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时间:2024-07-19 05:09:04编辑:奇事君

《哈佛大学幸福课1》

1. 幸福值百分之五十来自于基因,百分之十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百分之四十来自我们为之付出的行动。

2.变化有两种:渐变和剧变

渐变通过冥想,冥想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改变我们的大脑,8周的冥想还能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剧变--经历创伤后可能会有PTSD,但是其对应的积极面也会给我们带来剧变

3.允许自己全然为人,感受自己的各种情感,无论好坏,当我们限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中的一种时,另外一种也会随之下降体验感。

4.高峰体验时刻——体会到极大的快乐的时刻,如何提高其发生的频率呢,那就是做我们喜欢而赞同的事情的时候,而时间焦虑与压力是高峰体验时刻的杀手。

如何再体验高峰时刻——在脑中快乐重现,情绪的感受有时候分不清现实与想象

5. 大部分人经历很大的快乐后,幸福值又回到原来,但是有一部分人在经历高峰体验后,虽然幸福值有所下降,但是总体上相较之前上升了。

后者是因为,他们在经历某件事情得到幸福后,立刻就根据此次经历开始行为上的改变

6.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态度,两者一个是内在表达,一个是外在表达,身体喜欢一致

表情回馈假说,肢体回馈假说表明:你的表情和行动会影响你的情绪,你是微笑做事,还是皱眉,你是自信谈吐还是唯唯诺诺,你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得到什么样的气场与情绪反馈。

7.假装久了也会成真,但要我们用积极的情绪面对一切,又要我们接受所有情绪允许全然为人,不矛盾吗?

并不,我们要接受不好的事实,随之做出积极的情绪回应,让行为回馈我们的情绪(比如失恋后去派对上狂欢)

8. 当你听到一些建议或者课程,看完一些书,却没有对你生活产生持续的影响,这是因为行动不足——习惯没有跟上态度

即行为上的变化没有跟上思想上的变化,行动很重要,多数人却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去行动。

我们期望通过自律实现更幸福更成功,而实际上,多数人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无法改变。

如何依靠仅有的自制力变得更幸福更成功?那就是将注意力从依赖自制力上挪开,转移到习惯上。

将一件事情变成习惯,即使之前做这件事需要再多的自制力,成为习惯之后做起来就十分熟练,再不需要消耗自制力了。

而仅仅需要自制力的,是养成习惯的过程。二三十天,养成习惯,但不要在同一段时间养成多于两个的习惯,因为每一天养成习惯的过程都消耗自制力,而我们的自制力是有限的。

习惯把我们花在挣扎上的时间转移到行动上

9. 认知的诠释:与其将某件事当做是一种威胁与恐惧,不如将这件事当做一种挑战与机遇。

10. 重塑认知:比如这件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做了我可以得到什么

11.日记一种很好的干预方式。写日记可以降低焦虑水平。

写下你经历过最痛苦的事情,表达当时的感受与现在的感受,连续一段时间,在初始会更焦虑,但是最终人的焦虑水平会降低到比之前更低。

男人比女人做这件事更有效,女人向朋友倾诉相对多一点。

写下快乐的事情,回想当时情境与自己的感受,尽可能详细,也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上让人有所提升。

原因是当我们压抑某种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而表达可以安抚情绪

此外,写下痛苦的经历并分析原因等等,连续写几天对心理健康的提升更有效果。

12.健康的起源条件:人能够理解环境,人有充足的内外部资源去应对外部刺激,对于有挑战性的环境,此人相信这是有意义的。

13.一个人的改变需要ABC三方面,分别是affect,behavior,cognition。假使一个人自卑,那么他的对自己的认知cognition是消极的,这会进一步影响他的情感affect,他容易感到无力与失落,感受不到积极的情绪从而不愿意做任何事情,这样下去就很容易碌碌无为。

自信同理,给自己更高的评价,自己获取到更积极的情绪与力量,从而做更多的事情,得到好的结果,返回来加深认知。

要想改变,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干预:

affect情绪干预:吃药影响,通过冥想,运动,音乐逐渐改善(降低焦虑水平)

behavior行为干预:直接将自己暴露在有恐慌感的场景中,多次

cognition认知干预:用3M心理陷阱问自己:我有没有放大某件事的影响程度,有没有缩小某件事的作用,有些场景是不是只是我的想象

14.一些神经性情绪难以彻底消除,比如焦虑,恐惧等,但是我们要尽力去减少它们出现的概率,我们应该去享受改变的过程。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ABC的逐渐尝试才会让我们一天比一天幸福,而不是通过个别事件让幸福值在达到峰值上又降落。


[create_time]2022-07-19 18:51:10[/create_time]2022-08-01 11:12:0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抛下思念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01e7b31.B8-z7foXAMa6D2EFeonlZg.jpg?time=4580&tieba_portrait_time=4580[avatar]TA获得超过913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view_count]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严重焦虑和情绪紊乱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这名学生说。她时常不明原由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她看过几个心理医生,试过6种药物,休学两个月,来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这样描述自己。

  有个名叫玛丽亚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就在自杀前一晚,玛丽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调子好像还很欢快。”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2月11日,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大学被任命为第28任校长后发表讲话。哈佛大学任命历史学家福斯特为第28任校长。福斯特也成为哈佛自1636年建校以来首位女校长。

  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

  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我到总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本-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本-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本-沙哈尔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上这门课,真是一种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学生学习。”一位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发给我们的邮件中写道。她还说:事实上,这门课并不会帮我拿攻读学位的学分。但比起其它课程,我更喜欢做这门课的作业。

  在哈佛的校报上,也留下学生们的反馈意见:

  “他教心理学,同其他心理学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他试图让你把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从记'感恩簿'中收获,在那里,我每天写下我充满感激的事情。”“上这门课之前,听到'冥想'这个词,我会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我惊奇地发现,它真的让我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放松了。”“我认识的每个上过这门课的人都说,这是他们在哈佛上过的的课。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说,它改变了她的生命,给了她一种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对幸福的理解,也改变了。”

  甚至助教们也说,自打跟本-沙哈尔教授“幸福课”以来,一年中,身体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饮食、睡眠、人际关系,还有人生的方向感。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另一位助教称,这门课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长萨默斯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课”的代价。即将去职的萨默斯闷闷不乐,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尔,讨要如何让校长快乐起来的秘笈,本-沙哈尔慷慨支招。

  首先,他现在可能很烦乱、失落、难过,这些都属正常,因为他也是人。去大胆地经历他现在正经历着的任何事,并且自然地接受下来。

  第二,建议萨默斯本人,阅读一下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波特的书,书中说:人类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绪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并没有像他最初看起来的那么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大学的校长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细反省一下作为哈佛校长的经历,回忆自己任期内的巅峰时刻,并用他所学到的东西,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办法仍不奏效的话,本-沙哈尔支了最后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留下一个座位,校长先生可以旁听这门课并做相应的论文。


[create_time]2023-01-26 03:15:26[/create_time]2023-02-08 23:44:4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学习打卡君[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7e06801.R-Q7AHGTlwMStQlH28XR7g.jpg?time=7168&tieba_portrait_time=7168[avatar]TA获得超过24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view_count]

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不足在于()。

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不足在于()。

A.完全摆脱人的内部的某种心性

B.没有摆脱人的内部的某种心性

C.是某种基于社会文化脉络的状态

D.不是某种基于社会文化脉络的状态

正确答案:BC


[create_time]2022-12-25 02:59:04[/create_time]2023-01-04 23:10:2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提问的刘同学[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d68bcb7.tp0Edm8N227SPI_mgAxHxw.jpg?time=7532&tieba_portrait_time=7532[avatar]TA获得超过16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5[view_count]

哈佛大学《幸福课》2

第二课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1 方法适合的重要性:

要不断尝试,多加练习,鉴别哪些方法适合自己

2 关于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现象: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差异悬殊(消极远大于积极21:1)

“心理学这一学科,对于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对于积极方面的研究成功,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短处,他的缺点,他的过失,但很少谈到他的潜能,他的长处,他的实际愿望或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学自愿固步自封,让自己仅限于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马斯洛(1954年)

作者的主张:

要有更多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让天平偏移

3 我们需要集中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理由:

(1)集中研究有效的东西(快乐、人际关系、幸福的原因)至关重要,因为有效的或集中研究的会成为现实,如果我们集中研究起作用的,它就会在世界中起更大的作用,在我们身上以及人际关系上起更大作用

(2)快乐并非只是对痛苦的否定,摆脱我正在经历的抑郁或者焦虑,并不意味着我同时就变得快乐了,情况并非是这样,问题不会这样被解决

(3)预防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预防困苦(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最有效的方法,实际上是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

4 专注于有效方法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Martin Seligman(《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序言里)

关键问题:如何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

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提出问题的本身(即什么东西是有效的?)

5 提出正确问题的重要性:问题缔造现实

受危儿童案例

解决问题的转机: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他们不去问为什么这些人会失败,而是问是什么让某些人成功了?即使面对的是糟糕的环境?也许有很多人失败了,但并非所有人,有些人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

心理学家们此时便开始问,为什么他们如此成功?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家们开始识别这些人的各种因素,以及各方面并深入分析他们,他们开始研究这些成功的人,并识别出各种因素,然后通过研究想出介入方法

突然间结果出来了,真正的结果,现实的结果,打破了数十年零结果的局面,这仅仅是基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开始问积极的问题,开始专注于研究成功的孩子们

他们的特点是:(他们并非天资聪明,很多都是普通的孩子)

心理弹性强——这时出现了心理弹性(resillence)的概念:一种现象,特征是积极适应的模式,即使是面对非常不利或危险的环境

(1)乐观

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而是乐观地相信,事情会被圆满的解决

他们的乐观在于,认为“好吧,也许这次不会成功,它以后会成功的,我从刚发生的事学到了东西”

(2)他们对生活有信心,认为它有意义,这种信仰是做他们相信的事

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作者认为理想主义就是现实主义,因为我们的内心需要理想主义)

这些孩子有“意义感”,不管是个人成功方面的意义,以及他们行事方式的意义,或是服务社区的意义,还有事情的目标意义

从无助转变到有益的“条件”:信心,意义感,利社会行为,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的意义在于,它不但会帮助他人,还会帮助我们自己,我们便进入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上升式螺旋里,因为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我们在帮助自己时也是在帮助他人

(3)他们的眼光集中在自己的长处上,而不是缺点,他们不会忽视自己的缺点,但他们同时会问:

“我真正擅长的是什么?”

(本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你会认清自己的长处)

(4)他们为自己设立目标,他们面向未来,他们不但思考事情现在有多糟糕,同时也在思考,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目标(设立目标是心理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5)他们有一个榜样,他们会说,“我想像她那样,我想像他那样”,榜样可以是老师、可以是亲戚朋友,有时候它是一个历史人物或小说的人物,一个他们可以效仿的人,榜样给予他们力量,给他们方向感

(6)最后,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单干,他们有社会的支持,他们不会说“我够能干,可以自己做”,而是说,“我够能干,我可以请求帮助”,因为那确实需要某种能力,还有承认弱点的勇气,承认有某种需要的勇气

思考一下,你在生活中有这些东西吗?如果没有,你可以培养这一切

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社会支持,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合的人,那些你向他们请求帮助,便会给予回应的人

想想一个问题的力量,想想一个问题带来的结果,数十年间,很多可以得到帮助的人没有得到,因为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只有在专注于积极的问题被提出来之后,心理学家们突然能够看到,数十年来一直都在眼前的东西,它就在那里,显而易见,等待着被发现,但是他们完全忽略了,他们聪明,动机良好,资金充足,但是仍然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

问题缔造现实,它们制造可能性,一个问题引起一场探索,他们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其中很大部分都是通过Antonovsky的努力,就是让我们从致病模型转到有益健康模型——健康本源学,健康的基础、起源

研究疾病很重要,不管是精神疾病还是身体疾病,但是研究健康的人也同样重要,看看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健康

那些熟悉科学史的人都知道,重要的进步伴随着新问题的形成而来,问题才是突破点,答案来之不易,但重要的是新问题

有益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新颖的问题,他推动新范式的形成,以帮助我们了解健康和疾病,它对研究人员和医生有着重要意义,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也是如此

正是那个问题缔造了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社会学

问题导致改变,问题缔造现实

数图形练习

我问了你一个问题,那个问题让你注意现实的某一部分,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我们总是专注于一切事情,每种噪音都会让我们分心,所有物体运动都会让我们分心,我们能集中注意力是件好事,但是我们也要记得,这种集中精神的能力带来的后果,却并不总是好事或者有益的(因为有时候它会让我忽视一些重要的事)

我的问题给你们大多数人制造了一种特定的现实

夫妻间问的最多问题是什么?

怎么回事?有什么问题?我们怎样去改善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如果这是我们所问的唯一一些问题,那么我们看到的也只有这件事,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我们的不足,出了差错的事情,需要去改变的事情,我伴侣的缺点,我们关系的缺点,如果我们只是问“什么出了差错”,“怎么回事?我要改善什么?”那么在这对夫妇看来(而不是客观上),他们的关系里没有好的事物,就像在你们看来,巴士上没有小孩,虽然他们就在你们面前,盯着你

大多数人最经常问自己的是什么问题?

我的弱点是什么?我要改善什么?通常排除了我的长处是什么?我擅长于什么?

如果我们问自己的唯一问题是我的缺点、我的不足是什么?那么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我们看来,好的东西,我们的长处,热情,美德,我们身上的美好事物并不存在

一个主要关注缺点的人,看不到也不欣赏自己的长处、热情和美德的人,一个这样的人会有很高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很多的快乐吗?

我们还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婚姻会失败?我们还奇怪为什么抑郁、焦虑,以及自尊心低落的情况增加了这么多?

动机是好的,我们问“我们如何改善,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但如果我们不同时也问积极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那部分现实并不存在,就像数十年来对那些心理学家一样,他们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存在,尽管它就在那里,在他们的眼前,在那些成功孩子的身上,在他们的心理弹性

问题缔造现实,我们所问的问题通常决定了我们追求的东西,我们会走的道路,我们会过的生活,不管是从个人方面来说,从人际关系方面来说,从组织方面来说都是这样

6 “欣赏”起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机构里、人际关系里或个人方面——关注点的重要性

欣赏好的事物非常重要,看看"Appreciate"这个词,它有两个意思:

其一就是为某事感激,而不是认为某事理所当然,我们不应该把长处、成功看作理所当然,我们不应把别人看作理所当然

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增值”,当我们感激好的东西,好的东西便会增值,它会增长

不幸的是,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当我们不感激好的东西,把它看作理所当然,好的东西就会贬值

欣赏自己的优点也同样重要,我的长处优点是什么?

自我欣赏不是自我陶醉,而是有根据的自信,有根据的大方有益的快乐

“我们会看到要寻找的东西,错失不去寻找的东西,虽然它在那里,我们的阅历被我们的关注点深深的影响了”

Marva Collins的故事

问题经常会缔造现实,首先要真正理解问题,然后要知道我们要问什么问题

其他老师关注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学校里留得久一点?”

Marva Collins关注的问题:“我们如何培养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

(1)她的关注点是:

潜能、优点、品德、能力

栽培伟大的种子

(2)她的信念:

“事情将会有所改观”

“我们要练习自信”

“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

“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停止抱怨政府,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

(3)她的方法:

她对学生们充满期望,把眼光放在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上,并加以培养

她相信他们,她尊重他们,而且她要求很严格

多元智力:

我们要停止问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我们要问这个学生有什么优点?认清这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之后,我们便欣赏它,当我们欣赏它的时候,优点和那整个人都会增值——Howard Gardner

假如有一粒种子,种子是有潜力的,它会长成花草树木,假如有一粒种子,如果它没有受到灌溉,没有阳光照耀会怎样?它会枯萎死去。人类的潜力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不灌溉它,如果我们不照耀它,它会枯萎死去。人际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你不灌溉它,不照耀它,如果你不欣赏它的好处,好处就会贬值

本质上,Marva Collins所做的也就是心理弹性的作用,也就是缔造一个与传统智慧不同的榜样,范式转移实质上是从一个消极的、被动的受害者成为一个主动的人

你并非“不可教”,你可以发展,你可以做好,你可以成功(关键是“信念”的改变)

积极意味着要去行动,行动会增加我们的自信,结果是更多的希望和乐观,希望和乐观会变成自我应验预言

作为积极主动者,并不意味着不给我们自己时间和空间,去让自己感受痛苦的情感,以及摆脱这种情感,没错,我们一定会摆脱它,然而,我们要在适合的时间(它可能是现在、可能是一两天后),去行动,去承担责任,去做事情,这样我们对希望和乐观的自信就会增加

为生活承担责任,就是理解“没人会来”(No one is coming),能否最大限度地从这次经历中获益全在于你


[create_time]2022-07-11 08:11:16[/create_time]2022-07-25 15:41:5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达人方舟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52af923.N8WfeBIM4TX0VV_XJfyE6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22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8[view_count]

大学有什么课

大学有什么课如下:公共基础课:是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每个学校可能因学校性质、类别、以及办学理念不同而存在部分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模块:(1)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 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 如大学计算机基础(3)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 ,如军事训练。以下是七大选修的课程分类:一、课程分类:1、文史哲类: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学及新闻传播等学科类别;2、法学等社会科学类:涵盖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军事等学科类别;3、理学类: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类别;4、工学类:涵盖机械、电子信息、化工、材料、环境工程、建筑及土木等学科类别;5、经济管理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类别;6、外语类:涵盖英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学科类别;7、艺术类:涵盖美术、音乐等学科类别。以上七大选修课程是比较常见的课程,每个高校根据自身教学情况,会有所调整,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大学本科的必修课程有什么大学本科主要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原理,毛泽东理论和概念,英语,中国近代史等,军事理论,专业课,体育。大学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选修课又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非限制性选修课两种。如果按专业划分,即是公共课和专业课,两者可交叉。必修课程,是相对于“选修课程”而言的。从本意上来解释就是在学习中必须学习掌握的课程,非常重要。如大学学业中的,哲学为必修课程;还有国家一些考试中的课程,如英语4级中“口语”为必修课程。其含义非常的广泛。

[create_time]2023-06-11 22:42:03[/create_time]2023-06-23 09:00:3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robiniAd[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e172a9c.S0TnMLnWGwK485-3N90VaQ.jpg?time=9362&tieba_portrait_time=9362[avatar]TA获得超过31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8[view_count]

大学必学的课程有哪些?

这要看你的专业是什么了,一般四年制的大学,大一学的都是公共基础课,像高数,语文,英语,理工科还有大学物理,思修,近代史,马基,毛概,计算机基础,体育(这些课并不全在大一),大二一般会是专业基础课,像自动化,电气,电子这些专业就会开:电路,数电,模电,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大三基本上都是专业核心课,不同的专业核心课不同。大四就没什么了,考研或找工作。如果学分达不到毕业要求,就趁大四补修学分。
大学生都干嘛:不好说,有的在玩,有的在学,要看自己,因为很多高校管理都很松,学习要靠自觉性
在大学里都学习什么:一个是专业知识,二是对社会,世界,自己等方面的认识,还有就是交朋友。


[create_time]2017-08-20 01:45:36[/create_time]2017-08-18 22:05:0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9[alue_good]濯明哲sc[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5789f86.LKfYisLKznjTtfLn4H-JVA.jpg?time=7618&tieba_portrait_time=7618[avatar]TA获得超过191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976[view_count]

哈佛的“积极心理”课是什么?

积极心理课:重新发现自己,活出想要的未来(高清完结打包)百度网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HQXuNklR0P5Eh1g5xmJvw 提取码: wnvd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create_time]2021-08-05 20:50:14[/create_time]2019-02-16 09:56:32[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研途末路繁华[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52ba3c9.WZznZi_ztklJI4bVi7mZiA.jpg?time=11880&tieba_portrait_time=11880[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68[view_count]

积极心理学: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告诉你幸福的8个方法

2002年,泰勒博士第一次在哈佛大学教“积极心理学”课程,当时只有8个学生选修,中途还有2个人退出。但是,接下来的一年,经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门课程。

2006年,“积极心理学”课程,超越“经济学原理”,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泰勒博士本人被哈佛学生誉为“人生导师”、“最受欢迎的讲课者。”

2007年,泰勒博士第一次为中国高端企业家开设了课程。

201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MBA学生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

可见,“积极心理学”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逐渐被大家认可。今天,我给大家分享泰勒博士写的书《幸福的方法》的精髓。

1 、四种人生模式。

泰勒博士根据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归纳出四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是:享乐主义型

这种类型的人,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是当下的奴隶。

第二种是:忙碌奔波型

这种类型的人,总是为未来忙碌,他们是未来的奴隶。

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

这种类型的人,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他们是过去的奴隶。

第四种是:感悟幸福型

这种类型,是泰勒博士提倡的模式,也是最理想的人生模式。

2 、改变固有的模式,养成积极的心理习惯,每天感恩5件事。

通过对照自己固有的人生模式,反思、调整、刻意改变,重新养成一种积极的心理习惯。

扭转过去,重塑模式,重新定义看问题的角度,是一件艰难、但可行的事情。

比如:你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难管教,可是你不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想要孩子,却生出来。

一下就把消极的思维,扭转为积极的思维。

每天感恩5件事:感恩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泼、感恩自己和家人平安无事、感恩今天你吃到了美食、感恩你有一份工作让你谋生、感恩朋友帮助了你……

每天感恩5件事,有益于培养积极的心理习惯。

3 、全然接纳自己。

马克.吐温说:“如果我们能在80岁的时候出生,然后慢慢走到18岁,那生活会幸福无比。”

很多人不自信,不快乐,不幸福,是因为不接纳自己,不接受现状,徒增烦恼。

幸福的人,会珍惜、并运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去创造未来,而不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唉声叹气。

4 、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

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一条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却没有方向。但设定的目标如果和自己的实际不和谐,人又会陷入新的矛盾中。

和谐的目标,是自己能做的,想做的,喜欢做的,三者结合起来的最佳平衡。

5 、寻找使命感,热情是幸福的动力。

每个人的使命感不一样,可以是为了家人过得更好,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使命感,人做事就会有持续不断的动力。

激情会转瞬即逝,热情却永不磨灭。

6 、简单即是幸福。

这和当下流行的“断、舍、离”是同一个意思,把复杂的生活,变简单,腾出空间,幸福才能进来。

7 、幸福是无限的,坚持幸福至上的原则。

佛祖说:“一根蜡烛可以点燃一千根蜡烛,而它自己的生命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幸福不会因为分享而被削弱。”

与物质的东西不同,幸福是无限的。

当今人对“物质至上”的坚持,为了土地、石油、黄金或是其他物质财富,让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的竞争愈演愈烈,甚至爆发战争。

坚持“物质至上”,会走上竞争,战争的道路;坚持“幸福至上”,却不会因为分享而削弱幸福。

不同的集体价值取向,会导致人类走向不同的命运。

8 、幸福不是等来的,幸福从现在开始!

如果你认为一定要等到某一个人,买到一所房子,实现某个目标,才是得到幸福。那么这种观念,是被动的,是被外界左右的。这是幸福的假象。

真正的幸福,源自内在。

书中说:“外在的东西,并不是不重要,只是它们无法使我们真正快乐。安宁必须是内在的。如果你觉得开心,那种幸福是可以传递的,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

还等什么?幸福从现在开始!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们明天见。

每日读书,不忘初心

今日阅读:《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 泰勒.本-沙哈尔 著

每天解读一本好书,喜欢可以分享、转发、关注。


[create_time]2022-06-24 09:25:10[/create_time]2022-07-09 06:23:1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呆萌小怪兽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e4d9073.NYWyLDAwxAtDDB4Z9A00Pg.jpg?time=668&tieba_portrait_time=668[avatar]TA获得超过756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view_count]

哈佛大学的塔尔博士教的幸福课(积极心理学)中第二讲中出现的那幅求几何图形的图是哪一幅?

幸福课(积极心理学)中第二讲中出现的那幅求几何图形的图是下面这幅图。塔尔博士让学生们做一个课堂练习,在30秒内数出上面图中有多少个几何图形,很少有人能正确数出,于是塔尔博士让学生们再回答另外一些问题,时钟上显示的时间?车上有多少个小孩?最左边几何图形的主要颜色?这些简单的问题答对的人数开始变多,借助这个课堂练习,塔尔博士让学生注意现实的某一部分,因为如果人总是专注于一切事情,每种噪音都会让人分心,所有物体运动都会让人分心,所以能集中注意力是件好事。扩展资料:塔尔博士的课堂练习是为了让人们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方法有:(1)游戏训练 如数字传真游戏、词语思维、玩扑克游戏、按顺序找数字、习题小游戏、拼图等,这些游戏都需要长时间坐着玩,有助于集中注意力;(2)日常训练 静视、听数字训练、听字训练、听课排序、找差异训练;(3)感官统一训练 滑板俯冲下滑、平衡台、俯卧大龙球、独角椅、晃动平衡木; (4)脑电生物反馈训练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通过脑电生物反馈仪根据人脑活动期间的外在脑电反应,进行读取、量化,并通过图形声音的反馈形式,让训练者自主的调节到相应的良好状态并加以强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佛幸福课

[create_time]2022-12-12 18:33:51[/create_time]2022-12-27 18:33: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柠檬心理[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034970a304e251f3246d974af86c9177e3e538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900,h_1200,limit_1[avatar]百度认证:南京柠心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88[view_count]

上一篇:这里是北京全集

下一篇:海上阅兵2018完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