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也称大猫熊,是中国特有的物种,被誉为中国国宝。现存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大熊猫科普知识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熊猫科普知识
(1)认识大熊猫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
大熊猫属于: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哺乳动物纲(Mammalia),食肉目(Carnivora),熊科(Ursidae),大熊猫属(Ailuropoda),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大熊猫在很久很久以前是吃肉的。虽然经过进化,现在的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它们的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所以我们仍然把它们划分为食肉目。
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因为有很好的饲养管理和医疗,有的可以超过30岁。武汉动物园有一只大熊猫都都,寿命达到了37岁。
(2) 大熊猫历史
说起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我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他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书经》称貔,《毛诗》称白(pi),《峨眉山志》称貔貅,《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等等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1826.9.7—1900.11.10),在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穆坪)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通过当地猎人的帮助,4月1日,他采集到白熊标本,毛色有黑有白,脚掌底部多毛,样子像熊,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它的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
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猫熊”,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3) 外形
特征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mm,尾长100~120mm。体重80~120kg,最重可达180kg,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於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於腹侧,体外侧厚於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mm,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4) 大熊猫的现状
全世界现共有野生大熊猫1600只左右(根据国家林业局最近公布的第三次熊猫普查结果),其中80%以上分布在四川境内。截止2011年底,全世界圈养单位共圈养熊猫333只。能够经常维持10只以上饲养种群的单位目前仅有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惜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和北京动物园4家。大熊猫属于高度濒危的物种,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保护,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就再也没有野生大熊猫了。
(5)致危因素
大熊猫的分布区及种群数量日益缩减,最重要的原因是栖息地大量丧失,而且高度破碎(即相互隔离,成孤岛状)。而栖息地丧失的原因又在于人口数量激增,农业垦殖所引起的大片森林和竹林的毁灭,以及人们修筑公路,观光旅游等活动。
竹子开花使得很多大熊猫缺乏食物,但这是其正常的生命周期中必须经历的阶段。从群落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可以促进其他植物的更新,这在保持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方面也是一个必要的进程。竹子开花本不应该威胁到大熊猫的生存,各种竹子有着不同的开花周期,当其中一种开花,大熊猫还有另一种竹子可以食用,但目前由于大熊猫栖息地极小且相互隔离,而这样一个“小岛”上往往只生长一种竹子,使得一旦竹子开花,大熊猫就面临着缺少食物的困
(6) 食物
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此外,野生大熊猫还偶食一些动物尸体或其它植物
圈养大熊猫主要以某一种或几种低山平坝竹为主食,辅食是以谷物类为主所调制的精饲料。竹类是大熊猫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和正常繁育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大熊猫饲养技术的提高,逐渐认识到为大熊猫提供喜食的高山或亚高山竹类对于其身体健康和正常繁育的重要作用;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圈养条件下,也能人工为大熊猫提供大量高山或亚高山的喜食竹类。
(7) 进食
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进食。大熊猫的消化道保留了祖先的特性,与肉食类动物相似,如相对较短的消化道、锋利的犬齿、单室胃,没有盲肠以及相对锋利的爪和较发达的肉垫。在慢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以高纤维竹为主食,并演化一些适应以竹为生的结构特点,如咬肌、齿冠齿突发达,前爪除有五趾外还演变出一伪拇指组成对握结构以便于握竹。
大熊猫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手脚并用地收集、准备食物和进食。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在什么地方——坐着、平躺、侧倚——它们只是不停的剥竹竿,吃竹叶。大熊猫食物的99%都是竹子,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些野花,藤蔓,野草,蜂蜜,甚至是一些肉。
随着气候和食物分布的变化,大熊猫有垂直迁移习性,夏季上移高山、撵笋觅食,秋冬高山积雪则下移到中低山地区。
(8) 行为特点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到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他们喜好的睡觉方式。在动物园里面,我们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它们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他们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你可能会想,一种动物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行动很快。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能量,以适应低能量的食物。它们有时候也会爬树侦察情况,逃避入侵者,或是打盹。
它们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有时它们还和羊、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随着同吃同住。
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好似闺阁深院的淑女,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它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但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有时它们还爱作一些修饰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动。可以象猫一样把身体伸直,前是伸开,后半身抬起,让身躯灵活舒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欠。如果被水沾湿或过河涉水后,也可以象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掉。
(14) 大熊猫的分布
上图中的黄色区域都是大熊猫曾经生活的地方,可见以前大熊猫的分布极广。而现在,我们只能在图中的红色区域中找到它们。从上往下依次是: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和大、小相岭山系。
大熊猫栖于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km2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冷知识
陕西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不一样
我国至今保留有2000年前,大熊猫在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多个省(市)活动的痕迹与记载。目前,大熊猫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和秦岭等6个山系中。其中秦岭山系的大熊猫与其他山系的大熊猫隔离时间较久,在外形和行为上已经有所区别,从外观上来看,秦岭大熊猫鼻吻较短,头部更圆。
大熊猫属于食肉一族
大熊猫保留着跟食肉祖先一样相对较短的肠道系统,没有食草动物那种很长的肠道和复杂的胃,所以虽然喜欢吃竹子,但它们对竹子的消化程度很低。
为了应对低营养价值的食物来源,大熊猫采取了大量取食、迅速排便的策略来获得足够的能量,平均日进食量可达到20公斤以上。此外,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大熊猫活动强度很低,平均日活动距离只有400-500米。最新的研究显示,大熊猫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自己的代谢水平从而降低能量消耗,也会利用某几种纤毛虫来帮助分解竹子中的纤维素。
大熊猫也有彩色照
记得小时候,有一个脑筋急转弯游戏,问大熊猫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每次绞尽脑汁,总也答不对。最后公布答案:是想拍一张彩色照片!
秦岭发现棕色大熊猫后,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因为近30年来,在秦岭共9次观测到野生棕色大熊猫。其成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全球唯一人工圈养的棕色大熊猫“七仔”健康生活在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如今,“七仔”已到了当父亲的年龄,它的后代是否能保持独特的棕色基因,牵动着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心。
秦岭大熊猫作为“大熊猫秦岭亚种”,其脸更圆、头骨较小,牙齿较大,多数胸腹部被毛略带棕色,很多人说,秦岭的大熊猫看起来是像“猫”的大熊猫,也因此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和“最美大熊猫”。
曾为保护大熊猫建立67个保护区
为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于2017年全面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但在此之前,自然保护区在大熊猫保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中国,为一个物种建立67个保护区的,恐怕也只有大熊猫了。
我国最早的大熊猫保护区成立于1963年,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卧龙林区、南平县的白河、平武县的王朗、天全县的喇叭河等地建立了 4 个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后来陆续增加保护区。截至2013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束,有大熊猫分布的保护区达67个,这67个保护区覆盖了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并保护了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
目前,我国已建立总面积271.34万公顷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内有野生大熊猫1631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量的87.5%。
大熊猫基本知识
1、大熊猫是可爱又温顺的动物
人们抱着熊猫宝宝咧嘴笑的网上照片似乎让人觉得大熊猫是完美的宠物。可不要搞错,它们是熊,天生好斗。它们的尖牙和爪子十分发达,四肢和下颚的肌肉组织足以造成严重伤害。
实际上,它们彼此伤害,尤其在雄性大熊猫建立统治地位和争夺雌性大熊猫之时。
攻击人类的事件相对少见。1984年,生活在美国国家动物园的大熊猫“玲玲”攻击了一名饲养员。通常情况下,当大熊猫在的时候,饲养员不会进入熊猫圈。他们知道,不应拥抱一只成年大熊猫,就像不应拥抱一只成年黑熊一样。
2、大熊猫繁殖能力差
最先住进美国国家动物园的“玲玲”和“兴兴”是一对夫妻,它们配对繁殖近20年。它们最终产下五只熊猫宝宝,但均未存活。
这样的记录导致人们猜测,繁殖能力差是大熊猫处于濒危状况的一个因素。一个典型的说法是,它们没有性欲,对繁衍物种没有兴趣。但没有证据显示,生活在自然栖息地的大熊猫在繁殖后代上有任何问题。
在野外,许多雄性大熊猫在春天的时候聚集在山岭上,然后发情的雌性大熊猫源源不断地来造访,交配活动频繁。对于动物园中的大熊猫来说,这很难模仿。在大多数动物园里,雌雄大熊猫是分开的,直到发情期的时候。而当那一刻到来时,两只大熊猫没有相互交往过,不知道该怎么做。
3、圈养大熊猫很少
在中国以外只有50只大熊猫,其中包括在美国国家动物园中存活下来的那只熊猫宝宝。
不过,关键词是“中国以外”,因为在中国有345只圈养大熊猫。中国的大熊猫繁育机构做了非凡的工作。到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参观者一天里可能看到超过50只大熊猫。鉴于这一成功,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得以修改目标,把圈养大熊猫数量从300只提高到500只。以目前的增长速度,这一目标将在5年内达到。
4、大熊猫不是普通的熊
自1869年西方人首次描述大熊猫以来,它们就被归入熊科、浣熊科和本身的大熊猫科,这取决于研究者是看骨结构特征、行为特征还是阴茎特征。大熊猫和另外一种动物“小熊猫”的名字中都有“熊猫”两个字。直到上世纪80年代,遗传分析结果才得以区分这两种动物,小熊猫被归入浣熊科,大熊猫则被归入熊科。
5、大熊猫很懒
你在动物园看到的大熊猫都好像舒服地躺在睡椅上。它们一天里大部分时间在啃食竹子。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北极熊在浮冰上跟踪猎物,而棕熊在溪水中奋力捕捉大马哈鱼。大熊猫似乎生活得无忧无虑。
大熊猫虽然缺乏速度,但它们有耐力。它们每天进食19个小时且全年无休。它们不像其他温带熊类那样长期冬眠;它们不埋伏等待猎物,或者吃顿大餐后就睡大觉。因为无法储备体脂,它们必须不断寻找食物。幸运的是,它们通常在附近就能找到食物。
在自然栖息地,大熊猫季节性地沿陡峭的山腰上下迁移,有报道说它们艰苦跋涉10公里以翻越高山。因此,大熊猫不懒,只是过得舒服。
大熊猫科普知识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