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简介

时间:2024-08-12 06:29:56编辑:奇事君

王阳明是哪里人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人物生平: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

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是: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4.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提倡要从自己的内心中去寻找“理”,他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于宇宙天地万物。在知行合一主张方面他认为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都是同时发生的。致良知的思想主张是王阳明在五十岁时提出的,“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八波》王守仁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王守仁生平简介

本名云,本名宝安,小名阳明。汉族,浙江绍兴余姚县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由于此室建于会稽山阳明洞,故名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老师。冯心伯和史文成都被称为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王璐哲学的集大成者,不仅精通儒释道,还能团结全军作战。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南京兵部、南京都察院左都等官员,因平定之乱等战功,被封为新建伯,年间被侯追封。王阳明不仅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被称为“真三仙”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各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孔子、孟子、朱并称为孔子、孟子、朱、王。王守仁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众神穿着玉衣,在云中布道,抱着一个婴儿,从天而降。他爷爷给他取名“云”,取名“瑞云府”。出生后,五岁的他还不会说话,但他记得爷爷读过的书。一个和尚来到他家,摸着他的头说:“多好的孩子啊,真可惜。”祖父根据《尚书》中的一句话,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守仁”,意思是“知之,不可留之。”得到了就会失去。”然后他开始说话。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进入师范学校。在他13岁的时候,他的母亲郑去世了。她早早失去了信任,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是他的野心很大,他的思想和普通人不一样。有一次,我和舒石老师讨论什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他和普通人不一样。他认为“科举不是第一要事”,但世上最重要的是学习,成为圣人。当时州政府腐败,有四个造反派。钟颖正统年间,钟颖被蒙古佤族部俘虏,朝廷对其进行了补偿。这件事给王守仁幼小的心灵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要学好兵法,报效祖国。十五岁时,他多次上书皇帝,建议平定农民起义,但都失败了。同年游居庸关、山海关一个月。看着长城,他有了到处跑的野心。十七岁那年,他去南昌迎娶朱阳和的女儿朱,可婚礼当天,谁也找不到他。原来这一天,他四处闲逛,遇到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向道士求教。有一次,道士告诉他要保持健康。他静静地陪着道士坐着,直到第二天岳父叫他回来才忘记回来。十八岁时,他和妻子朱轼回到余姚,乘船去了广西。王守仁向娄亮致敬。娄亮教给他“师夷长技”的理论,这让王守仁非常高兴。此后,他反复阅读朱的著作,琢磨“万物由表及里”的理论。为了实践朱“学而优则仕”的理论,他曾下决心在朱穷,“学而优则仕”七天七夜,一无所获。相反,他生病了。从此,王守仁对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了乡试。后来,他更擅长讨论军事和射箭。然而,22岁那年,他没有通过进士考试。内阁第一辅李东阳笑着对他说:“如果这次失败了,你来部里就拿一等奖,争取成为部里的一等奖。”王守仁放下笔,这个朝代的所有老人都惊讶地发现,他们是天才。嫉妒的人认为如果这个年轻人获得一等奖,他就会变得傲慢。25岁时,他被那些考试不及格的人打败了。我的一些同学为他们的失败感到羞耻。“你以不成功为耻,我以不动心为耻,”他笑着说。


王守仁和王守义是什么关系?

王守仁是王守义的哥哥。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守仁)三

第三章:国事日艰学兵法  越中寺庙谕禅僧

时间来到弘治十年,1497年的明朝边疆多事。西北新疆有阿思麻作乱,北方有鞑靼小王子不时入侵。

明代自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以来,军事武备逐渐走向衰落,京军疲惫,边防松弛。为振兴军备,明孝宗依靠以马文升为主要代表的朝臣,在京军整顿与边备守御上做了种种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多少改变了边备空虚的弱态,为"弘治中兴"赢得了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但因积弊年深日久,弘治一朝的军队和边防问题依旧百弊丛生。


当时明朝军队人才凋零,马文升在一次整顿军队中一次就撤换了30多个不合格的将领。边疆紧急时,朝廷推举将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怕派去打仗。

王守仁想朝廷设立的武举考试,仅仅能得到些会骑射搏击的人,而不能获取韬略统驭之才。于是,他便留心军事,凡是兵家秘书,莫不精究,尤其《武经》一编,不时批览点评。每次家里有客人举行宴席,他都会聚果核列阵势为戏。

1499年春季会试,中了进士,去了工部。

先是,一天晚上做梦,梦到威宁伯王越将自己的佩剑送给自己。

王越(1426年-1499年),字世昌,河南浚县人。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两位为王骥、王守仁)之一,世称“王威宁”。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在甘州逝世,年七十三。

去工部这年的秋季,王守仁担任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他让工人们以十五人为一队,如士兵般按时做工,休息,实行军事化管理。闲暇时间就让工人列队演习“八阵图”。坟墓修好后,王越的家人打算用金帛来感谢他,王守仁没有接受,然后王越的家人将威宁伯的佩剑相赠,与之前王守仁所做之梦的梦境相符,王守仁便不再推辞。

当年遇有星变,朝廷便下诏求言,加上边寇猖獗,王守仁便上了一道洋洋洒洒的奏疏:

《陈言边务疏》

迩者窃见皇上以彗星之变,警戒修省,又以虏寇猖獗,命将出师,宵旰忧勤,不遑宁处。此诚圣主遇灾能警,临事而惧之盛心也。当兹多故,主忧臣辱,孰敢爱其死!况有一二之见而忍不以上闻耶?

  臣愚以为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为左右者内挟交蟠蔽壅之资,而外肆招权纳贿之恶。习以成俗,互相为奸。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刚直之气,而养成怯懦因循之风。故其衰耗颓塌,将至于不可支持而不自觉。今幸上天仁爱,适有边陲之患,是忧虑警省,易辕改辙之机也。此在陛下,必宜自有所以痛革弊源、惩艾而振作之者矣。新进小臣,何敢僭闻其事,以干出位之诛?至于军情之利害,事机之得失,苟有所见,是固刍尧之所可进,卒伍之所得言者也,臣亦何为而不可之有?虽其所陈,未必尽合时论,然私心窃以为必宜如此,则又不可以苟避乖剌而遂已于言也。谨陈便宜八事以备采择: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

  何谓蓄材以备急?臣惟将者,三军之所恃以动,得其人则克以胜,非其人则败以亡,其可以不豫蓄哉?今者边方小寇,曾未足以辱偏裨;而朝廷会议推举,固已仓皇失措,不得已而思其次,一二人之外,曾无可以继之者矣。如是而求其克敌致胜,其将何恃而能乎!夫以南宋之偏安,犹且宗泽、岳飞、韩世忠、刘锜之徒以为之将,李纲之徒以为之相,尚不能止金人之冲突;今以一统之大,求其任事如数子者,曾未见有一人。万如虏寇长驱而入,不知陛下之臣,孰可使以御之?若之何其犹不寒心而早图之也!臣愚以为,今之武举仅可以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足以收韬略统驭之才。今公侯之家虽有教读之设,不过虚应故事,而实无所裨益。诚使公侯之子皆聚之一所,择文武兼济之才,如今之提学之职者一人以教育之,习之以书史骑射,授之以韬略谋猷;又于武学生之内岁升其超异者 于此,使之相与磨砻砥砺,日稽月考,别其才否,比年而校试,三年而选举;至于兵部,自尚书以下,其两侍郎使之每岁更迭巡边,于科道部属之内择其通变特达者二三人以从,因使之得以周知道里之远近,边关之要害,虏情之虚实,事势之缓急,无不深谙熟察于平日;则一旦有急,所以遥度而往莅之者,不虑无其人矣。孟轲有云:“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臣愿自今畜之也。

  何谓舍短以用长?臣惟人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而人之常情亦必有所惩于前,而后有所警于后。吴起杀妻,忍人也,而称名将;陈平受金,贪夫也,而称谋臣;管仲被囚而建霸,孟明三北而成功,顾上之所以驾驭而鼓动之者何如耳。故曰:用人之仁,去其贪;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夫求才于仓卒艰难之际,而必欲拘于规矩绳墨之中,吾知其必不克矣。臣尝闻诸道路之言,曩者边关将士以骁勇强悍称者,多以过失罪名摈弃于闲散之地。夫有过失罪名,其在平居无事,诚不可使处于人上;至于今日之多事,则彼之骁勇强悍,亦诚有足用也。且被摈弃之久,必且悔艾前非,以思奋励;今诚委以数千之众,使得立功自赎,彼又素熟于边事,加之以积惯之余,其与不习地利、志图保守者,功宜相远矣。古人有言:“使功不如使过”,是所谓“使过”也。

  何谓简师以省费?臣闻之兵法曰:“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夫古之善用兵者,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犹且“日费千金”;今以中国而御夷虏,非漕挽则无粟,非征输则无财,是故固不可以言“因粮于敌”矣。然则今日之师可以轻出乎?臣以公差在外,甫归旬日,遥闻出师,窃以为不必然者。何则?北地多寒,今炎暑渐炽,虏性不耐,我得其时,一也;虏恃弓矢,今大雨时行,觔胶解弛,二也;虏逐水草以为居,射生畜以为食,今已蜂屯两月,边草殆尽,野无所猎,三也。以臣料之,官军甫至,虏迹遁矣。夫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师旅既行,言已无及,惟有简师一事,犹可以省虚费而得实用。夫兵贵精不贵多,今速诏诸将,密于万人之内取精健足用者三分之一,而余皆归之京师。万人之声既扬矣,今密归京师,边关固不知也,是万人之威犹在也;而其实又可以省无穷之费。岂不为两便哉?况今官军之出,战则退后,功则争先,亦非边将之所喜。彼之请兵,徒以事之不济,则责有所分焉耳。今诚于边塞之卒,以其所以养京军者而养之,以其所以赏京军者而赏之,旬日之间,数万之众可立募于帐下,奚必自京而出哉?

  何谓屯田以给食?臣惟兵以食为主,无食,是无兵也。边关转输,水陆千里,踣顿捐弃,十而致一。故兵法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此之谓也。今之军官既不堪战阵,又使无事坐食以益边困,是与敌为谋也。三边之戍,方以战守,不暇耕农。诚使京军分屯其地,给种授器,待其秋成,使之各食其力。寇至则授甲归屯,遥为声势,以相犄角;寇去仍复其业,因以其暇,缮完虏所拆毁边墙、亭堡,以遏冲突。如此,虽未能尽给塞下之食,亦可以少息输馈矣。此诚持久俟时之道,王师出于万全之长策也。

  何谓行法以振威?臣闻李光弼之代子仪也,张用济斩于辕门;狄青之至广南也,陈曙戮于戏下;是以皆能振疲散之卒,而摧方强之虏。今边臣之失机者,往往以计幸脱。朝丧师于东陲,暮调守于西鄙,罚无所加,兵因纵弛。如此,则是陛下不惟不置之罪,而复为曲全之地也,彼亦何惮而致其死力哉?夫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也。今总兵官之头目,动以一二百计,彼其诚以武勇而收录之也,则亦何不可之有!然而此辈非势家之子弟,即豪门之夤缘,皆以权力而强委之也。彼且需求刻剥,骚扰道路;仗势以夺功,无劳而冒赏;懈战士之心,兴边戎之怨。为总兵者且复资其权力以相后先,其委之也,敢以不受乎?其受之也,其肯以不庇乎?苟戾于法,又敢斩之以殉乎?是将军之威,固已因此辈而索然矣,其又何以临师服众哉!臣愿陛下手敕提督等官,发令之日,即以先所丧师者斩于辕门,以正军法。而所谓头目之属,悉皆禁令发回,毋使渎扰侵冒,以挠将权,则士卒奋励,军威振肃。克敌制胜,皆原于此。不然,虽有百万之众,徒以虚国劳民,而亦无所用之也。

  何谓敷恩以激怒?臣闻杀敌者,怒也。今师方失利,士气消沮;三边之戍,其死亡者非其父母子弟,则其宗族亲戚也。今诚抚其疮痍,问其疾苦,恤其孤寡,振其空乏,其死者皆无怨尤,则生者自宜感动。然后简其强壮,宣以国恩,喻以虏仇,明以天伦,激以大义;悬赏以鼓其勇,暴恶以深其怒;痛心疾首,日夜淬砺;务与之俱杀父兄之仇,以报朝廷之德。则我之兵势日张,士气日奋,而区区丑虏有不足破者矣。

  何谓捐小以全大?臣闻之兵法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又曰:“佯北勿从,饵兵勿食”,皆捐小全大之谓也。今虏势方张,我若按兵不动,彼必出锐以挑战;挑战不已,则必设诈以致师,或捐弃牛马而伪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诈溃而埋伏,或潜军而请和,是皆诱我以利也。信而从之,则堕其计矣。然今边关守帅,人各有心;虏情虚实,事难卒辩。当其挑诱之时,畜而不应,未免必有剽掠之虞。一以为当救,一以为可邀,从之,则必陷于危亡之地;不从,则又惧于坐视之诛。此王师之所以奔逐疲劳,损失威重,而丑虏之所以得志也。今若恣其操纵,许以便宜;其纵之也,不以其坐视;其捐之也,不以为失机。养威为愤,惟欲责以大成;而小小挫失,皆置不问。则我师常逸而兵威无损,此诚胜败存亡之机也。

  何谓严守以乘弊?臣闻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盖中国工于自守,而胡虏长于野战。今边卒新破,虏势方剧,若复与之交战,是投其所长而以胜予敌也。为今之计,惟宜婴城固守,远斥候以防奸,勤间谍以谋虏;熟训练以用长,严号令以肃惰;而又频加犒享,使皆畜力养锐。譬之积水,俟其盈满充溢,而后乘怒急决之,则其势并力骤,至于崩山漂石而未已。昔李牧备边,日以牛酒享士,士皆乐为一战,而牧屡抑止之;至其不可禁遏,而始奋威并出,若不得已而后从之,是以一战而破强胡。今我食既足,我威既盛,我怒既深,我师既逸,我守既坚,我气既锐,则是周悉万全,而所谓不可胜者,既在于我矣。由是,我足,则虑日以匮;我盛,则虏日以衰;我怒,则虏日以曲;我逸,则虏日以劳;我坚,则虏日以虚;我锐,则虏日以钝。索情较计,必将疲罢奔逃;然后用奇设伏,悉师振旅,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迎邀夹攻,首尾横击。是乃以足当匮,以盛敌衰,以怒加曲,以逸击劳,以坚破虚,以锐攻钝。所谓胜于万全,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者也。

  右臣所陈,非有奇特出人之见,固皆兵家之常谈,今之为将者之所共见也。但今边关将帅,虽或知之而不能行,类皆视为常谈,漫不加省。势有所轶,则委于无可奈何;事惮烦难,则为因循苟且。是以玩习弛废,一至于此。陛下不忽其微,乞敕兵部将臣所奏熟议可否,传行提督等官,即为斟酌施行。毋使视为虚文,务欲责以实效,庶于军机必有少补。臣不胜为国惓惓之至!

通过此疏,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王守仁的一些治兵思想,后来,他会将其付诸实践。

期间,王守仁开始对道家的养生之术产生兴趣。

弘治十四年,王守仁30岁,奉命审录江北,多所平反。事情完了之后,去九华山旅行,遇到一位人称“蔡蓬头”的道人。

仙家,我想避开俗世,入山修行,你看可行否?王守仁问道。

道人沉默。

王守仁屏退左右,引道人入后亭,再问如何修道之事。

道人又无言。

王守仁再三相问。

道人开口道:你把我引进后亭来,礼虽隆重,可你终不忘官相。

说完,一笑而别。

弘治十五年八月,时官刑部主事的王守仁上疏告病归越。疏中说到:

切缘臣自去岁三月,忽患虚弱咳嗽之疾,剂灸交攻,入秋稍愈。遽欲谢去药石,医师不可,以为病根既植,当复萌芽,勉强服饮,颇亦臻效。及奉命南行,渐益平复。遂以为无复他虑,竟废医言,捐弃药饵。冲冒风寒,恬无顾忌,内耗外侵,旧患仍作。及事竣北上,行至扬州,转增烦热,迁延三月,尪羸日甚。心虽恋阙,势不能前,追诵医言,则既晚矣。先民有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臣之致此,则是不信医者逆耳之言,而畏难苦口之药之过也。今虽悔之,其可能乎!

由于当时王守仁不断的南来北往,再加上身体本来就有些弱,就疾病缠身了,此后的岁月里,他的身体虽经过调节,有所恢复,但总体上身体一直欠佳。

归越期间阳明多次游历附近的名山古刹,像九华山,西湖,无相寺,化城寺,李白祠等。有首《寻春》诗,可作他当时心情写照: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王守仁还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中,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修炼道家之术,久之,能推测未来之事。


一天,阳明在洞中静坐,忽然对仆人说道:你去五云门接王思舆等四位客人,他们就要来访。

仆人疑惑而去,果然于途中与四位客人相遇。仆人与客人说起缘由,四人大惊,以为阳明已得道。

过了一段时间,王阳明自言道: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况且远离人事风俗,不合常理,就想着要成就一番事业。

一日,听闻附近寺庙中有一禅僧坐关,三年不言不语。王守仁便来到庙中走到和尚身前,说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僧惊起,开视对语。

王守仁问:家中有亲人吗?

僧答:有母在。

王守仁问:想母亲吗?

僧答:不能不想。

王守仁:爱亲乃人之本性,何不归去?

僧啼泣谢。

明日问之,僧已归家。

而立之年的王守仁决心要成事扬名,不能虚掷岁月。


上一篇:资阳新闻

下一篇: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