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

时间:2024-10-24 05:18:00编辑:奇事君

高一必修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有哪些?

高一必修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有如下:1、蜀道难(背诵全文)——李白《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2、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杜甫《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3、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4、登高(背诵全文)——杜甫《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5、琵琶行(背诵全文)——白居易《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有哪些?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如下:1、《鹊桥仙》北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译文:彩云显露着自己的乖巧,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团圆在金风习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XNkeZbsX4WENPKKvgFzrw?pwd=9sav 提取码: 9sav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19分的总分,这部分内容拉分特别厉害,得分高的能得到满分,但是得分率低的,也该也就6-8分。学习和备考中,文言文知识点需要梳理积累,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1 《鸿门宴》知识点 1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2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3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 短语 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5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2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3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1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3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4词类活用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5词类活用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 ★ 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 为你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篇一】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金石可镂(被动句) 【篇二】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page]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page]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   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上一篇:刘元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