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2
佛陀作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自然是属于高贵的刹帝利。牧童缚悉底是“不可接触者”,不属于四姓阶级中的任何一姓,地位不如最低的首陀罗。
佛陀自然是反对种姓理论的。
众生平等是佛家的核心体现。即使是草木还是鱼虫,在佛家看来,在本质上都与我们人类并无二致。因为根据佛教的轮回理论,我们有N世生命,六道轮回,所以在前世很有可能是草木鱼虫,所以我们对待这些东西,要像对待身边的人一样。
抛开这波轮回理论带来的众生平等,我们来谈谈阶级(把人群割裂)的作用。
《吠陀》中所设定的这种人种体系,在我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然而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已经被普遍接受。即使在现在,这种分化仍然盛行。
当然,这是毫无根据的。就算没有轮回的运转体系,我们也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无论是从生物学上看,还是在政治上看。
那么为什么这种的说法会在印度维持这么长的时间呢?
因为有用!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类似于“礼”对于中国社会管理的作用一样,极大地减少统治者的社会管理成本。
自由与平等不是依靠喊口号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有相当的经济、科技为基础。
在那时候,通信技术、管理技术、科学文化水平极为低下,生产力水平难以满足所有人。富人占有绝对多的社会财富,剩下的财富又无法满足穷人的基本生活,要想让穷人不至于联合起来推翻统治阶层,那么就需要让他们在心目中降低对生活条件的需求。
而种姓制度糅合神学宗教和社会分工,可以很好的降低大部分人对于苦难的排斥感。穷人们安贫乐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满足,在宗教世界里进行了有效的弥补,同时又因为种姓的划分,简单明了的定下了规矩,让穷人们知道此生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又“应该”承受什么。这样社会就可以自动运转,而不需要耗费统治者的精力。
感觉没说清楚啊!!!
回头抽时间好好整一下,结合《西行漫记》中记载的我们对于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作用、古代“礼”学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和印度种姓制度一起来讲下这种看似不合理,但实际非常好用的制度。
《佛陀传》
你可与佛陀近距离接触
最初净因法师给我介绍本书时,我以为这不过又是另一本关于佛陀事迹的书,与我所看过的不少佛陀传记类书籍,大同小异。但开始阅读后,我爱不释手,一下子走进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以印度东北为背景的佛陀时代了。作者把佛陀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言教,透过佛陀80年不平凡的经历,从看牛童缚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一一引述出来。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而言,如果说佛陀事迹与言教的陈述是牡丹,那这本书对于佛陀人性一面的反应,便成了我眼中的绿叶,而且绿的更鲜艳夺目。许多人心目中的佛陀,不仅是佛教的创始人,而且更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圣者。但本书通过对佛陀年轻时代的情怀,以至老年时期健康状况的描述,把这位圣者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距离拉近了一大截。
作为一个读者和学佛者,这本书带给我多方面的享受和启发。译者希望以此中文版,能与大家分享重步佛陀“故道”细看“白云”的感受。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享誉世界佛学大师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佛学入门书,让你在生活、工作、爱情、家庭得到内心的平和、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我每读一篇都能够深深的融入到里面,那种由内而外的平静,合上书自己跟自己说我懂了,但问自己懂了什么还真说不出来,但内在的灵魂真的懂的。
如果你看了刚好是你内心需要的,或者只是哪一句话帮助了你给道你答案,那么恭喜你是你的时间点到了,没有感觉的,也没有关系,就算是给自己种下一颗结缘佛法的种子,相信自己、敞开自己,一切都是来的刚刚好。
自从199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第一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