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效应

时间:2024-07-30 00:42:18编辑:奇事君

心理学的边界

很多事情,都会涉及到一个边界的问题。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把握好边界是善于交往的关键。如果在交往中没法把握住边界,那么要么是自己承当过多的责任,要么就是过度的依赖别人,把应当自己的承当的事情推给别人。一个学科也类似。而各个学科中,最容易起缺乏边界之一的便是心理学了。

学习心理学很多的时候,我就被周围的人是问起是否可以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这件事情显然并非事传统的心理学的范畴之内的事情。这显然就是心理学的边界被模糊了。而为什么会被模糊呢,那就要讲一讲心理学的历史渊源了。

心理学最初来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1879年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而最初的心理学实验室是研究什么的呢?其实是像物理学一样定量测量人的感知觉。比如人最少能感受到多大的重量等。也就是说,心理学最初是测量人在主观感受的学科。很多人类的错觉等感知觉现象,都是在这个时期被发现的

而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开始变成研究个人行为的学科。无论是精神分析,格式塔学派还是行为主义,这些心理学流派都是在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只不过是其解释行为的理论不同罢了,但是本质仍然是对人行为的研究。这个边界一直发展到现在, 心理学的本质就是研究个人行为的学科。

因为是研究个人行为,所以这个概念也可以进行延伸。每个人都有心理行为和生理行为。生理行为就指的是感知觉,反射等等,但是这部分内容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进入到了医学和生物学的内容。而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就落在了有心理基础的心理行为上。

心理行为主要便是情绪,动机,思维等方面。研究的目标是这些,但是这些也都是通过外显的行为或者脑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的。所以心理学并非不能知道人在想什么,而是需要很多的外部工具来进行的。而读心术就完全和心理学是两回事了。

此外,心理学从来没有证明过意识,潜意识等等的存在。所有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顶多只能称得上一些假说。而且,意识是否存在有很大部分也属于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内容。但是很多人,容易援引心理学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模糊心理学边界的行为。在这个方面,心灵鸡汤和成功学更是心理学的大敌。

总之,我认为心理学应该划清边界。这样才有助于弘扬真正的心理学知识。希望大家也能够提高科学素养,学会识别很多假借科学的信息。


心理边际效应(心理学上的边际效应)

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

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

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

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

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

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

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

第四次 ... ...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

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相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什么叫边际效应? 详细�0�3

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 ... ...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3K ... ...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


边界效应的心理学上的边界效应

无论是在餐馆,公交车,火车,休息室,课室,人们普遍倾向选择靠窗的位置;在宽大的广场,人们喜欢挑选广场四周的花圃坐下或者是周边建筑物的墙根,只有广场四周坐满了人,人们才不得已地选择中心地带。这些平时无心的选择和举动原来是受到了“边界效应”的影响。“边界效应”由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指人们喜爱逗留在区域的边缘,而区域开敞的中间地带是最后的选择。区域的边缘象征两个地方的交接,人作为个体处于中间距离,与两个地方不远也不近,这能很好反映人对交往距离的要求——安全。从人的心理出发,人类容易对异质的东西发生兴趣,而对于同质的东西产生厌倦和腻烦。例如对于一块场地来说,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场地边缘的特征,而不是场地的中央,人的活动也多集中于场地的边缘。这也是为什么在公园的设计中,设计者往往将休息设施设在场地的边界。“边界效应”表达了人的三个交往心理需求。一、人有交往的心理需求。边界是个很好的观察点,首先提供了全局浏览,其次才是重点的个别观察。在交往前,人本能地通过观察掌握环境信息,作出合适的判断和选择——哪些人能成为成功的交往对象。二、人在需要交往同时需要个人空间领域。相对于中间四周都是空间的环境,边界是个半开放空间,人可以在其中进行观察的同时隐藏自己——保留自己的空间领域,减少暴露。三、人在交往时需要与他人保持人际距离。站在边界比站在中心要更容易离开区域。同理,在交往中如果由于对方太过接近自己而产生不安,在边界能够方便人重新拉开与对方的距离。

上一篇:尽的部首

下一篇:于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