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什么曲

时间:2024-12-07 04:42:34编辑:奇事君

古筝弹奏十面埋伏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优秀的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是我国民族音乐宝藏中的一颗明珠,至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它经常作为独奏曲目出现在祖国各地的音乐舞台上,也时常随着我国的艺术代表团去访问各国的朋友。
  随着《十面埋伏》那生动感人的旋律的传播,琵琶这一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在古代,琵琶是一种广义的称呼,泛指各种弹拨乐器。最早的琵琶,大约在秦始皇修长城时就有了,后人称之为“秦琵琶”。汉代,张骞通使西域后,又从龟兹(qiuū cí)传来一种“曲项琵琶”。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人们综合各种琵琶类乐器之所长,使琵琶逐渐定型为今天所见到的形状。到唐代,琵琶已成为器乐和歌舞伴奏中的主要乐器。很多诗人留下了描述琵琶及其演奏技巧的诗句。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流传千载、脍炙人口的佳句。宋元以来,琵琶的演奏技法更为丰富,并且出现了大套琵琶曲,即有分段标题,结构较为复杂的乐曲。《十面埋伏》就是一首著名的武套大曲。
  《十面埋伏》是以公元前202年楚汉最后的决战—垓下大战为题材而创作的乐曲。据《史记》记载,在这次大战中,刘邦调动了各路诸侯的军事力量,把项羽的十万人马紧紧围困在垓下。项羽由于连续作战,士兵疲惫、粮草断绝,一战而败。战斗中,刘邦为了动摇楚军军心,曾令士兵们齐唱楚地民歌。听得四面楚歌,楚军士兵厌战思乡之心更切,军心涣散;而项羽则大惊失色,以为楚人多已降汉。夜半,自知败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刘邦命数千骑兵追击,汉军所到之处,铁骑飞驰,呐喊厮杀之声震天动地。项羽终于寡不敌众,败北自刎。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高度概括洗练的手法,用生动的音乐形象,再现了古战场上这一战争场面。
  这首琵琶曲分13个小段落,每段都加有小标题(因曲谱传本不同,分段也有所不同)。开始以《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等乐段刻划汉军阵容的威严形象。其中,《列营》是全曲的引子,散板起始,由慢到快,用扫轮指法在高音区表现战鼓声和号角声。音调高亢明亮,造成紧张的、扣人心弦的战争气氛。这段音乐的核心音调又在不同音区反复,形成音色的对比。同时,音调不断的游移变化,给人以不稳定感,使音乐富于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吹打》一段的旋律是全曲主题,结构规整,稳健庄重,但又略带悲凉。
  接下去,乐曲以《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等乐段描绘了战斗的过程和壮烈的场景。《埋伏》是大战前的准备。此段结构逐渐紧缩,演奏者以快速弹挑和轮指一紧一松的演奏,表现了战前寂静但又紧张的气氛,并且烘托出下面各段的喧嚣激烈。《九里山大战》是全曲的高潮,描绘了两军短兵相接时的激烈搏斗和厮杀。大战开始,乐曲以强有力的节奏再现《吹打》的部分旋律,使用快速扫弦与弹挑相结合的演奏,表现出汉军的威武气势。接着,乐曲以激昂的节奏、强烈的音响,绘声绘色地表现了金鼓齐鸣、刀剑相击、杀声震天的场面。间续发出的非纯正乐音的声响,仿佛正是两军对阵的呐喊厮杀之声。听之使人惊心动魄,犹如身临其境。
  乐曲最后为《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等乐段。旋律欢快平稳,是民间传统器乐曲牌《五声佛》和《撼动山》的联奏。它们常常作为器乐曲的结尾以表现欢庆的场面,这里也是意在表现汉军得胜的欢乐情绪。
  《十面埋伏》的确切作者和产生年代,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材料查考。但据一些史料来看,至少在明代此曲就已经广泛流传。数百年来,经过历代民间演奏家的不断加工丰富,从而形成了这样完美的音乐形象和意境,使整个乐曲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还有一首以楚汉战争为题材,但侧重描写楚军失败的琵琶古曲《霸王卸甲》,也长期流传下来,成为《十面埋伏》的姊妹篇。近年来,音乐工作者还将《十面埋伏》移植创作为协奏曲的形式演出,也受到广大群众和各国朋友的欢迎。


听到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感受??

一首琵琶曲《十面埋伏》令我如痴如醉,伴随着丝丝缕缕的乐音,我仿佛进了楚汉争霸的古战场。我看到数十万汉军慢慢合拢,江西楚霸王项羽的对军团团围住。楚君手握长矛,一言不发,紧盯着四周越来越近的汉军。战场上压抑极了。突然,咚咚的战鼓声急促地响起来随着惊天动地的呐喊声双方将士厮杀在一起。一时间,刀光剑影,短兵相接。马蹄的嗒嗒声,兵器碰撞的铿锵声,掺合在一起,令天地失色。渐渐的,渐渐的 整个战场平静了下来,楚军最终还是败了!项羽半跪在血泊里 ,手扶霸王枪,仰天长吼:“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而后,突围至乌江,拔剑自刎。天色阴沉,呜呜的风声 响彻战场,仿佛天地都在衰叹着英雄殒命。


上一篇:半球燃气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