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奇袭的读后感
《奇袭》是我小时候看过很多遍的电影,那时正值文革,大部分国产老电影都禁放了,只有寥寥几部还能公映,其中就有《奇袭》。所以,这部电影的情节我都熟透了,很多台词都能正背如流。
最近我又看了一遍《奇袭》,和小时候看个热闹不同,这次了解了一些历史背景,于是有了一些新感受。
《奇袭》是根据一段真实历史改编的,它的原型是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38军一支侦察队奇袭武陵桥的故事。片中的5号首长原型是38军军长梁兴初、副军长江拥辉;男主角方勇原型是38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张魁印后来担任过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不同的是,奇袭武陵桥的侦察队不是像影片中那样只有区区一个排兵力,而是一个支队,有两个侦察连加两个工兵排,还有十几个朝鲜人,几个翻译,医护人员,有300多号人。这十几个朝鲜人和翻译很重要。电影里,敌我双方交流都是用汉语,这是为了方便观众欣赏,作为文艺作品,无可厚非。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行的。现实生活中双方肯定要用韩语交流,方勇他们作为战斗部队的官兵,即便会说几句韩语,也肯定很蹩脚,就像我们平常听外国人说汉语一样,一听就知道是老外。现实生活中如果像电影那样,我军侦察兵早被敌人发现了。
这部电影非常精彩,情节紧凑,充满悬念。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时最扣人心弦的有两场,一场是阿妈妮在桥头等方勇,但被韩国伪军发现,蒙太奇显示方勇此时就在离他们不远的村子另一头寻找阿妈妮,大家都很焦急,盼望方勇赶紧过来。当方勇他们终于赶过来并从伪军手里救下阿妈妮时,大家都很激动,每到这一段时,影院里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另一场是方勇他们开车与敌军周旋,在盘山公路上转来转去,最后安然脱险,小时候看这种情节这种场面觉得特过瘾。
影片音乐很出色,总能恰到好处的烘托气氛。文艺晚会上一班长演小品那段音乐幽默风趣,康平桥展现在侦察员面前时的音乐则气势恢宏,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次重看,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奇袭》很可能抄袭(说好听点叫借鉴)了《渡江侦察记》里的情节,从首长布置任务,部队渡江,与游击队联系,游击队负责人是漂亮姑娘,到最后飞车追逐,情节都很近似。南斯拉夫电影《桥》和《奇袭》大框架也差不多,都是到敌后炸桥,但人家的情节设计就截然不同,很多情节常常出人意表。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抗美援朝就是打美国鬼子,歌里也是这样唱的:“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后来才知道志愿军打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韩军,《奇袭》里也是这样表现的,侦察兵遇到的大都是韩国军队。只有指挥官是美国人,还有守备康平桥的,不过,让美国人当守备部队似乎不大真实。
这部电影的副导演是歌手景岗山他爹景慕逵。演员有:张勇手、邢吉田、黄焕光、张钟英、曲云、袁霞、谢万和、王孝忠、孟庆芳、言小朋。其中张勇手很帅气,属于偶像派,但演得最好的还是邢吉田,演技高超。他曾演过很多高级领导,现在演小人物,依然惟妙惟肖。不过,他这个角色在生活中是不大可能有的,那么大年龄,又懂英语,又会修车,却只是一个战斗部队的小班长,不可能。黄焕光演的电影不多,知名度也不高,但我们这一代人都比较熟悉他,因为文革期间能公映的寥寥数部电影里,两部都有他,另一部是《打击侵略者》里的小豆豆。两部影片中他都牺牲了,挺悲催的。王晓棠的老公言小朋在片中演个伪军汽车司机,为了占点小便宜(一包香烟),最后被一班长捅死了。他是京剧世家,却只能在八一厂演一些反派小脚色,这让人很奇怪。
《奇袭》观后感
今天晚上,我看了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名字叫《奇袭》。这部电影是在1960年播出的,还是黑白版的呢。
这部电影主要演的内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军的真实事迹。我军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炸毁康平桥。为什么要炸毁这座桥呢?因为康平桥是唯一能让美军支援部队到朝鲜的一条路。于是,我军派出方勇带领一个排组成一批精干的小分队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首先他们通过一片开阔地,让后走出107高地,最后通过银川江跨过7号公路,为第二天炸毁康平桥做好准备。
电影里还有一个人让我印象深刻,它就是朝鲜老大妈阿玛尼,她为了救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惜用自己的儿子去引诱敌人,最后,志愿军得救了,而她的儿子却死在了敌人的子弹下,看到这里不禁让我深深的感动。
电影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就是炸毁康平桥了,人民志愿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周密的部署和团结的合作,最后终于完成了任务,切断了敌人的后路。我们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打退了美军,解放了朝鲜,为朝鲜人民赢得了和平。
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国家还很贫穷,武器也很落后,但面对世界最强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我们并没有退缩和胆怯,用胆量和智慧把敌人打退,真的是太伟大了。我们如今的和平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的献血换来了,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让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