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效应计算公式
多普勒效应计算公式分为以下三种:1、纵向多普勒效应(即波源的速度与波源与接收器的连线共线):f'=f[(c+v)/(c-v)]^(1/2),其中v为波源与接收器的相对速度。当波源与观察者接近时,v取正,称为“紫移”或“蓝移”。否则v取负,称为“红移”。2、横向多普勒效应(即波源的速度与波源与接收器的连线垂直):f'=f(1-β^2)^(1/2),其中β=v/c。3、普遍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的一般情况):f'=f[(1-β^2)^(1/2)]/(1-βcosθ),其中β=v/c,θ为接收器与波源的连线到速度方向。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于1842年提出。主要内容为: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具有波动性的光也会出现这种效应,又被称为多普勒-斐索效应。因为法国物理学家斐索,于1848年独立地对来自恒星的波长偏移做了解释,指出了这种效应测量恒星相对速度的办法。光波与声波的不同之处在于,光波频率的变化使人感觉到是颜色的变化。如果恒星远离我们而去,则光的谱线就向红光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如果恒星朝向我们运动,光的谱线就向紫光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多普勒效应公式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f'=f*(1+v/V)/(1-u/V)。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f=(c-v)(c+v)^(1/2)*f'。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是设观察者与波源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相对于媒介的速度分别为v和u,波的传播速度为V,波源发出的频率为f,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为f',则:f'=f*(1+v/V)/(1-u/V),式中v>0或v0或u<0分别表示波源趋近或背离观察者。而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则应考虑络纶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