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厚葬的习惯,源于对祖先灵魂的恭敬,尤其是对家财万贯的贵族来说。这些人掌握着非常多的社会资源,死后往往会有大量贵重物品殉葬。
秦始皇作为我国公认的千古第一帝,其墓葬规格之大,陪葬物之多,在历代帝王陵中是非常罕见的。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南靠骊山,北临渭水,与史料记载一致。
始皇陵仿照秦朝国都咸阳的布局,大体呈回字形,现在已知始皇陵有两重城垣,高约8到10米,内垣长3800多米,外垣6200多米,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陵上封土高110多米,秦国征集72万人用时39年才最后竣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因为目前发掘的手段不够,担心破坏墓葬内的珍贵文物,目前秦始皇陵尚在保护之中。不过只是陵园东侧1500米处的始皇陵陪葬坑,在1974年被当地打井的农民误打误撞发现,就已经让世人感到震撼。陪葬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兵马俑,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兵马俑坑。
目前已经发掘的兵马俑坑有3座,成品字形排列,面积总计达到2万多平方米,坑内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始皇陵的兵马俑种类极多,除了8000多士兵,130辆战车和670匹马之外,还有乐师、伎人(杂技人员)、妃嫔以及鹤、鸭等各种动物。
始皇陵的兵马俑大小都是仿造真人和真马而制,武士俑高1.8米,马俑高1.5米,长2米。根据级别,这些兵马俑分为将军、军吏、材官、射士、骁士、伍卒等多种。
最难得的是始皇陵的兵马俑千人千面,形象、表情、服饰甚至发型都不相同,各具美感,也就是说每个兵马俑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感觉灰秃秃的,一点也不亮丽,但在刚出土时都是非常光鲜的,只是由于发掘时还没有先进的手段保护,兵马俑出土后很快就被氧化,美大宝变成了灰大秃。
这样的工程无疑极为繁重,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建立如此之多的兵马俑呢。其实这跟中国古代的“事死如事生”观念有关。
秦始皇即位后,“奋六世之余烈”,一心要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对于秦始皇来说,战功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事,为了展示自己生前的功绩,用军队的形式来陪葬就很好理解了。
秦始皇在位时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还曾派徐福率八百童男童女去寻找蓬莱仙岛,求取长生不老药。不过秦始皇也相信很难指望徐福能带来什么长生不老药了,只能“退而求其次”。
秦始皇在为自己建造陵墓时,就希望能把生前无上的权力带到地下的世界,能够在那里也能一统“地下”,兵马俑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很多学者认为作为始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兵马俑反映了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是具体象征意义,还有着很多分歧。
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创建并加强皇权集中的象征,表现的是秦始皇东巡时卫队。但也有人认为兵马俑象征的是宿卫军,也就是拱卫京城的军队。
其中一号坑为右军,以战车和步兵为主,二号坑是左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三号坑是统帅右、左、中三军的指挥机关,而未建成的四号坑正是中军。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兵马俑军阵并没有最终完成,全部建成应该有5000兵俑,按前、后、左、右、中配置兵力,是秦代“乘之”八种阵法的最基本方阵,其特点是“薄中而厚方”,外围接敌的军阵兵力多,而中军兵精而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象征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一号坑是由卫尉统辖的宫城卫士,也称为南军,二号坑则是京师屯兵,又称为北军,而三号坑则象征着宫廷侍卫郎卫。
兵马俑军阵到底是象征着什么,七嘴八舌,各唱各的调,暂时没有定论。不过呢,如果从对秦代的军制研究来看,后两种观点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不管始皇陵的兵马俑到底象征什么,这些兵马俑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每一个都是无价之宝。有人曾说:秦始皇的兵马俑,就是我国兵马俑界的大熊猫,这话俏皮,但也不无道理。
还有一点,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兵器经过铬化处理,时隔两千多年重见天日,依然锋利如新,说明我国的这一工艺至少领先世界2100多年。
秦简中有“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的标准化概念,相同规格的器件可以互换,充分说明秦代科技的发达远超出人们想象。我们不要把古人想得那么单纯或愚蠢,我们并不比古人高明多少。
铜车马车盖华丽,车窗是镂空雕,鞍辔上还有金银错纹饰,这些都令人叹为观止,工艺水准非常高,每一件都是国之稀宝。曾有人提过荒唐的建议,说我们可以拿出一部分兵马俑卖到国外赚取外汇,被很多人臭骂。
大家都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我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这么缺钱?怎么不把自己卖了“为国捐躯”。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但也说明像秦始皇兵马俑这样的顶级国宝,国人是不会接受有任何闪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