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食》皇帝朱棣很不喜欢自己的太子,嫌弃他胖,动辄因为一些小事惩罚太子还有他身边的官员扈从,但是却十分喜欢太子的儿子朱瞻基,把他立为皇太孙,同一件事,太子说不管用还会挨骂,但是朱瞻基说就很有用。历史上真的这样吗?
朱棣如此不待见自己的嫡长子朱高炽,为何还要将他立为太子?还有汉王朱高煦真有一个叫朱瞻礼的儿子吗?而且这个儿子还官拜“指挥同知”,并深得皇爷爷朱棣的信任。
历史史料中来看,相较于陪自己东征西讨的汉王朱高煦来说,朱棣确实不太喜欢这个无论是性格还是外貌都不像自己的朱高炽。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在性格与做人处事上确实很大程度遗传了自己的父亲。
可奇怪的是,朱棣却对这个性格上很像自己父亲的朱瞻基喜爱有加,或许只因为他的外貌与体型并没有遗传自己的父亲吧。
虽然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永乐盛世”。
但这位曾被封为燕王的朱棣,确确实实是一位“长”在马背上的皇帝,虽然他在位期间多有德政,不仅大力发展经济与民生,而且还遂行俭朴之风。
但关于他的历史与事迹,更多的还是在描述他的戎马生涯,即便是已经登基坐殿,也还是数次南征北伐。
或许这就是朱棣不喜欢自己这个温文儒雅嫡长子的关系吧。一个喜欢南征北讨的父亲,自然不喜欢书生气太过浓厚的孩子,而更喜欢像自己一样尚武的孩子吧。
虽然朱高炽不讨朱棣的喜欢,但他除了自身的“名正言顺”之外,也确实对朱棣赢取“靖难之役”有莫大的功劳。当时燕王世子朱高炽负责镇守北平,他以区区一万的兵力,成功阻挡住了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经此一役,可以说是朱高炽这个文弱的书生,成功保住了朱棣的根基与大后方。
而且在朱棣数次北伐漠北期间,都是由皇太子朱高炽代为行使监国职权,他不仅为自己的父皇稳住后方基业,同时也因为获得了许多内阁文臣的认同与支持。
当然,朱棣之所以迟迟不肯废掉自己眼中这个“窝囊、无用”的皇太子朱高炽,改立既像自己又战功赫赫的汉王朱高煦为皇太子。
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朱高炽有一个让父皇非常喜欢的皇太孙:朱瞻基。
要说朱棣有多喜欢朱瞻基,除了《尚食》剧情中展现的那些祖孙二人的日常之外,朱棣可是在自己登基后的第9年便将朱瞻基立为了“皇太子”,要知道此时的朱瞻基不过是个12岁的顽童。
而说起朱瞻基其人,虽然他与自己的父亲朱高炽在位期间并称为“仁宣之治”。但这位在许多历史典籍中被人称颂的明宣宗,虽然在政务与治理国家上确实成绩斐然,但也确实一些不该被掩盖的过失之处。像是记于史书之上的“废后”事件,以及允许远在南方反叛的“黎利”,成立了后来的“交趾国”。
对于《尚食》中所描写的朱瞻基,确实与历史上的明宣宗非常相似。或许是因为朱棣的悉心培养吧,朱瞻基有着非常高的文化素养。但同时他也有许多不同的喜好,像是射猎、美食、斗蟋蟀等等。而这一些的爱好,大多都在《尚食》中有所体现或展现了。
也因为朱瞻基的这些爱好,当他登基坐殿之后,朝中大臣有许多都因为上书劝谏朱瞻基:不要只顾玩乐而要多读眉目,到头来落得个被下狱的结果。另外在《菽园杂记》《皇明纪略》《万历野获编》《国史唯疑》《明朝小史》中,都有记录过朱瞻基的这些爱好,是如何劳民伤财甚至是害民伤命的。
其中比较有名的便是《聊斋志异》名篇《促织》了,这里面的那位皇帝便是描写的明宣宗,也因为他有了一个“促织天子”的名号。
而说起朱瞻基为何会与“宦官干政”扯上关系,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他。或者说,朱瞻基只不过是在自己皇爷爷朱棣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而已。因为朱棣之所以能在“靖难之役”后成功夺得皇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宦官的帮助。
所以当朱棣登基之后,不仅重用宦官来制衡来自南方的官员体系,同时还将锦衣卫、东厂等机构交由宦官来主持管理。
这也造成了《尚食》中尚食局中之人都在说司礼监惹不起的原因之一。而让宦官为祸的根本,便是在朱瞻基的明宣宗时期。
由于他非常宠信自己在做皇太孙时,身边的那几个宦官,所以当他正式登基坐殿之后,便下令开设了“内书堂”,并专门请来了大学士陈山任先生。如此一来,原本肚中并无多少墨水的宦官,开始了读书识字、舞文弄墨的学习历程。正所谓:“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乱’”。
与此同时,明宣宗时期的司礼监还获得了“批红”(许多影视作品中称其为“拟旨”)的特权,并可以代为皇帝批阅奏章。再加上此时的皇帝开始慢慢倚重宦官,借他们来与内阁中的士大夫集团进行抗衡。如此一来,历史上较为严重,影响较为深远的“第三次宦官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
加之从朱瞻基开始,明朝的许多皇帝似乎都遗传了这位明宣宗的特点。对于国家大事都不再上心,反而对于除政务之外的“旁门左道”更为感兴趣。这也让接受了正规教育的宦官们,在知识与道德水平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更容易通过控制皇帝来达到掌权朝堂权力的目的了。
正所谓:“后来嗣主之怠荒,即人主不与政,唯有秉笔太监与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