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特作品

时间:2024-12-20 04:37:44编辑:奇事君

陈幼坚《平面设计》

人物生平
中西结合  
陈幼坚是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但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执着和骄傲,并没有使他变成一个固守传统的“艺术遗老”,而是让东西文化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更为合理地融结在一起。他成功地揉合西方美学和东方文化,既赋予作品传统神韵又不失时尚品味的优雅,展出的有柄瓷杯、茶叶盒、文具以及杯垫等作品中国风味浓重,却又不失优雅精细。他在东京新宿的高岛屋有一家命名“茶语”的茶馆,从茶馆的室内装潢和司标设计到茶具的选用,都堪称是陈幼坚设计艺术精髓,而东京三菱银行的CI、NIKKO的现代中国餐具都让人体会到了东西合璧的唯美。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赛。

香港最著名的设计师
今年62岁的陈幼坚(Alan Chan)是香港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获奖无数。陈幼坚设计公司曾被美国GRAPHIS杂志评为全球十大设计公司之一,是惟一获此殊荣的华人设计公司。他的海报和腕表甚至被美国三藩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在日本,他还分别于1991年、2002年在东京举办了"东方汇合西方"、"东情西韵"的个展。在日本的设计界,他的名声就如成龙在日本的演艺界地位那么响当当。

奖项
陈幼坚曾获超过500个设计奖项,包括:

  美国纽约 Art Directors Club Award

  日本 Typodirectors Club Award

  美国CA设计杂志优异奖

  香港包装、书刊、海报奖。(1972、1985及1988年)

  香港艺术家联盟 设计家年奖 (1989年)

  荣誉勋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2002年)


多面设计大师陈幼坚——别树一帜的“东情西韵”

提到中国设计,至今很多日本设计名流仍会记起2002年在东京举办的,一场名为“东情西韵”的个人设计展,作品揉合“西方美学”和“东方文化”的表现手法,被亚洲乃至全球设计界津津乐道。而“东情西韵”,也成了这个获奖无数、香港殿堂级设计大师被人们熟知的标签。

他就是集设计师、艺术家、收藏家、商人、摄影师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香港新派绅士——陈幼坚。 “创意造物人”第五期 关注—— 助推中国设计国际化的设计大师 陈幼坚 的多面人生。

1

| 香港水果店里的艺术启蒙 |

陈幼坚 ,香港设计大师,国际上极具代表性的华人设计师之一,其树立的“东情西韵”设计理念,深受设计界推崇。作品既有可口可乐、李锦记、香港国际机场、万科等品牌设计形象体系,也包含上海外滩3号水疗中心、香港大快活餐厅等商业场所的空间形象。

数十年来,陈幼坚及其设计团队,获得各类设计奖600多个,1996年被设计界视为“圣经”的《Graphis》杂志选为当年世界十大最佳设计公司之一。

人们好奇这样一位设计天才,是自带超凡禀赋,还是教育使然。


按照陈幼坚自己的讲述,除了20岁开始涉猎设计行业时半工半读,上了十个月的夜间设计课程外,并没有接受过其他设计类正规教育。就连这种业余学习,也因为觉得学校教太慢,不如公司学得快而放弃了。

小时候,陈幼坚起初在一个传统的中文小学上学,成绩不大好,还会被老师批评,家人便把他转到一个天主教洋学堂,之后陈幼坚成绩出人意料地名列全班前茅。后来他升入西方文化浓厚的嘉道理爵士中学,期间品学兼优,还参加了很多学校活动,打篮球、歌咏比赛、田径运动。每逢圣诞节、新年等隆重节日,陈幼坚还会负责张罗会场的布置。

但不久陈幼坚辍学了,去做了十个月的代课老师,因为无法忍受循规蹈矩的教学工作,没过多久就辞职了。

这以后,20岁的陈幼坚才真正开始进入设计行业。彼时,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香港,广告设计行业正随着经济发展日益革新,大多广告公司都是外资企业。借助在洋学堂打下的英语底子,他到了一家外资广告公司谋职。也就是在此期间接受了短短十个月、人生中唯一一段的设计教育。


放弃了学校的设计教育,广告公司成了陈幼坚的学堂。“后来我一直努力工作,加班加班再加班”。

没经过正规设计教育的陈幼坚,认为自己在艺术方面的确是有天赋的,也肯定天赋对于设计师、艺术家的重要性。“没有天赋靠后天培养也可以,如果你努力的话。但如果你有天赋,你一定会跳出来。”

陈幼坚觉得,自己的艺术天分可能来自父亲。

陈幼坚出生于1950年,成长在一个香港水果商人家庭,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原生家庭,建立起了陈幼坚对美工设计的最初印象。


陈幼坚的父亲,1940年代从广东到达香港,靠水果店卖水果谋生。“50年代,家里不是很有钱,家具都是爸爸用装水果的木头箱子来制作的。箱子还可以拼成一大块板,做家里的衣柜。”

不到十岁,陈幼坚就会像小助手一样待在父亲旁边,看父亲做这些零碎而有趣的事。陈幼坚说,过年过节的时候,父亲还会写春联,贴在水果店里,“他有艺术的天分,我的美术天分来自爸爸”。

2

| 别树一帜的“东情西韵” |

有天分又努力,再加上当时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香港大环境,让陈幼坚逐渐有了自己的 “东情西韵”风格。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中上层社会崇尚西方文化,优秀的广告创意几乎都是舶来品,不少外国广告人、创作人来到香港寻找机会。他们带动了香港广告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本土广告人才。

“之所以八十年代广告界、设计界出现了人才济济的景象,或多或少要归功于这些有品味又愿意倾囊相授的洋人。” 陈幼坚说,他从1970年代开始陆续加入的六个广告公司都是外资企业,相当于拜洋人为师,并且他们都在不同领域有专长。“有的文案很好,有的拍照片很好,有一个插画非常好,有一个字体很好,有一个是观点非常好。”

陈幼坚从这些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等不同地方的老板身上,学到国际化的语言,也逐渐开始从异国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东方文化的韵味。

直到1980年,30岁的陈幼坚带着多家广告公司积累的多元化设计思维,和妻子一起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达尔讯广告公司。陈幼坚有了一个设计师之外的身份——商人陈幼坚。6年后,又成立了陈幼坚广告设计公司。

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陈幼坚逐渐为自己的设计思维找到了新的定位——东西文化交融的“东情西韵”,以及面向市场的商业设计思维。

陈幼坚认为,设计创作要将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手段二者配合得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

陈幼坚凭借着自己的艺术天分和敏锐的设计才能,斩获了很多香港及海外的设计奖项。在46岁陈幼坚那年,他的广告设计公司被美国《平面(Graphis)》杂志评为当年全球十大设计公司之一,是这十大公司中唯一一家华人企业。

2002年,他在日本举办了个展“东情西韵”,他自认为这个展览比所获得荣誉更能涵括他的设计特点和艺术追求。在日本的设计界,他的名声就好比成龙在世界演艺界那么有名。


后来,陈幼坚回到内地,并且目前公司的一大半项目都内地不同城市,也陆续在北京、上海举办了个展。有人说他俨然像是设计界的马云。

评论家们说,陈幼坚把东西方的设计元素互相交融,柔美、雅致、深邃。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商业设计师,喜欢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作品的视觉效果,既不使作品成为纯艺术的展示,也不让作品完全放弃艺术性陷入市场营销的套路,而是让作品既面对市场,又满足客户的审美需求。

3

| 设计师?艺术家?收藏家?商人? |

陈幼坚的设计语言别树一帜,个人装扮、举止也颇具标签性。做工考究的衣衫,一副招牌圆眼镜,山羊胡,礼貌而帅气的微笑,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以及典型的香港人的礼貌和周全。

见过陈幼坚的人大概都有类似的印象——他会与每一位工作人员打招呼寒暄,整个人就像他的设计作品,带着一丝港式的洋气和东西结合的“混血气息”。熟识他的人会说,“动时,他是鬼马水瓶座老顽童;静时,他是老香港老上海电影里的绅士”。

这样有辨识度的一个人,却很难给他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标签。设计师?艺术家?收藏家?商人?摄影师?画廊主?好像都不准确,他的人生是如此多面、丰富。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最为被人们熟知的,应该就是可口可乐在2003年启用的中文标识。这个参照原版英文标识设计的作品,线条流畅,充分体现了陈幼坚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简介的设计思路。

早在80年代,陈幼坚还曾为众多香港明星设计唱片封套、演唱会海报——张国荣、梅艳芳、张学友。可以说陈幼坚的设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香港娱乐文化的发展。

提到张国荣,陈幼坚在一次采访中说,“那时他赚的还不太多,当时我已经开始穿名牌了,他还没有。他还会请我去他家里吃饭”。“我们不算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我们心灵上,沟通得很畅快”。

至今陈幼坚还保留着自己借给张国荣拍过唱片封套的外套。

很多北京设计圈的人,对2012年陈幼坚在北京798新时代画廊举办的“iEye 爱 –陈幼坚iPhone摄影展”还有印象。那会儿很多人才知道,陈幼坚除了设计师、艺术家、商人的标签,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

当时展出的摄影作品,也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用西方的iPhone这一摄影工具,来拍摄中国传统建筑,反映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及状态。

陈幼坚另一个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收藏家陈幼坚。 “从20年前的潘家园到现在的潘家园,再到上海的豫园,伦敦的Portobello Road等等,我买了很多垃圾、假货,也买了很多好东西。”

陈幼坚并不忌讳艺术品投资,他很风趣地说,投资和找老公是一个原理,“就好比我和我妻子,开始拍拖的时候我还是个打工仔,存款两三万都不到,而妻子身边的男性朋友都开跑车过来送她吃饭,可是她却唯独看上了我,也就是投资了我。”

陈幼坚在上海开了家外之家“27”这样特别的生活概念店。他说建“27”目的是将他生活真实的状态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这个空间能够给年轻人提供更大的平台,去潜心做他们的创意。


4

| 65至75岁,艺术的黄金十年 |

时间对陈幼坚似乎格外优待,如今他看上去依然是气定神闲的绅士,不过可能是时常前往上海的缘故,多了几分上海“老克拉”的“腔调”。

陈幼坚曾向外界公开称,他将会把自己从65岁至75岁的十年,定位为做艺术的黄金十年,从设计界延展到艺术领域。“六十多岁以后,用十年考虑自己的身后事,用奉献的状态去讲课,去做艺术空间”。

发展艺术也许是陈幼坚钟爱设计的升华。“我发展艺术,也不代表放弃设计,只是要减少一点,精挑细选。”

对视觉艺术的探索是陈幼坚的乐趣所在,他从平面设计走来,又走向空间设计和艺术装置设计,再到对大艺术的钟情,无论是哪类作品形象都深刻传递出陈幼坚对东方文化的宠爱之情,以及他如何表达“融合表达,亲近天然”的美学理念。

对于自己的设计师、艺术家等多面“人设”,陈幼坚说,自己原本就是典型的水瓶座个性,整天在变,是个“花心”的男人,因为不“花心”不可能有这么多创意项目。如果整天在同一个类型上,自己会不开心。“所以一直在跨界,这允许我跨越原有行为达到另一状态,允许我从框框里跳出来”。

而这种随心而为,却也讲究“坚持”二字。回顾自己46年的设计、艺术生涯时,陈幼坚说自己每一天都没有停过,跑到这个阶段,很有使命感,一直没放弃。“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寻找,不断增加自己的能量,从外表到内心。我应该利用我有生的时间,将我学来的东西进行分享。”

“从第一天20多岁出来打工到现在,可以有今天,我非常感恩”。

就在前年,陈幼坚这样描述自己现在的状态,“我不是很有钱,但是我生活很安定,我觉得人生不需要很多钱。我有两个公寓、两部车,有一个太太,两个小孩,我的妈妈还在,94岁了,基本上我非常满足现有的一切。”

撰文:慕容MA


上一篇:伊能静回应整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