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视频

时间:2024-07-25 22:35:07编辑:奇事君

哪里能下到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的视屏教程~~????谢谢

楼主问的是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教材相应的视频吧
据个人所知,市面上好像没有免费的视频课程,就是有,参考价值很少很少
惟一针对该书的视频,可以上圣才考研网看看,那里有高鸿业西方经济学考研精讲班视频,微观和宏观都有,如果上网不方便,还可以提供光盘


[create_time]2011-10-18 09:02:43[/create_time]2011-12-01 22:17:1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潇湘迁客[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462e99d.i2UWRKxN1O32eTj8nYjJtQ.jpg?time=2992&tieba_portrait_time=2992[avatar]TA获得超过19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90[view_count]

如何学好曼昆的宏观经济学

首先,我的经验就是抽出固定的时间,这样会很有效果,比如每晚1个小时。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比较好学,我建议你先快速的看一遍,然后再回过头来细细的研究,这样以免你遇到难处以后便退缩,如果你没有经济学基础,那我建议你先把微观了解下,因为曼昆的宏观有些内容和微观有所联系。
接下来,我建议你记笔记。笔记的作用是有助于你思考和复习,在记的过程中又可以把重点内容反复加强记忆,可以说是很有用的。
PS:深圳大学经管院原来用书就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现在用的是平狄克的,你也可以联系他们学校的学生帮你弄分课件或资料什么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楼主学习顺利~~~~~~~~~~~~


[create_time]2011-02-22 08:45:51[/create_time]2011-02-24 00:27:58[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1[alue_good]人间1烟火[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03bd9cb.EuZzJEPcIKQ6d04MQ2m6Rg.jpg?time=3018&tieba_portrait_time=3018[avatar]TA获得超过579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41[view_count]

考研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编辑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人们是如何决策的。这其中包括四个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此原理典型的注释 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某个你喜欢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个喜欢的东西,因此,作出决策要求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或者几个目 标之间有所取舍。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的重要,因为人们只有了解自己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当作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带来的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生活中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界称这些调整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因此,在分析任何一项政策时,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激励发生作用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2、曼昆《经济学原理》中的消费思想
一、关于消费、储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按照传统的观点, 储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消费和储蓄, 从而和生产又是一对矛盾, 要想经济高速增长, 就不得不压低现期消费,增加储蓄。许多人在讲到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往往以日本为例来论证这一观点。日本的储蓄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许多人认为, 日本的高增长是因为它的高储蓄带来的,因此,“一个落后国家要想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就要像日本那样实行高储蓄的政策”,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一节中, 对储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二、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消费
现代社会的发展, 主要已不是依靠物质资本,而是依靠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十分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 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关于社会公平和扩大消费需求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品, 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保健。许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 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四、关于消费环境和经济福利


[create_time]2015-10-03 08:44:30[/create_time]2012-05-13 22:37:36[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1[alue_good]天蝎神经侠侣[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16ac0e0.6_wkPy9Wp9XwXoy0Y6JMpQ.jpg?time=5500&tieba_portrait_time=5500[avatar]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34[view_count]

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第五版哪里有

1、刚才看了一下,在淘宝,肯定能购买到。前一阵子去上海,好象看到有卖第六版的。另外,第五版在新浪-爱问-共享资料里可以免费下载。
2、刚才看了一下第七版目录(淘宝),两个版本差别还是很大的。如果是真想学知识的话,建议两个版本都要看一看,个人打算入手一本第七版。第七版目前只找到英文版的下载地址。
3、你已经说了,考研,大学指定的是曼昆的吧?那就不必考虑高鸿业的了吧?另外,如果想了解国内经济学的主流观点,看一下高的还是有必要的。但是,他的经济学直接就叫《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习惯说法,但是先把经济学分成东方、西方,已经把经济学政治化而不是学术化了,如果从研究的角度,个人更偏向于使用国外的著作。


[create_time]2013-07-01 09:53:18[/create_time]2013-07-20 09:49: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dongdong12316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f0a96d1.lHiaU9me_8k0Oz5nENvqQw.jpg?time=3822&tieba_portrait_time=3822[avatar]TA获得超过34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72[view_count]

谁有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答案,第四版的,跪求。。。。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 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4、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 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 – 10 = 30万美元,两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 + 5 = 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 - 7.5) + (30 - 5) = 27.5 万美元
用收入法共计得的GDP为12.5 + 27.5 = 40 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5、解答: (1)1998年名义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这两年的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 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
(5)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6、解答:(1)A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 = 2000美元
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 =300美元
C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 = 4000美元
合计的价值增加为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
(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 + 500 + 3000 = 6300美元
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3)国民收入为6300 – 500 = 5800美元
7、解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 = 500 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 = 4300亿美元。
(2)从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净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赢余,T代表净税收既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 ,从而有 T = BS + g = 30 + 960 = 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有yD=NNP–T = 4300–990 = 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 3310–3000 = 310亿美元.
8、解答:(1)用S表示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 = yD–c = 4100–3800 = 300亿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 ,Sg ,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为Sg = t–g = 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BS=-200亿元
Sr 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 = Sp + Sg + Sr = 300 + (- 200) + 100 = 200亿元
(3)从GDP=c + i+ g + (x - m)中可知,政府支出g = 5000–3800–200 - ( - 100 ) = 1100亿元
9、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和。将和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现在假设P由下降到。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点。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对应于上图的点,又可在下图中找到。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有许多P与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中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解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到。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碎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4、解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的。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和调整速度的看法是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粘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需求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设,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5、解答 :宏观经济学在用总需求—总供给说明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涨时,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如图1—63所示。
从图1—63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使短期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新的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1—64表示。
在图1—64中,AD是总需求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6、解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是宏观领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的同时,还可以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7、解答:(1)由得;
2000 + P = 2400 - P
于是 P=200, =2200
即得供求均衡点。
(2)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于是,由有:
2000 + P = 2160 – P
P=80 , =208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3)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于是,由有:
2000 + P = 2640 – P
P=320 , =232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向左平移10%后的总供给方程为:

于是,由有:
1800 + P = 2400 – P
P=300 , =210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
(5)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加就业信息,协助劳动者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2、解答:不能。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所以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的工作。
3、解答: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通常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及引起自然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失业率高,而这些人在劳动总数中所占比重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佣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3)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必然要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较多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出来。(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变化。(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会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和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加结构性失业。
4、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货币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现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的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5
7、解答: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同理可得:
198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为
1987年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 预期通货膨胀率=6% -3.015%=2.985%
8、解答:(1)劳动力人数 = 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 = 1.2 + 0.1 = 1.3亿

9、解答:(1)自然失业率为6%;
(2)为使通货膨胀减少5%,必须有16%的周期失业。
10、解答:总供给曲线揭示的是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虽然表面上所揭示的关系不同,但在本质上都表示同样的宏观经济思想,仅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由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1、解答:每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都可能产生经常帐户的顺差和逆差,以及资本帐户的顺差和逆差。当然,这两个项目也可能出现平衡,但这种情况大多是偶然的。
将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称为国际收支差额,并用BP表示,即:
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 – 净资本流出
或者BP = nx - F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一国国际手指平衡也称外部平衡,是指一国国际手指差额为零,即BP=0。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还可以通过下述方式理解:个人和企业必须为其在国外的购买而支付。如果一个人的花费大于他个人的收入,他的赤字需要通过出售资产或借款来支持。与此相类似,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经常帐户赤字,即国外的花费比它从国外得到的收入多,那么这一赤字就需要通过向国外出售资产或从国外借款来支持。而这种资产出售或借款意味着该国出现了资产盈余。因此,任何经常帐户赤字要由相应的资本流入来抵消。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正,即BP > 0,则称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称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负,即BP < 0,则称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也称国际收支赤字。

2、解答:
(1)汇率也像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外汇的供给和对外汇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均衡汇率处于外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2)如果外汇的供给发生变化,则均衡汇率就会发生变化,并按照新的供给达到先的平衡。从一般意义上说,影响外汇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和外汇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在现实中,经常提到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进出口、投资或借贷,外汇投资等。

3、解答:考虑如下的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

为常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为边际进口倾向。

所以
4、解答:假定国内经济已经实现平衡,也就是在下面的图1—68中,国内经济已处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A,但A点却并不在BP曲线上。
这时内部均衡由IS曲线和LM曲线A决定,这时收入为y1,利率为r1。但A点位于BP曲线的下方,因而存在着外部失衡,更确切地说,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这意味着,在该时期从在本国经济中购买商品和劳务,或在外国获得资产而需要支付的外汇量,结果引起该国外外汇总量的减少,造成外汇的短缺。在浮动汇率制下,这意味着本国汇率贬值或汇率提高,伴随着汇率提高,IS曲线和BP曲线向右方移动,例如从IS1和BP1移动到IS2和BP2,如图1—68所示,由于这两种移动,经济的均衡点最终变为B点,相应的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在B点处,存在着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简言之,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是通过BP曲线和IS曲线的移动来实现的。


[create_time]2011-05-18 22:46:24[/create_time]2011-05-21 10:26:14[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1[alue_good]雨叶蓝蓝[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2a0f1dd.VZ5g2XL6Kf8-lvcu_H9MFg.jpg?time=3276&tieba_portrait_time=3276[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240[view_count]

求曼昆微观经济学第四版中文

Ch1.绪论
一、名词解释

二、问答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这些决策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原理是家庭和企业的最优化——他们在目的和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下可以让自己的景况更好。
而相对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整体情况,它主要关心总产出、总就业、一般物件水平和国际贸易等问题,以及这些宏观指标的波动趋势与规律。
应该看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是以经济体系中千千万万个体家庭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因此,微观经济决策总是构成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必然依靠微观经济基础。

2.一般的,模型是对某些具体事物的抽象,经济模型也是如此。经济模型可以简洁、直接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经济对象的各种关系。这样,经济学家可以依赖模型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并且,由于经济实际不可控,而模型是可控的,经济学家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合理、科学的调整模型来研究各种经济情况。
另外,经济模型一般是数学模型,而数学是全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使用规范、标准的经济模型也有利于经济学家正确表达自己的研究意图,便于学术交流。

楼主留下邮箱吧~~~我发到你邮箱好了~~~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create_time]2014-06-07 09:44:10[/create_time]2014-06-22 09:42:54[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斗士dKS6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54beaf5.rvNp4gVlWvTWUtxvxIa2Vg.jpg?time=3594&tieba_portrait_time=3594[avatar]TA获得超过11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0[view_count]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摘要】
宏观经济学【提问】
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本质上是修正主义性质的,集合了保守哲学观念和激进政策设计【回答】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回答】


[create_time]2022-12-15 10:10:47[/create_time]2022-12-30 10:04:2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在线解答王老师ya[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82edbfa.V-Jztmb3s-7ZFMc5Sj0QWg.jpg?time=8458&tieba_portrait_time=8458[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view_count]

宏观经济学

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视为给定的变量。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如图1-4所示,外生变量来自模型外,内生变量则在模型内决定,是模型的产出。 凯恩斯经济学强调: GDP核算: 我国将政府支出拆分到消费和投资中,所以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 两部门:家庭(消费部门)、企业(生产部门) 三部门:家庭、企业、政府 四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国外 收入角度: 支出角度: G政府购买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是排除了转移支付后的政府支出。 高鸿业: 按收入法计算的国民总收入(GDP)=工资+利息+企业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工资+利息+企业利润+租金+政府补助金 个人收入(PI)=工资+利息+企业利润+租金+政府补助金 曼昆: 国民收入(NI)=雇员报酬+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生产和进口税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生产和进口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费-净利息+股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雇员报酬+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劳动者报酬 :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贡献者:里昂惕夫 从投入产出表出发,假设各个生产部门的投入与产出维持一个固定比例(即“投入产出系数”)。假设 部门生产 数量的产品,需要 部门的投入数量为 ,则投入产出系数为 为里 昂惕夫生产函数 投入产出模型的方程式: 货币供应量 流通中的现金(M0)=整个银行体系之外的企业、个人拥有的现金之和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1增加的原因:1. 银行放贷 2. 出口 国民生产总值(GNP)VS 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 :一国国土内所有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所生产并实现销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包括本国企业和国外企业以及外企投资(FDI)的产出 GNP :一国国民所有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实现销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仅包括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国外投资带来的产出,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投资的产出。 衡量一国不同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价格指数。除了消费品和劳务,包括资本品和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可以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 通货膨胀率 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 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这里家庭用金钱购买股票---股票涨价---家庭获得利息的过程仅仅是常识中的投资,是社会常识的概念。宏观经济学的投资仅仅代表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企业之后,企业用来购买设备等生产要素的过程。将上述过程按照宏观经济学应当拆解为,家庭将收入储蓄在证券市场,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并将资金用于投资生产要素从而获得利息。家庭在将来获得的利息来自于储蓄并非投资。 在宏观经济学中,收入是一个实物的概念,并不是一个货币的概念。我们可以把现在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称为总产出,也可以称为总收入,也可以称为总支出。这是理解角度的不同,但其实它们都是指实物。例如,1吨稻谷、1吨钢材、100台电脑、10份理发服务的总和,这是整个经济的产出,也是收入和支出。这些以实物形式存在的产出,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必然是全部被消耗掉的:可以是被消费掉,也可以是被用来出口了,也可以是被用来投资了,从支出的角度看,是没有储蓄的概念的,即便是放在仓库中的东西,也是作为存货形式存在的投资,而不是储蓄。因此,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有些教科书把政府购买单列,是区分了政府行为和私人行为,实际上政府购买可以全部纳入上述三项中)。 储蓄 这个概念并不是从支出角度出发定义的,而是从跨期角度出发的,凡是没有在当期被消费掉的产出,都是储蓄。储蓄也是一个实物的概念。因此,产出=收入=支出=消费+储蓄。 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是名义价格*产量,名义价格提高并不表示经济增长,只有产量提高才是经济增长,要剔除价格影响,用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名义价格由什么决定? 关于GDP的计算 GDP=400(消费:250+投资:150) 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Y-T-C)+(T-G)=Y-C-G 投资与储蓄 从银行贷款购买新房:投资 从银行贷款购买汽车自用: 从银行贷款购买汽车送货:投资 赚100元存入银行或购买股票:储蓄

[create_time]2022-06-06 04:26:07[/create_time]2022-06-19 17:47:5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淘金客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9840042.-CQLVzv2OXlrAsv-vPJ7cw.jpg?time=5034&tieba_portrait_time=5034[avatar]TA获得超过101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4[view_count]

宏观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依据经济运行特征和经济体制基础,针对宏观经济波动中出现的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宏观调控,时间分别为:第一次1979—1981年,第二次1985—1986年,第三次1989—1990年,第四次1993—1995年,第五次1998—2002年,第六次2003年至今。其中,除第五次是扩张型宏观调控外,其余五次都是收缩型宏观调控。这六次宏观调控的实施是因时而宜的,起到熨平经济周期、稳健经济发展的作用。回顾和总结这六次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的阶段性特征及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对于理解当前我国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1、第一次:1979—1981年“计划”式宏观调控


1979年,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198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等部门以计划手段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计划指标,减少政府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以行政手段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压缩国防经费和行政管理费用;以行政手段加强银行的信贷管理,冻结企业存款,向企业推销国库券48亿元。这些宏观调控措施较快地压缩了总需求,遏制了通货膨胀,使1981年经济增长率较快地回落到5.2%。


2、第二次:1985—1986年“双紧”式宏观调控


1985年实施了“双紧”式宏观调控:实施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以行政手段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国民收入超额分配及物价水平。由于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使1986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8.8%,通货膨胀率下降到6.2%。这次宏观调控的特点是:第一,宏观调控开始尝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计委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格局有所改观,形成计委、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联合调控宏观经济的体系。第二,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行政手段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行政部门仍然加强对物价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制止乱涨价。同时,以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信贷投放和货币供给量。


3、第三次:1989—1990年“硬着陆”式宏观调控


1989年,中央政府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并采取强硬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总需求:严格项目审批等措施压缩投资规模;对重要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坚持执行紧缩信贷的方针,中央银行严控信贷规模,一度停止对乡镇企业贷款,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坚持执行紧缩财政,解决好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问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决压缩总需求的宏观调控迅速地抑制了增长和通货膨胀,经济实现了“硬着陆”。


4、第四次:“软着陆”式宏观调控


此次宏观调控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及特点:一是改革与调控相结合。推行宏观调控体制改革,财政体制进行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任务,实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实现外汇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形成计委、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相互配合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二是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中央将现金发行控制在预定的调控目标之内,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三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运用,连续三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也严格地控制了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适度增长。四是决策果断,调控有度,成效明显。在调控过程中,坚持适度从紧、稳中求进的原则,不急于求成,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而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降低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5、第五次:“激励或扩张”式宏观调控


面对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第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发行国债,调整税收。在扩大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供给,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第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开征利息税。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加大启动投资需求的同时,还注意启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扩大居民消费;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适时提高出口退税率,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对外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6、第六次:“未雨绸缪”式宏观调控


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中央实行了第六次宏观调控。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等不稳定、不健康问题,从2003年年底到200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此次宏观调控最明显的特点是未雨绸缪。前五次宏观调控都是针对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这次调控不是在经济已经全面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出现时的事后调节,而是在经济增长时期,为了预防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主动进行的宏观调控,防患于未然。


7、总结


通过总结和分析前六次宏观调控的经验及得失,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视野认识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新特点与宏观调控。当前的宏观调控可以视为是第六次宏观调控的继续,或将其视为第六次宏观调控的第二个阶段。目前,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create_time]2022-06-29 06:51:32[/create_time]2022-07-07 11:09:3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金融思维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392b2d3.kh7XQvqqDhLCDLnVW31OyQ.jpg?time=810&tieba_portrait_time=810[avatar]TA获得超过99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1[view_count]

上一篇:新视觉影视线看

下一篇:蹦蹦网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