除了悲惨的命运值得人们关注之外,王昭君的外表也实在让人想一探究竟。
虽然我们都知道她是个美女,但是究竟有多美?仅仅是通过文字我们也比较难感知到。
幸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可以通过古代女子的画像来还愿她们的样子。
只是没想到,王昭君的真实相貌复原后,长相却一言难尽,不过看上去却有一些眼熟。
01王昭君的画像或许许多人都会认为王昭君的画像是倾国倾城的绝世大美人,要这么想,你就错了。
其实这幅画像上的王昭君其实并不算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美女。
至于原因,还要从王昭君的出身开始说起。
王昭君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家里没有显赫的背景,就在这种环境下,王昭君平安无虞的长大了。
不过王昭君的美貌却是在十里八乡都出了名的,并且越是长大,见过王昭君的人就越为其心动。
渐渐地,王昭君绝世美人的名声也就传了出去。
而王昭君的名声也传到了宫里,她也因此获得了参加选秀的机会。
不过当时有个规矩,就是参加选秀的女子要先让宫廷画师为其画像,然后再以供皇帝挑选。
当时所有的美人都极尽所能的讨好负责画像的画师,除了王昭君这个例外。
一是因为王昭君出身频繁,的确没有什么经济实力来讨好画师。
而是因为王昭君为人正直,她对自己的美貌也是非常自信的,所以自然不愿意做这种见不得人的事。
但是不凑巧的是,负责画画的这位画师就是一个奸诈之人。
凡是送了礼的,他都将这人画的非常漂亮,而没有送礼的王昭君,画师就将其画的比较丑了。
就这样,因为这张并不符实的画像,年轻貌美的王昭君没有获得汉文帝的喜爱,从进宫那天就沦为了一个小小的宫女。
不过就是一介小小的宫女,却在日后解决了汉元帝的一个心腹大患,也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02王昭君的真实相貌被还原汉元帝要送王昭君去和亲,见了真人后,才发现竟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却要被自己白白送走,这让汉元帝很生气,只能杀了画师泄愤,然而这一举动,无疑让后世的人对王昭君的样貌更加好奇了。
于是考古学家和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一些历史资料和王昭君的画像结合,然后利用ai技术对其真实相貌进行了还原。
不过还原之后,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那就是王昭君的相貌并不尽如人意。
首先就是王昭君的整体身形,我国的社会环境里,通常情况下对女子相貌的评判都是以瘦为美的。
也只有在唐朝的一段时间内,是以女子胖为美。
而王昭君出生在汉代,自然也是弱柳扶风的女性才会被称为美女的时代。
不过王昭君的身形却不是纤细的,相反她比较丰满,甚至有一些丰硕。
虽然称不上是膀大腰圆的地步,但是也丝毫不是柔若无骨的美人,而是健硕的、富态的女子。
这在整体上就很难给人美人之感了。
再看王昭君的相貌。
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王昭君比较圆润的面庞和算不上精致的五官,她并不像古代仕女图中娇小可爱五官的女子,而是看起来很眼熟,就像观世音菩萨那样。
她有着丰满的脸部和圆嘟嘟的嘴唇和眼睛。
以我们的审美标准来看,王昭君实在算不上一位美人。
不过,汉元帝却对她颇为着迷,并且在匈奴的首领要求汉文帝赐给他和亲公主的时候,王昭君却挺身而出,匈奴的首领也对王昭君一见钟情了。
这不禁让人感到意外,难道匈奴的审美和汉人不同吗?事实也的确如此,匈奴人长期生活在边疆地区,又以骑射、游猎为生。
他们的审美也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由于生存的需要,以及生活环境比较恶劣,匈奴人并不喜欢娇滴滴的中原女子,而是喜欢外表健美,热辣奔放的女子。
王昭君表现出的正是这一点。
03王昭君出塞的贡献说了这么多王昭君的外貌,其实王昭君所做的贡献才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方面来说,当时匈奴不断骚扰我国边境,如果不是王昭君挺身而出,将自己献给了匈奴的话,恐怕也免不了一场又一场的恶战。
而王昭君甘愿扮成公主的身份出塞,仅仅牺牲了她一人,就换来了双方的和平相处。
不得不说,王昭君对当时边境的稳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王昭君出塞还为他们带去了比较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也加速了匈奴地区的发展。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
其实通过王昭君的事迹我们也能够看出,她是一个相当有主见有抱负的女子。
她不愿意贿赂画师弄虚作假,也不愿意在宫里忍受寄人篱下的寂寂无名的生活,而是愿意选择自己的命运,掌控自己的人生。
如果王昭君甘居人下,那么就不会有出塞的故事了,也不会有中原与匈奴地区的和平发展。
可见,王昭君是有着杰出的贡献的。
04结语纵观我国的四大美人,恐怕也只有王昭君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也难怪她被写进了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能够做到名垂青史。
这样一个心系国家天下的女子的确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哪怕是她没有令人惊艳的颜值,但是她的贡献、她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表面的东西。
我们也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表面对其进行评判,而是更加关注王昭君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