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故事

时间:2024-12-10 08:37:30编辑:奇事君

宋应星的人物生平?

  宋应星别名宋长庚,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代表作有《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百科全书式著作《天工开物》。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

  早年经历

  宋应星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应星在家乡散文私塾中开始认族叔宋国祚做老师,在这之后在新建举人邓良知门下做学生。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年出版***等书。此外,还喜欢音乐、作诗。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催诗,相互激励,纵谈天下事。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今北京***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

  县学教谕

  崇祯四年***1631年***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为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

  仕途生活

  崇祯十一年***1638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

  崇祯十三年***1640年***,宋应星任期未满,辞官归里。

  崇祯十六年***1643年***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官员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

  晚年生活

  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

  隆武二年***1646年***,宋应升***殉国。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著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永历二十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宋应星逝世,享年80岁。
  宋应星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是什么

宋应星是明朝著名科学家,他的最杰出的作品是《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的著作有哪些 1.《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2.《野议》:《野议》是宋应星创作的现当代小说类书籍。 3.《论气》:《论气》是宋应星创作的声学类书籍。 宋应星简介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在宋应星的所有著作中,除《野议》反映了他在政治上要求改革的进步思想之外,最有名和最有影响的就是《天工开物》这部科技巨著。经过宋应星搜集、整理和编撰的这部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共分18卷,门类很多,有截培、养蚕、纺织、染色、颜料、粮食加工、制糖、酿酒、榨油、烧瓷、造纸、采矿、冶铸、锤炼,以及兵器和舟车制造等等,几乎涉及到了所有重要的农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其中记述了当时我国许多比较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比如在治炼方面,出现了炼铁联合作业,灌钢、炼锌、泥型铸釜、失蜡铸造等方法,不少工艺至今仍在使用。又如在生产刀剪上的夹钢、钻钢技术,以及纺织方面的许多技术,当时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宋应星不只是一般地记述生产过程,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不少科学见解。难怪《天工开物》出版不久,便很快流传到日本,得到了日本人民的重视,并翻刻印行。

宋应星与明代科技――永垂不朽的著作――《天工开物》

  ,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于明十五年(1587),出身书香世家。曾祖宋景是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任山东参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明朝中期的重臣。祖父早逝,父亲不甚得志,家境逐渐地萧条了。> >   宋应星幼年颖悟,“数岁能韵语,及操制艺,矫拔惊长老”①。他又有过目成诵的本领,自幼很受师长喜爱;“稍长即肄力十三经传,于关闽濂洛书,无不抉其 *** 脉络之所存。故自周、秦、汉、唐及龙门、《左》、《国》,下至诸子百家,靡不淹贯,又能排宕渊邃以出之”②。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长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宋应星名列第三,应升列第六,时人称“奉新二宋”。此后他屡试不第,终于断绝仕进之想。八年(1635),宋应星任江西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十一年(1638),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三年辞官回乡;十六年(1643),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次年辞官回奉新。这一年,攻陷北京,明亡。南明时,曾荐授宋应星官职,他均推辞不就任。入清后他仍拒不出仕,隐居读书课事,约于康熙(1662~1722)初年去世,年近八十。> >   的农业、手工业很发达,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一方面,迅速聚积起来的生产知识和技术经验有待作出总结;另一方面,比家庭手工业规模更大的手工业工场要求运用科学知识、先进的设备、低廉的消耗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来组织生产。社会的需要,加之客观的可能,使宋应星写出了一部足以使他永垂不朽的著作——《天工开物》。> >   《天工开物》是一部科学技术著作,最早刊刻于崇祯十年(1637)。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蘖、珠玉等十八章,以“贵五谷而贱金玉”为原则,把农业放在前面,次以与手工业生产有关的各章,而把与国计民生无大关系的珠玉放在最后。> >   上卷六章,多与农业生产相关。《乃粒》主要论述稻麦黍稷及粱粟麻菽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以及有关生产工具,● 中国历史大讲堂明朝大事本末 ●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乃服》介绍养蚕、缫丝、丝织、棉纺、麻纺、毛纺等的生产技术以及所用工具、设备及操作要领。《彰施》介绍各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对蓝靛的种植及蓝靛的提取和从红花中提取染料的过程叙述尤其详细,又涉及不同颜料及配色及媒染方法。《粹精》讲稻、麦等的收割、脱粒、磨粉等所用工具及技术。《作咸》叙述海盐、池盐、井盐的产地以及制盐方法。《甘嗜》介绍甘蔗的种植、制糖的技术及工具,兼及蜂蜜与饴糖。> >   中卷七章,多为工业技术。《陶埏》介绍建筑用砖瓦及日常所用陶、瓷器制作技术及工具,如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冶铸》重点介绍铜钟、铁锅、铜钱的铸造方法及工具,包括失蜡法、实模法及无模铸造三种,是我国传统铸造技术最详尽的记录。《舟车》介绍船舶、车辆的结构、用材、驾驶方法。《锤锻》叙述金属锻造工艺,大到万斤铁锚,小到绣花针,以及其他各种生产工具。《燔石》介绍石灰、硫磺、矾石的烧制及采煤技术。《膏液》介绍各种油料作物及其榨取方法、制蜡技术。《杀青》专论纸的种类、原料及用途,介绍造纸工艺及设备。> >   下卷五章,《五金》论各种金属矿的开采、洗选、冶炼及分离技术。《佳兵》介绍各种冷兵器及火药、火器的制造技术。《丹青》专论制墨技术及制颜料的方法。《曲蘖》记述酒母、红曲等的原料、配比、产品用途。《珠玉》专论珍珠、宝玉、宝石的采掘以及加工技术,兼及玛瑙、水晶和琉璃等物。书中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展示各有关的生产过程。除个别部分属于引用他人的著述之外,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作者经过实地的观察研究所得,忠实地总结和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卓越成就。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它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 >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宋应星常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把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用技术数据作定量的解说,把生产技术中的诀窍、关键技术指出来。比如谈水稻种植技术用浸种法育秧时,“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否则会导致减产。另外,“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即秧苗田与本田的比例应是1∶25。又如谈到采煤,“初见煤端时,毒气(瓦斯)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䦆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以竹筒将瓦斯引上地面和用支板支撑矿井顶部以防坍塌,都是采煤过程中既简便有效又经济的做法。> >   《天工开物》在崇祯十年(1637)正式刊行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很快传到日本、朝鲜。19世纪,《天工开物》又被摘译成法文、意大利文、俄文、英文、德文。20世纪70年代,英文全译本在美国出版,更使该书获得世界各方面的赞誉。> >   除《天工开物》之外,宋应星还著有《观象》、《乐律》、《原耗》、《卮言十种》及《野议》、《画音归正》、《杂色文》、《春秋戎狄解》、《思怜诗》、《美利笺》等。现存的仅《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及《卮言》中的《论气》和《谈天》,共五种。> >   《论气》是探讨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著作。其中的《气声》篇专门讨论声学问题,包括影响声调的各种条件、声速、声音的传播媒介、决定声强的因素等问题。他认为,声是气的运动,“两气相轧”或“以形破气”引起气动而成声,以不同的形式破气便产生不同的声音。声音的大小、强弱取决于形和气间冲击的强度。同时,他还指出声音传播的介质是空气(这时的欧洲学者们还在为声音的传播介质到底是空气还是其他什么微粒子而争吵不休),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而其传播的方式就如同石头击水产生的水波那样向四周扩散。可见,他已经有了“声波”的初步理论概念。> >   成书于崇祯九年(1936)的《野议》可以看作是宋应星的又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这是作者的一部政论集,计有《世运》、《进身》、《民财》、《士气》、《屯田》、《催科》、《军饷》、《练兵》、《学政》、《盐政》、《风俗》、《乱萌》十二篇,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作者是想通过这本书来影响朝廷施行变革,以挽救晚期社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使国家转危为安,由乱而治。书中不少议论击中时弊,革新方案切实可行。> >   《思怜诗》是作者的诗集,艺术性与思想性方面均有可观。> >   著名中国科技史研究者英国人李约瑟博士曾盛赞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法国著名的百科全书式人物),日本人三枝博音说宋应星《天工开物》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看来都不是溢美之辞。> >   注释> >   ①②宋立权、宋育德:《八修新吴雅溪宋氏宗谱》。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书中强调了什么观点?对这部著作的评价?

主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人们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可以生产出胜过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同时也强调如果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就能办成事情.那么,只要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辛勤劳动,就能生产制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其精美的程度胜过天然.
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如在“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特别是,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学方面,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9,《天工开物》是一本讲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强调了什么观点,问的有些怪,里面记载的大多是一些实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于它的评价,欧洲那边车称这本书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个评价相当高了。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这是百科里对它的评价。...,0,


数学家的小故事400字

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有一样东西不知道有多少数量,三个三个地数剩下二个,五个五个地数剩下三个,七个七个地数剩下二个,问这样东西到底有多少?”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全班同学都震惊了,老师也点头称赞。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正当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下50页的微积分开始了自学。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准备“后事”。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行锻炼。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学。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扩展资料华罗庚成长历程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 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1922年,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中,王维克老师发现其数学才能,并尽力予以培养。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1931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他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罗庚

上一篇:现代文学名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