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出处:宋·苏轼《赤壁赋》选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文: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扩展资料:《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秋,是年苏轼47岁,被贬黄州,他泛舟于黄州城外的赤鼻矶,联系到曹操败于周瑜的赤壁,一时兴之所至,借题发挥,抒写谪居的苦闷和要求解脱的心情。文章假托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全文分5段。第1段写景色的秀丽、游玩的尽兴,旷达超然的心胸与明月、夜空的澄洁高远以及东山江水的雄阔融为一体。第2段写饮酒唱歌,由乐及悲,引出下文的主客对答。第3段借主客问答,即景怀古,表达了功业不就、人生短促的感慨。第4段以水、月为喻,阐述变与不变、物我无尽的道理,显示了作者旷达的胸襟。第5段以回悲作喜,畅饮入睡作结。全文借景抒情,即情明理,以悲喜变化为中心,使情、景、理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历来被公认为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的意思是什么?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指古往今来虽不断有人逝去,但薪火相传, 人类并不会因此绝迹,正如长江之水, 几千年来川流不息, 不曾有一日停顿, 遑论消失“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是说人一生高高低低、时来运去一如月亮的盈亏一样,虽然时而圆、时而缺,但归根究底始终是周而后始, 并没有真正的消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出自于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表面意思为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创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