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泰陵

时间:2023-08-25 04:05:03编辑:奇事君

老梁看电视未解之谜,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老梁故事汇第二季-梁宏达的人生哲学。本期节目中,老梁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下面就让我我们走进本期的《老梁故事汇第二季-梁宏达的人生哲学。本期节目中,老梁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期的《梁故事汇第二季-梁宏达的人生哲学。本期节目中,老梁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

1、为何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去向成谜?

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李自成兵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逼杀皇后嫔妃、砍杀两位女儿后,然后逃到煤山自缢而死,明朝随之灭亡。

随后李自成在武英殿继皇帝位,加封牛金星为丞相。然而,丞相牛金星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却把李自成送上了不归路。

可以这样说,李自成的败亡牛金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李自成败亡后,由于他的人品不好,降清后,遭到了群臣的攻击和反对,到最后竟无人知晓牛金星到底去了哪里?

历史根本没关注这么一个嫉贤妒能,寡廉鲜耻的奸人。

▲牛金星

牛金星是河南省宝丰县人,从小狡黠有计谋,长大后熟读四书五经,其读书涉猎很广,尤精通周易和六爻八卦,自诩是诸葛亮和刘伯温一样的人。

25岁考中秀才,32岁中举人。

就在他而立之年,牛金星被诬下了大狱。原来他和一个远房亲戚、当地的富户王某为争土地打起了官司,王某用重金贿赂衙门,牛金星最后败诉,被官府革去举人头衔,发配卢氏(今河南灵宝一带)充军服役。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率军从重庆奉节一路攻打到河南,当时李自成听闻河南杞县,有个叫李岩的秀才智谋双全,于是礼贤下士,邀请李岩加入起义军。

经过三天三夜的交谈,二李相见恨晚,李岩成欣然做了李自成的谋士,随后他把曾经的狱友牛金星推荐给了李自成。

▲李岩

原来李岩之前因为带领民众抗捐抗税而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李岩遇到了牛金星,二人在狱中结成了难兄难弟。李岩是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君子。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牛金星被任命为天佑殿大学士。在闯营中,李岩和牛金星是罕见的“双子星”。在众多粗俗,目不识丁的将领中,二人愈发显得出类拔萃。

当李自成进北京,牛金星被封为丞相后,牛金星愈发显得心胸狭窄。面对皇宫里的花花小世界,牛金星想大权独揽,他怂恿李自成极尽奢华淫乱之能事,整日教习李自成一些皇宫里的繁文缛节,放任吴三桂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假如李自成及时出手消灭吴三桂,吴没有时间开山海关引清军进入关内)

此时李岩多次上书李自成要及时出手消灭吴三桂,不给吴三桂喘息的机会,约束众将领,不要滥杀无辜,不要鞭打明朝遗臣,防止激化矛盾。提出要善待吴三桂京城里的家属等策略。

▲吴三桂

但此时李自成却享受着美人们左拥右抱的神仙日子,表面答应了李岩,实际内心对他很反感。此时李岩要熄灭李自成心中的欲火,提醒他及时回归正常,而牛金星却为李自成选妃,广置后宫。

牛金星揣摩李自成的心意,也为了将来专权做独相,在李自成和吴三桂死磕“一片石”之战,战败退回京城后,他向闯王进言要寻机会除掉李岩。

牛金星为什么要谋害李岩呢?

原来李自成在山海关和吴三桂死磕失败后,京城士兵人心大乱。人们佩服李岩的谋略和眼光,开始怀疑之前的一句谶语:“十八子主神器”另有所指。意思是说李岩有可能是真命天子。

这是传言是李自成和牛金星不愿面对的现实。于是,牛金星向李自成提出要除掉李岩。此时李自成和牛金星乃一丘之貉。

▲李自成

牛金星要除掉李岩的计划,得到闯王的首肯。就在李自成逃出京城途中,有一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义召李岩来军营中饮酒,牛金星早在隐蔽处安排了杀手,当李岩刚迈进营帐就被杀手乱刀砍死了。

途中牛金星冤杀李岩,造成了军心更加涣散。面对这种乱局,束手无策的牛金星做了逃兵,他彻底消失了。

牛金星到底去哪里了?

对于他的去向有两种猜测,其一牛金星和他的儿子牛佺(quan)投降了清朝。但是在清朝官员名册上却找不到牛金星的名字,倒是有他儿子的名字,牛佺任黄州知府。当时人们猜测,可能牛金星的人品和官德很不堪,遭到群臣的反对和排挤,摄政王多尔衮把他除名了。

第二种说法,清廷很鄙视牛金星,不任用其为官,于是他隐居在江西武宁县鲁溪深山老林当了道士。

1652年,牛金星死在了儿子牛佺的家中,临死前嘱咐儿子:“吾死,必葬香山之阳,闭门教子勿再出”儿子果然照做了,把父亲葬于宝丰香山之阳。

文/秉烛读春秋

牛金星,算得上是李自成军中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他和李自成手下的宋献策、李岩、顾君恩,并称为大顺朝四大谋臣,而牛金星的名气和地位在这四人中排名第一。

最初,牛金星是天启年间的举人,还担任大明朝的一个八品小官,不仅属于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而且家庭颇富裕,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但在崇祯十年的时候,牛金星和他的亲戚王士俊起了冲突,据说是因为牛金星有一次喝醉酒,将王士俊做过的一些丑事给抖了出来,让王士俊怀恨在心,不久牛金星又因为在工作中太过清高,得罪了当地县令和豪绅,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诬陷牛金星偷税漏税,并强占妇女18人,很快牛金星就被革去举人的功名,还被发配到军中服差役。

三年后,牛金星因机缘巧合结识了李自成麾下的红人李岩,在他的引荐下,牛金星正式投入李自成的麾下。虽然牛金星加入李自成集团的时间不是太早,但他却在李自成集团中混得非常不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李自成军中的读书人实在太少,尤其像牛金星这种正儿八经科举出身又中过举人的。可以说,当时牛金星在李自成军中,有那么点鹤立鸡群的感觉,自然能很快引起李自成的注意。

另一方面,牛金星也确实比较有才,他在加入李自成后,先是向李自成推荐了宋献策这位军师,后又给李自成提出了“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这种颇具战略眼光的建议,这也使得牛金星很快成为李自成非常信赖的嫡系。

在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牛金星官拜丞相,但后来因为路线之争,他和李岩、宋献策人发生了激烈冲突。这是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他的集团内部,对于北京城内的达官贵人、官僚阶层、地主乡绅等大明朝既得利益者,有两种不同的处置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以牛金星和刘宗敏为首的激进派所提出的,这些激进派要么出身社会的最底层,要么曾受到大明官员和豪绅们的陷害,走投无路之下才投靠李自成,换句话说,他们和大明朝这些既得利益在有着不可消除的仇恨,所以他们主张对这些达官贵人予以最残酷的打击。

第二种方案,是以李岩和宋献策为首的保守派,他们主张拉拢这些明朝既得利益者,让他们为李自成效力。但总的来说,李自成集团中的绝大部分人,包括他的嫡系成员和中高级将领,大都是来自社会的最底层,这也就注定他们和明朝这些既得利益者存在天然的隔阂。所以最终支持牛金星和刘宗敏方案的人占绝大多数,而李岩也因此被杀害。

后来,李自成兵败之后,牛金星又趁机带着儿子牛佺投降了清军。由于牛金星曾在北京城大肆打击明朝旧官僚,所以这些遗老遗少对牛金星恨之入骨。在得知牛金星投降清军后,这些已经投降清朝的明朝旧官员,纷纷上书朝廷,要求诛杀牛金星这个叛乱分子。

据史书上所记载,在这些明朝旧官员上表的奏疏中,最出名的一封是这样写的:“贼相牛金星,弑君残民,抗拒王师,力尽始降,宜婴显戮;乃复玷列卿寺,觍颜朝右。其子佺,同父作贼,冒滥为官,任湖广粮储道,赃私巨万。请将金星父子立正国法,以申公义,快人心。”

然后,清政府考虑到牛金星是主动投降,如果把他杀掉,恐怕将不利于后续招降工作的开展,于是清政府并没有诛杀牛金星,只是让他闲职在家,但作为补偿,他的儿子牛佺,则被多尔衮任命为黄州知府,不久又升任湖广粮储道。此后,牛金星就一直躲在儿子牛佺的府邸中生活,享受着老太爷的待遇,直到顺治九年才去世,享年58岁,算得上是善终。

2、古时候山峰顶上的寺庙是怎么建的?几千米高,材料是怎么运上去的?

信仰,精神的力量。砖瓦,肩扛人背,木石,就地取材加工。举亲族一例如下。

曾祖父的舅舅,元应伦大人,1840年中武举。“同治回乱”前夕,为兵部骑尉。1868年左宗棠西北平叛前夕,迁为兵部正堂,为湘军进军陕西打前站,绘制进军路线图,协调粮草。协助左公收复陕西后,安置难民,消除乱源,恢复社会生活秩序,功勋卓著。

朝廷为嘉奖这位特使,将终南山的的西观音山这片区域,命名为元武山,立庙号曰“武魁殿”。暴乱平息后,满目疮痍,十室九空,人民生活异常艰辛,而关中腹地民众感念元应伦大人的恩德,在武魁殿建设期间,克服物力人力匮乏的诸多困难,不听元家劝阻,自发援建。据我祖父祖母在世时传述,当时山上建庙的物料,砖瓦用马车运至山口,然后的一砖一瓦都是当地人背上山的,而木石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而成。武魁殿建成后有专人管理和祭祀。

元应伦大人仙逝后,当地民众尊他为观音山的山神,四时八节前往朝拜。朝山拜仙这一习俗,在我的故乡,一直沿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位看守观音山武魁殿的肖姓老人,曾回故乡北安谷村筹粮筹衣,与故人饮茗话沧桑。文革时期,元家主事人元秉章先生死于非命。观音山上的武魁殿,毁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听老人说:泰山顶上建庙的时候一开始人工往上背砖,上山的路上发现一位老者放羊,于是一位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何不发动羊往上背砖?就这样把每只羊身上栓两个砖,边吃草边往上走,羊一路吃的饱饱的很快到山顶了。

你说是不是咱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是真是假不敢确定!只是听说而已!

3、江苏发现水中古墓,墓中藏有3000把名剑,为何盗墓贼望而却步?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老话说的好的,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题主您说着江苏古墓,打他建起来搁到现在,这都过去了两千五百多年。

咱别的不说,就单说这三千多把剑,而且还是名剑,再加上这年份,您别说是惦记,就是亲自上阵去开,那都海了去了,如过江之卿。

没名的咱不说,有名的就有好几位,春秋战国时候的勾践,皇帝的鼻祖秦始皇,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这都打过这墓的主意。

这帮人来挖,那都不是一个两个人,这都是上万人组团来挖,而且还是蹲地头上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三五年,愣是连门都没有摸到,您说奇不奇。

墓的主人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就要问了:“这是谁呀?咋这么牛?估计就得胡司令加王胖子还有miss杨,这铁三角出动才成。”

俺觉得差不多吧!要问这是谁的坟头,说出来一般人还真不认识,但要说他儿子您绝对认识。

他儿子就是有名的夫差,就是被那卧薪尝胆的勾践给弄死的吴国霸主。

对!就是夫差老爹阖闾的墓。

话说这吴国和越国那算是老对手了,毕竟都是挨在一起的老邻居,那会又信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相互吞并的原则,所以这俩国家年年的打。

这不阖闾这就代表吴国一方,首先向越国发出了挑衅。话说这挑衅年年有,谁怕谁呀?越国就接招了,两帮人可就打起来了,结果这阖闾因为冲的忒靠前了,让越国的大将灵姑浮给瞅着便宜了,拿一把大剑把脚指头给削了下去。

话说就这伤搁现在,要是抢救及时,用针还能把这脚指头给你缝起来,养三五个月,跟新的一样。

但这是古代,那医疗您就别提了,就这么个脚指头的伤,愣是把个阖闾搞了重伤,最后伤重不治死掉了。

那么阖闾死了之后,这吴王夫差就要面临一个问题,找一个风水极佳的地方,把老父亲给葬了,这就选择了苏州的虎丘山。那么选择陪葬品的时候,夫差就把阖闾这辈子收藏的三千多把名剑就搁这墓里边了,据说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鱼肠剑。

三千把,就这挖出来,立马就能组建一个不小的部队啊!不用说,知道的人谁都眼馋。

所以夫差把这墓做的很隐蔽,据说这墓弄完之后,所有知情人全部被杀掉了。

后来的事

后来夫差本着为父报仇的主意,这就把越国给灭了,顺道将勾践弄到自己家里边喂马。

咋说呢?这人一旦发展顺利,这免不了就要自大,这不后来的夫差有点子自大了,把明明还是仇家的勾践给放了回去,这家伙犹如放虎归山一样。

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吃够苦胆汁,一家伙就干翻了夫差。这不仅把夫差的头砍了下来,还想要把这仇恨的根源阖闾的墓挖出来,将阖闾挫骨扬灰。

结果连根毛线都没有找到一根。

据说三国的孙权动用了三万人,掘地三尺,加油干了好几个月,啥也没捞到。

那么这事搁到现在,找到了吗?

找是找到了,但也是专家估计是,没挖!具体是不是,这还没有证据加以证明,所以这事不好说。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的是咋找到的。这事还得往古代里头说。

其实这事说来也巧,大明朝有一年江苏这地来了个天灾——大旱。江苏这地原本有水的地,那都见了底。

而这阖闾墓恰好就在这虎丘山水池底部,这水一干,池子底下可就露出了一个石头洞。

这巧了,当时唐伯虎就打这路过,他瞅见了,他是读过书的人,知道这阖闾墓,所以下去就想摸,结果让听到信的官兵给抓了个正着,给带走了,你说这事弄的,这些个当兵的走的时候还把这洞口给封了。

那么有了这么档子事,到了近代也就是1955年的时候,这政府部门要修这虎丘园林,把这池子水给放干了,同样发现了这石头洞,旁边还有唐伯虎的留言。

大家伙好奇,这下去查看了一下,这石头洞是个单行通道,就能过一个人,您这走了一段路之后,就能瞅见最里边有三块石板把这洞给封死了。

据说当时就有人想要挖掘,可大家伙蹲地上这么一商量,这不行。

为嘛呢?因为您一旦要对这墓下手,那旁边还有一座虎丘塔,这要是弄不好虎丘塔的塔基必然受损,那么最坏的结果就是虎丘塔要倒了。

这可要不得,挖一个,毁一个这不行,所以最后就没有挖掘。

所以咱现在就明白了,要想挖这墓,这盗墓贼不是被淹死,这就得被砸死。

而且这墓就在水池里边,一般人还真想不到。所以到了现在就没有人动过。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江苏发现的水中古墓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he.lu)的古墓。

阖闾墓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阖门外虎丘山下剑池水中。

阖闾是谁呢?

我提他的儿子你肯定知道,历史上被“四大美女”西施祸害亡国的吴王夫差就是他的儿子。

<阖闾墓在剑池下面>

阖闾(前537~前496)是被越王勾践带兵打败的,当时他被越王的谋士灵姑浮追的走投无路,在虎丘山下被斩断脚趾重伤而死。据说宝剑上有毒。

阖闾是63岁时去世的,他的儿子夫差是个孝子,动用了10万民工,历时三年为老爸修建了一座豪华古墓,这座古墓就是阖闾墓。

由于老爸生前喜欢宝剑,收藏了不下3000把名剑,其中不泛珍品,比如扁诸剑、鱼肠剑(专诸置匕首于鱼腹部刺杀吴王僚,故名鱼肠剑)等,夫差恐老爸地下寂寞,于是就把这些宝贝随葬到了古墓内。

史载墓中“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因阖闾生前酷爱宝 剑,下葬时以“扁诸”、“鱼肠”等名剑3000柄殉葬,故有“剑池”一称。

从公元前496年阖闾去世算起,到今已经过去2500多年了,阖闾墓竟奇迹般的没被盗过,甚至在吴国灭国时,越王勾践也没能打开古墓,这到底为什么呢?

据说阖闾临死前,用断断续续的声音说:“儿子,你一定要为你爹报仇啊!”说完就咽气了。夫差痛哭流涕,发誓要生擒活捉勾践。

吴王夫差在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下,用一年的功夫打败并活捉了越王勾践。总算为父亲出了一口气。

夫差把勾践等人押送去修古墓,就这样勾践等人老老实实修了三年的古墓。

等墓修好后,夫差觉得勾践这三年表现还不错,不顾伍子胥的反对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一刻不忘复仇,他采纳了范蠡的“美人计”,把经过培训后的西施送给了吴王,西施此行的目的就是像苏妲己那样诱惑夫差,最终颠覆吴国。

结果西施把夫差玩弄于股掌之上,把国家大事置之脑后,整日喝酒淫乐,大好的江山沦丧在美人之手,此时勾践趁吴国国力衰败之际,一鼓作气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被砍了头。

这时勾践要报复把阖闾挫骨扬灰,另一方面想得到古墓里的3000把宝剑,可是无论如何勾践也打不开古墓,最后只好作罢。

之后秦始皇、三国的孙权曾动用三万民工掘地三尺仍然没有找到墓道口,期间盗墓贼更是无数次光顾,最后都无功而返。当初就连咱们国家的考古队也没办法打开古墓。

时间来到1978年10月,事情有了转机。有关部门儿把剑池的水抽干后,有人用手摸到了洞穴的石板了。但为了保护虎丘塔基,也是恐投鼠忌器,考古学家没敢挖掘,因为不确定里面就是阖闾墓。

假如里面没有古墓,虎丘塔就会因失去地基而坍塌。

据老辈人讲,阖闾墓是建在虎丘山下,虎丘山上修了一座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当初夫差设计的很巧妙,剑池里有水,上面有山有塔。(据说夫差葬父后,建塔三日有一只白虎守在塔旁,故名虎丘塔)

假如有人盗墓不是被砸死就是被淹死。当然小毛贼根本无法撼动巨石。这也许是两千多年没人盗墓成功的原因吧?

文/秉烛读春秋

4、传说雍正下葬因为没有头就换了一个金制的头,是真的吗?

一、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登发出了这样的一条消息:雍正的泰陵在清理发掘之中,证实没有被盗,现在正在破土动工,金头之谜即将解开……
二、《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办事”,至二十三日子时驾崩了。可谓是暴卒!

三、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后人埋葬雍正,建造黄金头颅,以期留得全尸!

上面总共有三则消息,第一则消息是说国家曾经在1980年准备打开雍正陵墓,不过最后肯定没有开成,因为现在还是关着的。

第二则消息出自正史当中,雍正皇帝在8月21日正常办公,但是第2天突然重病,立即召集大臣进宫,当天晚上突然暴卒。

第三则消息是民间流传最广的传说,雍正皇帝曾经因为文字狱,杀了吕四娘的全家。后来吕四娘趁着选妃混入皇宫,在侍寝的时候杀了雍正,提头而走。

在康熙皇帝驾崩之后,雍正皇帝正式接任。这个时候的满清已经是江山稳固,想当初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反清复明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雍正仍然不放心,但凡有丝毫的迹象,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吕留良

当时在浙江嘉兴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儒生名叫吕留良,他本来是明朝末年的秀才,自从清政府入主中原之后,他就放弃了仕途这一道路。

不过他的学问却是大有长进,是远近皆知的名人。由于清政府入关之后实行的高压政策,让很多的汉人不满,其中就包括了吕留良。

不过他是有言不敢说,只好诉诸笔端。由于他的文笔比较好,往往能够引起很大的反响。清政府一时间找不到借口,对他也是束手无策。

吕留良着七个儿子,虽然自己一生无心仕途,但是不阻止自己儿子做任何的选择。其中大儿子吕葆中最出色,曾经在康熙四十五年考中过一甲二名,还有机会面见圣上。

可惜他的命并不好,上任没多久便客死在京城当中。当时的吕四娘才刚刚三岁,妻子林氏只好带他回到了老家。但是也没过几年,吕留良因病去世。

一个妇道人家又不好经常抛头露面,只好带着5岁的吕四娘,出家做了一个尼姑。这一转眼就是10年光阴,日子过得还算是不错。不过突然有一天,吕府的老管家吕德慌慌张张的跑了过来。
大少奶奶赶紧跑吧,吕府上下已经被抄家了。全家的男女老少都死光了,要不是我当时不在家,现在你们见到的我就是死了。带大着小姐赶紧走,说不定官府后面就要跟过来。

林氏一开始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但是看到老管家这么慌忙,肯定发生了大事。于是二话不说,也没有告诉其他人,只是稍微收拾了一点东西,拉着吕四娘就赶紧逃跑。

在这逃跑的路上,吕德才把家中发生的事情告诉他。

有一位来自湖南的士子,来到嘉兴游学。当时老太爷吕留良的门生严鸿逵、沈在宽和他见了面,谈得还非常好。所以就把老太爷吕留良生前所留的文章给他看了,大少奶奶也知道老太爷的性格。

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是抨击朝政,活着的时候哪敢给外人看。但是曾静读完之后佩服不已,他内心深处早就有了反清复明的想法,而老太爷的文章又成为了导火索。
▲岳钟琪

然而他本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他就找到了岳飞后人川陕总督岳钟琪,他认为岳钟琪的祖先是大义之士,他也差不到哪里。倘若他能够揭竿起义,想必会一呼百应,推翻清政府指日可待。

可惜曾静还是太过年轻,岳飞是一个忠义人士不假,但是等到岳钟琪的时候,不知道传了多少辈。而且岳钟琪是清朝的武将,怎么可能去反清复明?

曾静煞有其事的休书一封,派自己的弟子张熙送到西安。岳钟琪不仅没有吃他这一套,还对张熙严刑拷打,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快马加鞭,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了雍正。

雍正得知后雷霆大怒,派遣湖南巡抚追捕曾静,又派浙江巡抚抄家吕留良。最后吕府上下100多口人,全部死在屠刀之下。就算是已经死了也不放过,吕留良被挖出来挫骨扬灰。

听完整个消息的林氏母女两人,已经是泣不成声。而已经16岁的吕四娘,更是在暗中握紧的拳头,发誓这个仇一定要报。
担心后面有追兵,三人一路上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专门拣小路走,最后不知不觉间来到了黄山。

老管家吕德突然想起来吕留良的好友黄犊不正是隐居在此吗?黄犊曾经是一名武将,还和吕留良有过八拜之交。

不过由于雍正的疑心比较重,登基之后大杀群臣,于是黄犊主动辞官,在这里建了一个野云草堂。

听了三人经历之后,黄犊深感同情,并且表示让他们先住这里,一定全力的保护他们。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转眼间就是几个月的时间。

吕四娘除了平日之间和母亲一起学习女红之外,剩余的时间就是在大山里面瞎逛。这天早上太阳还没出来,黄犊先生在山脚一处山泉旁边练拳。

吕四娘看到之后生了好奇之心,决定跟随老先生学习武艺,好报自己的灭门之仇。但是一个女子打打杀杀不好,于是就偷偷的学了起来。但是最后还是被黄犊发现,正式收他为徒。
吕四娘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就已经完全把黄犊的真本事学会。没有什么可教的之后,黄犊就把他介绍到天台山寻访悟因法师拜师学艺。

悟因法师也不是一般人,他原本姓朱,是明朝皇室宗族之女。当年清政府入关之后,他趁着混乱才逃过一劫。不过如今江山稳固,基本上已经心灰意冷。

等到吕四娘找上门来的时候,他突然眼前一亮,内心又升起了希望。经过了两年的勤学苦练,吕四娘才算是彻底的出师。在临下山之前,悟因法师叮嘱他:不仅要想着报仇血恨,还要记住锄强扶弱。

有关于报仇的事情,悟因法师只给了四个字“瓜熟蒂落,中秋之候”,吕四娘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含义,但是却牢记他说的每一句话。

为了磨练自己的技艺,吕四年开始了走南闯北的过程,参加了焦山英雄大会,破除了乌江驿江湖妖术娘,扫荡了泰山罗汉殿大小淫僧。闯出了一番名堂之后,才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上京城。

不过皇宫内部戒备森严,吕四娘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就住在皇宫附近的尼姑庵当中。虽然这个时候朝廷内外已经很平静了,但是边陲之地也经常发生各种动乱。
这一天贵州苗民叛乱的消息传来,早朝上面吵得不可开交,弄得雍正皇帝心烦意乱。于是下了早朝之后,准备摆驾颐和园,找个清静的地方散散心。

当天是八月十四,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已经58岁高龄的雍正皇帝看到秋景,内心生出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不过就在此时,突然一曲幽怨的曲子传来。

皇家当中锦衣玉食,怎么还会有这样曲调的曲子?于是顺着声音找去,只见一名宫女背对着他正在吹奏笛子。雍正靠近之后咳嗽了一声,宫女发现之后大失所错,立刻跪在地上磕头,以为是触怒了龙颜。

雍正看到此景,不禁生出了怜香惜玉之情。问她为何在此,小宫女怯生生的回答:自己是新选入宫的秀女,名字叫做惠仙,如今在古香斋执役。雍正安慰了一番,就让她赶紧走了。

雍正当晚留宿在春仙馆,但是翻来覆去都睡不着觉。突然想起来白天的惠仙秀女,就想让太监把他带过来侍寝。话分两头表,这边的吕四娘又在干什么?
他早就听说了雍正今天晚上留宿在了颐和园,相对于在皇宫当中,颐和园的戒备相对来说放松了很多。然而她飞檐走壁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靠近的机会。

这个时候突然路过一群太监,她就悄悄地跟了上去。只见太监来到了古香斋,传惠仙秀女前去侍寝。在当时给皇帝侍寝,要先洗澡然后用一个被子包着光溜溜的妃子,秀女也不例外。

吕四娘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喜,认为刺杀的时候到了。于是在太监抬着惠仙前去的时候,吕四娘趁着天黑把小太监绊倒,而惠仙也被摔了下来。

吕四娘眼疾手快,一掌把惠仙打晕,把他往旁边草丛一踢,自己把袍子卷在自己身上。然后装作哼哼唧唧的声音,于是就这样悄悄摸摸的来到了雍正的寝宫。

等到周围的小太监都退走之后,吕四娘突然从袍子里面出来,腰间抽出来一把匕首放在雍正脖子下面,并且对他说道:我乃吕留良之孙吕四娘,今夜特来取你人头,以祭我全家老小在天之灵!
▲配图

虽然雍正的武功也不错,但是被人这么靠近的贴着也没有经历过。而且也没等他反应过来,吕四娘手起刀落,雍正头颅应声而落。等到太监发现的时候,整个颐和园内乱作了一团。

趁着这个混乱的功夫,吕四娘带着雍正的头颅逃之夭夭。皇帝被刺杀有失皇家体面,所以这件事情也就被盖了下来。但是古人又追求着留全尸,所以在雍正下葬的时候,又给他打造了一个黄金头颅。

至于之前所说的准备挖掘清西陵的事情,是因为在挖掘之前,有传说有盗洞,以为清西陵已经被盗。但是刚刚挖了两米,就发现盗洞消失了。原来当年有人想盗,但是最后没能成功。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本来都已经准备妥当的挖掘工作突然被叫停。因为有了之前万历皇帝先车之鉴,只有被盗过的墓才能进行保护性开发,所以清西陵到现在还保存完好。

当然上面吕四娘刺杀雍正的故事,是民间传说最广的。雍正皇帝到底有没有金头颅,看来也只有等到开棺材的时候才能知道了。

在1980年时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雍正皇帝陵寝清泰陵的琉璃影壁上发现了一个旧有的盗洞,因此考古人员认为清泰陵很可能早就被盗,于是上报国家文物局,请求对清泰陵进行抢救式发掘,鉴于出现了旧有的盗洞,因此国家文物局就批准了对清泰陵进行抢救式发掘。

1980年4月8日正是开始发掘清泰陵,由于民间一直流传着雍正死于非命,是被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刺杀而亡,死后还被吕四娘割走了脑袋,因此雍正的儿子乾隆继位后为了给父亲留下全尸,给其打造了一颗金头下葬。

所以在当时国家决定发掘清泰陵,让这些关于雍正的民间传闻喧嚣尘上,很多新闻媒体也都云集到了清泰陵外面等着抢拍第一手资料。

可在4月8日动工之后,考古人员才发现这个盗洞只有两米多深,这说明了曾经有盗墓贼打过请泰陵的主意,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成功,所以清泰陵地宫并未被打开,清泰陵也还是完好无损。

因此当时参与考古的人员都在商议是否继续对清泰陵进行发掘,因为在建国初期国家曾经主动发掘了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明定陵,结果由于考古技术不成熟,导致了明定陵被发掘之后很多名贵文物出土就风化而“见光死”了,所以国家在吸取了明定陵的教训之后,就定下了以后不再主动发掘古墓,只对已被盗挖的古墓进行抢救式发掘。

也正是因为这条规定让参与发掘考古清泰陵的考古人员犹豫是否对继续对清泰陵进行发掘。但是还没等大家商议出结果呢,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登了一条消息:雍正皇帝的清泰陵正在清理发掘之中,已证实清泰陵没有被盗,现在正在继续破土动工,关于雍正皇帝金头之谜也即将解开。

这条消息随即被当时国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所得知,夏鼐先生深知以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如果真的挖开清泰陵,仍然保存不好其中文物,甚至都会重蹈明定陵的考古悲剧,于是夏鼐先生连夜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叫停对清泰陵的发掘。

最后在夏鼐先生的努力下国家叫停发掘清泰陵,而清泰陵的盗洞也被重新填好,因此长眠地下二百多年的雍正侥幸躲过了成为出土文物,至今为止雍正及其皇后乌拉那拉氏和敦肃皇贵妃年妃依旧还完好的长眠于请泰陵地宫之中。

清泰陵被叫停发掘,但是雍正是否被吕四娘刺杀,是否为金头下葬之谜还没有解开,也因此民间对于雍正死于刺杀的传闻被传得很广,以至于后来影视剧拍摄影视作品都采用了雍正死于刺杀的结局。那实际上雍正到底有没有金头下葬,死于刺杀呢?

吕留良是雍正朝最大的文字狱案受害者,吕留良案还要起因于雍正时期的陕甘总督岳钟琪身上。

这位清朝名将岳钟琪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嫡系后裔,他是岳飞的第三子岳霖的第二十世孙,岳钟琪在康熙晚年曾参与平定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叛乱,雍正初期又与雍正朝名将年羹尧一起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在年羹尧居功自傲被雍正赐死之后,岳钟琪接替了年羹尧陕甘总督的位置,当时岳钟琪手握川陕甘三省军政大权。

吕留良是浙江崇德人,他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是一代大儒,他比较有气节,始终坚持以明朝遗民身份自居,在康熙时期多次拒绝朝廷征召,留下了很多具有反清思想的著述书籍。

曾静本是湖南的一名落魄秀才,作为文人满腹牢骚,经常感叹时局不好,社会不公,他偶然阅读了吕留良留下的著述,在思想上走进了一片新天地,于是曾静成了吕留良的信徒,但此时吕留良早已去世,因此曾静就向吕留良的弟子和儿子求来了不少吕留良的著述,所以曾静早就具有了反清思想。

雍正是通过康熙晚年诸子夺位而当上皇帝,他继位之后对曾经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开展了残酷报复,他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都受到了雍正残酷的打击和迫害,尤其是胤禩和胤禟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并囚禁折磨致死。

胤禩待人温和平易近人,非常善于拉拢人心,不光在朝廷上下深得人心,更深得汉族士人之心,因此胤禩在临死前他的党羽在士人中散布了雍正为了皇位虐杀弟弟的传言。

曾静正是听了这些不利于雍正的传言之后,才觉得正好雍正乃当世暴君,反清复明在此一举,于是曾静给岳钟琪写了一封信,劝岳钟琪以祖先岳飞为榜样,举川陕甘三省兵马推翻满清恢复汉人江山。曾静将这封信派弟子张熙送给了岳钟琪。

岳钟琪虽然是岳飞后人,也深得岳飞精忠报国的祖训,但是岳钟琪精忠报国报的是大清国,他忠君也忠的是大清皇帝,因此他根本不会起兵推翻清朝,而且他也没那个机会和号召力,所以岳钟琪假意同意,并让张熙将曾静诱骗到岳钟琪府上,最终岳钟琪将曾静和张熙师徒二人全部拿下押送京城交由雍正处理。

由于当时雍正已经深陷于虐杀弟弟胤禩和胤禟等不利舆论,于是雍正为了向世人展现自己的胸怀,证明自己并不是暴君,他赦免了曾静和张熙死罪,并亲自撰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一驳斥这些不利于自己的舆论,并让曾静和张熙去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宣传自己的仁慈和宽大胸怀。

不过雍正只宽恕了曾静和张熙,他把根源全都归结于吕留良身上,他认为正是吕留良写了这些反清复明思想著述,才迷惑了曾静这样穷酸秀才,对社会不满的人想造反,于是雍正借此大掀文字狱案。

已经去世几十年的吕留良惨遭开棺戮尸,吕留良的儿子全部斩杀,子孙后代发配宁古塔永远不得入关和不能参加科举,吕留良的嫡系弟子也大多被诛杀,家人受到牵连发配到宁古塔,吕留良一案牵扯了千余人,在当时民间引起了很大的恐慌,民间百姓也越发害怕清朝的文字狱。

也因此民间十分可怜吕留良家族及其子孙后人,而当时老百姓也都仇视雍正大搞文字狱案,所以吕四娘就应老百姓的需求横空出世。

民间传闻吕留良家族有漏网之鱼,那就是他的孙女吕四娘,这位娇滴滴的大小姐忍辱负重,远涉江湖,拜民间武林高手为师学得了一身高超武功,于是就打算入宫刺杀雍正为爷爷和家族报仇。

后来吕四娘化妆成宫女潜入皇宫大内,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吕四娘行刺雍正成功,并将他的脑袋割了下来带去祭奠爷爷吕留良和吕氏族人。

最后雍正发现被人杀害,乾隆为了让父亲雍正留下全尸,于是为父亲雍正铸造了金头保留全尸下葬。

但是站在历史角度来说这个民间传闻根本就不可能成立,因为当时奉雍正命令主办缉拿吕留良家族的官员正是雍正的心腹浙江总督李卫,历史上的李卫最擅长的本事就是缉捕盗贼,当初李卫以浙江总督身份接替两江总督范时绎掌管两江三省,就因范时绎缉捕江南地区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不利,被雍正撤了职,而李卫接掌两江三省之后很快就肃清了盘踞江南的天地会组织,所以像李卫这种专门善于围剿反清复明组织的官员,怎么可能会让吕四娘漏网。

而且皇宫怎么轻易就能被化妆后混进去,那把清朝的宫廷警卫想的也太差了。因此吕四娘化身武林高手入宫刺杀雍正完全是民间出于对雍正文字狱的恐慌和对吕留良家族的同情因此而臆想出来的传言而已,当然,有这种传闻出现也主要在于历史上关于雍正之死记载含糊不清。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吕留良家族的后人被发配宁古塔后一直都受到清朝的严格监管,一直到民国时期清朝灭亡,吕氏家族的后人才摆脱了为奴为婢的命运。

民国时期的思想家章太炎曾经去过黑龙江齐齐哈尔寻访过吕留良的后人,据章太炎记载吕留良的后人一直都生活在黑龙江地区,在清朝时期一直都受到清朝的严格监管,在现今齐齐哈尔吕姓人中就有不少是吕留良的后代。因此吕四娘根本就是民间所臆想虚构的人物,也因此就推翻了雍正被刺杀割头的说法。

那么既然雍正不是被吕四娘刺杀,那为何历史上关于雍正之死记载却含糊不清呢?

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属于暴病而亡,他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身体出现抱恙,但病的并不重,还能正常处理工作,可是到了二十三日子时却突然去世了,雍正去世后,乾隆对宫廷服务人员下达了封口令,禁止宫内讨论先皇驾崩之事,这就更让人怀疑雍正的死因了。

用现代观点来看,雍正的死因有两种说法比较靠谱,一种说法是用现代医学解释,雍正很可能是死于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其实这个也比较有依据,毕竟雍正的孙子嘉庆就是死于中暑后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按照现代医学解释,心脑血管疾病有很明显的家族遗传性,通过嘉庆来反推雍正,也说明了雍正很可能就有这方面疾病。

雍正是清朝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在位13年批阅奏折批字就达1000多万字,累计书写500多万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高强度的工作,外加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必定使得雍正身心俱疲,过度劳累也很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要知道雍正在临死前一天还在带病工作,劳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雍正暴毙也很合理。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雍正死于丹药中毒,雍正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信奉道教的皇帝,他其实是一位兼信佛道的皇帝,雍正即信奉藏传佛教,也信奉道教。

雍正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痴迷于道教丹药的皇帝,他在继位后曾经大肆弘扬道教,宠信道士炼制丹药,还经常和当时一些著名的道士贾士芳、张太虚、王定乾等人探讨炼制丹药和长生不老之说。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最为喜爱和信任的十三弟胤祥因操劳过度去世,这让雍正十分悲伤,他既悲伤弟弟之死,也对死亡更加恐惧,他担心自己也和胤祥一样会操劳过度而死,因此在胤祥去世后一个多月,雍正在悲伤和忧惧的精神状态下外加劳累使得他得了一场大病,这场病几乎差点让雍正去世,当时雍正已经开始向重臣张廷玉等人面谕遗诏了。

而挽救了雍正的正是龙虎山正一道的道士娄近垣,虽然此前道士贾士芳给雍整念咒按摩治病,但没有效果,还经常在雍正面前大谈鬼神之论,这让雍正十分气恼,于是雍正一怒之下斩了贾士芳,但雍正并没有对道士失去信心,因此娄近垣为雍正调制符水还有张太虚和王定乾为雍正炼制丹药,使得雍正病情逐渐好转,所以雍正更加迷信道教。

雍正其实是寄希望于道教的丹药、符水之中,希望这些能让他精力旺盛,焕发精神,长生不老。可是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古代道教的丹药大多是重金属炼制而成,长期服用会对人体产生大量毒素,因此雍正如果痴迷道教丹药,很可能就是于丹药中毒。

而乾隆继位后一面下令驱逐雍正宠信的道士娄近垣、张太虚、王定乾等人,一面命令宫中禁止议论雍正之死,这其实也是在为老爹雍正遮羞,毕竟痴迷于丹药和长生术的皇帝对名声不好,因此乾隆对宫廷服务人员下封口令就是为了保全雍正的名声。

其实雍正也很可能是综合了这两种死因,在雍正同母弟胤禵七世孙、清史学家金恒源先生所编著的《正本清源说雍正》一书中就提到过此观点。

金恒源先生认为雍正常年勤政劳累,使得他身体透支很大,导致他的身体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再加之雍正信奉佛道,深信轮回之说,他继位后大肆打击迫害参与争位的兄弟们,这使得他心神长期惶恐不安,担心轮回报应,再加上他晚年过度痴迷于道教丹药,因此常年亚健康的身体状态,再加上体内丹药毒素的积累,所以最终诱发了心脑血管疾病,让他暴毙在了圆明园中。

不过这些还都只是推断,除非能打开雍正的地宫,对他的遗骸进行检测,但是现在国家对古墓文物保护力度非常大,未来也几乎不会再打开雍正地宫了,想要通过雍正的尸骨揭开他的死因之谜,在未来恐怕很难成真,清朝最为勤政的皇帝雍正死因之谜还将会继续成为历史一大疑问。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事,这不就是公鸡下蛋,母鸡打鸣的事,这不尽扯呢嘛?话说这雍正死的确实有点突然,但也不至于让人把吃饭的瓢让人给摘了去,这搁那都说不过去呀。

就您这换头这事,说的其实就是一个叫吕四娘为了报杀父之仇,这就潜进了宫里头,乘着雍正不备,捅死雍正,顺手就把那脑瓜给摘了去。

说实话,俺是不怎么喜欢这满清,咱大华夏近代的屈辱就是他带给咱的,但咱本着原则性的问题不能胡说不是。

今天借这一亩三分地,咱唠唠这事,俺就给大家伙讲讲满清的规矩,咱从侧面体会一下,这种可能性。

规矩

首先大家伙要知道,满清作为咱大华夏地头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宫里边的制度那延续了好几千年,到他这,那已经完善到了极致,通过各种各样的规矩来避免可能发生的事。

吕四娘摘了雍正的脑瓜蛋,要想混出宫,那就得用宫女的身份来出去。那咱就说说宫女的规矩。

这宫女,一般固定在一个宫殿里是不出去的,伺候哪位主子那都有名额,不会让你乱溜达,就算轮到你休息,那也是搁自己睡那屋里休息,不能乱溜达。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那万一是个打杂的宫女呢?”

打杂的?你以为要太监干嘛的?没事宫里边溜达!打杂的都是太监干的事,就算是刷马桶这活,那都是太监干的,当然那些个受到处罚的宫女除外,而且这受处罚的宫女,您认为她可以提着个马桶瞎溜达,她也有固定的地干活不是,没事出不了那一亩三分地。

有人说,可以假装宫女传递消息。

呵呵!宫里边有个啥事,传递消息那一般都是太监干的事,宫女一般都摸不到边,她就不能干这活,原因是不允许一般的宫女识字。

识字这事太监可以,宫女是万万不行的。

再说过去,那宫女想要从一个宫里边窜到另一个宫里边,那也是有严格要求,最少得二人同行才成。

不是二人同行,单独一个宫女上路溜达,在宫里边分分钟钟就有人给你捅到管你的人头上了,而且这处罚还没送到眼跟前,早就有人把你这宫女拿下,询问咋回事?就算你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那大板子他也饶不过去,这就是满清在宫里边的规矩。

宫女必须俩人一起走,您如果找不到另一个宫女一起走,您还得拽上一老太监,记住喽是老太监,年轻的还不成!至于为嘛是老太监呢?俺也好奇,翻了好多的资料,到现在都没有解释,只能理解为,小太监也许是好奇心重,被人一鼓动,这就啥事也干?老太监不容易干这没鼻子的事?

虽然这理由有点子牵强,但俺也只能想到这一步。如果有解释的话,大家伙可以在下边留言,让俺也解开这疙瘩。

好,有了这规矩,大家伙可以想象一下,吕四娘一个女的,提着雍正脑瓜蛋,这血刺啦胡的,从宫里边往外窜。

您能走几步?想要混出去,这想多了吧了。

飞出去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人家会武功,整个飞檐走壁啥的?没准就跑了!”

哎呦喂!您这脑袋洞开的不错,搁古代确实有飞檐走壁这么一说,但那相对来说的都是民间低矮的墙头。

您进故宫里头瞅瞅那墙头,三人叠罗汉都不一定摸到墙头,您给俺们飞一个。如果真能飞,得,那民间一直都有想进宫里瞅瞅满清皇帝的人,早干嘛去了,这不早飞进去了吗?还能等到雍正当这挡箭牌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就要说了:“你快拉倒吧!你不知道雍正死在了圆明园吗?这圆明园和故宫能一样吗?历史都不知道,跑这嘎达充啥大瓣蒜,吓唬人?”

这您就想多了吧!那圆明园不是被那帮子推行人权,享受民主熏陶的洋鬼子强盗给烧了吗?这没有实物,就只能拿故宫说事不是。

而且故宫和圆明园都是皇帝办事的地方,基本的东西应该是一样的,比如说墙头,比如说对宫女的制度,所以在这个地方您别较真。

再说凭借武功飞出去,您就别想了。

宫门的事

而且各个宫里边他都有宫门,到了点这可就关了,想要开门,您得到每个宫里边的首领太监哪里去掏。

就说这吕四娘,真得手了,第一步出这宫门,咋出去?就算出去了,所有的宫门都关了,您咋混出去,还提着一颗血刺啦胡的大脑壳,二里外就能闻到那股子血腥味了。

而且这宫门外头还有垮着大刀片子的侍卫保安,那些个眼珠子您咋能躲过去。强攻?分分钟钟就让你变成刺猬。

玩那?闹哪?可咱也不能到皇宫来瞎玩,瞎闹腾不是!

咱更进一步说,就算你想掏刀子,人家皇帝身边就不离人,就连皇帝和自家老婆办事,都有太监蹲一边数数,您咋捅?

咱再往前了说,人家皇帝亲近一下老婆,那老婆都光溜溜的卷个席子才能见面。您这吕四娘是咋把那刀子搁身上不让发现的?您给个不让发现的理由!你以为搜东西那些个太监宫女都是外行?人家一辈子就是干这个的!骗他们,您这想多了吧!

所以皇帝住的地,不是啥公共场所,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这事根本就没有。

当然想要完全解除这疑惑,这就等着啥时候开了雍正的泰陵,一切的猜测就会得到印证了。

那么雍正是咋死的呢?

这事大多数的专家认可的是,雍正嗑丹药嗑多了,把自己个给毒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5、历史上12岁的甘罗在成为宰相后,为何就神秘消失了呢?

甘罗不是神秘消失,是死亡了!

甘罗怎么死的其实史书上并没有具体的记载,其主要事迹主要都见于《樗里子甘茂列传》和《战国策》。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没有谈甘罗是如何死的,只有一段司马迁对甘罗的评价:“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甘罗之死目前主要有2种说法:

一、民间传说捏皇后脚被秦王杀害。甘罗在出使赵国之中展现了其非凡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雄辩才能,等其回到秦国后便被封为上卿。但被召入内宫之后,只是每天陪陪娘娘赏花下棋,没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宫中他看透秦王残暴狰狞的面孔,特别是在嫪毐事件发生后,株连数千人。于是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准备以身殉国。一天,甘罗正陪着娘娘下棋,忽报秦王回宫,甘罗心生一计,等到秦王走进宫门时,就一下子抓住娘娘的脚,正好被秦王看到,秦王气的暴跳如雷,怒不可遏拔剑便刺死了甘罗。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只能说明人们把甘罗的死归罪于秦王,以表达人们对这位神童早逝的惋惜。

二、病死。这个病死并非指自然原因生病导致的死亡,而是指可能有人在背后作祟!

甘罗历史评价:

吕不韦:“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司马迁《史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後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司马贞《史记索隐》:“甘罗妙岁,卒起张唐。”

答:甘罗这个人是非常可疑的。

您要说这个人物根本不存在吧,人家司马迁在《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里又明确提到:“甘罗者,甘茂孙也。”

你要说这个人物确凿存在过吧,司马迁的《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又记载得没头没尾,突如其来的强行式插入,又突如其来地凭空消失,既与历史背景对不上号,又消失得了无痕迹,就象从未来过这个世界。

而且,《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对甘罗故事的描写,犹如小孩子玩过家家游戏一般可笑,与我们印象中战国的风云变幻格格不入。

我们来看看,甘罗故事是怎么样的呢?

甘罗故事是附在甘茂列传之后的。

甘茂其人其事是不用怀疑的,他原来是秦国的左丞相,声名显赫,故得在《史记》中入列传,列传之后,就引出甘罗,说是甘罗是甘茂的孙子,在甘茂死后,文中是这样写的:“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即甘罗十二岁就在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手下工作了。按照这个说法,甘罗少年就到丞相府任职,自然就是不凡响之辈了。但吕不韦工作遇上了难题,甘罗出面为他分忧时,吕不韦呵斥甘罗的口气就跟像呵斥普通小屁孩一样:“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这就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了。

吕不韦遇上的是什么难题呢?

原来,秦国势大,燕赵联合抗秦。秦国为了破坏燕赵联盟,派人去燕国讲赵国的坏话,要燕国跟自己好。燕国答应了,让秦国派个人来自己国家担任丞相,到时一起攻占赵国的河间之地。秦王派张唐前往。张唐却认为自己曾经攻打过赵国,去燕国要经过赵国,到时会被赵国人揍,坚拒不去。吕不韦因此苦恼。

甘罗自告奋勇要去说服张唐,遭到吕不韦的呵斥,他反过来训斥吕不韦说:“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气昂昂大踏步地去找张唐,说了一通“您如果抗命不遵就会死得很难看”之类的警告语、恐吓话。张唐被吓得屎尿齐出,赶紧表示:“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这一情节很难让人置信——张唐作为一个成年人,此前居然不知“抗命不遵就会死得很难看”的结果,要一个小孩来提醒,才魂飞魄散地准备行装上路。

要说,张唐上路就上路吧,甘罗又抢先入了赵国。

咦?他去赵国干啥?

他去赵国恐吓赵襄王,说现在秦国要和燕国联合搞你了,怕不怕?

赵襄王说怕,但该当如何破?

甘罗摇头摆尾说,你最好割河间五城来讨好秦国,和秦国联合来攻打燕国,到时瓜分燕国,三一分,你三、秦一。

好,成交!

赵襄王伸出手指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这么着,甘罗趾高气扬地回到秦国,被秦王封为上卿。

甘罗故事就此结束。

纵观整个故事,就跟幼儿园里三人正闹矛盾的小朋友一样,你跟我好,我给你糖吃;你跟我好,我给你饼吃。秦国就象那个又有糖,又有饼的小朋友,对另外那两个小朋友可以进行随心所欲的拉拢和打击。不得不说,秦国真聪明,但我奇怪的是,赵国和燕国干嘛那么傻?傻得像个布娃娃,任人摆布!

好吧,如果说这就是战车时期各国之间激烈搏弈的真实情况,我也无话可说。

问题是,甘罗的故事就此结束了,没有下文;其他同时代人的传记也没有与他交会的点,太诡异了。

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县城西十余里,有一个甘罗村,据说村东头就有一座甘罗墓。

凡是人都会死,有甘罗墓也不奇怪,但甘罗拜上卿后又发生了什么,他是怎么死的,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的,只能是任由小说家和民间故事大王随便编排了。

《东周列国志》说是被持有天符的紫衣天仙召归天上了;民间故事大王则说是因为调戏皇后娘娘被秦始皇杀了……说法有很多,都是各人经过想象得来的各说各话,没什么意思。

有人根据甘罗故事中出现过的人物,如吕不韦、秦王、燕王喜、燕太子丹、赵悼襄王,结合《史记?秦始皇本纪》、《燕召公世家》、《赵世家》进行一锅乱炖,得出结论是:甘罗使赵只能发生在秦王政三年、赵悼襄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44年。即甘罗其实只比秦王政小三岁,他十二岁,秦王政十五岁,有点出乎想象。

6、有人说有些专家不敢深入研究三星堆,这是为什么?

三星堆不存在不敢研究的问题,问题是难以研究。

三星堆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高峰之一,虽然拥有绝无仅有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地位,但并没有成为人们宣传的重点,其核心原因就是找不出其源自中原文明的核心证据,因此在没有充分论据之前,三星堆文明还得“平庸”一段时间,但是这项震铄古今的重大发现背后,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研究空间和乐趣。

一.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的可能因素。

为了论证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学界把目光盯在了中原文化源头之一的《山海经》上,希望从山海经的字里行间中找到证据。山海经是中国的一本先秦古籍,其文涉及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行文晦涩难懂,且不同朝代的研究和解读都不一致,所以依赖《山海经》来证明这种文化联系缺少确凿的证据,三星堆的文化脉络还需要未来更多的考古依据来证实。

二.三星堆文化有如天外来客

先秦之前的甲骨文被晚清低级官员王懿荣发现,并破译仅仅花费数月时间,根本原因在于汉字的一脉相承,三星堆文化的破解之难,正是证明了这是一种文化的彻底断裂,才导致无人可以破译。

学界猜测三星堆文化是夏朝人的一支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但从出土青铜造型和图腾崇拜上看,三星堆文化仍然具有明显的自成体系的结构框架,并且留下几个无解之题困扰后人。

第1:三星堆文物造型奇诡怪异,国内任何古代文献和考古对此均闻所未闻,至今学者只能借助于最古老的中原文化典籍去猜测可能意涵。

第2:三星堆文化如同时空静止,文物虽然展现出了一个丰富且自成体系的文明,而这种文明居然就此戛然而止了,在以后2000多年里没有任何继承的印迹,这对延续5000年的中原文明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第3:由于三星堆文化的待解,因此三星堆文化所展示的那个时代的城邦体系、王权体系、族属和文化渊源,至今人们任然一无所知。

三.文化瑰宝,民族自信

正是由于三星堆文化的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它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成为我们华夏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源头之一。

提到三星堆,我们总是会想到那些大眼阔嘴垂耳的形象,不同于之前的考古发现,三星堆出土的诸多文物似乎与我们之前认知的“中原文化”天差地别。成都平原北部沃土下的文明发掘,就像是天外来客的遗作,对整个人类的认知而言都是完全陌生的存在。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只有零星片语警示我们,这会不会是另一个从未被发现的文明存在?创造者到底是天外来客还是传说中的古蜀人?

三星堆固然神秘,这种神秘大半是由于记载的缺失,无论是口头还是文字,关于三星堆下的文明都没有明确的信息,出土文物造型又迥异于以往的发现,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让三星堆越来越神秘。专家不是不敢深入研究三星堆,而是不能,不知从何下手。

是时人萌(民)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西汉扬雄《蜀王本纪》

扬雄一锤定音,指出古蜀文化未开,不懂文字礼乐,短短几个字,让后人对于古蜀文化视而不见,随着古蜀国的没落,秦的“车同轨,书同文”,使得后世几千年对于古蜀先入为主的认识,曾经辉煌的古蜀文化就这样遗失在历史的缝隙中。直到三星堆的发掘,才让后人窥探到一点点古蜀的风采。

没有错,三星堆并非什么天外来客的神来之笔,它本身就是古蜀的遗址,这座被历史遗忘的城市。

三星堆的由来

“三星堆”,如果不了解这个名字的由来渊源,乍听之下,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外星的气息。其实不然,三星堆的由来简单而朴素。三星堆名字来源于遗址内的三个土堆,后来证实这三个荼土堆是一道城墙被人为破坏后形成的。1929年,广汉农民燕道成,燕青保父子在月亮湾挖沟时发现的,当时挖出了四百多件玉石器,从此揭开了沉睡千年的三星堆文明。

三星堆的历史跨度

三星堆是延续时间最长的蜀文化遗址,历史年代跨度非常长,从4800年前——2600年前,中间跨越了2200年之久,用现在的纪年推算,大概是在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也就是说,三星堆跨过了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时代、夏、商、西周、春秋,这五个时期。历史记载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从此,古蜀几乎从历史中销声匿迹。

考古发掘

关于三星堆,以及与三星堆相距不远的金沙文化,实际这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是一脉相承。历史时期不同,发掘的内容自然也有极大不同,这也一点点将古蜀国的发展脉络、文化变迁,一点点的展现在世人眼前。

许多人对三星堆持有“天外来客”的执念,也多是来自于这些文物的发现上。三星堆确实发掘了很多迥异于“常识”的文物,也确实新奇不已,但这些不一样的存在,只是古蜀地域特色的表现。处于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自然有不一样的风情,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多源的。

三星堆发掘与所跨越的历史年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让世人竟然的各种疑似外星人造型的青铜面具、人像之外,还有金、石、陶等器物。古蜀有着完整的城市建设,国家形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如果单独拿出其中一样来看,难免让人心生惊奇,这样就有点贸然了。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还是需要全面入手,系统研究的。

古蜀国有自己的特有文化形式,比如青铜人像、面具、神树、动物、鸟等,这些与我们一贯认识的青铜文物和文化形象是截然不同,这也加深了三星堆的神秘感;除此之外,其实也有许多与我们传统认识上的夏商文化一脉相承的地方,这在很多青铜、玉石器件上就可以看得出,比如铜铃、玉璋等,而且这些器物的用法也是大同小异。

所以说,三星堆文明奇特不假,神秘也不假,但是到底还是人类文明,估计和外星人没什么关系。

神权国家

关于古蜀的记载少之又少,没有确凿的证据,所有的考古发现都要一一去推测,无论是什么结论,几乎没人敢一锤定音“事情就是这样子”“一定如此”。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特意搜集了关于三星堆的专题报道和资料,字里行间的用词最多的就是“可能”“也许”“大概”“估计”……大鱼本身非考古人士,但是从这一篇篇文字种,也看得出考古工作者的谨慎,缺乏史料的推测,处处透着小心,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不敢”。

关于古蜀的国家性质方面口径还是很一致的,这是一个典型的神权一体的国家。我们之前简单提过一些考古文物,比如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等,其实这大多是祭祀用品。所有的文明之处,都是离不开“神权”的。

我们经常看到的三星堆的代表文物有太阳神鸟金饰,这已经被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纵目面具。这是一件青铜制品,尤为突出眼睛和耳朵的功能。我们已经无法解读这个造型的渊源,唯一能肯定的是这是神庙祭祀的神器。当然,有人将这副面具的特别、夸大之出与古蜀的始祖对应,也说的过去——蚕丛纵目,大耳是望帝,这些也都是揣测,历史已经将真相掩埋。

青铜人头像。这类形象的文物发掘也很丰富,也是三星堆中颇受争议的形象,夸张的眼睛、耳朵、嘴巴,怎么看都不该是地球人,于是就有人开始设想是不是天外来客的影像。关于这些头像的具体代表的意义没有人给出确切的答案,只能推测是神庙的神器,又或者是装饰物,又或者是某一个阶层人神合一的虚拟形象。我比较赞同这最后一种说法,自古人们就善用夸张、比拟的方法,以此来强化某种形象或者能力,比如顺风耳、千里眼、会飞的翅膀……从三星堆的文化特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尤为推崇眼睛、神鸟等形象,古蜀历代始祖分别是蚕丛、柏灌、鱼凫、杜宇,这四位始祖都是以鸟的名字命名的,由此也大概能揣测古蜀国民的一二分心思。

7、古代都是用信鸽送信,信鸽怎么知道送信的确切位置呢?

鸽子不知道送信的确切位置!古人能够“飞鸽传书”,是利用了信鸽归巢的本能,信鸽只知道回家,并不知道自己在传书送信。说的再明白一点,假设A地是鸽棚所在位置,信鸽就只知道飞往A地。那么你想传书,可以把信鸽捉住带走,比如带到B地绑好书信后放开,信鸽由于要返回鸽棚,就会把信带回到A地去了。同理,你随便把信鸽带到C、D、H、E、F等任何地点,只要放开信鸽,它都会返回A地,也就实现了其它地点往A地的书信传输。

但是,如果你想传书的位置不在A地,对不起这只信鸽就帮不了你了。有些古装剧里,主人公只要放开信鸽,信鸽就会把书信带往任何主人公设想的位置,这种就好比盖世神功一样,只存在于想象当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养过鸽子的人都知道,鸽子有送信的天赋。

任何一种鸽子,都具有强烈的归巢性。

它们到了任何生疏的地方,都会有强烈的不适应,会高速飞行到自己的家里。

哪怕家距离这里有上百里甚至上千里,鸽子都会以最快的速度飞回去,甚至不愿在途中任何生疏的地方逗留或栖息。

鸽子分为几种,一种是300公里内飞行的,这种一般速度很快,飞不了多久就回家了;

另外一种是500公里到700公里,这种鸽子要比较强壮才行;

最后一种是700公里以上,最长可能到1800公里。这种鸽子耐力强,但飞行速度较慢。

但无论再慢,鸽子的速度比当时八百里加急快得多。

前几年一场信鸽业余爱好者的比赛,350公里的距离,一只鸽子飞了5小时多就回到了家。那么,鸽子的时速就是65公里,这还不是专业信鸽。

而八百里加急的马匹,时速不过12公里,只是信鸽的5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信鸽飞行是直线,可以忽略地形的因素。而马匹必须在各种复杂地形奔跑,实际奔跑距离比信鸽长多了。

人类在至少三千年前,就开始大量使用信鸽。

我国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军用信鸽,是宋代。

国外就更多,一战二战列强都有大量装备。

即便二战通讯能力第一的超级强国美国,在装备了大量有线无线电通讯装置以外,仍然装备大量信鸽。

美军的信鸽是在通讯失效的情况下,同后方进行必要的紧急联络,是单向的。

信鸽的缺点是,它们只会归巢。

比如我在上海养了信鸽,现在带到南京,它会迅速飞回上海送信。

但我现在在武汉,想要将信送到南京,却没有办法,因为信鸽只会飞到上海。

所以,信鸽是有很大局限的,在今天已经没有使用的意义。

资料上这么写: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指示后勤部副部长叶进明,在盐城新四军军部饲养军鸽。

1950年,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派出官兵到苏联学习军鸽训练与饲养,学成后他们带了200羽苏联鸽子和波兰鸽子,回到昆明组建了军鸽队。

萨沙多说一句,我舅舅就是信鸽爱好者,到今天还在养鸽子参赛,我从小就看着他养鸽子。

古代的信鸽是通过什么方法把信送到准确位置的,这里有个误区,信鸽不是送信,而是回巢,是单程的,因为信鸽先天具有辨别方向的优势和强烈的归巢欲望,所以古人利用了信鸽这一特点,不管把信鸽带到哪里,放飞后它都能飞到原来的巢穴,举个例子,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时,随身带去了很多长安城官府专门养的信鸽,每当要汇报时把信息附在信鸽身上,鸽子飞回长安城的巢穴,朝廷能得到前方的信息,达到送信的目的。

图为一战中,英军流动的大型信鸽巢穴。

再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他是广东韶关人,因远在长安城做官,常年不能见到远在广东的老母亲,于是张九龄在长安养信鸽,老家人在广东养信鸽,然后派人互送信鸽,平时思念母亲了或者有什么事了,就互放信鸽,在长安的信鸽飞回广东的巢穴,在广东的信鸽飞回长安的巢穴,从而达到互相通信的目的,张九龄当年家养群鸽,与母亲互通信的故事被称为“飞奴传书”,还传为一段佳话。

图为一战时,德军利用信鸽穿戴微型相机,进行空中侦察。

信鸽通信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世界各国都有使用信鸽的悠久传统,比如4000多年前,埃及的渔民出海捕鱼时,就随船带着信鸽与陆地的家人通信;在古希腊,就是通过信鸽把奥林匹克的获胜者传递各个城市;在一战中,德军将法军围困在维尔登要塞,所有联络切断,幸亏有信鸽,法国援军赶到解围;到了二战时,无线电已成熟运用在军事上,而英国海军仍然保持传统,出航时船上都带着军用信鸽,据统计二战时,英国饲养的信鸽达20万只。

其实我军也有信鸽。

当然信鸽辨识方向和归巢欲是基本特点,鸟类都恋巢,但信鸽的恋巢性更加强烈,信鸽不管遇到任何因难,就算隔了上千里都要飞回巢穴的,另一个辨识方向能力超强,鸽子到底怎么实现的,现代人仍未解出谜,只能猜测说鸽子可能有自己的磁场。当然刚长大的信鸽是不能马上使用,要经过精心选育、反复培训后,才可被使用,现在通信已经十分发达了,但通信鸽依然未被淘汰,还延伸出了航海通信鸽、军事通信鸽、民用通信鸽等,信鸽竞翔比赛也作为一种国际赛事在世界各国展开。

8、民间传说秦始皇死后睡在水银河里,是真的吗?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这事已经实锤了。在民间的传说中,秦始皇陵中有一条人工造的水银河,秦始皇的棺材就飘在这条水银河上面,这个传说已经流传了上千年,那么这个传说到底是靠谱还是不靠谱呢?根据专家们的鉴定显示,秦始皇陵中真的是有大量的水银,至于秦始皇的棺材到底在不在水银上面我们不得而知,恐怕得打开陵墓才能知道。

秦始皇墓之所以这么久还不打开,其中一个原因便是陵里面水银太多,贸然打开会对周围的人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有专家预测,如果秦始皇陵打开,那对附近的居民影响是很大的,他们只能另选住处。

其实准确的说秦始皇墓里面有水银不仅仅是传说,因为在《史记》中也曾提到过这件事,现代专家经过采样研究也已经肯定了这个说法。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句话记载于《史记》,也就是说秦始皇陵中的水银代表着天下的江河大海,有趣的是在汉朝的史书中也提过这件事。

水银是有毒的,如果人吸入过度便会中毒,秦始皇陵中方如此大量的水银,除了是象征着江河大海,同时也是在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并且水银还能够有效的阻挡盗墓贼,如果盗墓贼不识相挖了进去,以古代的水平来看,多半会中毒而亡。

水银还能够有效的防腐防湿防菌,所以说有专家预测秦始皇的尸体有可能至今还没腐烂,保持的非常完好,可以参考一下辛追夫人,假如说有一天秦始皇陵被挖掘,始皇帝的尸体保存完好,相信肯定会轰动全世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秦始皇陵本身来说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古往今来更是让很多人(本人也好奇)好奇,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开创了很多的第一先例,死后他为自己创建的陵寝更是独一无二。

秦始皇死后真的睡在水银河里,是真的吗?

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九》中解释:“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九州五岳,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秦始皇陵中确实有水银,而且里面的机关设计也是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面。

秦始皇在位期间结束天下四分五裂的现象使全国得到统一,但是秦始皇也是位迷信和追求享乐的帝王,在其在位期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命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远渡重洋去东瀛(现在的日本)求取长生术,结果一去不复返。在有生之年秦始皇看不到任何有关长生不老的方法,就一心想着换种方式死后延续这份殊荣。

众所周知水银(俗称汞)含有剧毒,而且极易挥发而且还有防腐的作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作用,秦始皇陵才会大量的采用水银来用。可见当时人们的高明之处一举三得。

现在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其陵寝的冰山一角,前几年考古学家对秦始皇陵周边土地土壤进行多次检测,其陵寝周围的土壤汞含量超标其他地方数倍至多,从这点证实了秦始皇确实埋葬在“银河”里。

上一篇:公元221年

下一篇:免费加盟的小型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