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曲

时间:2024-07-24 17:28:13编辑:奇事君

箜篌有几种

箜篌有竖箜篌、凤首箜篌、卧箜篌、小箜篌等。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音箱多是皮革制成,有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

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

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

卧箜篌:

卧箜篌与琴瑟相似,但有品,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盛行于汉至隋唐,宋代后失传。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在我国日渐销迹,至宋代后失传。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

小箜篌: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create_time]2022-03-08 07:21:42[/create_time]2022-02-22 11:53:5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居家能手小晴[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57530568,3421586513&fm=3012&app=3012&autime=1689342854&size=b200,200[avatar]世界很大,慢慢探索[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0[view_count]

箜篌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箜篌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了宫廷乐会使用箜篌外,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在古代皇室音乐中,箜篌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是较为理想的乐器。

在中国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如今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使用竹片拨奏或击奏。

竖箜篌却是由远古狩猎者的弓演变而来,是伴随着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而诞生的最古老的弦鸣乐器,有着五千年以上的历史。至迟西元前1200年,竖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后两千几百年时间都没有大变化),后来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秦以前就已经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


[create_time]2022-03-06 21:41:18[/create_time]2022-03-02 03:02: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居家能手小晴[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57530568,3421586513&fm=3012&app=3012&autime=1689342854&size=b200,200[avatar]世界很大,慢慢探索[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88[view_count]

古筝《箜篌引》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

您好亲亲,古筝《箜篌引》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箜篌引》是一首现代筝曲,由作曲家庄曜于1995年根据唐代诗人李贺的诗词《李凭箜篌引》并且运用唐代大曲曲式创作的一部现代古筝作品【摘要】
古筝《箜篌引》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提问】
您好亲亲,古筝《箜篌引》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箜篌引》是一首现代筝曲,由作曲家庄曜于1995年根据唐代诗人李贺的诗词《李凭箜篌引》并且运用唐代大曲曲式创作的一部现代古筝作品【回答】
《箜篌引》整首乐曲在创作题材上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上汲取营养,在创作手法上保留了传统五声音阶的旋法特征,在演奏技法上,运用了左手传统的做韵技法,把中国传统乐器的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乐曲结合了很多西方的作曲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这是一首让人浮想联翩的筝曲,音与音、乐句与乐句之间虚实明暗的对比、和很有律动感的节奏,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在演奏技法上运用捂弦、强弱对比、拍击琴弦等方式表现了作品的紧张度和松弛感。【回答】


[create_time]2023-04-29 16:51:04[/create_time]2023-05-14 16:45:4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生活小助手小睿[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77e3db9.UIcD_Lbv7Z4T23IJFbhX4Q.jpg?time=2770&tieba_portrait_time=277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6[view_count]

箜篌引的古筝曲

乐曲《箜篌引》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庄曜先生于1999年创作而成,由任洁首演。《箜篌引》取材唐诗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该诗写的是梨园子弟李凭在都城长安弹奏箜篌时产生的泣鬼神、动天地、石破天惊的演奏效果。作曲家借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乐曲前半部分以虚实相映的旋律,起伏多变的节奏,着意抒发原诗带有幻想性的意境。后半部分采用比较明快的舞蹈性节奏,既有轻灵,又有粗犷,既有婆娑翩翩,又有“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奇特景观。使听众随着乐曲进入一个天高地阔神话般的世界。1200年前,诗人李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李凭演奏的箜篌音乐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今天,庄曜先生又在这首奇幻瑰丽、光怪陆离的诗作中融入自己的臆想,将其转化为意境抽象的、扑朔迷离的音乐。这,无疑是一个绮丽、奇妙的巧合。

[create_time]2016-05-14 01:10:13[/create_time]2016-05-28 16:10:0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令惠UT[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e036753.bye1YI1FksCLfH5BruKdkQ.jpg?time=3641&tieba_portrait_time=3641[avatar]超过5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83[view_count]

离情别绪的解释

离情别绪的解释离别的情绪。 宋 柳永 《昼夜乐》 词 之一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郭小川 《秋歌》 之三:“秋天啊,也有离情别绪在心头。” 词语分解 离情的解释 .绝离 * 。《管子·国蓄》:“以正人籍谓之离情,以正户籍谓之养赢。” 郭沫若 等集校:“《海王篇》‘藉於人,此隐情也’,《轻重甲篇》‘藉於万民,是隐情也’,彼二篇言‘隐情’,此言‘离情’,离与隐可为互 别绪的解释 分别时的思绪、 情感 详细解释离别的 情思 。 唐 骆宾王 《饯骆四得钟字》诗:“曲终惊别绪,醉里失愁容。” 宋 梅尧臣 《送仲连》诗:“别绪如乱丝,欲理还不可;却悲《娇女》诗,宁恋更效 左 。” 郑振


[create_time]2023-03-19 21:17:24[/create_time]2023-04-03 21:17:2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呀欲松g[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0853f7c.7L_6WlZ1ERfKVkyq4ue71A.jpg?time=3560&tieba_portrait_time=3560[avatar]TA获得超过10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

离情别绪的意思

离情别绪的解释离别的情绪。 宋 柳永 《昼夜乐》 词 之一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郭小川 《秋歌》 之三:“秋天啊,也有离情别绪在心头。” 词语分解 离情的解释 .绝离 * 。《管子·国蓄》:“以正人籍谓之离情,以正户籍谓之养赢。” 郭沫若 等集校:“《海王篇》‘藉於人,此隐情也’,《轻重甲篇》‘藉於万民,是隐情也’,彼二篇言‘隐情’,此言‘离情’,离与隐可为互 别绪的解释 分别时的思绪、 情感 详细解释离别的 情思 。 唐 骆宾王 《饯骆四得钟字》诗:“曲终惊别绪,醉里失愁容。” 宋 梅尧臣 《送仲连》诗:“别绪如乱丝,欲理还不可;却悲《娇女》诗,宁恋更效 左 。” 郑振

[create_time]2023-03-14 16:50:59[/create_time]2023-03-29 16:50: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游西的牛982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fdfd6cc.WJ5Yh9M0A3ZhfjMToKgFnA.jpg?time=6547&tieba_portrait_time=6547[avatar]TA获得超过32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view_count]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吴丝蜀桐制成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空山句:出自《响遏行云》(《列子·汤问》),原文为:薛谭学讴(ōu)(歌唱,~歌(歌颂,赞美))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交衢[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雄壮的歌声,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此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江娥”:一作“湘娥”,《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翻译:舜死于湘之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奔丧痛哭,挥泪沾竹,竹尽泪斑。后就用“湘妃斑竹、湘妃竹等”写忧愁悲伤的相思之情。自古以来就被诗人们广为使用李商隐的“泪“” 湘江竹上痕无限⑶,岘首碑前洒几多⑷。“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这里面的湘江竹痕,就是这个典故“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其春,既灭南越,上有嬖(嬖bì 宠幸)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1] 译文这年春天,既已灭掉南越,皇上有位宠爱的官员李延年献上一首优美的乐曲。皇上称善不止,命公卿商议说:“民间祠庙还有鼓舞乐曲,如今郊祭反而无乐,如何相称。”公卿说:“古时候祭祀天地都有乐,神祇才来享受祭祀。”还有人说:“太帝命素女奏五十弦瑟,由于太过悲哀,太帝禁而不能止,所以把她的瑟分为两半成二十五弦瑟。”于是以南越为边塞,开始用乐舞祷祭太一、后土,广召歌儿,并从这时期开始制作二十五弦瑟和空侯。 [2] 李延年汉武帝太初年间去世。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姐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代表作《佳人曲》。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年轻时因犯法而被处宫刑,然后到狗监任职。元鼎六年,李延年因“好音”被召见,武帝很赞赏,下交公卿讨论,说:“民间祭祀尚且有鼓舞音乐,现在郊祀却没有乐章,难道这样合适吗?”公卿们说:“古时祭祀天地都有乐章,这样才能以礼祭祀神灵。”又有人说:“泰帝使素女弹五十弦瑟,音调悲切,泰帝忍不住悲泣起来,所以破开她的瑟为二十五弦。”于是为讨伐南越的胜利而举行赛祭,祷告祭祀泰一、后土,开始用乐舞,又增招歌童,制作二十五弦的瑟及箜篌瑟是从此开始的。借此兴建祭天地祠庙、造设音乐之机,李延年总是秉承武帝之旨,谱曲并演唱这些诗,成为新变曲。按《史记 佞幸列传》、《史记 外戚世家》、《汉书 佞幸传》记载,李延年因妹妹受宠而得到显贵;只有《汉书 外戚传》一篇提到,因李延年所唱《佳人曲》,其妹因此得到宠幸。但可以明确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受封为夫人后,李延年爱幸一时,被封为乐府协律督尉,“佩两千石印授,而与上(上即指皇帝)卧起”。后其妹李夫人早卒,逐渐爱驰,因其弟李季奸乱后宫所连坐,李延年也被灭族。征和三年,李广利投降匈奴后,李家又一次被族诛,尽灭。一时荣宠李夫人由平阳长公主引荐给武帝。李延年的歌唱得很好,“每为新声变曲,围者莫不感动”,《汉书》记载,元封年间(前110年—前105年),李延年在武帝前演唱《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完后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说:“延年有女弟(女弟即妹妹),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其妹因此歌得幸,后来被武帝纳为夫人,李夫人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刘髆)。因其妹受宠,李延年由贱而贵,被封做协律都尉,负责乐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的俸禄。兄妹二人同时得幸,李氏尊贵一时。释义“ 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常用以称瑟。亦指悲哀的乐曲、音乐。唐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 李贺《上云乐》:“三千宫女列金屋,五十弦瑟海上闻。”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乐音平缓的歌喉;昆山:是产玉之地。昆仑山出产的软玉古称”昆山玉”;现今通用的”和田玉”一名大都指昆山玉。昆山之玉,汉语成语,意思是昆仑山的美玉,比喻杰出的人才。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亮;“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十二门: 长安四面各三门,都城十二门的制度是从汉朝开始的,我搜寻唐十二门,发现没什么意思,便不讲了。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皇帝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天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yù],老鱼跳波瘦蛟舞。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yǎn]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西晋时代,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有位神人出现在兖[yǎn]州地界,自称叫樊道基。又有位老太太,号称成夫人。成夫人喜欢音乐,会弹奏箜篌。她听到别人弹琴唱歌,还会马上跳起舞来。“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是翩翩起舞乐声悠悠。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瓠巴 [hù bā]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琴师、乐音家,瓠巴弹琴,能使鸟儿跳舞,鱼儿飞跃。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吴质:即吴刚。《 酉you阳杂俎》yǒu yáng zá zǔ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create_time]2022-12-31 17:10:35[/create_time]2022-10-15 14:50:06[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百度网友cd22afa[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05af657.1Q3C6EoTEN2sc2E86Av_lg.jpg?time=8695&tieba_portrait_time=8695[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094[view_count]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李凭箜篌引(节选)》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create_time]2022-03-08 00:33:20[/create_time]2022-03-11 23:02:1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闲云洋洋[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2358825330,4281389116&fm=3012&app=3012&autime=1689586128&size=b200,200[avatar]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80[view_count]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如下所示:原文: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翻译: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create_time]2022-11-03 20:57:42[/create_time]2022-11-12 17:35:27[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2[alue_good]嗯嗯生活解答[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f1fbbda.n6fZi1cOe58DSbCeTH55gg.jpg?time=661&tieba_portrait_time=661[avatar]TA获得超过136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551[view_count]

李凭箜篌引中有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用比喻、引用、拟人手法表现音乐的魅力。1、比喻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2、引用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3、拟人“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2、赏析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create_time]2022-10-23 00:44:39[/create_time]2022-10-03 20:17:2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CashGold808[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639ebd450be8281121c107feefb699e9.jpeg[avatar]Hip-Hop Saved My Life[slogan]Hip-Hop Saved My Life[intro]1747[view_count]

李凭箜篌引内容概括

《李凭箜篌引》描绘了在深秋的夜晚,诗人听到了美妙的箜篌乐声,乐声清脆,好像昆仑山的美玉都击碎,凤凰在鸣叫,连地上的鱼龙和天上的神仙都会被乐声吸引。

《李凭箜篌引》的作者
《李凭箜篌引》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字长吉,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李贺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想象力丰富,不仅引用神话传说,诗中也常托古寓今,后人因此将李贺誉为“诗鬼”。

《李凭箜篌引》的原文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create_time]2022-03-06 08:25:59[/create_time]2022-01-23 06:52: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健身达人小俊[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2309760178,4199092931&fm=3012&app=3012&autime=1689372598&size=b200,200[avatar]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91[view_count]

《李凭箜篌引》是如何正面描写箜篌声的?

《李凭箜篌引》诗中,五、六两句是正面描写乐声。五、六两句即:“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句是以声喻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摹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正面描写的诗句,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摹声的修辞手法。“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就像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李凭箜篌引

[create_time]2023-01-03 21:33:38[/create_time]2023-01-17 17:16:0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sljlsm201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2cd66b2.CXaLr3gKA8jDpBYemLRT9g.jpg?time=4184&tieba_portrait_time=4184[avatar]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slogan]子曰:君子欲[intro]540[view_count]

李凭箜篌引的意思是什么?

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吴丝蜀桐制成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空山句:出自《响遏行云》(《列子·汤问》),原文为:薛谭学讴(ōu)(歌唱,~歌(歌颂,赞美))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交衢[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雄壮的歌声,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此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江娥”:一作“湘娥”,《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翻译:舜死于湘之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奔丧痛哭,挥泪沾竹,竹尽泪斑。后就用“湘妃斑竹、湘妃竹等”写忧愁悲伤的相思之情。自古以来就被诗人们广为使用李商隐的“泪“” 湘江竹上痕无限⑶,岘首碑前洒几多⑷。“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这里面的湘江竹痕,就是这个典故“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其春,既灭南越,上有嬖(嬖bì 宠幸)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1] 译文这年春天,既已灭掉南越,皇上有位宠爱的官员李延年献上一首优美的乐曲。皇上称善不止,命公卿商议说:“民间祠庙还有鼓舞乐曲,如今郊祭反而无乐,如何相称。”公卿说:“古时候祭祀天地都有乐,神祇才来享受祭祀。”还有人说:“太帝命素女奏五十弦瑟,由于太过悲哀,太帝禁而不能止,所以把她的瑟分为两半成二十五弦瑟。”于是以南越为边塞,开始用乐舞祷祭太一、后土,广召歌儿,并从这时期开始制作二十五弦瑟和空侯。 [2] 李延年汉武帝太初年间去世。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姐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代表作《佳人曲》。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年轻时因犯法而被处宫刑,然后到狗监任职。元鼎六年,李延年因“好音”被召见,武帝很赞赏,下交公卿讨论,说:“民间祭祀尚且有鼓舞音乐,现在郊祀却没有乐章,难道这样合适吗?”公卿们说:“古时祭祀天地都有乐章,这样才能以礼祭祀神灵。”又有人说:“泰帝使素女弹五十弦瑟,音调悲切,泰帝忍不住悲泣起来,所以破开她的瑟为二十五弦。”于是为讨伐南越的胜利而举行赛祭,祷告祭祀泰一、后土,开始用乐舞,又增招歌童,制作二十五弦的瑟及箜篌瑟是从此开始的。借此兴建祭天地祠庙、造设音乐之机,李延年总是秉承武帝之旨,谱曲并演唱这些诗,成为新变曲。按《史记 佞幸列传》、《史记 外戚世家》、《汉书 佞幸传》记载,李延年因妹妹受宠而得到显贵;只有《汉书 外戚传》一篇提到,因李延年所唱《佳人曲》,其妹因此得到宠幸。但可以明确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受封为夫人后,李延年爱幸一时,被封为乐府协律督尉,“佩两千石印授,而与上(上即指皇帝)卧起”。后其妹李夫人早卒,逐渐爱驰,因其弟李季奸乱后宫所连坐,李延年也被灭族。征和三年,李广利投降匈奴后,李家又一次被族诛,尽灭。一时荣宠李夫人由平阳长公主引荐给武帝。李延年的歌唱得很好,“每为新声变曲,围者莫不感动”,《汉书》记载,元封年间(前110年—前105年),李延年在武帝前演唱《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完后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说:“延年有女弟(女弟即妹妹),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其妹因此歌得幸,后来被武帝纳为夫人,李夫人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刘髆)。因其妹受宠,李延年由贱而贵,被封做协律都尉,负责乐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的俸禄。兄妹二人同时得幸,李氏尊贵一时。释义“ 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常用以称瑟。亦指悲哀的乐曲、音乐。唐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 李贺《上云乐》:“三千宫女列金屋,五十弦瑟海上闻。”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乐音平缓的歌喉;昆山:是产玉之地。昆仑山出产的软玉古称”昆山玉”;现今通用的”和田玉”一名大都指昆山玉。昆山之玉,汉语成语,意思是昆仑山的美玉,比喻杰出的人才。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亮;“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十二门: 长安四面各三门,都城十二门的制度是从汉朝开始的,我搜寻唐十二门,发现没什么意思,便不讲了。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皇帝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天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yù],老鱼跳波瘦蛟舞。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yǎn]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西晋时代,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有位神人出现在兖[yǎn]州地界,自称叫樊道基。又有位老太太,号称成夫人。成夫人喜欢音乐,会弹奏箜篌。她听到别人弹琴唱歌,还会马上跳起舞来。“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是翩翩起舞乐声悠悠。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瓠巴 [hù bā]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琴师、乐音家,瓠巴弹琴,能使鸟儿跳舞,鱼儿飞跃。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吴质:即吴刚。《 酉you阳杂俎》yǒu yáng zá zǔ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create_time]2023-01-31 13:17:52[/create_time]2023-02-15 07:28: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百度网友cd22afa[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05af657.1Q3C6EoTEN2sc2E86Av_lg.jpg?time=8695&tieba_portrait_time=8695[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9[view_count]

箜篌是我国古代的弹弦乐器还是弹拨乐器?

A 弹弦乐器 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於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是由于这些箜篌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在共鸣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


[create_time]2022-07-04 09:07:37[/create_time]2022-07-19 09:07:3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chenhang021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4b786e.iP5n34nDBAM8rfLV0tXM7Q.jpg?time=2876&tieba_portrait_time=2876[avatar]TA获得超过546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

古代乐器小箜篌的介绍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历史悠久的小箜篌,起源于古代猎弓,是古代乐弓向古代乐器发展的最初型式。自东汉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后,曾在历代宫廷中应用,隋唐用于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丽乐和天竺乐中。在敦煌北魏至唐宋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古代器乐演奏家们“竖抱于怀中”、用“双手齐奏”的角形箜篌,仍然保留有古代乐弓的痕迹,只是加粗了向上弯曲的共鸣槽。不仅拴弦方法简便,琴弦的数目也多为八弦。笔者认为:这就是角形箜篌中的.小箜篌。而唐代杜佑《通典》所载:“二十有二(一作三)弦”和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所载“张二十五弦”,显然是角形箜篌中的大箜篌。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般多为先简后繁,角形箜篌也必然是先小后大、张弦由少及多。小箜篌一直流传到明末,清代失传,但在史籍中仍有记载。《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小箜篌,女子所弹,铜弦、缚其柄于腰间。随弹随行,首垂流苏,状甚美观。……按弦乐器可行走弹奏者惟小箜篌一种而已。”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小箜篌立于地面或置于特制琴架上。共鸣箱抱于怀中,两手分别弹奏左、右两侧弦列,演奏技巧与雁柱箜篌相同。小箜篌已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既可弹奏悠缓的古典曲调,又可演奏现代快节奏的乐曲。创作和改编的小箜篌独奏曲有《唐宫夜曲》、《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思凡》、《宫女怨》和《宫宴乐》等,重奏曲有管子、箜篌二重奏《阳关三叠》、《曲江随想》和箜篌、笙、管子三重奏《凉州散》等。


[create_time]2022-06-04 13:00:58[/create_time]2022-06-13 18:31:1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刚阳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a3002d3.quHGwluozlicJTypiQAQgw.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831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view_count]

上一篇:空中大灌篮片头曲

下一篇:马苏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