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念的角色背景
2014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官方访谈中,官方文学编辑俞敬浩提到:“伏念这个人物的设计,基本就是参考了曾参和子夏这两个人物的特征。曾参和子夏这几个人物就是比较端敬、中正、沉稳。在片中,特别是动画第4部君子论道那一段也刻意很明确地看出来伏念的这一个特点。伏念其实代表了儒家后来的转变——把君王给神圣化、绝对化,君王就代表了正气国家、正气天,人不能逆天、不能背叛国家,就是三位一体。那么像颜路和张良还是比较遵守孔子原先的儒家理论,所以他们之间才会发生这么一个碰撞。”
伏念的角色经历
荆天明在秦宫生活时,秦王政用重金给天明安排的老师。额冠博带,长髯及胸的老者。学古贯今,博闻强识的儒学大师。虽已近知天命之年,但目光炯炯,举手投足自是气度沉稳,无不流露出名士风范。由《道德经》创作出“坐忘心法”。后在丽姬的托付下,与韩申带着天明逃出秦宫。秦王下令追杀昔日爱子天明,派出秦王四大护卫风林火山,日夜追赶。易水之寒,乌江之畔,芦苇丛中一战,韩申与四大高手之双锤山同归于尽。幸赖天下第一剑——盖聂及时赶到,施展百步飞剑后诛杀剩下的三大高手,荆天明、伏念才暂逃此劫。然经此一战,盖聂亦深受重伤。盖聂、盖兰(盖聂之女)、伏念、荆天明来到楚国蕲城东城。伏念拿出秦王以前给自己的黄金,为盖聂买来许多名贵药材,帮盖聂疗好了伤。四人后又逃到楚国淮阴,暂时安居下来。伏念开了一家木桐书院,学生有刘毕(班长)、荆天明、项籍、阿月(女扮男装的小乞丐。本名“高月”)等。其中项籍是楚国世家,可以未到成年就有字,因此伏念为其拟一字——“羽”(愿日后志向宏大,抟扶摇而直上。羽者,翼也)。后来,秦国派大军血洗淮阴城,伏念无处可逃,悬梁自尽。整个淮阴城只有荆天明、高月、项羽、刘毕、盖聂、盖兰、端木蓉、毛裘八人因躲在山洞里而幸免于难。
佛教和道教属于什么宗教类型
佛学的前身是印度的古瑜伽。从古瑜伽的经典《奥义书》可以看出,佛教轮回观、六大圆融说、四禅八定等等都是直接继承了《奥义书》的思想。道学的产生与佛学几乎同时,早在先秦以前道家就形成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术。道教的经典《道德经》所阐发的道体论,既是宇宙体论又是生命本体论。从整体上说,佛道生命观是一致的。佛教曰解脱,道教言飞升,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超越生死,以求得肉体生命的长寿和精神生命的永恒。但由于文化根源的关系,佛道生命观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样。佛教的生命观从缘起论出发,强调生命的因果联系,强调生命的依他性、强调自性本空,是以内在的体验去铨释生命。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的依据就是人的感觉,是佛教先贤在深沉的禅定中对生命所作的解析。而道教的生命观是讲对待,是从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后天的肉体)的对立统一中去铨释生命。黄元吉《乐育堂语录》说:"无性则命无由生,无命则性无所立。漫说尽性即可至命,须知立命乃可了性。"相当而言,佛教更注重生命的主观性,道教则更注意生命的客观性。 二是超越生命的途径不一样。由于佛道生命观的出发点不一样,他们超越生命的途径也就不一样。《性命圭旨》说:"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佛教因为注重生命的因果联系,注重生命的内在体验,因而也就不重视外在的形体。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禅定中明心见性,求得智慧。道教因为注重性命的对立统一,则讲究性命双修。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特别是内丹功都是把性命双修当成一个根本原则。 三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一样。生,于佛教曰苦,于道教曰乐。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觉,必然不重视人的现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色、受、想、行、识)。佛教甚至把人的肉体看成可以抛弃的臭皮囊。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司马承祯《坐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