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好看的电影

时间:2024-10-02 09:01:46编辑:奇事君

丹麦电影的介绍

丹麦电影的历史是由艺术和工业双重因素构成的,它既经历了艺术性的没落复兴的跌宕过程,也伴随着经济性的生长发展。如果我们试图用阶段来划分丹麦电影的历史,一般可以按照时间大致分成四个阶段:1896年——1930年:默片时期;1930年——1960年:古典时期;1960年——1990年:现代时期;从1990年开始是丹麦电影的国际化突破时期。在这几个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丹麦电影文化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国内和国际的成功。

丹麦的经典电影推荐

丹麦的经典电影推荐如下:巴贝特之宴、皇室风流史、理想主义者、维纳斯效应、老男孩。1、巴贝特之宴该片根据卡琳·布里克森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丹麦的小村庄,曾是法国大厨的女佣巴贝特用中奖获得的奖金为自己的雇主及村民准备了丰富的晚餐,让禁欲一辈子的人们第一次享受到美食之乐的故事。2、皇室风流史影片讲述了试图发动政变的医师约翰·弗里德里希·施特林泽被处死的故事。置景也很出色,镜头也十分唯美,三位主演的演出也都不错。一段宫廷艳史引发的宫廷政变,一出画面精致唯美的古装剧,一切都是情理之中。3、理想主义者冷战高峰时期,丹麦政府声称永不拥有核武器,实际上已经暗地里与美国北约签订协议,将自己覆盖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之下,一位记者试图寻找并揭穿关于这一切的真相。4、维纳斯效应单纯的果园女孩丽芙遇上气质跳脱的安德里亚,在背德相恋、与男友分手、与安德里亚闹矛盾这一系列风波后,丽芙终于明确了自我身份,安德里亚也找到了心之所属正是丽芙,一个幸福的花园故事。5、老男孩步入知天命之年的Vagn过着独身生活,偶尔与一群类似的老男人一起踢足球。在去瑞典参加比赛的途中,Vagn不幸地被他的队友们遗弃在了加油站。在这里他遇见了小混混约翰,两人结伴踏上了寻找Vagn的队友们的旅程。

关于电影《狗镇》的疑惑?

很多人看完之后有点摸不清头脑,惭愧地讲,我也颇感迷茫。百度了一下发现剧情介绍可以说是敷衍了事,根本无法切中要点,遂引一段自己觉得还符合的分析上来。(下以莫妮卡和苏菲代称片中两主角)
  确实是有一个人死了,到底是谁,不难判断。是莫妮卡没死,苏菲死了,这是很重要的看懂情节的前提。所以说看清楚那只流血的手是谁的,和结尾的那个字幕翻译正确是相当重要的。但你可能会问,开头出现苏菲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苏菲死了的事实,或者说很希望很希望苏菲还活着,于是这些年来一直都把自己当作是苏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象成苏菲,而是认为自己就是苏菲。长大了之后,她也有了一个丈夫,有了两个孩子,有了一个母亲,还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这一切都因为工作上面的不顺心而改变。
  精神上的压抑,渐渐地触动了她在记忆深处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她开始发现,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个面孔,而总是有个小女孩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甚至做恶梦。在这样混乱的精神状态下,脾气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现了问题,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亲那里去,母亲却不在家,到赌场找到,又忙于打牌,对她不睬不理。就这样,精神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紧张,到了极度紧张极度脆弱的时候,她越能通感到那个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觉自己的脸在变化,在变化,直到她打开镜子照,发现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副女人的面孔。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人物需要解释一下。第一个是她的丈夫。我开始也没看明白为什么看着看着她的丈夫变成另外一个男人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开头出现的那个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苏菲当作自己一样“当作”的。那个男人其实是莫妮卡的亲生哥哥。那个在她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着她到她的生活中来,被她当作她的丈夫。实际上她丈夫跟她一样是另外一个面孔,也就是后来开车送她到娘家的那个面孔。而她的母亲,开头出现的那个也是她童年时代的母亲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实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个白头发的——她的养母。那个恍然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时候的自己,也是印象,并不真实存在,象征着她的记忆。这就是后来她为什么跟着小女孩的原因,实际上是跟着自己的记忆。先前夜里做恶梦,拉着她团团转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记忆牵扯着她团团转。
  在养母家,她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上面有她亲生的母亲,于是才有了后面她去老家找她的情节。为什么养母把门反锁了不让她走,其实怕她见到生母之后不回来了,毕竟养母对她有很深的感情。
  终于,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个地方,但是生母已经假装不认她了。而那个被她“当作”丈夫的面孔的男人,后来去旅馆找她,她还把他当作她丈夫,但男人只是觉得她长得像自己童年夭折的妹妹。
  小女孩又出现了,代表着她离记忆更近了。于是她跟着小女孩,事实是跟着记忆,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童年的家。回到了当时,回到了车祸现场。她,她的养母在车祸中幸存下来,唯独小苏菲和养父死了。小苏菲是小莫妮卡深爱的姐妹,车祸的时候她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车祸让小莫妮卡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发生的一切,就在灵魂之中一直把自己当作苏菲,把童年时代身边的人当作后来身边的人,活到现在。
  小莫妮卡在火车上换完衣服之后就变成苏菲了,实际上这个过程象征着她经历了这次追溯自己身世的旅程后,彻底地认清了自己也认清了苏菲,她看着镜子中的苏菲的样子,象征她将妹妹苏菲的人格已经从自己身上完全剥离开来。
  当她回到家里的时候,推开门,看见丈夫儿女,儿女叫了声“妈妈”,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真实了起来,她已经摆脱了心中的梦魇,找回了自己。最后,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苏菲,也算是告别了那个存在于她灵魂之中的苏菲,从此苏菲不在她的灵魂中,而在她的心里,她不再把自己当作苏菲,而是保存着对苏菲的记忆……
  虽然我也用“灵魂”这个词来作了解释,但此灵魂绝非彼灵魂,可作为“深度的心灵”来解释。所以,这绝对不是一部鬼片,也没有任何的鬼出现。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于主角的心理。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还是相当有看点。比如镜子中的自己还是作为意识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却是作为事实而存在的,这都是导演费心所表现的细节。
  补充1:
  “虽然我也用‘灵魂’这个词来作了解释,但此灵魂绝非彼灵魂,可作为‘深度的心灵’来解释。” 莫妮卡的心路历程更像是双重人格,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精神疾病,似乎并不涉及“灵魂”的范畴。
  补充2:
  在这里对莫妮卡的身世和人物关系做一下解析,可能有助于对电影的理解。
  电影开头,苏菲在和主编争论时提到她8岁之前的记忆是一片空白,可以推断这就是莫妮卡被收养或发生车祸时的年纪,从那时起她开始出现了双重人格,忘掉了以前的记忆。根据胶片里的翻译,餐馆里的年轻男人和金发妇人争吵时说过莫妮卡是自己的亲妹妹,但父母告诉她莫妮卡早就死了,由此可以确定这个男人的身份。再根据几个人在餐馆里的表现,可以推测家庭结构是这样,父亲是餐馆老板,母亲是金发妇人,年轻男子是哥哥,莫妮卡是妹妹。从餐馆的老板对莫妮卡始终警惕而充满敌意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对莫妮卡的恨,既然莫妮科和哥哥是亲兄妹,为什么餐馆老板能容纳哥哥却不能容纳小莫妮卡,反而逼生母把她送给别人收养?有一个细节给了答案,在生母的梳妆台前,那个金发妇人轻抚着莫妮卡的脸说她长得像极了她的父亲,这里所说的父亲显然不是那个餐馆老板,也就是说莫妮卡不是他亲生的,这样他对莫妮卡的敌意就讲得通了。再联系到回忆里的画面:8岁左右的时候莫妮卡走出故居,养父母一家开车在外面等她,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就是8岁的时候餐馆老板发现莫妮卡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无法在容纳她,母亲迫于无奈最终把她送给别人收养。
  小莫妮卡和养父母一家感情应该很好,在莫妮卡的回忆里有和苏菲玩耍的画面,苏菲和养母(那个白发妇人)充满爱意的眼神,包括车祸后莫妮卡和养母两人在床上的对话都可以证明。车祸发生时车里的小男孩更有可能是新家庭里的弟弟而非莫妮卡哥哥(就是餐馆那个年轻男子和第一个丈夫的模样)的幻象,因为车厢里小男孩的头平躺在莫妮卡腿上,这更像是弟弟对姐姐的一种依赖,车祸发生后的瞬间有一个画面,莫妮卡的左手从男孩的腿上滑落,看来男孩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幻象。而苏菲原本将莫妮卡的手攥在自己手里,车祸后包在外面的那只手无力的松开了,显然说明苏菲死了。总之,在车祸后,养父母一家只剩下了莫妮卡和养母,莫妮卡把自己藏在了苏菲的假面具下生活,养母开始借赌博的刺激麻痹自己,两人都在逃避现实,不过养母对莫妮卡还是视如己出地爱着她。
  很多人说电影看起来很乱,之所以混乱,是导演为了放大莫妮卡对幻觉和真实混淆的内心感受,把人心理的微妙变化直接用人物的形体表现出来的结果。换句话说,虽然观影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在旁观,但实际看到的影像都是作为主人公“第一视角”才能看到的画面和感觉到的情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莫妮卡的“半张脸”,左半脸是苏菲的,右半脸是莫妮卡,这都是主人公自己的幻觉然而看起来却有着怪诞的真实感。什么是幻觉?什么是真实?可能这也是导演想达到的效果,


电影《狗镇》究竟好在哪里?

本片最主要的特色是将其黑暗面展现的非常透彻。






从剧情上:本片讲述了封闭守旧的美国小镇闯进了一个神秘女子格蕾斯,她正在逃避歹徒追杀。镇中居民勉强同意她留下,而作为回报,格蕾丝要干各种农活来偿还。但不久后却发现格蕾丝是一个通缉中的逃犯。大家要把格蕾丝赶走,最后却答应,如果她更卖力的干活,才可以在这里逗留。格蕾丝日以继夜的劳作,终难逃过不幸的事情发生。一个镇民在警察搜捕后,强暴了格蕾丝。龌龊的事情拉开了序幕:人们开始随意的污辱她,甚至连汤姆,也揭开了善良的面具,格蕾斯沦为镇上的一条狗,干活,受罪,善良的心也有了渐渐的改变。镇上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女子的神秘身世,让此刻的污辱成为了他日的灭顶之灾。



从人性上:这部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将人性的黑暗面剥得更彻底,更鲜血淋漓。这部电影让受众感到可怕的地方时,全程甚至连一个揭露伪善的人都没有,整场电影中没有想象中的惊涛骇浪,导演想要表达出的人性阴暗就直接面向观众。格蕾丝的到来让狗镇人拥有了撕破假面,施恶的空间。结局镇中居民为自己的伪善破灭最后演变为令人发指的暴行而付出代价,最后全都死于灭顶之灾。因为我们心中的正义渴望得到伸张,所以最后妮可举枪的样子,都令人觉得大快人心。


影片的特色是:全程的布景单调甚至可以用空无一物来形容,但是当你接受了这种设定,你会感受到这又是另外一种别样的观影体验,甚至一种难言的美感,使我们更能够专注地切入每一个人的内心去观察它的腐烂和肮脏。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又是在于它成功的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它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彻骨的寒冷,它使我们想到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生活中总有人将道德托付在自己的双肩而不去估计它的重量,他们或许以为宽恕别人的罪孽是最大的善,将他们的罪孽竟化为自己活着的意义,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美好,把善和恶撇得太清。











电影讲诉一个黑 社会 老大的女儿格瑞丝认为爸爸不正义,不想再做他的女儿,逃到偏僻深山中的狗镇。狗镇中的人们自私、麻木、残忍,把格瑞丝对穷人的浪漫想象打得粉碎。她的善良换来的是欺骗、冷酷、奴役、猥亵、强奸。她向往的天堂原来是地狱。最后她父亲来解救她时,她脖子上戴着枷锁,走路时用锁链拖着一个磨盘,因为躺在床上无法反抗,镇里所有的男人都强奸过她。她对父亲的权力从否定到肯定。当她父亲建议杀条狗吓吓镇上的人作为了断时,格瑞丝的建议是把全镇烧光杀光,并且冷血地亲手打死了欺骗她爱情的伪君子,没有一分钟的犹豫。

影片明显的“政治不正确”,对穷人人性弱点的揭露毫不留情,有明显尼采哲学的意味。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尼采哲学的电影版图解。但是,它绝不像我们那些政治思想图解的影片,只有骨头没有肉,它所有的人物、事件、思绪都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因此,观影效果更为强烈。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们都该死,你们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它就能做到,让每个看完电影的人在黑帮血洗狗镇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快感,欢呼雀跃,觉得解气之极。在片尾字幕时,还怕它的意思不够清楚,在背景中放了几十幅贫民窟的真实照片,肮脏、丑陋、血里糊拉。








电影《狗镇》究竟好在哪里,刚刚重温一次这个电影不久,我来谈谈我的感受,它究竟吸引我的地方在哪里,它好在哪里!


第一、电影《狗镇》给大众呈现故事情节背后的场景设置得极其简约,导演要观众真真实实的溶入这个场景中,把自己就当成那个小镇的居民,不需要真实的房屋给自己居住,你只需要在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地方用粉笔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然后安静的观看在这个小镇发生的事情,你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也可以给自己想象出一个合理能溶入他们当中的角色,小镇里的那条狗就是导演用粉笔画出来的,因为它在面对小镇发生的事情时它只能是一个旁观者,它无能为力,我们比它强,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或许我们就是那个一直觉善良就会感化一切的人,又或许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身边的人,一定要真诚对待善良的人,不能因为别人善良就欺负别人。

第二、电影《狗镇》影射了太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一个善良的人总想着每次我忍着点或许这件事情就会过去,然而这种做法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你的受伤的心灵一次次的被摧残着,总会有支离破碎的那一天,这天到来的时候就是欺负你的人和你走向灭亡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当的反抗,不要一味的忍让,每次事情的发生我们都要让对方知道他的所做所为是错误的。而人言可谓,不就正是那些在别人最软弱的时候落井下石吗?你一言,他一言,一传十,十传百,就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你能说我也跟着说,反正不说白不说,这就是环境决定了人,让别人在痛苦中万劫不复。

第三、电影《狗镇》是对我们人类的心灵洗礼,让我们学会宽容,放过别人其实也是在放过自己。电影最后一个府拍的长镜头,象征着所谓的上帝其实是一直窥视着狗镇里发生的一切,他们会为自己的所做所为付出代价的。

我高三时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大致是说有几个人在码头搭船,在船将要离岸的时候,突然从岸上跑来一个人央求他们也搭上他一起。这时船上有一个人慷慨的说;让他上来吧,他已经没有其他船可搭了。但同时船上另一个人却站出来极力反对,声称这船已经负荷,如果再载一个人会很危险。那个慷慨的人指责这个人毫无善心,他努力说服了船上的其他乘客让这个需要搭船的人上了船。当船行至中途时,由于风浪还是负荷问题我记不清了,总之船陷入了危险,需要弃重。这时那个慷慨的人马上提出为了其他人的安全,把那个后来搭船的人扔下船。这时却是那个起初极力反对的人站出来保住了这个人的性命。最后他们终于一起安全上岸,而当初那个慷慨的人,自然是被所有的人唾弃不齿。

这本来是一篇古文,读完了老师要我们归纳主题,我当时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吃了个零蛋。但这些年过去,那些我曾经归纳出主题的故事大多数都被我忘了,而这个故事我却一直记得。因为是它最早告诉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但奇怪的是这个道理我至今仍无法确切地把它表述出来。

这个道理在《狗镇》这部电影里被剥开了。并且它被剥得更彻底,更鲜血淋漓。因为在那部电影里,甚至连那个揭露伪善的人都没有,甚至连惊涛骇浪都不需要,人性就赤裸裸地摆在那里。最后他们统统死于灭顶之灾,我只觉得大快人心。包括最后妮可举枪的样子,都令人觉得光芒万丈。

看这部电影是需要耐心的,当你慢慢接受了其单调到几乎无物的布景之后,你会发现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是异常美妙的。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独特的观看方式,使我们更能够专注地切入每一个人的内心去观察它的腐烂和肮脏。这部电影的实验性并不一定代表着它的先锋性。但正是因为它不先锋,它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彻骨的寒冷。

很少有什么电影能让我在看的时候觉得那么地愤恨,那么地不平静。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面对丑恶我都习惯了冷漠地轻视它。但在这部电影里却无论如何也不可以,想想自己的过去和现在,那些能够淡漠对待它的人,或者在天堂,或者在地狱。

葛瑞斯最后明白了那个真正傲慢的人是她自己。她把道德的标尺沉重地压在自己的肩头,她以为宽恕别人的罪孽是最大的善,她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美好,把善和恶撇得太清。最终她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但我一点也不同情任何一个人。她恶狠狠地惩罚那个侮辱过她的女人的方式是杀光她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就当着那个女人的面,就像她曾经折磨她的方式一模一样。这是不是正确一点也不重要。这是公平。

如果电影不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我想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怪罪拉斯·冯·特里尔的。这部电影就像一片荆棘林,所有对这个世界抱着天真幻想的人都应该历受它的考验。拉斯·冯·特里尔不是没有给我们指出走出这片荆棘林的道路,只是这条道路鲜血淋漓又异常冷酷。

因为那些教会过我们什么叫做恨的人,我们终于摆脱了让我们受苦的愚蠢的傲慢和瞎眼的善良。它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如何活下来,又将如何活下去。所以我看到了那条道路是多么地光芒万丈。

狗镇的故事整体上就是耶稣殉难的一个庸俗的变体,一个一心为善的好人无端遭受戕害,从而反衬出人性恶的主题,延伸出来到底谁有权柄审判所有人的反思,但整个故事的道德说教都太苍白了。

人性,淋漓尽致

制片主任的最爱,真省事啊。


上一篇:黑白禁区电视剧大结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