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伯兮

时间:2023-06-21 15:13:34编辑:奇事君

《伯兮》是《诗经》中思妇诗的名篇,它因描绘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和不同的创作视角而与《诗经》中其他的闺怨、思妇诗相区别。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伯兮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伯兮读后感1

诗中的女子深深思念着远征在外的丈夫,以至于形容憔悴,首如飞蓬。哀莫大于心死,相思是一把钝刀,慢慢肢解着她的肌体和灵魂。“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朝夕厮守的幸福是女人最好的滋养品,没有了欣赏眷恋的眼神,膏沐又为谁而准备呢?这一句一答间,传递出多少辛酸苦涩!“其雨其雨,杲杲日出”,因为爱的守候燃起的希望之火,一次次被无情的现实浇灭,好比日出与阴雨的决绝相悖。为了化解这种痛苦,她宁愿忍受首疾、心痗的痛楚。我曾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幕:戒毒的少女在毒瘾发作时难以自制,竟摔碎保温瓶用锋利的碎片割腕自戕。世上没有哪种痛苦抵得过相思的折磨,也许入骨的思念也是种毒瘾,令人神魂俱失,肝肠寸断。在漫长没有边际的等待中,哪里能找到使人忘却忧愁的萱草呢?把它种植在女子所住的北堂,让她能支撑下去,等回自己的爱人。

读完这首诗,我久久不能释怀,总觉得该写点什么。继《诗经》之后,历代的闺怨诗灿若星辰,数不胜数。其中虽不乏以闺怨说仕怨的怀才不遇之作,但抛开这类醉翁之语,真正能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实在不多。

冯延巳《谒金门》中“终日望君君不至”的女子,同样被相思所困,可她仍然“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仪容光鲜、珠环翠绕。或许她的丈夫没有“执殳为王前驱”,随时都可能回来,所以还有对镜理妆、倚栏赏春的闲情。又如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又是一位闺中的思妇,她还未识得愁滋味,春日凝妆,登楼远眺,那目光一定是空洞茫然的吧。活在这些锦词丽句中的女性,她们个个风流婉转、凄恻感伤,但在我看来,未免单薄了些,疏远了些,犹如雾里看花,都不及《卫风·伯兮》里的女主人公那样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如果说延续我们物质生命的是食物、空气和水,那支撑我们精神生命的就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希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子更甚,可她们一旦丧失了爱的希望,美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外物。汤显祖《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也揭示了这种厚重的悲剧:没有灵魂欲求的繁花,长在残垣仍粲然开放,可有灵魂有欲求的人,女人,能无视这样的封锁与抹杀么?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中的女子正是为爱而活着的,她满纸都是对爱人的称赏和爱恋,没有一个怨字,但怨却从纸背透了出来,深沉、执着、重得推不开。它既是爱的宣言和挽悼,也是对“王”、对剥夺她爱的力量讨檄和直击。王国维云,能写真景物、真性情者,谓之有境界,他主要针对词而言,自然不会追溯到《诗经》的篇章,但《诗经》正是以写真景物真性情的实践,印证了他的理论。席勒说,自然的诗人是朴素的诗人,追求自然的诗人则是感伤的诗人。与王国维一样感伤的还有纳兰性德,他的那首《浣溪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语言质朴恳切,情感悠远缠绵,字里没有华服美饰、云鬓香腮的追忆,却更加的感人肺腑,读着“只觉有一枚千斤重的橄榄含在嘴里,那话竟比自己说出来的还有贴切”,真实的东西是不会隔的,这才是有境界的文字。

伯兮读后感2

《伯兮》这是一首描写贵族夫人怀念征夫的叙事诗。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多么沉重,遭受灾难的范围又是多么宽广,不仅平民百姓难逃灾难,就是那些豪门贵族,照样遭受磨难,《伯兮》就是很好地证明,诗中的这位贵族夫人,多么思念丈夫,又是多么盼望停战,哪怕是下一场雨,丈夫也能有个喘息的机会,然而太阳却是那么明亮,根本无法休战。丈夫有家不能归,妻子孤守空房,这就是诸侯争霸的结果。实在无奈,妻子想到了忘忧草,也许有了忘忧草,把它栽到北堂,天天看到,能够解除心中的病痛,这种幻想能实现吗?恐怕是个泡影。从《伯兮》这首诗里我们还可看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刀光剑影,看到人民渴望休战,渴望和平,这就是人民的心声!然而,这种心声在诸侯争霸的形势下很难实现!

伯兮读后感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这一史事难免会反映到诗歌中。诗经中也不乏这样的文章,有很多从侧面反映战争的篇章,只是他们的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伯兮》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伊始一个女子就向外面“介绍”了她引以为豪的丈夫——“伯兮朅兮,邦之桀兮。”这位女子的丈夫有真么值得骄傲的呢?诗中写到:他不仅长得英俊,而且还是国家英勇的豪杰卫士,是君王的先锋。按照常人来想,有这么值得骄傲的丈夫,谁还会难过呢?接着看下去,原来这位女子难过是因为战争。战争破坏了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伯兮》开篇就用赋的手法直言女子的丈夫离开是因为国家遭难,为王赶车去战场了。然后就用比的手法,说自己头发乱如飞蓬。后面两章,都用了兴地手法。而第三章先言天气,侧面展现女子无论何时都在思念自己的丈夫。第四章,诗歌先言谖草,实是为了表现女子无法与丈夫得见的悲苦。

诗歌后两章重复叠唱,反复咏叹,增强了女主人公强烈的感情。全诗每句四言,句式整齐,既表现出了女子的思念,又能隐喻对战争的厌恶。《伯兮》所表现的感情,并不是停在某一个点上。诗歌中,既有女主人公对丈夫的赞美,也有对丈夫的思念,还有对战争的厌恶,同时,在这首诗当中,对于残忍的战争,女主人公又有百般无赖。

虽然诗中表现了多种情感,但并不失真情实感,婉转而没有激烈的控诉。

伯兮读后感4

砌壶清茶,点支香烟,捧一本《诗经》陪伴着窗外皎皎的月光,心,已随着不羁的思绪飞越千山万水、踏尽关山叠嶂。从报国从军的壮志,建功立业的希翼,金戈铁马的雄姿,醉卧沙场的豪情,到月下的“佼人”,逾墙的“仲子”,墙偶的“静女”,在水一方的“伊人”……在泪水与欢笑相伴、怨恨与幸福交织的远古的爱情世界里,他们的嗔笑怒骂、喜怒哀乐,演绎着的一个个故事,或郎情妾意,或缠绵悱恻,或心伤欲绝,或望穿秋水……一切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令我感动。

从见而倾心、爱而求之,到相携游乐、相亲相爱,经过不知多少次的悲欢离合,多少回的辗转反侧,诗人有情人在最后终是成了眷属。“关关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曲《国风关雎》道出了千百年来天下男子追求异性的心声:对雍容华贵的爱情追求和对理想幸福婚姻的渴望。即使追求时因“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却还是满怀希翼地“琴瑟友之”再“钟鼓乐之”,为博伊人一笑,倾家荡产又何妨?为成大好姻缘,失去江山亦甘心!

男女最初的相悦往往缘于一次偶然的相遇,在一定的环境里,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甚至惊鸿一瞥,电光火花的瞬间爱的种子便萌生了;《郑风》中的《野有蔓草》描绘出了一青年男子在郊野邂逅一位请清纯秀丽女子,因其“清扬婉兮”的双眸而“与子皆臧”的故事,当中,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交相辉映,人类至纯至真的原始情感在这里彻底的爆发了;《溱洧》中的情调更是烂漫十分:绿草如茵、百花齐放的春日,在广阔无垠的郊外,清流潺潺的溱洧水边,成双入对的青年男女,在一起游戏,在一起戏水,他们打情骂俏,他们嬉戏追逐,到处都是开怀的'笑声,到处都是青春的笑靥……以心相许是爱的升华,以身相报是爱的高潮,而对于这些青年男女来说,临别是以一根根的芍药相赠便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了。在这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示爱成了最烂漫最感人的玫瑰色的故事,成了永恒的岁月流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寂寞清秋的早晨,在烟波浩淼的湖畔,诗人独自徘徊、往返寻觅,心中的“伊人”却远隔秋水,而“伊人”的身影容颜更是似有若无、隐约飘渺,所实在的,唯有挂满露珠在风中摇曳的芦苇。一种淡淡地忧愁包在空中弥漫,仿佛中,哪片芦苇和秋水之外的伊人正缓缓地向我走来,我慢慢地伸出双手……

在遥远漫长的岁月里,周王朝自他崛起的那一刻便不断与周边的国家进行着大大小小的战争,于是,有了战士驰骋沙场、浴血杀敌,便有了思妇翘首引颈、望穿秋水,一个个凄美悲凉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不停的演绎着、流传着。从征夫们披上戎装的那一刻起,家中便有了形单影只的妻子在为他们祈祷盼望他们归来,到了乍暖还寒的早春,过了骄阳如火的酷暑,凄风萧瑟的深秋、雪花飞舞的寒冬转瞬又过了,“愿言思伯”使她们“首如飞蓬”(《卫风伯兮》)。女为悦己者容,然而,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首如飞蓬”痴情女子“未见君子,忧心靡乐”(《秦风晨风》),而她们所能做的只是为远方的征夫祈祷和向苍天发问“道之云远,曷云能来?”(《邺风雄雉》)。秋水望穿,空悲怆,独惆怅。

“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我看来,这便是世间最为悲凉的诗,生与死,离与别,碌碌如我辈的人又如何能去支配它呢?德国诗人席勒认为,真正的爱情,是绝望的!这种绝望,是一种无法躲避、无法克服的命运。但是,站在茫茫的人海里默默地凝视最久远的时间、最遥远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雅典娜的微笑和丘比特的神箭。我想,倘若真正的爱是绝望的,那么,爱情会因绝望而美丽,绝望也会因爱情而更加神圣。

伯兮读后感5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卫风·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写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口气中带着亲切感。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也不能够安心。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此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这一点是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之情的基础。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拿《卫风·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

在艺术构思上,全诗采用赋法,边叙事,边抒情。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因思夫而头痛,进而再由头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从而呈现 出一种抑扬顿挫的跌宕之势。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情节层层推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既脉络清晰,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使人物形象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同时,诗情奇崛不平,充满辩证色彩。

上一篇:贫困户申请书

下一篇:建筑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