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民的人物履历
1973.12—1977.12,回乡劳动任村党支部书记(知青);1977.12—1982.01,安徽农学院林学系林学专业学习,任系学生会主席;1982.01—1983.07,安徽省桐城县委办公室秘书、桐城县大关区代理团委书记;1983.07—1985.01,安徽省桐城县鲁洪公社、龙头公社党委书记;1985.01—1985.12,安徽省桐城县大关区委副书记;1985.12—1990.06,共青团安徽省桐城县委书记;1990.06—1993.01,安徽省桐城县税务局局长、党组织书记;1993.01—1996.09,安徽省桐城县政府副县长;1996.09—1996.11,安徽省桐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1996.11—1997.10,安徽省桐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97.10—1998.03,安徽省桐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1998.03—2000.03,安徽省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2000.03—2004.04,安徽省桐城市委书记,安庆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2004.04—2006.09,安徽省安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2006.09—2006.10,安徽省安庆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市政府咨询委主任;2006.10—2007.04,安徽省安庆市委副书记;2007.04—2008.01,安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08.01—2013.08,安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2013.08—,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
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扬剧
《玉蜻蜓》、《珍珠塔》、《审土地》、《绣符缘》、《王昭君》、《闹灯记》、《三戏白牡丹》、《命妇宴》、《樵夫与画女》、《鸿雁传书》、《百岁挂帅》等。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是扬剧的雏形。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旦与一小丑两个角色表演,后角色有所增加,并穿插以笑活打诨,清康熙年间即有此类花鼓戏的演出,社班在吸取徽班和扬州清曲剧目后,形成比较成熟的花鼓戏,因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唱腔细腻,故俗称“小开口”。扬州香火戏由原农村烧香敬神、香火会演变而来,“香火”即主持香火会活动的男巫:因香火戏以大锣大鼓伴奏,唱腔高亢,故俗称“大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