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理论
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研究涉及电影的三个方面。1:研究“电影文本中的欲念”,即研究影片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和性心理。如雷蒙·贝卢尔的《象征的固结》细致分析了希区柯克的影片《西北偏北》,认为影片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2:研究无意识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即“文本的欲念”。如蒂耶尔·孔采尔的《电影的运作》对影片《危险的游戏》的分析,斯蒂文·希思对影片《邪恶的接触》的分析,穆尔维的论文《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等。3:研究“电影媒体的文化功能”,如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基本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想象的能指》提出,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淫癖”,观众与银幕形象的认同产生于“自恋情结”,“影片结构间接反映无意识欲望的结构”,“无意识”在构成情节、形成节奏和色彩时具有一定作用,符号学中的“隐喻”和“换喻”与精神活动中的“移换”和“浓聚”相对应。
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电影精神分析学
杜拉克的影片《贝壳和僧侣》、路易斯·布努艾尔的超现实主义影片《一条安达鲁狗》(1929)等则把弗洛伊德所说的梦的象征意义直接转现为银幕的形象。60年代末期,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力求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依据,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纳入“科学轨道”,引起欧洲大陆思想界的广泛重视。拉康提出的重要心理学概念成为西方现代电影理论中研究电影系统的立论依据。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大家对这种概念很陌生。接下来就由我带你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召回的部分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或人的原始冲动以及和本能相关的欲望等。每一个心理活动,没有偶然或碰巧发生的,是由先前的事情所决定,包括口误、笔误、梦、各种神经症症状比如强迫、焦虑、疑病等。梦是通过压抑的欲望经过伪装的满足。 2、人格动力论也就是本能,有生的本能(性本能)和死的本能(攻击本能),本能的基本活动过程分精神投入和反精神投入,前者使本能满足,后者阻止。本能无法满足就会移置如儿童的社会化是性本能受到父母、社会阻止而移置到社会活动上来。而种族偏见、战争则是攻击本能的移置。整个现代文化都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受阻的产物。 3、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本我最原始,与生俱来,是无意识,无理性的,比如婴儿的人格。自我是经过环境反复教训从本我分化出来的部分,是理性的,识时务的。超我是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和发展的一部分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行为。 4、人格适应论焦虑是自我遭遇危险的信号 分神经症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自我通过两种方式应付本我的威胁:阻挡冲动和干扰冲动,这叫自我防御机制。有压抑、替代、认同、投射、反向形成、合理化、退行。 5、人格发展论包括心理性欲和早期经验在一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心理性欲有口唇期(出生后第一年)此期停滞的影响是咬手指,贪吃,爱冷嘲热讽等;肛门期(出生后第二年)此期停滞可能有便秘,吝啬洁癖,强迫;生殖器期(三至五岁)停滞可能同性恋;潜伏期(六至十二岁)兴趣被学习交友体育取代;生殖期发生于青春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2 一、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入门从人格理论开始。按弗洛伊德所述,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态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唯一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其目标只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不被个体所觉察的。 自我,德文原意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又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非现实的,追求完美的,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则”。 二、精神层次理论 这个理论是说人的精神活动,也可理解为精神分析法,包括三个意识层: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就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人的心态活动。 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等因不符合社会道德或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的心态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前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回忆等常被压存在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控制力松懈时比如醉酒、被催眠或睡眠时,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这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繁衍与个体生存;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性欲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态活动的内在动力,他称这种代表性本能的力量为“力必多”。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一般一个人能否犯神经症取决于他的力比多的力量,以及满足力比多找到的出路,得到满足的可能性。而性欲力比多与生俱来,贯穿于人的肉体生命和人格成长的全过程。特别是儿童时期四个阶段--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和生殖阶段--性欲力比多的发展情况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痛苦,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四、释梦理论 1990年出版《梦的分析》,精神分析心态学正式形成。 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潜意识)中,但它仍在不自觉地积极寻求满足,由于在意识门口有“检查员”,因而不能直接得到满足;但在睡眠时,由于检查作用松懈,无意识(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以绕过“检查哨”(抵抗),并以伪装润饰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 通过对梦境的解释,可以发现精神病患者的最终的被压抑的欲望。因此,梦的解释也可以成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但梦的内容并不是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五、心态防御机制理论 精神分析入门必须要知道心态防御机制理论 。心态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本我与现实,常会有矛盾冲突,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 这时自我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态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不自觉地运用此方式,如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态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痛苦等病态心态症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弗洛伊德在人类精神的三个层次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也被誉为“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在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人格结构三元说。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那个“最根本的我”,是人格的最底层。这里就是“无意识”的领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这些与生俱来的欲望要寻求即刻的满足,这里是快乐至上的原则。本我之上是:自我,这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个自己。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有理性,会正视社会现实,重视常识和规则,比如看到长辈,我们会表现得恭敬一些。它能够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自我会用理性来甄别本我的要求。如果说本我是人心中的一个小婴儿,只知道追求满足和快乐,那么自我就像是小婴儿的监护人,会用理性来考虑这些要求,根据对现实情况的考量,有选择地去满足那些欲望。自我再往上,就是超我。也就是超越自我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它是在人与“道德”的接触和理解中形成的,我们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道德权威,内在化成心灵的一部分,最终就形成了这个理想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三种人格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当然也存在相互的冲突,如果三者保持平衡,那么就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一旦三个人格之间失去了平衡,人格就会出现异常,人就会焦虑,甚至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超我就有点像是那个天使;但我们的实际行动常常达不到天使的标准,超我就会通过内疚感和罪恶感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