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毁灭电影,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时间:2024-09-02 16:41:41编辑:奇事君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帝国的终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1   《帝国的终结》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乖舛和荒谬。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作者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给予抽丝剥茧式的剖析。《帝国的终结》承续了作者易中天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讨论的是帝国体制命运这样的问题。   秦最终夺取了天下,只能归结为秦国有当时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说,他们把这个新制度建设得最彻底。这就是初具规模的中央集权制。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的午餐。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却让我们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 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 奇怪,帝国的产权怎么会成为问题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是很清楚吗?公元191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随同它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整个帝国制度。   我认为这本书就是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我们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封建”的本意,是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   以“历史为鉴”,我们可以更透彻清楚的理解现在的'治国方略。通过读这本书,我对国家和政党体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当今的政治政策有了更加明了的认识。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2   读完《帝国的惆怅》,就顺带着看了《帝国的终结》,这两本书其实内容有部分重复,尤其是涉及到帝国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缺陷的文字。   值得重点阅读的是最后两章,“内在矛盾”与“共和之路”。帝国的产权问题导致了固有的制度无法通过改革使之重新充满生命力。比起产权明晰的、成熟的现代共和国制度,帝国的缺点必然使它走向终结。   民主与民本,国民与臣民,法治与法制,宪政与限政等的区别是很多人不太清楚或者明明清楚,却故意装着不清楚的概念。不理清楚这些,就不会领会共和国的实质。最后一章对共和制度的基本精神阐述的很明晰:“民主关注的重点是授权,政关注的重点是限政。”民主授权,宪政限法,协调二者的是共和,它们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然是民主、共和、宪政的。看完全书,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论述。一直以来我也弄不太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直到看了此书才稍有领悟。   最后,作者认为,在这个没有丝毫共和传统的国度里,建立共和制度“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要彻底摆脱帝国思想的影响,首先必须建立现代常识意识。国学不必全盘反对,但是应当在宏观上去掉某些有消极意义的古代社会特有等级观念(例如三纲五常、愚忠、无法治观念、官本位思想等等),只继承那些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有实在好处的观念,并且要用符合现代世界共同价值的形式去阐释它(例如仁爱、恻隐等)。这就是易先生所说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三要素:“抽象继承”、“现代阐释”和“共同价值“。   只有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共同价值,才能催生出成熟的共和国,让帝国彻底终结。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3   做为开“明星学者”之先河的易中天先生,本人也曾在“年少无知”的时候的追捧过,追读过一些著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易中天先生开始失望,一部“品三国”一年都没有品完,而三国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实在微不足道,要说精彩程度不如隋唐,要说矛盾冲突不如魏晋南北朝,要说史料充足更不如明清,要说对中国的影响,唐宋元明清那个时期都比三国强,可易先生偏偏抱着个三国左右品味。读易先生的书也开始索然无味,一篇篇小品式文章的汇总,倒是易先生的几本非历史读物值得一读,《美国宪法的产生和我们的反思》、《破门而入》等,看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水平和睿智。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帝国的终结》,本不报太大希望(当初买它完全是因为要把过期书卡用光),但一读之下却有种欲罢不能之感。两千年的帝国史,被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在一起,过去感觉虚无缥缈的“历史车轮”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历史,悠悠上下五千年。今人读来,总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尤其是像我等俗人,看过的历史书籍不少,读懂的不多,知道历史故事不少,后来发现演义的居多。直到看完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感觉隐隐的找到了那把钥匙,读懂中国历史的钥匙。   荣格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与群体,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个人具有性格上共通性,并由此演化出民族性格,并由民族性格决定了民族的命运。那什么决定了性格呢?如果按佛洛伊德的理论,成人的行为习惯全来自儿时经历,我把这理解为环境决定性格。如果指群体,应该是自然环境决定民族性格。   那我们民族的性格来源于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自大禹治水时期,华夏部落就依靠肥沃的土地成为农耕民族,因此自夏以来,农业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为了适应农业生产,中国抛弃了邦国制度建立了集权的帝国制度,因为集权可以形成稳固的政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而满足了靠天时、地利、人和的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样,帝国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政治上采用中央集权,精神上采用伦理治国,行政上采用官员代理。直到帝国制度下产生的内部矛盾不可调和,恰中国的大门又被西方“敲”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西方贸易融通经济破坏掉后,帝国制度才随清王朝一起走入历史。   一条简单的线索牵起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集权统治的帝国制度使中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王朝更迭,就像一壶老酒装了无数的新瓶,虽然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特点,下一个王朝总比上一个好些,但究其灭亡的原因,都是王朝在集权统治中“无法无天”,国家只有法制而无法治,皇权集立法、行政、监察于一身又不受任何监督。而国家另外一个强大势力官僚集团因产权不清,处于一种“打工者”的心态,又拥有牧民的极大权力,形成了一种制度性腐败(如耗羡),破坏农业生产,导致最后每个王朝几乎都亡于奸臣当道、宦官乱政、官员腐败、皇帝昏庸等因素。   这让我想起当初阅读《伟大的博弈》时产生的疑惑?美国建立之初,就存在两种经济理论的争论,一方是杰斐逊主义,一方是汉密尔顿主义。两个派别的争斗贯穿整个华尔街历史,最后汉密尔顿主义取得阶段性胜利。当时阅读是就没弄懂两种经济理论的区别,书对两种思想也没交代清楚。事后我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试图搞清楚。可惜国内对美国历史研究的文章不多,提及两种思想的文章更少,感觉上两种思想好像牵扯面极广,远不只经济方面,而是两种立国理论之争。但有一点,杰斐逊主张农业立国,真实的商品生产才能让国家富强。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疑问,开始有些明白,两种思想基本上是农业立国与商业立国之争。农业立国立足农业上大规模生产增加社会财富,需要集权统治的保护;商业立国立足贸易交换增加社会财富,需要公平契约的保护。当初美国建国者脱胎于英国,公平契约观念发展出来的民主思想成为立国之本,而农业立国会将社会变成权力社会,甚至集权社会。   集权是中国陷入历史漩涡的原因,而农业民族是产生集权统治的土壤,当我们的民族还处于农业立国,集权统治就不可避免,也就难以冲出漩涡,建立稳定社会。   易中天先生在书的最后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西方社会的民主、共和、宪政的模式到了中国总是水土不服,最好的政治制度是自根自生的,纵然从外国移植过来,也要进行本土化改造后才能发生相当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中国传统中开掘出民主、共和、宪政的思想,才能适应国情生长下去。但问题是,我们有这种传统吗?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

多数人对于希特勒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独裁者,暴君,恶魔,变态狂。

没错,希特勒的形象在对犹太人的屠杀中和独裁者的身份下被丑化成了一个恶魔。并不是要洗白或者美化希特勒,但这种印象,完全把希特勒脸谱化了。

《帝国的毁灭》这部影片从一个中立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希特勒的人物形象。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段特劳得的自述。在命运的支配和好奇心的催促下,她来到了柏林,为希特勒工作。在为希特勒打字时,她由于过度紧张而打错了很多字。按照大部分人对希特勒的印象,特劳得完了。然而希特勒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鼓励了她。

难道希特勒并不是杀人魔,而是对员工很好的上司?

战争时期,希特勒去视察参军的孩子们时,不忘捏一捏小家伙的脸。

难道希特勒对小孩子如此宽厚,而并非屠杀者?

希特勒养了一条狗,名叫布伦蒂。他称呼这条狗时将它称为“她”。

难道希特勒只是一位爱狗人士,而且是特别宠他的狗的那种人?拿狗当人看?

正好相反,他拿人当狗看。

鼓励特劳得,是为了让她认为“希特勒是一个好上司,我要为他好好工作。”,从而使她信任自己。

对待小孩子宽厚,是为了让他们信任他,从而为希特勒打仗。这些小孩子们已经被希特勒必胜的观念洗脑,认为选择投降的都是懦夫以至于攻击劝说自己回家的父亲。

这是标准的利用。

希特勒很不喜欢他的部下违抗他的命令。在名场面“元首的愤怒”片段中,史坦纳因为无法调动足够人马而没有进攻。这违背了希特勒发出的命令。得知此消息的希特勒原形毕露,暴跳如雷,大声谴责军官的过错。在聚餐时,一份电报传来消息说西姆勒在吕贝克通过博纳多特伯爵向西方势力投降。这一消息同样使希特勒非常愤怒。

他容不得看见任何违背自己的人,容不得任何违背自己的事。

典型的独裁者。

但人性是复杂的,除了邪恶,希特勒还有其他的面孔。

在希特勒生命中最后的几天里,他一直驼着背,脸色苍白,手不停地颤抖。显示出这个独裁者的绝望和恐惧。

在最后的希望也破灭时,他选择和妻子服毒自杀。

很悲惨,但他活该。

其实,历史上的独裁者很多,不见得希特勒就是唯一一个。

秦始皇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焚书坑儒,同时统一了中国。先不谈统一中国,他之前干出那么多不人道的事,为什么没有被视为恶魔?因为他胜利了。

斯大林,透过政治大萧条,流放以及建立集中营,大概害死了2000万人。为什么他没有被视为与希特勒一样的人物?因为他胜利了。

战争从来不代表正义,而是为了利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都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不能片面。这才是看待历史的正确方式。


上一篇:庆余年2第一集免费观看,庆余年2什么时候上映

下一篇:女孩动画电影,适合小女孩看的动画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