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外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主要倾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艺术表达方式的探索:现代雕塑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材料和形式,他们开始尝试使用更加多样化的材料,例如金属、塑料、玻璃等,同时也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现代雕塑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包括政治、环境和文化等方面。许多雕塑作品呈现出对这些问题的关切和反思。
3、对空间的重新定义:现代雕塑逐渐摆脱了原来的“陈列”模式,开始将作品与空间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空间概念。这种空间被看做是一种参与性的空间,观众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与雕塑作品进行互动。
4、对身体的感知:现代雕塑开始强调观众的身体感知和体验,在视觉上和触觉上都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这种感知和体验不仅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雕塑的审美方式在现、当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雕塑越来越强调平民化、生活化,强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雕塑艺术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具体内容包括雕塑艺术反映生活的独特方式和美学特点,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区别,雕塑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美的法则。它常用的审美范畴如质感、立体感、空间感、力度感、运动感,雕塑美与整体环境的关系,雕塑艺术鉴赏的独特方式和心理特征等,现在雕塑的特点是平民化、生活化。研究内容:雕塑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形式结构特征;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雕塑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雕塑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雕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鉴赏雕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3. 说说西方雕塑艺术对我国现代雕塑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单一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现代雕塑在成长中因营养不良而发展缓慢。也许有些人会把这缓慢发展的原因归属到“转型状态”上,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过于漫长的“转型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甚至“自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西方艺术潮流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再次在本世纪末大规模进入中国,使得中国现代雕塑在面临挑战时显得十分的尴尬和不安,为了摆脱尴尬,一向“老成世故”的雕塑界以它少有的热情投入到了种种“革命”之中去。“决裂”、“创造”、“接轨”等一些辉煌的辞藻曾一度令许多人激动和狂热,一大批自认为肩负艺术重任的现代雕塑家,深谙现代出名的门道,找准时机,打着“探索”、“文化”的招牌,产生出一批自认为肩负艺术重任的现代雕塑作品。他们对“文化”阐释和表现“不是致力于自然的表现力而是进行一种非文化的讨巧和非风格化地修饰”(岛子语)。而这一点恰巧给了一些评论家有了可做之事,许多评论家在关于中国现代雕塑的文章中都在努力向观众诠释一种什么古典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中西方文化相杂交之类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麻木而机械的理解和诠释,并不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许多观众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为了逃避“看不懂你就是文盲”的尴尬也只好附庸风雅。(剩余4124字)
当代中国艺术多元化雕塑的认识
雕塑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其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观念而转变,雕塑艺术本身的概念也在大大的拓展,这使得雕塑艺术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突破了视觉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使雕塑艺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必然性。
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曲折多变的发展历程中,如何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力图解决雕塑本体语言和民族化精神,一直是中国雕塑家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取得了多元格局发展的成就,体现了西式雕塑在中国当代话语背景下外在形式的嬗变;然而,由于雕塑创作者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和艺术精神认识上的深入研究,对全球化与一体化、民族化与民间化、抽象化与符号化等概念产生混淆,造成雕塑作品缺乏现实的针对性,这显然阻碍了当代雕塑的健康发展。
陈新元的介绍
1955年5月生,山东省单县人。山东省人民检察院菏泽分院,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以来,他一面从事检察业务实践活动,一面潜心研究我国经济法制建设。为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相适应的实际,结合司法实践,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60余篇论文,先后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改革报等30余家中央、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从立法、执法、守法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犯罪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如计算机犯罪、洗钱犯罪、证券、期货市场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的出现和增多,对我国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为研究这些犯罪,1992年以来,他先后在《人民论坛》杂志、《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深圳法制报》发表了《国际社会反洗钱》、《亟待制定我国计算机犯罪法》、《期货市场需要完备的法制》、《国外反腐败经验大观》等30余篇论文,其中6篇在全国、部分省市评选的论文中获得1、2、3等奖。12篇论文被国家和省级出版社编纂的大型文献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