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为什么在豆瓣上的评价那么低?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刷分的结果。
我去看的那场是首映当天的早场,当时就已经有人在讨论1942在豆瓣的1星问题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只有少数内部场次和零点首映场放过而已。这个情况是极不正常的。
此外,有很长一段时间,1942在豆瓣的得分分布非常奇怪。当时星等分布中,1星比例最高,然后是5星和4星,而3星几乎没有,2星则完全没有。
写到这里还是忍不住去豆瓣看了一下,豆瓣电影头条的4个片子,大家可以点进去看一下打分的分布情况,然后你就会发现1942处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状态。
(至于是谁在刷的票。这一点据我所知也是有些议论的,大概指向同档期的另一部电影。。)
最后说一下电影本身。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蒋方舟说“不知道是喜欢这个电影,还是不喜欢这个电影”;王小山说看完以后“说不出话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我发过一条微博,大意是说在肚子上突然猛击了一拳。另外,在这样题材的作品中,能做到这样克制,其实是非常非常厉害的,很多细节的处理,也非常有范儿。。但有些东西我还没有想清楚,就不展开了。
至于其他回答中诸位提到的一些情况,还是存在些误会的——
1、消费苦难说。如果这个是消费苦难,那么卡廷、窃听风暴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呢?另外,我忍不住想起前两天一个朋友跟我提到的,“‘贫困山区’在我国真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你做什么都可以被扯到那儿去)。(再顺便问一句,国内导演敢来消费这种苦难的真的多么?真的多么真的多么真的多么?)
2、1962说。了解国情的人应该会明白,1942能上映也已经算是一个小“奇迹”了。而且,细心的话是能在电影中发现不少起“平衡作用”的段落的——这一点我还跟几个熟悉娱乐业的朋友讨论过。
3、IMAX让位说。这个说法很盛行,而且很可能确实有人因为这个原因去刷分。但是稍微了解一点前因后果就应该知道,屁的爱麦下线实际上跟1942并没有关系。
4、体形说。张国立最后那点儿的形象确实有点高大。但要说“减重增重几十斤不带眨眼的”。。。印象中张国立有自述从170降到120来着——当然,这是自述,也就不多评价了。
如何评价一九四二?导演想表达什么?
虽然网上很多人批判这部电影,但是本人是很喜欢这一部电影的。整部电影从演员的配置以及场景的布置导演都是很用心的,都是花了大功夫的。陈道明、李雪健、范伟,徐帆等等都是很强大的阵容。甚至包括电影的画面场景和部分戏份的场景爆破都力求逼真,范伟饰演的老马第一战区第九巡回法庭庭长在灾民逃荒的时候坐着手推小火车这样的微妙情节都展现出来。我看不到任何的敷衍。这是要给冯小刚点赞的。其次,从剧情上来讲。这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主要是两条。第一条就是老东家与灾民的冲突以及逃荒,老东家本来是一个地主,但是由于天灾,最后逃荒,结局是孤身一人,只希望死的离家近一些。第二条是国民党政府当面的故事线,从蒋介石到基层,没有什么人关心灾民的死活,都是一些贪官。两条故事情节很好的表达了影片内容。没有多余的情节,没有多余的故事,很简单明了。说完了对电影剧情的评价,接下来说一下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吧。这一部电影故事很简单,但是要表达的内容却很丰富。1.在生存问题面前,道德荡然无存。瞎鹿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子,最后只是因为一口吃的就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哪里还谈什么信仰,什么道德。2.人性的寒冷,淡漠,贪婪。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于灾情的态度,对于灾民的态度都体现了人性的寒冷与淡漠。剧中有一段剧情让我记忆尤深,当上级发放了粮食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不是首先想到的灾民,而是想到的自己的利益。有这样的官员,国民党在怎能不垮台呢。讲真的,我在观看这一部电影的时候非常的震撼,不是来自于视觉上的震撼,而是来自于心灵上的震撼。我在这里只是单纯的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值得一看的。
如何评价电影《1942》?
难以言说的痛
文/梦里诗书
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关注的一部电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写的电影影评,前前后后在电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却总是不知如何下笔,这部电影个人感觉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客观全面的历史正剧,自已前前后后也查阅了很多书籍资料,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了我的面前,给我带来的是那难以言说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在动荡的战争岁月中,在全世界都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斗争中,中国河南的饥荒事件,显得是那么的无足轻重,如果不是冯导的一部《一九四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连我这种从小就热爱历史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件事,或许在过多年,它就如历史的尘埃,被我们轻轻的抹去了,而冯导却为我们揭开了这层面纱,一场大规模的饥荒,引发了一次惨绝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东家,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最后老东家逆着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个在路边痛哭的小女孩,这位女孩的后人出现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剧情并不复杂,中间为了沉痛的剧情不会让人感到过于压抑,还穿插着些许笑料,但《一九四二》还是一出冰冷彻骨的悲剧,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觉没有处理好,显然在这么一出大逃荒的电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觉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摄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实属不易,冯小刚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导演。 3场电影看下来,我眼中不曾流下泪水,但内心的痛,却是那么的深刻,其实这部电影还是大幅弱化了真实历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这类关于惨痛的事情在电影中就没有表现,不过即便如此,当我在电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时,那种震撼还是如此的强烈,我难以想象的是,人的饥饿真的能使人如此疯狂。
仓廪实而知礼节,向朱自清那样不吃美国救济粮而饿死的人,万人无一,饭都没得吃,在那个年代,礼义廉耻,人伦纲常,民族大义,一切的一切在电影《一九四二》中都显得薄如蝉翼,活下去成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现了日本侵略军用军粮赈济灾民的史实,虽然只是简略的描写,但我在看到真实的史料中,河南大约有5万名中国军人是被当地百姓缴械而失去战斗力的,在国军与日军交战时,日军的伤员撤下来时有老乡们抢着抬担架,还有不少老乡亲自带路,帮着日军四处去追击那些走投无路的国军散兵,更有甚者,帮助日军成建制的解除国军武装,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机就被一场饥饿压倒了,怎能不让人痛心呢?但电影还是侧重描写了日军的残暴,在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上可谓处理的恰到好处,既符合大的历史事实,也没有在立场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遗忘的往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大灾难中人性的泯灭,让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么的厚重,难以言说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间,让我看到了那断沉痛而不能忘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