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如果不杀杨宇霆,九一八还会发生吗
杨宇霆死于不死,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东北主帅早已不是那个对他信任有加的老张了,而是对他充满这敌意的少帅小六子。1928年6月4日,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接掌东北政局的少帅张学良年仅27岁。虽然当时的军政要人表面上拥戴他,但很多人仍持观望态度,特别是一些绿林出身的元老重臣,根本不拿他当回事,甚至居功自傲,一手遮天,尤以杨宇霆、常荫槐两人为最。父亲在世时,视杨、常为左右手,二人均掌握着东北的实权,且关系极为密切。张作霖故后,二人经常飞扬跋扈,对张学良动辄训骂,俨然以执父自居。每当张学良向杨询问情况或发表主张时,杨都以斥责的口吻说:“你不懂,别瞎掺和,我会做决定。”扩展资料:188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杨宇霆出生时,家境已好转。父亲靠劳动起家,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反对宇霆上学,后经人劝说,才勉强答应他上了私塾。入学后,启蒙老师高先生发现他聪颖过人,刻苦好学,有过目成诵之才,怕误了他的前程,随将其介绍到铁岭县张秀才那里就读。杨宇霆16岁便考中秀才。废科举后,由堂兄资助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在日本学习期间,常和于珍(后任东北军将军)、邢士廉(后任东北军师长)、熙洽(后任东北军吉林驻军参谋长)一起谈论国事,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也有书信来往。回国后即步入军界,由排长、连长,很快晋升为军械厂厂长。张作霖非常赏识他的才干,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此后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也随之扬名,成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
杨宇霆是张作霖的亲信,为何张学良上台后就杀了他?
杨宇霆是张作霖的亲信,为何张学良上台后就杀了他?在我们遭遇较为艰难的选择的时,往往是将选择的问题抛给运势,就例如“抛硬币”,它正反两方面代表的是二种回答,也有“摘花瓣”它都是二种回答。而这两种方法全是几率的难题,若想持续得到同样的回答,那也是要靠运势的,如同张学良一样,他就曾将难点抛拿了运势。在张学良要杀杨宇霆之前就用掷硬币的方式,确定自己要不要杀他。它用钱币的正反两面来确定是杀还是不杀,连扔了几次全都是代表要杀,张学良认为这就是杨宇霆的命,就这样杨宇霆被处死了。杨宇霆出生赫赫有名,从小就十分聪明,都还没成年人就已是书生了,后来他还前去日本出国留学,就读军校,具备很明显的改革认识和军事思想。即使是在日本也常常和孙中山老先生有书信往来,时刻关注着我国的变革进度。之后回到中国,杨宇霆一直在张作霖的手底下办事,较为高度重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在他们的带领下那时候的东北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张作霖对他都是极为信赖,而且也恰好是有这一名猛将,张作霖得到持续晋升,在东北的影响力分外的牢固。亲弟兄平时还会斗嘴,何况是他们2个,虽然是有一些小冲突,但都迅速被解决,两人的关系一直都很好。自然做为张作霖的孩子张学良对杨宇霆都是恭恭敬敬的,视他为老人。可杨宇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他非常容易妄自尊大,获得一点造就以后也不把他人当回事,因而他还闹了个嘲笑。那时候张作霖派杨宇霆到江苏执掌国家公务,可杨宇霆到那边不尊重别人,被江苏的军伐回到了东北。这件事情又为他们的结果埋下了隐患。杨宇霆是亲自将自身的生路给赌上的。说起在东北,他是张作霖身旁的网络红人,那样郭松龄便是张学良身旁的红人,可真巧造化弄人是指二位网络红人的立场不同,导致两个人在生活中不对付。杨宇霆是留学归来的才俊,而郭松龄是一步步依靠自身的能力踏入这一影响力的士兵,杨宇霆代表着洋派,那样郭松龄就代表着土派。当做地地道道的士兵,郭松龄有很弱的爱国意识,一直以我国的个人利益为重,这与张学良有几分类似。可张作霖持续了军伐的风格,这一点备受郭松龄的不满意,他就带上自已的下属和张作霖打一场,最终不成功被俘虏。张学良还不等他解救,张作霖就在杨宇霆的唆使下处死了她,自那以后张学良就对杨宇霆就多有不满意。并且在张作霖过世以后,理当由张学良替代他的爸爸执掌东北三省,可杨宇霆却怀恨在心一再阻拦张学良执掌东北。幸亏那时候的东北三省有许多张作霖的旧部,她们一致举荐张学良,这才保下了官职,但是从那以后两人的关系更为恶变。在获得实权的张学良沦落了一段时间沾上了鸦片,杨宇霆为了能帮他戒除烟瘾来专业找来了一位戒烟戒酒权威专家,为了能大局为重张学良并没有推诿。可使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戒除烟瘾来以后却沾染了烟瘾,这也是为什么?通过调研张学良发觉是这名“权威专家”为自己打得药物是盐酸吗啡。而且他发觉这名权威专家要为自身打了针以后总是会翻阅自已的文档,这让张学良马上得知他是杨宇霆派来的人,立刻将他解雇。以后张学良在可靠的路径下成功地戒掉了烟瘾,可他与杨宇霆相互关系已是行同陌路了。真正导致张学良要除掉杨宇霆的原因要在东北易帜的情况上,张学良以民族为重选择易帜,而杨宇霆则极力反对易帜,这让张学良十分不满意。并且杨宇霆在张学良眼前一直一副老人的作态,一直打击着张学良。在有关铁路线所管的情况上,杨宇霆仅仅向张学良报告一声,并不在乎他是不是允许自身所管中东铁路。结束语:这让张学良感觉杨宇霆早已完全不把自身当回事,一再威协自身的影响力,张学良感觉不能再留他了,取决于将他处刑。从而就拥有开始所讲的掷硬币的运势难题。张学良将杨宇霆等围住在一起以后,就在他们的眼前用掷硬币的方式取决于他们的运势。张学良晚年时期也曾经说过,我从来不封建迷信,但杀杨宇霆以后我不得不信。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一次对张学良的访谈中,张学良坦言道:茂宸在时,奉军战斗力很强。若他不死,日本未必会进犯。张学良这里说的茂宸,是指郭松龄。(郭松龄旧照)我们知道,郭松龄曾经反奉,被张作霖杀掉后,还暴尸三日。可是,张学良为什么却说出这样的话呢?郭松龄于1883年出生在奉天,族谱记载他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在人生的头二十年里,郭松龄继承了父亲的志向。他想要考取功名,复兴祖上的辉煌。然而在1905年,日俄战争的爆发,使得郭松龄无法继续专心致志去研学。他的家乡处于日俄交战区中,无数房屋被毁,无数居民被杀。郭松龄受到很大的触动,他由此改变了入仕的想法,转而进入了陆军学堂。毕业后,郭松龄进入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并很快得到了陆军统领朱庆澜的赏识。之后几年中,郭松龄跟随朱庆澜去四川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后,朱庆澜遭到排挤,被迫出川,郭松龄也就回到了奉天。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次年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在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松龄积累了大量军事理论知识,这也使他能在后来的战争中大放异彩。1917年,郭松龄前往广东追随老领导朱庆澜。后来护法运动失败,郭松龄再一次返回奉天,成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一名教官。在这里,郭松龄遇到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张学良。在张学良的推荐下,郭松龄成为奉系军官。在随后爆发的多次战争中,郭松龄为奉系立下汗马功劳。可是,1925年,郭松龄却选择起兵反奉。不过,在合伙人冯玉祥的背叛,以及奉军与日本关东军的夹攻下,郭松龄最终还是失败了。他和夫人一同遭到枪杀,并且还被张作霖曝尸三日。(张作霖旧照)那么,郭松龄本来是奉军主力,怎么会走上反奉的道路呢?郭松龄在加入奉军后,很快成为一名团长。在1920年发生的直皖战争中,张作霖以调停为由,挥师南下,郭松龄的部队很快抵达了前线。在同皖系军队的作战中,郭松龄以一个团的兵力,成功击溃了皖军两个旅。虽说当时的皖军本来就已经阵脚大乱,并没能完全发挥出实力。但郭松龄以区区一个团的兵力,就兵不血刃解决了敌人,也着实展现出了他的能力。此战之后,张作霖将郭松龄提拔为了混成第八旅旅长。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在奉军前线溃败的情况下,郭松龄与张学良领导的东路部队,与数倍于自身的直军进行作战。最终,他们击败吴佩孚部队,成功突破了山海关。这也使得张作霖最后能够全身而退。 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作为第三军副军长的郭松龄,带领部队大破直军,其军事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过,有一件事让郭松龄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这就是他和姜登选的关系。郭松龄与姜登选同属张作霖帐下的五虎将之列,并且郭姜二人还都曾追随过朱庆澜,可以说是共事很久的老同事了。但郭松龄偏偏因为一些小事,最终残杀了姜登选。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姜登选的第一军率先传来捷报,眼看已经快要立下大功。然而此时张学良却命令郭松龄亲自带队,增援第一军战场。看起来似乎有让郭松龄“抢功”之嫌。(姜登选旧照)会后,第一军副军长韩麟春讽刺郭松龄说:“这计谋好,你也可以露露脸。”郭松龄勃然大怒道:“我郭某绝不沾别人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随即他愤怒地离开了大营。姜登选随即说:“这打破了我们的全盘计划,如此妄为,该当何罪?”接着他便让韩麟春到张作霖那里去告了一状。郭松龄由此开始嫉恨姜登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张宗昌、杨宇霆等人都得到了各省督军之位。而本属于郭松龄的安徽督军,却被姜登选抢占。这让郭松龄更加厌恶姜登选。1925年11月,郭松龄倒戈之后,姜登选亲自拜访郭松龄,想劝他不要铸成大错。结果郭松龄反劝姜登选反奉,遭拒绝后,便将姜登选闷死棺中。说起来,郭松龄之所以反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日本期间得知了张作霖与日本密谋的计划。郭松龄认为张作霖卖国,随即便举起爱国旗帜与冯玉祥合作反奉。这也是很多人认为郭松龄是民族英雄的重要原因。
郭松龄的简介 郭松龄怎么死的历史名人
在谈郭松龄之前,我们还要提到另外一个人的名字 郭子仪 。没错,唐朝名将 郭子仪 我们都知道,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郭子仪与郭松龄何干?郭松龄是郭子仪的后裔,曾为张学良之教官,奉军著名的爱国将领。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对郭松龄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郭松龄,字茂宸,比张学良大七岁,是张学良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老师。晚年张学良形容自己与郭松龄关系的说法是:”我就是郭茂宸,郭茂宸就是我。“由此可知,郭松龄在张学良心里的地位,原本是少帅手下的亲信,也是大帅身边的红人,郭松龄为什么后来要背叛奉军? 郭松龄,字茂宸,原籍山西汾阳,1883年生于沈阳东郊渔樵寨村,早年人私垫,后因家贫辍学,扛过活,种过地。出身不怎么好的郭松龄遇到了一对好父母,父亲虽然年轻的时候也心怀大志,终究不能实现,仅在小山村当个小小的私塾老师,即使这样父亲对郭松龄的影响还是极大的,因为他的思想在无形中就受到了父亲的影响。而母亲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村妇,但是母亲勤劳善良, 传统文化 浸润下的郭松龄长大后自然也有父亲的宏图大志,不同的是,他比父亲走得远得多了。 在他19岁时,父亲在省城找到一份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得以维持,辍学已久的郭松龄又可以重回学堂了,在这里,郭松龄接触并研习了一些新兴知识学科,尤其是一些西学使他开阔了视野。日俄战争爆发后他投身军旅,1906年入陆军速成学堂,后远走四川,当过营长并加人了同盟会,后又回沈阳任东三省讲武堂军事教官,与近代史上两位 风云人物 张作霖 、张学良父子产生了特殊的关系。 张作霖1919年2月任东三省巡阅使,建立了东三省讲武堂。张任监督,东三省巡闽使署参谋长张作相兼任堂长,熙洽任教育长,张厚瑰为总队长,郭松龄为教官之一,校址设在沈阳小东门外。张作霖虽聘郭松龄为军校教官,但对他并不十分信任,也没给予更大的重用,在讲武堂期间,反倒是和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交情颇深。 因反满清和反军阀而横戈跃马、驰骋疆场的郭松龄,是早年的同盟会会员。相差七岁的两人结识以后,志同道合,相见恨晚,情同骨肉。张学良结交郭松龄之后,郭松龄这人对张学良整个的思想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讲武堂里,作为张学良教官的郭松龄,是个极其负责的又有头脑的老师,在张学良接触的很多教官里,郭松龄不仅有正义感对军事很有见解,授课方式最易打动人,于是,张学良渐渐地对郭松龄敬佩起来,在讲武堂,郭松龄教会了他爱国、带兵、打仗,教会他什么叫策略什么叫智慧,让他在讲武堂里实现了从男孩到军人的担当。 郭松龄曾在1912年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在这里,郭松龄学习了3年,研读了德日近现代军事科学。经过刻苦学习,郭松龄不仅掌握了当代最新的军事知识,且具有一定的指挥才能,又接触了许多新知识、新思想,在同代军人中算是佼佼者。郭松龄比张学良年长七岁,但在军校他们是师生关系。郭松龄曾仔细关注过张学良,认为张学良虽然自幼生长在军阀家庭,但他具有正义感,有强烈的进取心,很有培养前途。当然郭松龄的宏图远远不止是在军校当个小小的教官而已,他想在军事上有所作为。 郭松龄之所以会到讲武堂来,是因为1917年,孙中山组建护法军 *** ,郭松龄投奔孙中山。1918年5月,护法运动失败,一批追随孙中山的国会议员和军人被迫相继离开广州。失望加怅惘的郭松龄无法继续留在广州,便于1918年的秋天重返奉天。这次跟随孙中山的行为遭到了张作霖的嘲讽,后被张作霖转任讲武堂教官的,一下子郭松龄觉得从天上跌到了谷底。 虽然在讲武堂遇到了官二代张学良,但是张学良表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军事才能和领悟能力,让郭松龄深感欣慰,因此,当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后担任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时,便向张作霖推荐郭松龄任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这是郭松龄受到张学良信任和垂青的开始,此时是1920年。 从此郭松龄的仕途开始坦荡和明晰起来,郭松龄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后,军队纪律得到极大的改善,整个军队风气好起来。1920年7月,张作霖入关调停直皖战争,郭松龄充任先锋司令,在天津小站以一团的兵力击溃了皖军的两个旅。同年,又和张学良一起剿匪,让他在军中的名气逐渐大起来。 张作霖的目光也逐渐转移到这个不怎么引人注目的教官身上,对他予以破格提升。1921年5月,郭松龄被提升为扩编后的陆军混成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任旅长的第三旅合署办公,在郭的整顿下,三、八旅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后经历了第一次直奉战争,任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的郭松龄,指挥三、八旅阻止了直军突破山海关直取奉天的计划,是张作霖得以平安退回奉天,张作霖心中大喜,觉得郭松龄是个人才,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地盘之争。俗称窝里斗,在这次争斗中,郭松龄与杨宇霆产生一点矛盾,进而直接促成郭松龄反奉,后兵败身亡,郭松龄和他的妻子韩淑秀在一个小河边被枪决。郭松龄是个有抱负的军人,只不过他出身得太不是时候了,时局动荡又偏偏站错了位置,在张作霖的手下做事,一心想为中华民族做点事情的郭松龄,不是被张作霖杀害的,而是张作霖背后的日本人给杀害的。 要说郭松龄后人,还要从郭松龄的妻子开始说起。郭松龄的妻子受过高等教育,是位进步又勇敢的女子,当时两人还未成婚,郭松龄因被冤枉定罪然后押往刑场了,就在最后一刻,妻子韩淑秀勇敢辩解郭松龄是自己的未婚夫,让郭松龄成功逃过此劫,获救后二人很快就成婚了,婚后曾育有一个女儿,但是女儿胎里不足所以早早就夭折了,后来张学良亲自主持把郭任生的长子郭洪志过继给了郭松龄,也算是郭松龄有后了,因而郭松龄的儿子并不是郭松龄亲生的。
韩淑秀简介 韩淑秀怎么死 韩淑秀和郭松龄
中文名:韩淑秀 出生日期:1891 逝世日期:1925 提 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观 点:反对歧视妇女 丈 夫:郭松龄 韩淑秀——被称赞为奉天奇女子 韩淑秀 (1891-1925.12.25)辽宁沈阳市人。1907年,入奉天(沈阳)女子师范学堂学习。1910年,加入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信奉基督教。她在女师读书期间,经常向同学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反对歧视妇女,提倡妇女关心国家大事,主张推翻清朝的帝制。郭松龄从四川回奉天,准备响应武昌起义。将同盟会的活动据点设在韩淑秀的家中。 1912年,她与郭松龄结婚。后由沈阳迁居北京,考入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结识了李厚心(即李德全),成为莫逆。毕业后回奉,在基督教青年会干事阎宝航的热情支持下,创建了贫儿学校,任校董,自愿出钱,担当义务教员。协助郭松龄创办同泽中学(男校)。 1925年11月初,郭松龄与冯玉祥国民军密洽合作,并将京榆驻军改为东北国民军。她担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部机要秘书,协助郭松龄反奉。失败后,于12月24日新民乘大车行抵小苏家窝棚时,被王永清所部骑兵在农民菜窖里搜出。25日,被枪杀于辽中县老达房乡。临刑前,曾说:"夫为国死,吾为夫亡。吾夫妇可以无憾矣!望汝辈各择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