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挽歌

时间:2024-10-26 05:25:57编辑:奇事君

挽歌的诗词挽歌的诗词是什么

挽歌的诗词有:《文节谢公挽歌》《相和歌辞·挽歌二首》。挽歌的诗词有:《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四首,奉敕撰进》《相和歌辞·挽歌》。拼音是:wǎngē。注音是:ㄨㄢˇㄍㄜ。词性是:名词。结构是:挽(左右结构)歌(左右结构)。挽歌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挽歌wǎngē。(1)哀悼死者的歌。二、引证解释⒈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后泛指对死者悼念的诗歌或哀叹旧事物灭亡的文辞。引《后汉书·五行志一》“灵帝数游戏於西园中”刘昭注引汉应劭《风俗通》:“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后汉书·五行志一》:“挽歌,执_相偶和之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时袁山松出游,每好令左右作挽歌。”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左传》有《虞_》,《庄子》有《__》,挽歌非始於田横之客。”清孙枝蔚《挽范眉生客死燕中》诗:“挽歌但使皆名士,行哭何须是妇人。”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另有一种文学是吊旧社会的灭亡--挽歌--也是革命后会有的文学。”1.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新礼以为_歌出於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⒉以唱丧歌为业的人。引北魏杨_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有_歌孙_,娶妻三年,妻不脱衣而卧。”三、国语词典哀悼死者的歌。《晋书.卷二○.礼志中》:「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也作「挽歌」。词语翻译英语adirge,anelegy德语Klagelied(S)_,Seelenmesse(S)_法语_légie四、网络解释挽歌(《变形金刚》角色)挽歌,是《变形金刚》里的战士。其具有很强大的作战能力,能与团队配合,是团队必不可少的输出力量。其格言是:恐惧是所有失败者的共性。关于挽歌的近义词赞歌颂歌歌颂赞美关于挽歌的反义词颂歌关于挽歌的诗句聊拟自挽歌自作挽歌辞更以挽歌闻关于挽歌的单词elegy关于挽歌的成语飞刍挽粒飞粮挽秣飞_挽粟钓伏渡挽飞刍挽粮力挽颓风共挽鹿车难以挽回鹿车共挽飞刍挽粟关于挽歌的词语飞刍挽粟击搏挽裂鹿车共挽挽弩自射力挽狂澜前挽后推飞刍挽粮飞刍挽粒共挽鹿车力挽颓风关于挽歌的造句1、秋来时,去捡拾落叶与落花去吊祭秋,在他们的墓冢上写挽歌迎冬,让冬去遗传秋的悲剧。许达然2、现代诗人何其芳的早期爱情诗作,往往是在为他逝去的爱情吟唱挽歌。3、奥维德和贺雷西要同希腊最好的挽歌和抒情诗人争一日之长。4、在这位老学士念诵完毕之后,又有些文官站起来,念诵吊词挽歌。5、满天无面的众神,抱着双手唱起挽歌。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挽歌的详细信息


大司空的诗词大司空的诗词是什么

大司空的诗词有:《寄大司空应城李公》《过夏镇新河有怀先师朱大司空》。大司空的诗词有:《朱大司空挽歌》《过夏镇新河有怀先师朱大司空》。结构是:大(独体结构)司(半包围结构)空(上下结构)。拼音是:dàsīkōng。注音是:ㄉㄚ_ㄙㄎㄨㄥ。大司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官名。春秋晋有大司空_主司土木。汉成帝时_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_哀帝时曾复旧称_后再改为大司空_与大司徒_大司马并称三公_成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东汉以后但称司空。明清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二、引证解释⒈官名。春秋晋有大司空,主司土木。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时曾复旧称,后再改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三公,成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东汉以后但称司空。明清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引明李攀龙《上朱大司空》诗:“河堤使者大司空,兼领中丞节制同。”三、国语词典职官名。周代为掌工程之官,汉代则为三公之一,后世沿用以称工部尚书。词语翻译德语Arbeitsminister(S,Pol)_关于大司空的诗句圣朝偏重大司空于大司空河堤使者大司空关于大司空的成语空对空顶头上司卖空买空关于大司空的词语四大皆空见惯司空空心老大眼空心大文君司马司空见惯司空眼惯各司其事司马称好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大司空的详细信息


带有挽歌的诗句

1. 关于挽歌的诗句
关于挽歌的诗句 1.请问谁有挽歌,古诗词中的挽歌
陶渊明 挽歌

第一首是: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第二首是: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这首诗写的是人死后从入殓到停尸家中受祭奠的情形。紧接上篇,活着的时候,想喝酒杯常空。如今,在祭奠的案桌上,酒盈杯,肴摆满。想喝不能喝,想吃不能吃。亲人扶着棺柩哭,我口无音,眼无光。一旦出门去,葬在荒郊野外,长眠地下,暗无天日,与这个世界永别了。

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通篇写送葬下葬的过程,突出写了送葬者。把墓地的环境、气份写得历历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现也写得合情合理。最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说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命运。陶渊明这样豁达是空前的。
2.求许多古代写的挽歌诗
----楼主:够多了吧,可把我累坏了,主要是排版麻烦----- ----陶渊明三首的评点论文:/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7808603------------ ----另一篇论文:见最后吧/social-sciences/946637-%E6%8C%BD%E6%AD%8C%E8%AF%97-%E9%AD%8F%E6%99%8B%E6%96%87%E4%BA%BA%E7%94%9F%E5%91%BD%E7%9A%84%E5%93%80%E6%AD%8C/------- 用诗歌的形式来叩问死亡、抒发由此引发的忧伤,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挽歌即其中之一种.挽歌起于执绋者的讴歌,本是送葬仪式的组成部分,但是自汉末起,挽歌的抒情功能被强化,开始在葬仪以外的场合流行起来.此后,魏晋文人不仅好唱挽歌,且自制新辞.文人挽歌诗往往带有自挽的性质,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陶渊明的《挽歌诗》堪称此类作品的千古绝唱. 挽歌诗三首 陶渊明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辞 陆机 一 在昔良可悲。

魂往一何戚。念我平生时。

人道多拘役。 二 五常侵轨仪。

夕气牵徽墨。随和乏良聘。

枝{马关}或鸩毒。 王成之给事挽歌辞 陆游 诗骚湘水客,风度曲江公。

一夕南楼去,千秋东省空。 囊封震朝右,墨敕绝宫中。

赠极文昌贵,君恩厚饰终。 代挽歌 鲍照 独处重冥下。

忆昔登高台。傲岸平生中。

不为物所裁。埏门只复闭。

白蚁相将来。生时芳兰体。

小虫今为灾。玄鬓无复根。

枯髅依青苔。忆昔好饮酒。

素盘进青梅。彭韩及廉蔺。

畴昔已成灰。壮士皆死尽。

余人安在哉。 挽歌三首 傅玄 一 人生尠能百。

哀情数万端。不幸婴笃病。

凶候形素颜。衣衾为谁施。

束带就阖棺。欲悲泪已竭。

欲辞不能言。存亡自远近。

长夜何漫漫。寿堂闲且长。

祖载归不还。 二 人生尠能百。

哀情数万婴。路柳夹灵轜。

旟旐随风征。车轮结不转。

百驷齐悲鸣。 三 灵坐飞尘起。

魂衣正委移。芒芒丘墓间。

松柏郁参差。明器无用时。

桐车不可驰。平生坐玉殿。

没归都幽宫。地下无刻漏。

安知夏与冬。 王侯挽歌辞 陆机 孤魂虽有识。

良接难为符。操心玄芒内。

注血治鬼区。 庶人挽歌辞 陆机 一 陶犬不知吠。

瓦鸡焉能鸣。安寝重丘下。

仰闻析筑声。 二 埏埴为涂车。

束薪作蒭灵。 庶人挽歌辞 陆机 死生各异方。

昭非神色袭。贵贱礼有差。

外相盛已集。魂衣何盈盈。

旟旐何习习。父母拊棺号。

兄弟扶筵泣。灵轜动轇{车蒭}。

龙首矫崔嵬。挽歌挟毂唱。

嘈嘈一何悲。浮云中容与。

飘风不能回。渊鱼仰失梁。

征鸟俯坠飞。念彼平生时。

延宾陟此帏。宾阶有邻迹。

我降无登辉。 王成之给事挽歌辞 陆游 昔溯黄牛峡,曾经白鹭洲。

从容参步武,谈笑极风流。 晚预蓬莱客,时从禊祓游。

挥毫看半醉,追想只添愁。 挽歌三首 陆机 一 卜择考休贞,嘉命咸在兹。

夙驾警徒御,结辔顿重基。龙{巾荒}被广柳,前驱矫轻旗。

殡宫何嘈嘈,哀响沸中闱。闱中且勿喧,听我《薤露》诗。

死生各异伦,祖载当有时。舍爵两楹位。

启殡进灵轜。饮饯觞莫举,出宿归无期。

帷袵旷遗影,栋宇与子辞。周亲咸奔凑,友 朋自远来。

翼翼飞轻轩,骎骎策素骐。按辔遵长薄,送子长夜台。

呼子子不闻,泣子子不知。叹息重榇侧,念我畴昔时。

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殉殁身易亡,救子非所能。

含言〖言〗哽咽,挥涕涕流离。 二 重阜何崔嵬,玄庐窜其间。

磅礴立四极,穹崇效苍天。测听阴沟涌,卧观天井悬。

〖广霄〗何寥廓,大暮安可晨。人往有返岁,我行无归年。

昔居四民宅,今托万鬼邻。昔为七尺躯,今成灰与尘。

金玉昔所佩,鸿毛今不振。丰肌飨蝼蚁,妍骸永夷泯。

寿堂延魑魅,虚无自相宾。蝼蚁尔何怨?魑魅我何亲?拊心痛荼毒,永叹莫为陈。

三 流离亲友思,惆怅神不泰。素骖伫轜轩,玄驷骛飞盖。

哀鸣兴殡宫,回迟悲野外。魂舆寂无响,但见冠与带。

备物象平生,长旌谁为斾。悲风鼓行轨,倾云结流蔼,振策指灵丘,驾言从此逝。

刘太尉挽歌辞 陆游 坚壁临江日,人疑制敌疏。 安知百万虏,锐尽浃旬余。

智出常情表,功如定计初。 云何媢公者,不置箧中书?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 陆游 垄干劳久戍,大将未班师。

抗议回天意,忘身为圣时。 人心嶮莫测,时事远难知。

汗简方传信,孤生欲语谁! 冯县丞挽歌词 陆游 尊公同故里,季父接周行。 晚喜乌衣巷,重逢玉树郎。

名流多赏识,荣路正腾骧。 愁绝河梁上,风烟暮莽苍! 苏韬光节推挽歌词 陆游 才名京兆椽,门阀魏公孙。

遇事虽肮脏,接人终静温。 宁吟灞桥雪,不扫舍人门。

二妙凋零尽,衰翁慨独存。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 陆游 早擅渊源学,常怀恳款。
3.诗词>的全文
陶渊明 挽歌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第二首是: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4.挽歌诗 诗歌起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挽歌大率从人的生命短促写起,这首亦不例外。

“生时游国都,死没弃中野。朝发高堂上,暮宿黄泉下。”

开首四句概言其生死倏忽,然同时又包含着荣枯无常之意。这里传达出当时社会人生的烙印,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语。

从歌辞看,作者所挽之人,大概是个想有所作为的有志之士,活着的时候曾到都城游学求仕,结果如何没有说,但死的境况却令人哀痛心寒。一个“弃”字概括了死者的结局。

《周易》云:“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中野即荒野。

但这里不用“葬”而用“弃”,荣枯之候已可想见,一生的努力落得个死后被人遗忘抛弃的下场,人命之短促,世道之炎凉,功名之虚伪,由此得到证明。“朝发'二句本自王充《论衡》:“亲之生也,生之高堂之上;其死也,葬之黄泉之下。”

高堂为住宅正厅;黄泉,古人以为天玄地黄,泉在地中,故称为黄泉。这里借用,更冠之以“朝发”“暮宿”极言人生之短。

这反映出当时人们普遍的心理感受,诗人事魏四世,世乱易代朝不保夕之慨良深。所以开首四句所歌,不仅有悼亡而且还有伤时之意。

生死荣枯之变迁倏忽,使诗人不禁要探究天地神明之德,人生造化之道。所以引出后四句。

“白日入虞渊,悬车息驷马”,是小结上面意思,比喻人生旅次终结。虞渊是古代神话所说日入之处。

《淮南子·天文》:“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悬车即挂车、停车。

古代传说,太阳是载在车上由羲和驾驶着由东至西运行,到了黄昏,乃“悬车息马。”“造化虽神明,安能复存参”此二句是全篇的主眼。

天地自然化生万物,能“见人所不见”、“知人之所不知”,此“神明”之谓也。(见《淮南子》高诱注)然终究不能使人命死而复生。

这里的我,泛指人之个体存在。天地造化虽具神明好生之德,但对于自诩为秉“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心”的人类(见《礼记·礼运篇》并没有偏私的眷顾。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这是造化神明都无法改变的人生之道。最后四句是具体申发“安能复存我”的主旨。

人不仅不能再生,还将速朽,“形容稍歇灭,齿发行当堕”,指人的遗体在泥土中坏烂朽腐,陆机《挽歌诗》有“丰肌飨蝼蚁,妍姿永夷灭'句,可资参证。“自古皆有然,谁人离此者”是总括全篇,既哀悼死者,又悲伤自己。

今日他扶柩送人归葬,明日人送他长眠黄土,生生不已,没有例外,他确实唱出了人生共同的挽歌。全诗的主题在今天看来并不觉得新鲜,但在当时却反映着人们思想文化的觉醒与成熟。

原始人不懂死的可怕,两汉神学认为灵魂不灭,魏晋人因为当时社会的动荡及各自本身的遭际。引起对生死问题的关注,他们不再相信神学迷信,而痛感生命之短促,人世之无常,这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们不再认为死是“决疽(且换成丸,音患)溃痈”(《庄子》)的快活事,而是看作无可奈何的痛苦归宿。由此明白死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是生的彻底结束,死后身名皆空,形神俱灭,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一结局。

因此,宣泄抒发这种人生共同的痛苦,表示对生命的无限留恋,是当时诗歌经常的主题。这首挽歌就是当时这种大气侯的产物,表现了人们普遍的伤逝心理。

当然,它的流传及被选入《昭明文选》,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主题的概括性与时代性,还应该取决于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这首诗质朴无华,首尾完整。

且长歌当哭,摇撼人心。后人评此首“亦淡亦悲”,词“极峭促。”

(何焯《义门读书记》)即指出了此篇在艺术上的感人之处。[2]。
5.求陶渊明的挽歌诗(其三)的翻译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

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曰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 他们永不再有分了。”

(《旧约·传道书》,第九章)事实就是如此。所以,九原不可作,白骨生苍苔,通常被挽歌诗的作者们视为生命的不幸;而陶渊明的伟大之 处即在于将这种不幸说得自自在在,不落哀境,若非对人生对宇宙大彻大悟,生平有定力定识,岂能如此! “对死的悲哀意识正标志着对存在的自觉。

从而它就不再是动物的临终或临‘刑’前的生物式的哀号,而是在曰常生活甚 至在欢愉嘉会时对死亡的时刻关注。”(李泽厚先生语,同上)晋人在诗中好说死,因为他们留恋生;陶渊明不仅留恋生,在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还能以达观的态 度对待死,以飞动的神思想象死,以抒情的诗笔描绘死。

在陶渊明的笔下,死亡构成了生存的另一种方式。这是一个旷古未有的伟大发现。

基于这一发现,他超越了 时代,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三首《挽歌诗》达到了中古时代挽歌诗最为辉煌的峰巅。

—————————————————————— 在中国的古代诗人中,六朝的诗人因了时代的剧烈变迁大概是终极关怀较多的一群。陶渊明先生在蛰居乡间的漫长岁月里除了诗酒桑麻,乡党亲朋之外,写了一些传统的咏怀,表达了对人生事业自然社会的看法。

这首挽歌是晚年作品,以实写虚,虚构了自己的葬礼,主题是死。中 古以前的诗歌都好写实,所谓诗歌合为事而作。

中国人的乡民本来就朴实无我,抒情也一定要寄托在事物上。不肯大声的呼喊出自己来。

这首诗歌以草木起兴,其第 一句堪为绝作,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简直于今天的电影毫不逊色。所用的视角从底到高,由近及远,斜向苍冥,缓慢而哀绵无尽。

镜头凝固在白杨的梢头,由一个 声音加以延宕,从而形成心理上的茫漠空洞和莫明的悲苦,再由另一个声音的介入,使我们的视线从焦急茫昧中一下子投射到的那只送殡的队伍。这里一个关键词是 远。

这迷茫凄凉广阔暗淡的背景,全是一个远字而来,如果前面是近景的特写的话,这里的一个远字才算把整个画面补全。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感到了黎明的寒 冷。

在短短的两句之内,人时地,情事景,声色触觉,多么自然地交汇在一起。这是本诗的第一部分。

死亡被安放在广阔凄凉的天地造化中。使得个体,乃至整个人 类小群体的哀乐,也显得藐小,他们缓慢凝滞的运动,也显得脆弱苍白,也因此带上了令人悲悯的色彩。

镜 头跳跃到坟前,这时候队伍已经停驻在荒凉突兀的乡间野坟之间。这里一个高字突出了坟的触目伤心和荒凉惨淡。

而下句,马鸣风萧,则反写了一个静字。即为下一 组镜头那催心裂肺的极哀的时刻,再一次提供了心理空白。

但这不是空虚的静,它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积累。马的仰天,乃是一种愤欲去其压力的动作,风的萧散鞭 流,乃是无奈的潦乱。

心理上说,前两句的动景其实是静景,这两句的静景其实是动景。动静有致的太极在下面的镜头中,使送葬人的心理达到高潮。

我们注意到始 终没有人物群像的正面描写,人的声音被故意抹去了。来营造这一个意味深长的死。

这里,小子以为乃是六朝诗人特异之处。他们极端明确地意识到死乃是最贴近个 体而与身边群体无干的概念。

由于没有人,死显得完全寂静,这种处理,让我们更近的嗅到了死的真实气味。和死对于自我的重大意义。

棺 木土封,黑暗降临。葬礼的礼节很多,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几个片段,用特写的方式加以放大,这就是古典诗歌最擅长的白描。

其实这两句里写实的只有第一句。一 个条件句就足以概括死的不可逆性。

然而作者觉得还不足够,反复地加以咏叹:千年不复朝。死与人生的许多不同时刻的区别,便由此凸现出来。

作者还觉得不够, 还要说贤达无奈何。一咏而三叹。

正是高潮时刻所必须。——这就是死了,—— 一切不可以重见天日。

不仅是你这个个体,连那些美好睿智的人也不过如此。死由 此升华为一切美好人物之必然命运。

其悲剧色彩,便脱离了小小个体的郊葬,而渲染至前此后此之无限时间,这样作者对于死这一对象的触摸,也达到了推理空间的 尽头。古人是这样直截地对待死的。

以对于群体无限悲悯来达到对于渺小个体的无惧甚至无哀。这一种情怀,乃是中国士子悠远的仁者思。


上一篇:破坏城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