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卫

时间:2023-08-03 21:34:38编辑:奇事君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在大唐王朝建立之初,是由遥领天下折冲府、掌握长安诸门禁卫的十六卫(十二卫)官署掌握天下绝大部分的兵权,而这样来说,负责管理南衙府兵十六卫(十二卫)官署事务的十六卫大将军几乎成为了有唐一朝非战时的最高武官,十六卫府也就成为了当时最高的武官官府。

可是,在唐朝还曾有过这样一个特殊的官职,其职位在三公之上,仅次于百官之首三太(即太师、太傅、太保,名义上的百官之首,仅作为荣誉称号授予,并不授予实权)。

这个特殊的官职还可以组建官署,权力凌驾于十六卫府之上,是初唐时期武官官府之首。

终唐一朝,这个官职仅仅只授予过一人,在后世的王朝之中,也不过只是授予过六个人,在这其中,还有一人是自封的!

这个官职就是唐朝的正一品武将——“天策上将”,所建立的官署则是被称为“天策府”。

“天策上将”,光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就是上天策命的上将军,在封建时代,天子作为“上天之子”,则又可以理解为天子亲自策命的上将军,总之,就感觉很牛,很强。

那么,在唐朝担任过这个官职的哪个人是谁呢?

答案就是秦王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

公元618年,李渊在代隋建唐后,将嫡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为了弥补次子李世民在太原起兵、攻略关中之时立下的赫赫战功,便将其封为了秦王,位居诸王之首,又将其余诸子分别封王。

李世民在建立唐朝之后,南征北战,西平薛举、薛仁杲,东破刘武周、宋金刚,而后又在公元622年,以右领军大都督之职,率领大军击破窦建德、王世充联军,一举攻破洛阳城,先后俘虏窦建德、王世充,随后又率军南下江淮,逼降了独占江淮之地的杜伏威,基本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李世民携此大功,到底如何封赏呢?

这可让李渊头疼了好一阵——李渊深知次子的目标是长兄屁股底下的储君之位,但是在李渊看来废长立幼可是王朝大忌,因此在将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的同时,将次子李世民封为了秦王,位居诸王之首,随后在李世民每次立下战功后,皆以官职、钱财作为赏赐,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担任了诸王之首的秦王、三公之首的太尉、十二卫(十六卫中的前十二卫,遥领天下折冲府)大将军,兼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令,按照现有的官职体系来说,除了三太,已经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李渊认为此时的大唐官职体系已经没有什么职务能够与李世民的功绩相符,于是,李渊在头疼了好久之后,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特设职位。

那么,这个职务不能太低,否则难以与李世民的功绩相符,权力也不能小,不然还是会让李世民心生不满,李渊左思右想之后,便设立了“天策上将”一职,官品为正一品,为武将之首,位居三公之上,掌管全国征讨事宜,并且允许“天策上将”开府建牙,即“天策府”,凌驾于十六卫府之上,为武官官府之首,将此官衔与三公之一的司徒一并授予次子李世民,以示荣耀。

此时的大唐朝廷之上,作为百官之首的三太全部空缺,仅次于三太的天策上将是李世民,三公之中的太尉、司徒又是李世民担任,三公之下的三省长官中权力最大的尚书令也是李世民兼任,亲王之首的秦王也是李世民,无论是从爵位上来说,还是从功勋、职位来说,李世民都是最高的,已经到了臣子的顶峰,高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仅次于唐高祖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在古代太子对臣子而言是君主,为了与君王区分,才有了“储君”之称,并不列入臣子序列)。

李渊希望以此表达自己对次子李世民建立的赫赫功勋的弥补,希望李世民能够享受一世荣华富贵,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也不至于在自己死后会被长兄李建成清洗,能以此安享晚年。

可是,李渊却没想到,这样的封赏其实也传达给了李世民一个理念——不论你立下了多大的功劳,你李世民可以位极人臣,但那也是臣子,我李渊不可能废长立幼,将你立为储君。

于是,李渊给予李世民的权力便成为了时刻悬挂在太子李建成头上的利刃,李世民借助“天策上将”一职,建立起“天策府”,搜罗了一大批如杜如晦、房玄龄、程知节、尉迟敬德、李靖等杰出人才,最终由这一大批人马作为班底的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使得自己成为了李渊的“嫡长子”,逼迫李渊改立自己为太子,不久之后,又逼迫李渊禅位,自己登基为帝。

因为“天策上将”一职的特殊性,以及“天策上将”及其官署“天策府”的权力极大,李世民在登基不久便下旨裁撤“天策府”,不再设立“天策上将”一职,从此之后,直至唐朝灭亡,“天策上将”再也没有授予过他人。

到了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三个中原王朝先后为了拉拢割据湖南的马殷、马希范、马希广三人,分别将其封为了“天策上将”,而后,马希萼杀兄自立,自封为“天策上将”,不过此父子四人的功绩,完全配不上本因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这才特别设立的“天策上将”一职。

到了北宋前期,宋太宗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第八子赵元俨先后被封为了“天策上将”,不过此时的天策上将已经沦为了如同三太一般的“高级荣誉称号”,不再有任何的实权,从此之后,也不再授予……

上一篇:范仲淹墓

下一篇:取名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