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研究生身亡

时间:2024-07-21 18:21:54编辑:奇事君

大连理工博士生留遗书自杀被阻止,遗书中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据网友爆料,4月21日,大连理工大学一博士研究生留遗书自杀,遗书中提到,因为害怕两周内不完成实验课题,第一次开始有了自杀念头,之后又因为被误会实验操作不规范,与实验组产生矛盾,而想要吞安眠药自杀。遗书中还提到对父母感到抱歉,自己智商低,办事不明白,喜欢闹情绪,估计到社会上会死得更惨,所以感觉只能选择自杀,不想拖累父母。遗书中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关注呢? 首先,从遗书内容上看,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博士研究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害怕两周完成不了实验的内容就开始有了自杀的念头,或许在我们平常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不就是完成不了课题作业吗?至于那么想不开吗?但是对于一个寒窗苦读十年,好不容易才考上的博士研究生,如果完不成实验课题就有可能会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这对一个努力了那么久的学生来说真的是一座压力大山。 其次,从遗书内容上看,该博士研究生内心十分孤独和脆弱,人际关系并不是很好。遗书中提到导致其最终产生自杀的念头是因为被误会实验操作不规范,与实验组产生矛盾。被所有同窗好友误解,孤立无援,心理压抑而没有有可以倾诉对象,这种孤独感估计是让他不留恋想自杀的主要原因。再有,我们可以从遗书的内容上看到该博士研究生十分的自卑,甚至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遗书中提到自己智商低、办事不明白,喜欢闹情绪,觉得自己这样的人到社会上会死得更惨,所以只能选择自杀。一个博士研究生,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优秀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让其那么不自信呢?一个人的不自信往往都是身边的人经常对其进行长期的否定造成的,有可能来自老师,同学,也有可能来自家庭。 最后,该博士生对父母内心充满了自责。培养一个博士研究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从不想拖累父母中可以看出父母花了很大的心血支持他的学业,他也很想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人回报父母的恩情,奈何事与愿违,所以只能选择抱歉。可以看出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内心是十分挣扎和痛苦的。不过最终结局是好的,校方及时联系到该学生并阻止了其自杀的行为,否则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我们每个人不管处于哪个阶段都会有压力存在的,压力能够使我们进步,但是压力也能使我们失去失望,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尽力做到自己最好的一面,如果仍然达不到要求,那就请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优秀,千万别把自己逼上绝路。

[create_time]2021-04-26 15:09:43[/create_time]2021-05-10 12:26:53[finished_time]18[reply_count]0[alue_good]职场Excel幽竹丝梦[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079b99e7cf09be1526eb1def74c7c5f6.jpeg[avatar]法务[slogan]爱生活,爱学习,爱分享~[intro]3430[view_count]

【关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事件”的思考】

【关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事件”的思考】


一、孩子,一路走好!

10月13日,距离国庆收假后的第五天,大连理工化学工程专业的一名25岁研究生,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曝光后,网络声音不绝入耳的扑面而来,充斥着屏幕。


这一生,在25岁戛然而止,如一朵花,才向着阳光还未绽放,就在暴风雨中被吞噬殆尽。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点东西,也只能窥见一二。与这悲剧形成鲜明对比的,只剩那字里行间的谦卑与温柔。无法想象,他在当时是怀着何种的绝望写下这几页内容,文字在此刻是不是也成了最无力匮乏的表达方式。更无法想象,一个人会有多么无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只用这短短几页字走完了自己这一生的路。就连身边的朋友也没想到,他会自杀。没有导师的“霸凌”,自己也不是不学无术,看起来好像只是运气“差”了一点。


当事情上了热搜之后,有一些“不悦耳”的声音不断溢出屏幕:


“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父母怎么办呢?”


“该学生写下遗书透露了自己论文、实验、毕业等困境.......这才哪到哪啊,挫折教育心理健康应该重视起来。”


谁不懂得“生命只有一次,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还是简简单单轻飘飘的一句抗挫力太弱,心理健康有问题。一时间“脆弱论”“矫情论”充斥了整个屏幕,陌生人不再“友好”,网络也不再“安静”。大雨中,百鬼夜行,有的人混在其中,比鬼还高兴。我们沸腾,站在一切的道德制高点里指责,在别人的悲剧里滚了个满怀。即便他的生命消逝,陨落,都换不来他人如自己一般的同情与温柔。


就像遗书中最后所写:“让我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吧,野猫也行,毕竟猫的年龄十来年,我活了二十五年,也没比猫久多少”


谁能够想到六年前的他还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无限遐想与憧憬。


冬天的雪大么


南方的娃没怎么看过雪,求教一下前辈们


新生报道是哪一号啊?


他曾经也是会为了期待一场冬天的雪对远离自己家乡的北方充满好奇期盼。


也像无数个考上大学的少年们一样,在整个夏天心跳不止的看遍自己即将要去到的大学所在的贴吧,论坛。


唯一不变的不论是六年前的他还是如今的他,言语间都有着自己独有的幽默温暖。


剧变的是曾经是“新生”,如今却是“尽头”。这一去,再也回不了头,或许,他也不曾愿意回头。这个世界并没有用宽容温柔待他。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同样,未经他人苦,莫笑他人弱。没有人能真正清楚他生前所经历的眼泪,苦痛与崩溃。


刀子已然没入了身体,他们无法拔出来,更无法插在别人身上。感受不到疼,也理解不了他们想要离开的心。没有人是真的不想活下去,但凡有丁点希望谁也不会想要杀死自己。可原因就在于,你没法想象一个人能有多么的绝望。


有轻生念头的人,最常听到的安慰,“世界是美好的,会有人爱你的”。可如果这个人想的是“这个世界很美好,可是我不配”,要怎么办?生活在一片黑暗中的人,常被建议“去看看风景,吃些好吃的,会开心的”。可如果这个人就是在这些趣事里,找不到应有的趣味,又怎么办?人生本就是一个难题没错,但衡量的标准对每个人而言,并不相同。


对于已经离开的人,活着的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最真实的自己生存,这本是一件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


而一直以来不可言说的自杀,其实换个角度看,也是让人明白:“可以在我愿意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这令生命变得可以承受,而不是毁掉它。”


没有人自杀是为了想要死去,他想要的只是痛苦停止。大家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该放大自杀个案,或者把它作“娱乐化”处理。维特效应每每出现,毫无疑问,都将是整个社会和无数家庭的悲剧。


今天,当我们看着别人走向死亡的时候,与其脱口而出为什么,然后揣测评判他们的过往——不如默默哀悼,像尊重他们曾经活着那样,尊重他们的离开。


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但至少我们可以尝试怜悯他人,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在别人的悲剧里再次添悲。


二、自杀是一项情势严峻的公共卫生议题。

对于现代社会的不少人而言,生活节奏加快、负担加重,死亡好像越来越不能称之为人生中“一件最可怕的事”。


“你做事太慢了,还想不想干了?”;一个工作多年的工薪族,每天都活在唯唯诺诺之中;不属于自己职位的工作,因为能者多劳,所以得做;新人没经验需要人带,因为资历略深,所以得管;出了问题莫名被甩锅,因为种种“理由”,所以得扛。继续这样去工作,找不到生而为人的实在感。可如果选择放弃,意味着背负失业压力,没有了社会尊严。被上司、被同事、被职场、被身边的所有扼住咽喉,卡在人生的瓶颈,动弹不得。既没有力量去改变,又没有时间去化解。在事业受挫的人心中,是不是杀死自己,就可以让一切从头来过?


“做了母亲不都是这样?我不是有帮你做家务吗?”;一个初为人母的女性,没日没夜履行着所谓的“职责”;家庭琐事一概不管的丈夫,时不时会对自己进行言语暴力;不分场合哭闹的孩子,总等待着有人耐住性子去哄;看似和蔼可亲的公婆,看吧,马上又要来颐气指使教育自己了;作为母亲,作为妻子,作为儿媳,好像都低了人一等;全心全意的扮演好他们想要的角色,然后呢?独独就是不能做回自己。在被家庭折磨的人心中,是不是杀死自己,就可以迎来一种解脱?


“明明还那么年轻,就得了那种病,真可怜。”;一个厉害的体操选手,因罹患不治之症,余生只能靠轮椅度过;当命运摧毁了明媚的未来,当失去就是人生,当整个世界变得满目苍夷;陌生人的俯视与同情下,是无止尽的崩溃、愤怒、哀恸;宣泄过后,颓然望向镜中,仍是那张与健康毫无干系的,苍白的脸。在身患绝症的人心中,是不是杀死自己,就可以重新点燃希望?


像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那般,我们同样也知晓着: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然而世间许多事是可以了然于心,只一点,仅限关于你的自身。很少有人会站在自杀者的角度,去理解并心疼他们或晦暗或苦涩的情绪。哲学家尼采词条说过,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横尸遍野的战场。


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应该都曾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会有人爱我的,我能实现各种期望中的可能……然而长大后,一路奋战下来,等待我们的只有种种失望和不为人知的自我救赎。成人世界布满抑郁和焦虑,这个事实的确有够消极。可尽管消极,我们依旧不得不把它说出来。因为这就是许多人想要发泄的真情实感,这些东西不能也不该用糖衣去粉饰。


明明是得了抑郁症而处于痛苦中的人,却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向身边人道歉;明明是受到性侵,被伤害侵蚀的女孩,却一次次责备着自己,“都怪我太软弱”。


数据显示,自杀是一项情势严峻的公共卫生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有逾80万人自杀身亡,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亡;自杀在15~29岁年龄组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二。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危险行为。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调查显示,有精神障碍、夫妻矛盾、经济困难者是最容易自杀的三大人群。


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中国青年报援引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称,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据报道,在中国青少年和女性人群是自杀的主要群体。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造成了他们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预防青少年自杀决不是青少年的个人行为,除了要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外,学校和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自杀做到“共同参与”至关重要。


现代妇女身兼多职,给她们带来不同压力,而可能导致抑郁症。我国妇女整体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又容易受情绪影响。妇女除了要在工作中接受和男士一样的社会竞争压力之外,还要做好家庭主妇,她们过得特别累,有许多妇女还常常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此外,妇女还受到来自子女方面的压力,一旦子女学习、生活遇到问题,做母亲的就很容易自责,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减少女性自杀事件的发生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妇女应当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及时寻求社会的支持,比如感到比较压抑的时候,应当多寻求亲友、家人的支持与帮助。②应当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社会介入多的活动,不能太孤僻,把自己束缚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良好的自信心、足够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稳定而幸福的婚姻。


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另外,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电话咨询,或进行专业干预,也是防范措施之一。


三、自杀原因及分型

1.失调型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失去学习能力、失去自理能力、亲人死亡、失恋或悲伤等,令人彷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


2.宿命型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


3.自我型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


4.利他型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汨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的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


5.传染型


维特效应即为“自杀模仿现象”。当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他就会很容易去认同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


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不少研究都介绍过因影视、广播等媒体详尽报道一些自杀事件,而使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者增加的事实。日本曾出现一位走红女演星跳楼自杀事件,此后的几个月中,连续不断出现采用类似方式而自杀的事件,其中女学生居多;筑波大学发生过一男性教师从理工大楼7层跳楼自杀,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后以同样的方式自杀3人。


自杀的模仿性现象及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最容易引发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征: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对自杀而引致的身体伤残很少提及;忽略了自杀者生前长期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将引发自杀的原因简单化;自杀者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使人误认为自杀会带来好处等。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大众传播媒介注意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该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以便尽量减少那些有自杀意念的人认为自杀是一种正确处理困难的方法,自杀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


6.其他类型


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情绪型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四、自杀情绪及其缓解

1.自杀情绪的形成


自杀行为的形成相当复杂,涉及生物、心理、文化及环境因素,根据精神医学研究报告,自杀的人70%有忧郁症,精神疾病者自杀机率更高达20%。


在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会的脱序现象---暴力、犯罪、毒品、离婚、失业等,以及个别情况因素中的家庭问题、婚变、失落、迁移、失业、身体疾病、其它自杀事件的影响与暗示等,都是影响自杀的成因。研究显示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自杀之充分条件,只有当它们和其它重要因素合并发生时才发生。


自杀情绪,即感到想要自杀的心情,是指原本就异常低落、痛苦、迷茫的情绪变得深刻而强烈,以至于结束自身生命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每个人体验到的自杀情绪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是感到难以再承受无边的痛苦,另一些人可能未必是希望去死,而是感到不想再这样活下去了。随着自杀情绪的起伏,人可能会一时间产生强烈的自杀意图,一时间又畏惧死亡,在进退皆苦的心境中反复挣扎。以下是一些处于自杀情绪中的人常见的感受、念头和体验:


感到活着没有意义;感到无法承受的、仿佛没有尽头的痛苦;感到自己对他人来说不被需要、没用、没有价值;感到深刻的孤独和被抛弃感,感到自己与周遭世界是隔离的;感到无助和迷茫,似乎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其他选择;感到如果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其他人都会过得更好;憎恨自己,怪责自己;身体感到麻木,感到自己被抽离。


2.如何识别周围人的自杀情绪?


当一个人产生自杀情绪,ta可能不会直接向周围人如实倾诉自己的感受。但有一些人们可以观察到的表现和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警信号”:


表现得极度沮丧、抑郁和绝望;表现得特别愤怒,大发脾气,找人寻仇;做出一些疯狂的、冒险的行为,甚至是自毁的行为,且不计后果;蓬头垢面,不再重视自己的外表;滥用酒精或药物;焦虑、易激惹,总是无法入睡、早醒,或是一直嗜睡;情绪突然变化,特别是长期忧郁的人突然表现得很愉悦(因为可能是做好了自杀的决定);减少或不再参与社交活动,不再与朋友、家人联系;谈论有关自杀的事,即使是以开玩笑的口吻;把身边财物赠与他人,与他人告别,写下遗嘱;购买安眠药、农药、绳索等可能用于自杀的工具。


如果你看到周围人有这些言语或行为表现,请特别留意:他们可能正在自杀情绪中挣扎,需要你的关心和帮助。


3.调适


当有人谈及自杀念头时,你要认真考虑相信他的话,因为他可能有了麻烦,他正发出求援讯号,他也可能正打算把这想法付诸于行动,所以你不要忌讳,一定要做些什么。


(1)发现身边人有自杀情绪,如何提供帮助?


1)主动联络对方,询问对方的自杀意图。


在对方提到与自杀有关的内容时,直接询问对方是否真的在考虑自杀。问话方式必须是直接的,以免被误解成其它意思。多数情况下,真的在考虑自杀的人会想要谈论这件事。


2)用心倾听。


如果对方承认了自己想要自杀,那么你可以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要允许对方充分地表达自己。可以通过发问来帮助对方倾诉,但不要过多表示好奇,也不要岔开话题或是讲自己的遭遇。倾听时务必专注、耐心,不要一心两用。你的倾听将会使得对方的情绪得到缓解。


3)鼓励对方求助。


不要答应为对方保守秘密;你不应当是唯一一个支持和帮助ta的人。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对方向外求助;同时,你也需要联络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的其他人来一起说服对方寻求帮助。如果对方执意拒绝来自周围人的帮助,也要确保有恰当的人知道ta目前的状况(即使透露这件事违背了ta本人的意愿)。不要独自应对自杀危机。


最终,比起杀死自己,人需要更多的勇气活下去。生活从来都不吝于向我们展示它艰难困苦的一面。而当个体在苦难的磨折之下难以为继时,唯有人与人之间深厚的联结,可以牵绊住彼此的生命,让渺小的你我不至于孤立无援。在死亡与危机面前,我们不应当是彼此的陌路客。


(2)自己产生自杀情绪怎么办?


1)主动寻求帮助。


自杀情绪会控制人们的思考能力。你可能感到求助是困难的,觉得没有人会听你说、没有人会理解你。请记住,这些都不是事实。如果他人不清楚你需要帮助,那么他们伸出的援手也会失去方向。无论发生什么,无论你感到多么绝望,一定要寻求帮助。


我们无法预估哪些资源在我们需要帮助的那一刻是可用的;在危机情况下拨打电话无效,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求助依然是必要的。如果你看到这里,如果你有自杀的情绪和念头,请坚持向不同的人和机构求助。


2)与信任的人一起做出安全计划。


要知道,你不必一个人承受所有的痛苦。在意识到自己有自杀情绪的开始,你可以向你信任的朋友或是亲人诉说你的感受。如果你感到难以对身边的人开口,或是怕他们担心,也可以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让这段信任关系中的另一方成为你的“知情监护人”,和ta一起制定一份安全计划。这份计划需要包括,如果你感到自杀情绪特别强烈时,你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联系到ta;你和ta会做出哪些步骤,来逐步帮助你解除危机。把这份计划写下来,放到自己平时看得到的地方。


3)在自杀情绪强烈的危机时刻,如果没有妥善的安全计划,请报警,或拨打急救电话。


五、对自杀的认识误区

1.那些说自己要自杀的人,只是在博关注,并不是真的想死。


这是非常严重的谬误。那些有自杀的想法的人,往往会通过某种途径和周围人表达自己的自杀情绪和念头。出于害怕被评价或嘲笑,这些表达可能显得特别模糊。例如,有些人会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想要去死,或是试探性地和周围人提到关于自杀的假设。这些言语都不是为了博关注,而是自杀倾向的体现。


2.谈论自杀是危险的,询问他人是否想要自杀,会变相鼓励ta实施自杀行为。


询问他人是否想自杀,并不会让原本没打算自杀的人想要去死,更不会强化ta的自杀念头。恰恰相反,谈论自杀能够鼓励原本有自杀念头的人去和身边的人倾诉、去向外求助。严肃对待他人关于自杀的言论,询问ta是否真的想要自杀,也是在表达对ta的关心和在乎。而对于有自杀念头的人来说,有个人愿意接纳自己的想法、倾听自己的苦难,可能会给他们多一点想要活下来的希望。


3.只有患精神疾病的人才会自杀,自杀都是因为抑郁症。


想要自杀的人的确处于绝望情绪之中,但未必患有精神疾病。美国疾控预防中心数据显示,54%因自杀去世的人,生前未患有任何已知的精神疾病。


另一方面,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未必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倾向的确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但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会想要自杀。


4.想要自杀的人都是决意去死的。


恰恰相反,绝大部分想要自杀的人都会在生死之间挣扎、犹豫。如果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眼下面临的绝境是有可能得到解决的,他们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生命。


有些人会在冲动下自杀,例如喝过量农药,然后在几天后死去,但他们可能在这几天里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想要活下去的。在美国,对于跳金门大桥自杀未遂的幸存者的访谈也发现,多数人在半空中时会为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


5.自杀都是懦夫的行为,是自私的表现。


这是一种对于自杀者的污名。人们想到要自杀,并非是蓄意逃避责任、不够坚强,或是自私地把悲伤留给活着的人,而是因为他们无力承载内心的痛苦。自杀者往往沉浸在强烈的无助和绝望情绪之中,这种情绪超过了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他们也想不到其他方法来缓解这些情绪,是以产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


6.自杀都是突然发生、毫无预兆的。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迷思,是因为作为旁观者,只能看到自杀者实施自杀行为的那个瞬间。当然,的确有一些自杀个案是毫无征兆的(特别是在青少年人群中,冲动自杀的比例会稍高一些)。但大多数自杀者在实施自杀行为前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处于自杀情绪中,也可能向周围人释放一些求助信号。了解并重视这些信号,我们就有机会阻止悲剧的发生。


六、共情就是救赎

生命诸多不美好的背后,仍有无尽的可能。当你依旧保持着对工作对家庭对人生的自尊心,当你很努力,很直接的在坚持。虽然很累,但这些迟早会被注意到。当你沉溺于水底依旧能看到一丝光亮,当你挣扎后探出水面深吸了第一口气。生命,也终会让你感受到它的美妙。每个人都会面临难捱的低谷,而他们却没能被提醒——想要看见浓烈的希望,就必须先穿过窒息的黑暗,人生亦是如此。


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不刺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有多痛。我们从来都习惯站在“上帝视角”去一次又一次的评判一件事,审判一个人。可最悲剧的却是我们仿佛丢失了自己生而为人那份该与生俱来的悲悯与宽容。毕竟,众生皆苦,只是这一粒沙还没有落在我们自己头上,一粒沙不足以淹没一个人,可一粒粒沙就是一片毫无希望令人窒息的沙漠。有一些特定的痛苦就是痛苦,它不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改变,无法言说,无法和解,更无法愈合。


“共情”对于本就已经敏感脆弱的人来说,就是一份“救赎”。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坍塌”了,他要需要多少时间和勇敢去重新建立起支撑自己在这个世间重新走一遭的底气。我们无法评估苦难,无法感同身受苦难,但我们可以尝试用怜悯自己的感情去怜悯他人。这份怜悯就足以变成那“一丝丝”的甜,将他人拯救于绝望。


丁俊贵


2020年10月15日


[create_time]2022-07-28 08:07:48[/create_time]2022-08-09 22:17:1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名成教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3238f62.NOQJkYcDaE7MdpMjn6eKb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57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89[view_count]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实验室自缢,为何说夺去他生命的却不是那根“绳子”?

看者悲痛,闻者伤心,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在实验室里面永远闭上了双眼,而在离开世界之前,他还写下了一封遗书,在遗书当中并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自责,原本能够拥有一个很美好的人生,但大连理工大学这名研究生却选择了挥手告别这个世界,让人感到万分可惜。很多人也想不开这名25岁的研究生为何要在实验室里面选择自缢,从他留下的遗书中,我们可以看见他承受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比如担心自己延迟毕业,又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另外在做实验的时候,也是遇到了诸多的难题,这些事情都让他感到十分的无奈和无助。01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实验室自缢,夺去他生命的却不是那根“绳子”大连理工大学这名25岁的研三学子选择在空无一人的实验室里面自缢身亡,这着实让人感到很可惜,当然有的人表示该名研究生不值得可怜,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爱惜,以这样草率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家人的不负责。有人拍下了大连理工大学这名研究生自缢的那根绳子,但其实夺走他生命的并不是这根绳子,而是抑郁。从他所写下的遗书当中,除了抱怨导师授课质量差,不作为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自责的情绪充斥在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名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的倾向,因此抑郁才是夺去他生命的“无形凶手”。大连理工大学实际上是里面自缢身亡的事情,也警醒着各位学生和家长一定要关注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有问题,一定要及时进行疏导。02 如何避免抑郁,让自己开心起来?人的这一生当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每个人都需要承受一定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另外还有工作上的压力,而面对压力,我们要懂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懂得让自己放松下来,避免抑郁。1、要多和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如果发现自己的情绪失常很低落,开心不起来,而且也会时常感到焦急浮躁,心也静不下来,发现自己有抑郁的倾向,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多加强和家人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另外也要多交一些朋友,毕竟朋友多了自己就能够有倾诉的对象,平时有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就能够和朋友倾诉,而不用憋在心里面。2、要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人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懂得以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那么自己的一生就能够过得更好,更加精彩,不要一直抱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都应该要学会去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面对生活上的困难或者是学业上的难题,一定要想开一些,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这样才能够过好自己的一生。3、积极参加运动运动能够使人快乐,我们在运动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种多巴胺物质,而这种物质能够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因此如果感到情绪低落,在自己闷闷不乐的时候,就要多加强运动。互动话题:你是否会经常感觉到不开心呢?有哪些方法能够让自己马上开心起来呢?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中分享!

[create_time]2020-10-18 17:11:38[/create_time]2020-11-02 16:59:09[finished_time]10[reply_count]0[alue_good]教育小匠[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7409c1fc4920d2ae3d1472aa85bef570.jpeg[avatar]策划[slogan]趣谈校园见闻,评述教育现象,分享教育观点[intro]497[view_count]

如何看待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校内车祸身亡,肇事者为学校教师?

结合相关信息,我来谈谈我对此事件的几点看法:

结合相关信息,这名教师疑似涉嫌交通肇事。正常情况下,在学校校内区域行驶的车辆是严格限速的,时速一般都会控制在20码以下,就算超速,适当超一点也就是30码,这种时速下即使造成交通事故,也很难造成在人行道上正常行走的受害人当场死亡。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这名涉事教师涉嫌严重超速。再加上当日又是雨雪天气,道路状况糟糕。路面积雪结冰湿滑导致这名老师刹车不急,引发了这起严重的交通事故,造成了一名同学的不幸身亡。

如果这名老师能在行驶途中遵守制度,减速缓行,这起事故绝不会发生或者至少是绝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说明:

结合此事件的相关信息,这名教师的行为需要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处罚。

学校在这方面的监管上明显存在着问题,学校对于车辆在校内的违章违法驾驶行为,没有做到及时做到对司机的批评和处理,导致司机在校内肆意妄为的进行着交通违章行为。

另一方面,在道路结冰积雪的情况下,学校也没有对路面做到及时清理,也没有向车辆驾驶者做出足够的提醒和警示,造成了车辆刹车不急,引发交通事故。

总体来说,学校方面同样需要为此事件的发生承担一定责任。

我认为学校方面的声明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有避重就轻之嫌。造成这一重大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天气恶劣以及路面情况糟糕,而在于违法交通规则以及学校监管不力。这一事件的发生是人祸而不是天灾。

给肇事者找借口,回避自己工作上的失误,这并不是一个知名学府应该做出来的事情。



2020年12月30日,大连理工大学地面结冰,邹某驾驶车辆撞死该校一名研究生。地面结冰,这速度是开多快,才能把人撞死。邹某任职到2015年,从校长岗位退休,仍在大连理工大学电力电子研究所担任教职。因此有人说仕途影响,邹某早就功成身退,顶多是名誉受点影响。







反观受害人,是一名研究生,考研排名第一名,本来有大好的人生。如今却在学校里被邹某撞死,就算是撞死,顶多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学校在情况通报也说当日雨雪天气,道路积雪结冰。难道不应该设置警示标志么,或者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道路清理。学校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把一切都推给天气。老天只管刮风下雨,而你们学校呢,自家的地盘,难道不应该及时做好清理么。




事发地点还是转弯处,肇事司机对自己的车技太有信心,路面结冰,转弯,难道还不减速,直挺挺的撞上去。这就是学校因人而治的作风么,假设换成是外来人员,甚至是学生开车敢和这名邹某一样大胆么,肯定不会。







邹某为何在学校里开车不知减速,开车大胆。那就是因为一个学校,几套制度,因人而治。尤其是邹某,还当过校长,是制定制度的人。谁敢管,就算是看到他开车横冲直撞也没有人敢发声指出。




肇事者邹某这次不出事,下次也可能会出事。因为只要成为制度的制定者,或者是制度的建立者后,很难有人站出来约束他们。一个学校里,对留学生是一个制度,对学生是一个制度,对老师是一个制度,管理层自己有一套制度。邹某不出这事,就算是继续在校内不按规定速度行驶,学校警卫不会说他,还会对他点头敬礼;老师也不会说他,毕竟多一事也不如少一事;学生更不会说他,因为那人位高权重,学校里都是他栽培的班子。

在学校这么个集体里,只要全体失声,那么都会成为邹某的保护伞,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严惩肇事者。”

驾车者粗心大意,导致无辜的人失去生命,这样的车祸事故,无论是在马路上还是十字路口,总是时有发生,当然也有意外情况引起的交通事故,比如有行人闯红灯过马路的情形等。

但是,作为学校围墙之内,一般都有停车场或者专门的停车位,有的地方时是不允许随便开进去的,为的就是防止车祸的发生导致学生受到伤害,以至于发生车祸的事故,而且像这样的大学应该是有明文规定规则的。

但是,总有一些人视规则为儿戏,最终害人不浅!

近日网曝校内车祸事故的新闻,正是大连理工大年轻女学生无辜失去生命,无论家人如何悲痛与伤心,但女孩生命被定格已无法逆转,教训深刻而惨痛!

事发于2020年12月30日,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发生了一起车祸,校内一位女研究生惨死,在这次车祸而肇事司机就是这所学校的教师,而且不是普通教师,是博导。

据说事故中死去的女研究生,生于是1994年,事发前她刚考完试,却不幸的被撞身亡,无不令人惋惜!

据相关人士说,大连理工大学校内开车限速为5-20公里每小时,而该事故肇事者博导,发生车祸时的时速达70公里。加上下雪路滑,惯性更大,该车左转时,由于时速过快惯性过大,以致于无法控制,车子冲到马路牙上去了,直接撞到女研究生,边上的大树也被撞掉了一块树皮!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驾车小心谨慎,遵守交通规则,就是尊重和敬畏他人生命!

因为官方所谓的道路积雪结冰,博士生导师撞死了研究生学生,就在一刹那,两个家庭毁了,一个失去自己的孩子,一个失去大好前程。

曾经的大连工业大学校长邹某,现在是大连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导,却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校方在通报中,强调雨雪天气,有学生反映是超速驾驶,导致严重车祸发生。

受害者王某,大连理工材料系研二学生,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考研时成绩第一,选择本校连读。

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也是同学们的“小太阳,”谁遇到心事,都会和她诉说。

新年的夜里,虽然寒冷,同学们自发为她送行,地上摆满了鲜花,蜡烛围绕成心形的图案。

遭遇车祸前的2小时,天降大雪,她发布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条微博:是校园中的雪景,配文是:一下雪就开心。

却不曾想到,因为这场雪,把她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和父母,朋友,同学永远说再见了。

这起案件,也反映出校园交通安全问题,12月30日天降大雪,气温-13度,路况极差,不知道在校园究竟开了多快?才导致惨烈的交通事故。女孩的父母情绪相对克制,但要求严惩肇事者。

个人觉得这个肇事案有点蹊跷,按道理下过雪又是拐弯,速度一般都不会太快。何况是在校园内,又是14点,视线能见度应该也没有问题。即便撞上,如果速度慢,又是大白天,一般也至于致命吧。

再说我走路一般下雪天都离车远点,因为也在雪天开过车,有时候确实车子确实是不受控制的,还是离远点比较好。

可是这名女学生居然被撞身亡了,有点不可思议,如果是谋杀,那这位教授胆子以及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什么原因能迫使他做出这么冲动的决定呢?

如果就是单纯的意外肇事,那就太巧合了。这个世界太疯狂,颠覆三观的事儿层出不穷。拭目以待吧,看警察最后能给个什么调查结果。2020真是不平凡的一年啊。

本来就是一起交通事故,类似的事故每年不在少数。但因为牵扯到校园、老师、校长、女学生等新闻点,在各路自媒体的炒作下变成了一场对人不对事的舆论盛宴。由此可见,国外的陪审团制度就是个笑话。


[create_time]2022-06-20 00:38:55[/create_time]2022-06-30 00:48: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四季教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b2b48dd.rSsU-W71rAg5Mk6TWrJl-Q.jpg?time=4741&tieba_portrait_time=4741[avatar]TA获得超过467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2[view_count]

大连一研究生留千字遗书自杀,你是否会扼腕叹息?

前段时间, 大连理工研究生在实验室新闻震惊了很多人,大家都为这个年轻的生命感觉到惋惜,虽然,不知道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的事情,也不知道她有怎样的挣扎,才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还是挺心疼这个孩子的,他还有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就这样离开了人世,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真的是非常令人惋惜。一、为这个学生提前结束生命感到惋惜这个学生已经研究生三年级了,马上就可以毕业了,毕业以后,可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也可以把自己挣到的钱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她痛苦了,没有坚持到最后,没有享受到她以后可能会有的美好生活,另外,她已经是一名研究生了,肯定是父母的骄傲,现在,父母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确实挺让人惋惜的。二、为她没有享受更多的美好感到惋惜这个学生,马上要步入社会,以后会有自己的爱人,小家庭,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她却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可能经历了很痛苦的事情,也让自己的坚强过,最后依旧没有过了自己心里面的那一关,用一种很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痛苦,真的很替这个孩子惋惜,如果有谁能够早早地发现这个孩子内心的痛苦,开导她,给予她帮助,估计能够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三、希望其他人面对困难能够再坚强一下希望在以 后的日子里,不管是谁,面对生活的困难时,一定要自己多坚强一下,不能随便地就离开这个世界,你的离开会让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非常地痛苦。

[create_time]2020-10-22 15:33:27[/create_time]2020-11-06 11:45:31[finished_time]11[reply_count]0[alue_good]紫伊晨曦[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f2bbb2f6a1c90bbfb03c451ffbd328a7.jpeg[avatar]学生[slogan]专注于写娱乐和情感文章[intro]66[view_count]

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事件,遗书中称自己要变成一只猫,背后有什么隐情?

从小到大,他生活在无尽的学习压力下,渴望自由。渴望在路上看到野猫,自由。他的功课压力太大了。他认为,如果猫能自由地出售可爱的宠物,它们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2020年10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三年后,面临研究生毕业答辩。导师严格要求他们,不允许颁发专利来处理毕业答辩。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时间和意外的实验结果,这位研究生在互联网上发布了自杀笔记后,暂停了自己的学业。一个刻苦学习了25年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把所有的错误都留给了自己。他自杀了,因为压力太大而离开了。在他的遗书中,自杀学生描述了他所有的错误。然而,其中一些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问题。再加上家人的期望,他们成了压力。这个学生描述了他多次拒绝论文的经历。他尽最大努力满足导师的要求,私下里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最后,他从导师那里得到了几句敷衍的话:“好吧”,“去看看文献,看看别人做了什么”和“数据毫无意义”。在多次失败后,他变得不再自信,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能否顺利毕业。今年,他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但在这种沮丧情绪的影响下,他对自己的未来完全失去了希望。在他的遗书中,他还对导师的不负责任表示了不满。他按照导师的要求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导师对数据不满意。此外,在做实验时,实验设备经常出现问题,他需要修理设备。深夜做实验时,自杀笔记上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责情绪。从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位研究生自杀遗书来看,他死前承受了很大的学习压力,这种学习压力变成了一种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使他上气不接下气。最后,他想不起来了,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在他的遗书中,他说他想在来世成为一只猫。虽然他只能活10年以上,但他不知道活20年有多美好。是的,我一直在学习,参加考试和交答案。我原以为我能顺利毕业并进入社会,但我却屡屡受挫。我不批评任何人,也不责怪任何人。我只想对这群研究生说一句话:他们真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这位研究生的遗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孩子。他告诉自己所有的问题,并没有说学校或老师一点都不好。如果他猜对了,他就有一种顺从的性格。这类人往往对自己的处境关注不够,总是过于关注他人的期望。在多次失败后,他变得不再自信,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能否顺利毕业。今年,他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但在这种沮丧情绪的影响下,他对自己的未来完全失去了希望。

[create_time]2021-10-05 18:00:09[/create_time]2021-02-13 17:35:08[finished_time]7[reply_count]0[alue_good]曾經也袛是曾经0fR[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123b1e.qJ2xB1Y6b_eM9KHId2HA4g.jpg?time=9000&tieba_portrait_time=9000[avatar]TA获得超过10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06[view_count]

上一篇:范范黑人婚纱照

下一篇:大连跳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