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

时间:2024-08-26 21:44:32编辑:奇事君

马丁路德四大主张

1、确定了“因信称义”的宗教学说他认为人的获救只须依靠个人的信仰,不须外在的善功及教会的权威,他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对社会的统治。他的这些主张反映了当时欧洲各民族要求摆脱罗马教廷宗教统治,形成了独立统一国家的愿望。2、反对赎罪券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著名的《论纲要59条》,即《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一文,提出了自己反对赎罪券的主张。3、教皇无权干预世俗政权1520年的8—10月,路德连续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公开提出教皇无权干预世俗政权。宣称教会如果不能自己进行改革,国家政权应予挽救。4、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新教团体只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而且是最小的分支,但在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欧洲政治舞台上,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间的政治斗争都起着一种主要的作用。扩展资料:马丁·路德的影响:1、在他的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的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无论具体的外在特征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在内心真诚的基础上,西方政治思想开始进入自由主义时代。2、不追究不考量不评判的外在特征,使得人们的创新活力大大激发,基于欲望,认识和开拓世界的进取精神彰显开来,在对自由边际的追逐中,人类实现了物质财富和精神世界的极大发展。3、而自由主义基于宗教改革的思想,才是路德改革的最重要也是最为深远的意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丁·路德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483年11月10日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马丁·路德诞辰

路德出生于哪里?

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年)是德国宗教改革中市民派的领袖。他出生于普鲁士一个小城的普通农民家庭,非常熟悉穷苦人民的生活。1501年入大学学习,1505年毕业,又进修道院学习两年,后任牧师和在大学讲授神学。他先后写了许多文章揭露教会的腐败。公元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大量出售所谓的“赦罪卷”,僧侣们声称,购买赦罪卷之钱投入钱柜之时就是灵魂升天之日。这种明目张胆的搜刮,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慨。路德把大家的意见写成《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滕堡大教堂的门口,引起了一场关于赦罪卷的辩论。路德指出人的灵魂的得救不需要僧侣为中介,也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赦罪卷,而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论纲》问世后,德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路德也被推到前台成为运动的领导者。恩格斯描述说:“路德放出的闪电引起了燎原之火。整个德意志民族都投入了运动。”路德的思想并非前后一致,开始他只想纠正教会的滥用职权和不当行为,并无整套宗教改革的计划,后来随着运动的深入和事态的扩大,他不得不对以前的思想加以修改。他从原来主张人民对国家抱绝对服从的态度改为人民自卫的思想,认为人民在暴君的压迫和蹂躏下,为了自卫和自存可以采取反抗的行动。他当众烧毁教皇的敕令,提出教会的土地应当收归国有,号召组织一个脱离罗马教皇的德国教会。他主张用政教分离来取代政教合一,认为教权不可以凌驾于政权之上。在他看来,国家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人总要为恶的,所以不可没有国家。他强调基督徒在宗教上的自由外,又要求基督徒服从世俗的权力。他这种国家至上的思想后来为黑格尔所发展,希特勒也曾利用国家的神话来推行法西斯主义。路德主张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都可直接和上帝沟通,用《圣经》来反对教会和教皇的权威。路德强调《圣经》的目的是为了宣布基督徒是自由这一原则。他认为,对基督徒来说,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话,是基督的福音,这种福音的意义就是所有基督徒“不只是一切人的王和一切人中最自由的人,并且也永远是祭司,一种比王位更高的地位”。《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他的这些思想对当时的农民和平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诲涅认为,这种思想自由开出的一朵最重要具有世界意义的花朵就是德国哲学。路德尤其反对出卖赦罪卷。他认为,每一个基督徒只要认真悔改,即使没有赦罪卷也完全有权免除惩罚和罪恶。他主张《圣经》中的“因信称义”说法,认为只有信仰和实行上帝的话才能带来拯救,灵魂听了上帝的话就是给灵魂以慰勉,使它免罪,使它自由,并且拯救它。后来随着运动的深入,国内爆发了农民起义,福音运动就有了社会运动的特点,农民和平民的要求远远超出市民改革运动的目的;加上反动统治者的镇压,路德于是倒向温和派一边,反过来指责农民的暴力。他不同情农民的平等思想,认为在政治社会中不平等的等级存在是必要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宗教改革的局限性。人们最终抛弃了他,用石子打他,在他门上涂焦油,斥他为“诸侯的家奴”。马克思认为:“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恩格斯也认为他最后“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

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

因信称义 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无论具体的外在特征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在内心真诚的基础上,西方政治思想开始进入自由主义时代。不追究不考量不评判的外在特征,使得人们的创新活力大大激发,基于欲望,认识和开拓世界的进取精神彰显开来,在对自由边际的追逐中,人类实现了物质财富和精神世界的极大发展。而自由主义基于宗教改革的思想,或许才是路德改革的最重要也是最为深远的意义。


路德是如何对抗教皇的?

1517年,教皇立奥十世借口修缮罗马圣彼得教堂,在德国大规模地发售赎罪券。教皇的特使特兹尔前来出售,他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币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马上可升天堂,这种无耻行径引起许多人的反对。1517年10月31日,路德写成“九十五条论纲”,公布于维登堡教堂的正门,揭露、斥责贩卖赎罪券的无耻行径。路德不准备和教皇决裂,只想同教皇进行神学辩论。但是,当时德国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论纲”被人由拉丁文译为德文,不胫而走,各地争相传抄,两周之内就传遍了整个德国。路德放出的闪电引起了燎原大火,人民群众纷纷投入了这场运动。由于人民的支持,路德的态度逐渐趋向坚决。1519年,在莱比锡的神学论战中,他开始否认教皇的权力,指出没有教皇,教会也可以存在。他公开同情胡司的观点,谴责康斯坦茨宗教会议。1520年初,他号召“运用百般武器”讨伐罗马罪恶之城的蛇蝎之群,“用他们的血来洗我们的手!”1520年12月,他当众烧毁教皇斥责他的论点为邪说的敕令。次年1月,教皇下令开除路德的教籍,路德写成《反对反基督者的敕令》,斥教皇为反基督者,还写成著名的《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族贵族书》,建议组织独立的德国教会,没收教会地产。1521年1月,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召开帝国议会,要路德到会辩护或公开表示悔改,路德在一些大诸侯的支持下,拒不让步,会后皇帝下令逮捕路德。但路德藏身于萨克森公爵的瓦德堡,并利用空闲将《圣经》译成德文,影响颇大。使德国社会各阶层可以利用《圣经》的语句作为宗教改革的武器。

上一篇:95566

下一篇:温永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