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有哪些作品?
1、代表作品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自传体小说《 幼年》《童年》(1855)《少年》(1857)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短篇小说《琉森》(1857)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2、人物简介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如何理解他的创作手法?
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但可能并不是谁都欣赏的来他的作品,个人觉得原因是托尔斯泰的作品,普遍比较现实主义。 托尔斯泰喜欢宏大的叙事手法,跟随普通人经历激动人心的事件。在《战争与和平》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人和拿破仑之间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战斗。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我们可以看到婚外情令人难以置信的戏剧性结果。我们看到角色心血来潮,陷入他们无法识别或表达,或者掌控的社会力量中。换句话说,我们在托尔斯泰小说中看到的所有力量都来自托尔斯泰的决定论,他相信人类缺乏自由意志。他有一个“人类不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人类”的态度。这就是他为什么强调拿破仑在战争与和平中的不作为「拿破仑没有做任何事情,但被革命和革命后法国社会力量所感动的法国人做了。」 正如开头我说的,托尔斯泰是个现实主义作者,托尔斯泰更关注社会,他写的是社会问题,及社会如何影响其中的每个人,托尔斯泰描绘事物,描绘当下的样子,会让人非常深刻, 托尔斯泰的书是清晰简洁的,每一章都客观、透彻、完整地描述清楚。他能够使用日常词汇以隐喻的方式,传达最复杂的思想。就算故事很复杂,托尔斯泰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构建了众多场景,跟踪人物和事件的进程,同时保持历史的准确性,还同时保持故事的一致性,仅仅是做到这一点,就实属不容易。 虽然如此,托尔斯泰的的著作还是非常简单易读的,从他的短篇小说开始,不要一开始就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是个天赋型人才,他知道如何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的头脑中,用文字和不同年龄的人产生连接,使你在生活中的任何一点的体验,都可以轻易地与他的作品片段联系起来,让你感到一切如此真实。 最后,所有平庸的小说家都是一样的,每个真正伟大的小说家却都有自己的伟大之处。感谢他们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托尔斯泰对于50~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是怎样的思想?
对于50~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他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他的悲观情绪。1859~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1861年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2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