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被赶下机

时间:2024-07-18 14:47:53编辑:奇事君

中国留学生因何遭美国航空赶下飞机?

中国留学生遭美国航空赶下飞机 ,机长比“V字”。8月5日报道,据外媒报道,就读芝加哥德保罗大学的中国女留学生胡晶晶(Jingjing Hu,以下均为音译)日前搭乘美国航空公司航班,从芝加哥到迈阿密演出,为确保大提琴“毫发无伤”,她不仅为琴多买了一张机票,并事先获美航确认符合规定,然而8月2日回程航班起飞前一刻,空姐却以“飞机太小装不下你的琴”为由,将她连人带琴赶下飞机。机组人员以装不下大提琴为由,将胡菁菁赶下机,机长更对她作出“V字”手势。胡晶晶随后想搭当天下一航班飞机回芝加哥,再度遭到美航人员以“下一班飞机还是太小,装不下大提琴”为由拒绝,美航还叫来三名机场警察。胡晶晶被迫改搭隔日班机,由一名警察“陪同”到机场附近旅馆,胡晶晶说“非常害怕、无助”。胡晶晶的丈夫唐杰(Jay Tang)4日表示,妻子回到芝加哥机场看到他时忍不住大哭,唐杰说,当天登机前,明明美国航空公司有多次机会可以告知“大提琴无法登机”,为何却等最后一刻才将她赶下飞机。对此美国航空公司回应,“我们将进行深入调查”。美国航空之后也发出一份声明指出,是“沟通不良”导致这次事件,美航已向胡晶晶道歉,且为她安排搭乘3日班机回芝加哥,美航提到,客服会直接与她联系。经查联邦航管局规定,只要额外为乐器购买机票,音乐家允许携带大提琴等类型的大型乐器登机。美国航空网站对于大型乐器的登机规定则写着:只要乐器重量不超过165磅(约合75公斤),而且符合所搭乘班机的座位大小标准,即可携带登机;胡晶晶的大提琴重量大约只有10磅(约4.5公斤),加上琴盒也至多20磅左右(约9公斤),远远低于标准。美航称,“胡晶晶所搭乘的737客机不允许大提琴登机,而之后那班飞机也是737,所以很不幸必须安排她隔日搭乘767客机返回芝加哥。”但美国航空公司在胡晶晶下机后交给她的文件显示,美航禁止登机的是比一般人还高的低音大提琴,而大提琴是允许登机的,此外,该公司网站上也没有任何列出737班机不能让大提琴登机的规定。来源:凤凰网资讯

[create_time]2018-08-05 14:57:21[/create_time]2018-08-20 14:00:5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重启不再偏离[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public.1.225efdb.MweNj_lRfxm_qXeS4nIK0w.jpg[avatar]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slogan]喜欢回答网友问题,愿意和年轻人探讨问题,在搜搜多年,最近才加入知道,希望可以在知道继续问答。[intro]170[view_count]

中国留学生为何被美国航空赶下飞机?

中国留学生遭美国航空赶下飞机, 被告知“飞机装不下你的琴”。据外媒报道,就读芝加哥德保罗大学的中国女留学生胡晶晶(Jingjing Hu,以下均为音译)日前搭乘美国航空公司航班,从芝加哥到迈阿密演出,为确保大提琴“毫发无伤”,她不仅为琴多买了一张机票,并事先获美航确认符合规定,然而8月2日回程航班起飞前一刻,空姐却以“飞机太小装不下你的琴”为由,将她连人带琴赶下飞机。胡晶晶随后想搭当天下一航班飞机回芝加哥,再度遭到美航人员以“下一班飞机还是太小,装不下大提琴”为由拒绝,美航还叫来三名机场警察。胡晶晶被迫改搭隔日班机,由一名警察“陪同”到机场附近旅馆,胡晶晶说“非常害怕、无助”。胡晶晶的丈夫唐杰(Jay Tang)4日表示,妻子回到芝加哥机场看到他时忍不住大哭,唐杰说,当天登机前,明明美国航空公司有多次机会可以告知“大提琴无法登机”,为何却等最后一刻才将她赶下飞机。对此美国航空公司回应,“我们将进行深入调查”。美国航空之后也发出一份声明指出,是“沟通不良”导致这次事件,美航已向胡晶晶道歉,且为她安排搭乘3日班机回芝加哥,美航提到,客服会直接与她联系。唐杰说,截至4日晚,没有任何美航人员跟他们接触。经查联邦航管局规定,只要额外为乐器购买机票,音乐家允许携带大提琴等类型的大型乐器登机。美国航空网站对于大型乐器的登机规定则写着:只要乐器重量不超过165磅(约合75公斤),而且符合所搭乘班机的座位大小标准,即可携带登机;胡晶晶的大提琴重量大约只有10磅,加上琴盒也至多20磅左右,远远低于标准。美航称,“胡晶晶所搭乘的737客机不允许大提琴登机,而之后那班飞机也是737,所以很不幸必须安排她隔日搭乘767客机返回芝加哥。”来源:凤凰网资讯

[create_time]2018-08-06 14:57:14[/create_time]2018-08-21 14:03: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重启不再偏离[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public.1.225efdb.MweNj_lRfxm_qXeS4nIK0w.jpg[avatar]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slogan]喜欢回答网友问题,愿意和年轻人探讨问题,在搜搜多年,最近才加入知道,希望可以在知道继续问答。[intro]173[view_count]

中国留学生入境澳大利亚遭无端盘查并被遣返,从这件事中暴露出了哪些问题?

中国留学生入境澳大利亚遭无端盘查并被遣返, 从此事暴露了这些问题:其一,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经济贸易冲突加剧。其二,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冲突不应该涉及个人。近日,近日中国几位留学生在入境澳大利亚的时候遭到无端盘查,由于澳大利亚安检人员发现几位留学生的手机上有在中国上大学时拍的军训照片,于是便粗暴地将这些军训照片认定为军事训练照片,几位留学生也因此而被取消签证并原路遣返回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目前已经对澳大利亚这种无端盘查和无端遣返进行了谴责,澳方行为严重损害中国留学生的利益,同时我国已经通过驻澳使领馆提出严正交涉。从这一事件中也可以暴露出一些我们不可以忽略的问题,例如贸易冲突导致个人被殃及池鱼,例如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也会涉及到个人。问题一:两国贸易冲突升级是导致几名留学生被遣返的原因中国与澳大利亚堪培拉的贸易冲突正在升级,几名留学生被无端盘查和无端遣返只不过是贸易冲突的一个表现而已,他们也只是被殃及池鱼,但澳大利亚这种做法是极为无耻的,两国之间的正常贸易争端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对公民个人下手却是黑手段。以南非为例,在中澳冲突之际,南非的葡萄酒就大举进入中国消费市场,南非从澳大利亚10亿美元的葡萄酒市场中夺取了40%的市场份额。南非这样做生意的国家是识时务为俊杰,但澳大利亚目前不仅在经济争端上比较剑走偏锋,而且还对公民个人下手,这真的是无耻至极。问题二: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也会涉及个人几位留学生入境却被无端遣返,这已经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冲突是会涉及到个人的。我们再怎么吐槽澳大利亚做法无耻也好,我们是文明国家并不会下黑手,但这也防不住他国对我国公民的合法行为做文章。所以说,为了避免这种风波的波及,我们最好在出国的时候要避免自己的电子设备出现一些让他人有迹可循的照片,因为这不仅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同时也会涉及到其他一些公共利益问题。

[create_time]2022-03-31 12:06:22[/create_time]2022-04-14 19:53:20[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1[alue_good]爱八卦的文科男[uname]http://pic.rmb.bdstatic.com/580a83e57a5c4a1789b85e583f0d1d09.jpeg@c_1,w_658,h_658,x_0,y_0[avatar]财务[slogan]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intro]142[view_count]

澳洲留学生被遣返有哪些原因

  最近,经常听到留学生被遣返的新闻,同学们是不是想了解一下为什么被遣返呢?下面就和的我一起来看看澳洲留学生被遣返有哪些原因?    1、成绩太差   澳洲大学和国内不同,想要混几年就拿到毕业证是不可能的。留学时,一个人在外生活的最大好处就是自由。但是,自由是把双刃剑,能够允许你夜店嗨到两三点,也能让你分分钟挂科!而挂科的后果可不止拿钱这么简单,如果通过率太低还会影响签证。澳洲签证条文规定,如果通过率低于50%,移民局会根据留学生的出勤率和学生成绩评估是否应该吊销其学生签证。    2、出勤率太低   澳洲大学对学生出勤率要求比较严格,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学生的出勤率太低,那平时成绩肯定很差,不挂科简直就是奇迹。就算你运气足够好,不出勤也能顺利pass,但是移民局却不会轻易的放过你,出勤率低于80%则会受到移民官的调查。如果没有让他们足够信服的理由,小心学生签证不保啦!学习期间正当理由请假也算不出勤哦!    3、学生签证过期   澳洲政府是不允许打着留学的名义,去澳洲打工赚钱的行为的,特别时单纯为了移民而不好好上课的学生,下场只有一个,遣返!    4、考试作弊   在澳洲考试作弊是非常严重的违纪行为,作弊一旦被抓,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退学、遣返!而作弊也不止考试抄袭被捉,雷同卷、论文不注明引用,或引用过多都是,澳洲就是这么个简单粗暴正直诚信认死理的国家!    5、违法犯罪   任何一个国家对待违法犯罪都不会姑息,但是澳洲法律和国内略有不同,有时候一些违反社会管理条例或者交通规定等,在国内或许问题不大,但在澳洲足以造成被遣返。其次,打架斗殴等也会影响学生签证续签!    6、非法打工   持有澳洲留学生签证的学生是可以合法打工的,法律规定持学签每两周可以合法工作40个小时。如果超时打工或者打黑工,都容易招致移民局的遣返。!    7、偷税漏税   留学生合法打工也需要纳税,而且是需要个人主动报税,在找到工作后,要主动申请一个税号,按时纳税。如果一旦被发现偷税漏税,绝不仅仅是罚款这么简单,还会影响留学生的信用,严重的也会遭遇遣返!

[create_time]2023-01-08 07:20:35[/create_time]2023-01-20 01:59:1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学习打卡君[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7e06801.R-Q7AHGTlwMStQlH28XR7g.jpg?time=7168&tieba_portrait_time=7168[avatar]TA获得超过24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

学生嫖娼会被学校开除吗

学生嫖娼会被学校开除吗:会。关于卖淫嫖娼,一般是指异性之间通过金钱交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性服务以满足对方性欲的行为。具体性行为采用什么方式,不影响对卖淫嫖娼行为的认定。嫖娼是违法行为,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一) 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二) 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三) 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四) 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五) 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六) 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 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在我国,嫖娼不构成犯罪,是违法行为,一般只是拘留或者是罚款,情节较轻的教育一下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是已经谈妥了价格并且付了金钱等财物,但是还未发生性关系的。第一次进行卖淫嫖娼,但是认错态度较好,表示悔改或是有其他的特殊原因。〈br〉【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六条 卖淫、嫖娼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br〉


[create_time]2022-06-02 12:36:50[/create_time]2022-06-16 14:20: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杜天琼律师[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4d6859ef1546083d4fd65ff37ef6053.jpeg[avatar]律师[slogan]山东宁泰律师事务所职业律师[intro]638[view_count]

学生嫖娼被开除有法理依据吗?

我感觉作为一名大学生,做出这种违反的法律的事情,被学校开除是正确的,一名大学生应该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学生本身就触犯了治安管理条例,本身就已经触犯了法律。学校这样做完全是根据校规校纪所做出的处理决定,虽然一些人会因为这个学生被学校开除而感觉惋惜,会认为毕竟是年轻人,难免会犯错,作为学校方面应该给这个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我觉得校规虽然不是法律,但是却是在法律范围内制定的对于特定人群行为的规章制度。属于这个制度管理下的人,就必须遵守,不然一所大学,那么诺大的群体,如何去规范群体的行为呢?1,学生在明知道嫖娼不仅违法,而且违反校规的情况下,还抱着侥幸的心理,为满足一时的欲望,以身试法。可能在这些年轻人心目中,嫖 娼只是解决自己生理需求或者说寻求感官刺激的一种方式而已,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2,他们没考虑过,这样的事情一旦被抓住,就会永远留下记录。虽然正常情况下,算是隐私不能公开,但是公安的系统上永远有你的这项违法记录啊,你怎么能保证可以隐藏一辈子呢?3,有些污点,一旦沾染了,就一辈子都洗不掉了。特别是对于这些未来社会建设中的佼佼者,他们可能会成为工作人员,国家科研人员,社会精英人士。 总之,学校秉公执法,严格执行校规,倡导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坚决不会因为某个学生学业优秀,而有所偏袒。这样才能将校规贯彻到底,警示后面的学生不能再犯。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说,如果对于这个学生比较包容,给这个学生一次机会的话,那么以后学校在面对类似问题就很难再真正的做到,让其他的学生信服,也很难让其他的学生真正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通过这样的事情,对于其他的学生来说,也会起到很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让他们能够真正的意识到什么样的事情是错误的,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要有所担当。对于这个学生来说,虽然被学校开除了是一件让自己很懊恼的事情,但是也要让自己通过这件事情汲取经验教训,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要遵守法律,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

[create_time]2022-12-14 05:22:38[/create_time]2022-12-18 19:32: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CHj张[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9b52f5f.mvfRxOPIsMhQCy9yL9lkpw.jpg?time=8301&tieba_portrait_time=8301[avatar]TA获得超过1478个赞[slogan]答题[intro]8[view_count]

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

最近,两件事再次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学生了。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行,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都表现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即使我所在的耶鲁和其它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三十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金融系招聘。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是,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CEO 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而且,不只是美国企业界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反差这么大,在大学里也如此。比如,几年前美国主要商学院中,有12个在选拔招聘商学院院长,其中有10个给了印度裔聘书,没有一个给中国裔。尽快后来一些印度裔谢绝了,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
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尤其是坏在我们推崇的“顺从听话”和孝道文化上,这些文化烙印实际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
先谈教育
我在大学教书至今26年,见过的学生也算不少,其中两个故事让我难以忘记。
张三(不是真名)出生于国内大城市,高中毕业轻易考上北大清华,等他到耶鲁读博士时,那怕再难的数理经济模型对他来说都太容易。在我的博士生课堂上他毫无疑问一直最优秀,即使在耶鲁这样的世界各地天才会聚的地方,他的聪明才华照样遥遥领先!可是,两年后的一天,正当他全力以赴深入做研究而且已经有出色成果的时候,张三找我私聊,说他在考虑是否退学回国去做PE投资基金,因为他父母好友愿意出资5000万美元由他去负责管理,机会难得!
震惊之余,我问他:“你的天赋如此出色,我一直认为你最有希望出类拔萃,出一流学术成就。告诉我,你是否真的对学术研究、学术生涯有兴趣、有激情?”
多年的经历让我清楚,一个人如果对他从事的工作没兴趣、无激情,尤其当他做的是学术研究时,那么,要他做好、要他做出别人想不到的创造性成绩,那等于是赶鸭子上架,难!每天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只会是应付,不会钻进去的,那样他自己也会痛苦、很累。
张三回答说:“对学术研究谈不上有兴趣。我可以做,也可以写学术论文,但这不是我的兴趣与激情所在”。这下好了,我跟同事原来基于厚望的博士生,对我们的专业也就是如此。
我接着问他:“那你为什么要申请金融博士研究生呢?”
他的回答不奇怪:“因为父母要我这样做,而且看到其他同学都这样做。”
第二个故事更具戏剧性。这回是国内顶尖大学的经济史博士生,到耶鲁来访问一年。我原以为他对经济史这么投入,正好也可以协助我收集史料、研究一些经济史话题。到耶鲁后,他无比兴奋:要选修15门耶鲁戏剧学院的表演课程!耶鲁戏剧学院是世界一流,机会难得可以理解,只是我们没有学生会一个学期选5、6门以上课程。看到他对表演这么有激情,知道他实际上对经济史和经济学没太多热情,所以,我没有阻止他去戏剧学院上课。
他那一年把耶鲁戏剧学院的所有表演课都上完,很是兴奋,那些表演系老师对他评价也非常高,觉得他真有表演天赋和激情。
后来,我问:“很显然,你的激情在戏剧和表演。你在国内上大学、读研究生怎么没有申请艺术学院呢?”
答:“我父母不让呀。他们要我学经济学,好找工作!”
这么多年教过的中国学生中,真正因为自己喜欢而研读经济学、金融学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和安排。既然他们都不是因为自己真实的兴趣而为,出现上面我们谈到的,那么多读金融博士、经济学博士的中国学生最后在职场上表现一般甚至更差,就不足为奇。赶鸭子也许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的!
中国父母都关心子女教育,即使没有百分之百的“望子成龙”,也想儿女去尽可能好的学校,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与收入,能够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就有了众多中国父母起早摸黑,不分周中周末,一年到头为了子女上学的事情奔波,甚至常年离开丈夫、家人和朋友到外地或国外陪子女上学。也为了让子女上“最好”的学校,经常想尽办法找关系,开后门,使用所有能想到的招法,就是为了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在专业方面,都倾向于要求甚至不惜逼迫子女学金融这样光鲜的专业,或者学会计这样容易找工作的实用专业!
可是,很多父母可能从来没有问过,更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较好”、“最好”这些价值判断都只能是相对的,必须首先搞清楚是“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因为不存在没有度量指标、没有参照系的“好”和“最好”。
于是,在不问不想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子女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专业梦。或者,就是一窝蜂随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认为最好的哈佛、耶鲁或者北大、清华。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哈佛耶鲁好、北大清华好”时,他们也说不上。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会是子女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每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父母也会觉得难受,因为他们尽了那么大的力,陪读那么多年,花了那么多钱,找了那么多人情关系,到最好也没有见到子女有出息!
而对于社会,这同样是最糟糕的局面,因为如果多数甚至所有家庭都这样不顾子女兴趣去选择学校和职业,结果会是,社会中的各项工作都是那些对此并没有兴趣、更谈不上热情的人在做,这不仅导致人力资源的整体浪费,而且各项事业都无法做好,更不会有突出的创新。
在任何社会中,人才资源是各项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因此,把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跟其专业尽量配置得一致,是整个经济中最为关键的一部,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关键因素。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社会中,每个人在做自己并没有兴趣但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做的事,而且每件工作都是由那些并没有兴趣的人在做;在另一个社会里,每个人都选择做自己有激情的事情,而且每份工作都是由对其有兴趣的人在做。那么,这两个社会中,哪个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更高、效率和创造力也更高呢?答案显然是后者。这就是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的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在子女的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工作选择和婚姻对象选择上。
经常有朋友咨询子女教育的事情,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我就想女儿读完大学,立即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去工作、结婚成家”。我就问:“为什么非要有读硕士、博士的任务呢?为什么不能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几年,让她比较一下工作和读书的差别,感受一下自己到底喜欢工作还是学习,喜欢什么专业、什么工作呢?”
他们当然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读硕士博士”的问题,因为他们觉得反正大家都要子女读研究生,所以理所当然自己的也要读。他们没想到也许自己的子女根本就不适合读研究生,也可能对学术和读书没任何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他们去读书,对子女是痨命,对父母是伤财,对社会是浪费资源!
这些朋友就说:“万一她去工作后不再想回学校读书了,那不就不好了吗?” 我说:“如果是那样,那就更说明大学毕业后先工作是对的!否则,他们会浪费那么多青春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在物质产能过剩、物质这么丰富的今天,温饱不再是个问题。父母可以给子女最重要的礼物是给他们提供经济条件,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选自己有激情的事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的父母显得太自私、太不尊重子女,这包括学校、专业、工作和婚姻恋爱。
职业和做人
下面这个故事很流行: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5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中国人喜欢讲的,因为中国人看重“硬本事”、看轻“软本事”;按照这种我们熟悉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实际是想抬高中国人、贬低印度人,也包括贬低美国人,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因为我们这种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只能干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领域成为领袖人物;也正因为美国和印度社会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软本事”,所以,反馈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就变成了不只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个风趣的人。
比较极端的是,不少中国父母在子女好不容易到美国大学读书后,又偏偏要他们花大学四年学会计,这的确是“硬技术”,对找工作最便利。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实际上中国会计规则跟美国不完全相同,学完美国会计规则,到了国内还要补课才能做会计。而且象会计这种职业性这么强的专业,根本不需要到美国大学去花钱学四年,在国内的技校就可以学到,然后在国内考会计资格,那样既省钱又更实用。
这些朋友说,他们担心子女毕业后不好找工作,会计好找工作。如果是这样,国内技校不是更好吗?而且,退一步讲,如果只是为了找工作,麦当劳不是有很多工作机会吗?
实际上,这里关键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许多朋友一听到自己子女想学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很生气,认为这些“软本事”没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
世界需要“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领导的。即使我们走出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那些除了职业以外还了解我们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是怎么来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时更可能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
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膨胀,各类专业技术通过谷歌随时随地可以查到,获得“硬本事”的方式可以是技校、大学,也可以是通过上网就行。所以,“硬本事”的相对价值在降低。但,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对于软知识、软本事的需求比以前大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中国人不在“软本事”方面追赶美国和印度,我们可能只能继续以苦力活、以低利润活为主,把高利润、高收入的工作继续由美国和印度人控制。
就每个人的生活而言,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应该强化通识教育,也是为了让自己能一辈子活到老幸福到老。通识教育不仅能让一个人增加“软本事”,而且让你接触了解各种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激发你方方面面的好奇心和兴趣。一旦你对许多东西有好奇和兴趣后,一辈子中的不同时段总会有让你感兴趣、让你激动的追求和话题,不会过得枯燥,而会充实生命中每个阶段的生活内容,最大化一辈子的幸福感。
也谈文化
之所以中国人跟美国人、印度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当然跟中庸和孝道文化紧密相关。在中国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等周边的人都教你“乖乖听话”、听长辈的话。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比自己年长的,都要小声讲话,要顺从听话,不能挑战长者和权威的言论。
正因为从出生开始,二三十年之内,周边大多数人都比自己年长,都是自己必须要顺从听话的对象,所以,每个人在成长的二十年里都会被驯化得乖乖的,没机会锻炼讲话辩论,长大后即使想学习辩论、学习做报告演讲技巧,也很难改变从小被迫养成的“听话不做声”习惯。
在中国,别人说“你的孩子好听话”是对你子女的表扬,父母也会因此而欣慰。而我在美国生活的三十年里,从来没有听到美国人以这种话去夸奖人家的孩子的,因为美国人会认为“听话”“顺从”是贬义,是没有个性的表现,因此,没有人愿意被这样评价的。
由于三纲五常,长辈、年龄是中国社会名分等级秩序的最重要组织维度,这种等级秩序压制个性的表达,使我们长大后本能地安静、讲话谨慎又谨慎。
美国社会是另一极端,没有鲜明的基于年龄、长幼的等级秩序,大家以理服人,而非以年龄大小压人,所以,就更加促长美国人辩论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
印度则是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他们对长辈也会敬重,但不像中国社会那么绝对,再加上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一百多年,多少也淡化了印度人对长者的顺从程度,不再像原来那么论年龄,而是更加讲理,以理服人。这些文化特点是上面三个硅谷实习生故事背后的重要原因。
中庸逻辑要求你不能声张,不能过多表达自己,什么都要适度。即使是讲道理、辩论,也不要那么认真,那么“打破沙锅问到底”,什么事情“差不多”就行了。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当然倾向于不会表达,即使表达或者争辩,也不会太认真,否则,内心会感到不自在,会内疚。
再加上这些年在中国,许多做母亲的不知道溺爱会害了孩子,让自己孩子永远长不大。比如,在我原来任教的一个大学里,一位中国教授已经三十出头,没有结婚成家。尽管他已经拿到终身教授职位,但还是不成熟,因为到那时,他母亲还是每天跟着他、盯着管着他的一举一动,结果她儿子就没机会长大成人。
根据六年前我女儿用的一本美国中学教材,一些研究估算,中国大学生的成熟度平均比美国同龄人要低3.5年左右,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和中国父母育子方式,在该放手的时候不能放手让孩子独立。而成熟度跟领导力又高度关联,没有成熟就无法有领导力,就难以竞争谷歌、微软、花旗等公司的CEO岗位。
许多人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生在美国不能更成功、中国人不如印度人那么突出的时候,都喜欢以中国人英语差、印度人英语好作为主要理由。语言当然是中国人的弱项,但实际上更根本的原因不是语言,而是儒家的名分等级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持续不断的压抑,任何有个性的表达和质疑都会招致重罚,以至于等我们长大成型时,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只会做事、不会做声的人,只有干苦力的“硬本事”,没有“软本事”。
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更能胜出,一方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训练上,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能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我们的楷模。


[create_time]2017-04-09 15:06:28[/create_time]2017-04-09 17:47:3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黄筱彤是我[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d91e67c.VXu-QXeSNCZ17LB1ezYJ8g.jpg?time=4601&tieba_portrait_time=4601[avatar]TA获得超过321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17[view_count]

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

外滩教育讯,国人有天赋,又勤奋,可是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开始不爱招中国学生了?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分析了个中原因。在他看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训练上;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能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我们的楷模。
最近,两件事再次引发了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
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表现都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是,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
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
而且,不只是美国企业界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反差这么大,在大学里也如此。比如,几年前美国主要商学院中,有12个在选拔招聘商学院院长,其中有10个给了印度裔聘书,没有一个给中国裔。尽管后来一些印度裔谢绝了,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令人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尤其是坏在我们推崇的“顺从听话”和孝道文化上,这些文化烙印实际上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
先谈教育
我在大学教书至今26年,见过的学生也算不少,其中两个故事让我难以忘记。
故事一:
张三(匿名)出生于国内某大城市,高中毕业轻松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国内顶尖名校,等他到耶鲁读博士时,哪怕再难的数理经济模型对他来说都太容易。在我的博士生课堂上,他毫无疑问一直是最优秀的,即使在耶鲁这样的世界各地天才汇聚的地方,他的聪明才华照样遥遥领先。
可是,两年后的一天,正当他全力以赴深入做研究而且已经有出色成果的时候,张三找我私聊,说他在考虑是否退学回国去做PE投资基金,因为他父母好友愿意出资5000万美元由他去负责管理,机会难得。
震惊之余,我问他:“你的天赋如此出色,我一直认为你最有希望出类拔萃,出一流学术成就。告诉我,你是否真的对学术研究、学术生涯有兴趣、有激情?”
多年的经历让我清楚,一个人如果对他从事的工作没兴趣、无激情,尤其当他做的是学术研究时,那么,要他做好、要他做出别人想不到的创造性成绩,那等于是赶鸭子上架,难!每天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只会是应付,不会钻进去的,那样他自己也会痛苦、很累。
张三回答说:“对学术研究谈不上有兴趣。我可以做,也可以写学术论文,但这不是我的兴趣与激情所在。”这下好了,我跟同事原来期许厚望的博士生,对我们的专业也就是如此。我接着问他:“那你为什么要申请金融博士研究生呢?”他的回答不奇怪:“因为父母要我这样做,而且看到其他同学都这样做。”
故事二:
第二个故事更具戏剧性。这回是国内顶尖大学的经济史博士生,到耶鲁来访问一年。我原以为他对经济史这么投入,正好也可以协助我收集史料、研究一些经济史话题。
到耶鲁后,他无比兴奋:要选修15门耶鲁戏剧学院的表演课程!耶鲁戏剧学院是世界一流,机会难得可以理解,只是我们没有学生会一个学期选五六门以上课程。看到他对表演这么有激情,知道他实际上对经济史和经济学没太多热情,所以,我没有阻止他去戏剧学院上课。
他那一年把耶鲁戏剧学院的所有表演课都上完,很是兴奋,那些表演系老师对他评价也非常高,觉得他真有表演天赋和激情。后来,我问:“很显然,你的激情在戏剧和表演。你在国内上大学、读研究生怎么没有申请艺术学院呢?” 答:“我父母不让呀。他们要我学经济学,好找工作!”
这么多年教过的中国学生中,真正因为自己喜欢而研读经济学、金融学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和安排。既然他们都不是因为自己真实的兴趣而为,出现上面我们谈到的,那么多读金融博士、经济学博士的中国学生最后在职场上表现一般甚至较差,就不足为奇。赶鸭子也许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的。
中国父母都关心子女教育,即使没有百分之百的“望子成龙”,也想儿女去尽可能好的学校,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与收入,能够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就有了众多中国父母起早摸黑,不分周中周末,一年到头为了子女上学的事情奔波,甚至常年离开丈夫、家人和朋友到外地或国外陪子女上学。
也为了让子女上“最好”的学校,经常想尽办法找关系、开后门,使用所有能想到的招法,就是为了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在专业方面,都倾向于要求甚至不惜逼迫子女学金融这样光鲜的专业,或者学会计这样容易找工作的实用专业。
可是,很多父母可能从来没有问过,更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较好”“最好”这些价值判断都只能是相对的,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因为不存在没有度量指标、没有参照系的“好”和“最好”。
于是,在不问不想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子女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专业梦。
或者,就是一窝蜂随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认为最好的哈佛、耶鲁或者北大、清华。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哈佛耶鲁好、北大清华好”时,他们也说不上来。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
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会是子女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每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
父母也会觉得难受,因为他们尽了那么大的力,陪读那么多年,花了那么多钱,找了那么多人情关系,到最后也没有见到子女有出息!
而对于社会,这同样是最糟糕的局面,因为如果多数甚至所有家庭都这样不顾子女兴趣去选择学校和职业,结果会是,社会中的各项工作都是那些对此并没有兴趣、更谈不上热情的人在做,这不仅导致人力资源的整体浪费,而且各项事业都无法做好,更不会有突出的创新。
在任何社会中,人才资源是各项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因此,把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跟其专业尽量配置得一致,是整个经济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关键因素。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并没有兴趣但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做的事,而且每件工作都是由那些并没有兴趣的人在做;在另一个社会里,每个人都选择做自己有激情的事情,而且每份工作都是由对其有兴趣的人在做。那么,这两个社会中,哪个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更高、效率和创造力也更高呢?
答案显然是后者。这就是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的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在子女的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工作选择和婚姻对象选择上。
经常有朋友咨询子女教育的事情,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我就想女儿读完大学,立即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去工作、结婚成家。”
我就问:“为什么非要有读硕士、博士的任务呢?为什么不能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几年,让他比较一下工作和读书的差别,感受一下自己到底喜欢工作还是学习,喜欢什么专业、什么工作呢?”
他们当然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读硕士博士”的问题,因为他们觉得反正大家都要子女读研究生,所以理所当然自己的孩子也要读。他们没想到也许自己的子女根本就不适合读研究生,也可能对学术和读书没任何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他们去读书,对子女是劳命,对父母是伤财,对社会是浪费资源。
这些朋友就说:“万一他去工作后不再想回学校读书了,那不就不好了吗?”我说:“如果是那样,那就更说明大学毕业后先工作是对的!否则,他们会浪费那么多青春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在物质产能过剩、物质这么丰富的今天,温饱不再是个问题。父母可以给子女最重要的礼物是给他们提供经济条件,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选自己有激情的事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的父母显得太自私、太不尊重子女,这包括学校、专业、工作和婚姻恋爱。
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不同表现
职业和做人
下面这个故事很流行: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
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中国人喜欢讲的,因为中国人看重“硬本事”、看轻“软本事”;按照这种我们熟悉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实际是想抬高中国人、贬低印度人,也包括贬低美国人,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因为我们这种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只能干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领域成为领袖人物;也正因为美国和印度社会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软本事”,所以,反馈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就变成了不只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个风趣的人。
比较极端的是,不少中国父母在子女好不容易到美国大学读书后,又偏偏要他们花大学四年学会计,这的确是“硬技术”,对找工作最便利。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实际上中国会计规则跟美国不完全相同,学完美国会计规则,到了国内还要补课才能做会计。而且像会计这种职业性这么强的专业,根本不需要到美国大学去花钱学四年,在国内的技校就可以学到,然后在国内考会计资格,那样既省钱又更实用。
这些朋友说,他们担心子女毕业后不好找工作,会计好找工作。如果是这样,国内技校不是更好吗?而且,退一步讲,如果只是为了找工作,麦当劳不是有很多工作机会吗?
实际上,这里关键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许多朋友一听到自己子女想学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很生气,认为这些“软本事”没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
世界需要有“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领导的。即使我们走出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那些除了职业以外还了解我们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是怎么来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时更可能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
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膨胀,各类专业技术通过谷歌随时随地可以查到,获得“硬本事”的方式可以是技校、大学,也可以是通过上网就行。所以,“硬本事”的相对价值在降低。但,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对于软知识、软本事的需求比以前大增。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中国人不在“软本事”方面追赶美国和印度,我们可能只能继续以苦力活、以低利润活为主,而高利润、高收入的工作则继续由美国和印度人控制。
就每个人的生活而言,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应该强化通识教育,也是为了让自己能一辈子活到老幸福到老。通识教育不仅能让一个人增加“软本事”,而且还会让你接触了解各种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激发你方方面面的好奇心和兴趣。
一旦你对许多东西有好奇和兴趣后,一辈子中的不同时段总会有让你感兴趣、让你激动的追求和话题,不会过得枯燥,而会充实生命中每个阶段的生活内容,最大化一辈子的幸福感。
中国文化鼓励“听话”和“顺从”
也谈文化
之所以中国人跟美国人、印度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当然跟中庸和孝道文化紧密相关。在中国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等周边的人都教你“乖乖听话”、听长辈的话。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比自己年长的,都要小声讲话,要顺从听话,不能挑战长者和权威的言论。
正因为从出生开始,二三十年之内,周边大多数人都比自己年长,都是自己必须要顺从听话的对象,所以,每个人在成长的二三十年里都会被驯化得乖乖的,没机会锻炼讲话辩论。长大后即使想学习辩论、学习作报告演讲技巧,也很难改变从小被迫养成的“听话不作声”习惯。
在中国,别人说“你的孩子好听话”是对你子女的表扬,父母也会因此而欣慰。而我在美国生活的30年里,从来没有听到美国人以这种话去夸奖人家孩子的,因为美国人会认为“听话”“顺从”是贬义,是没有个性的表现,因此,没有人愿意被这样评价的。
由于三纲五常,长辈、年龄是中国社会名分等级秩序的最重要组织维度,这种等级秩序压制个性的表达,使我们长大后本能地安静、讲话谨慎又谨慎。美国社会是另一极端,没有鲜明的基于年龄、长幼的等级秩序,大家以理服人,而非以年龄大小压人,所以,就更加促长美国人辩论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
印度则是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他们对长辈也会敬重,但不像中国社会那么绝对,再加上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100多年,多少也淡化了印度人对长者的顺从程度,不再像原来那么论年龄,而是更加讲理,以理服人。这些文化特点是上面三个硅谷实习生故事背后的重要原因。
中庸逻辑要求你不能声张,不能过多表达自己,什么都要适度。即使是讲道理、辩论,也不要那么认真,那么“打破沙锅问到底”,什么事情“差不多”就行了。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当然倾向于不会表达,即使表达或者争辩,也不会太认真,否则,内心会感到不自在,会内疚。
再加上这些年在中国,许多做母亲的不知道溺爱会害了孩子,让自己孩子永远长不大。比如,在我原来任教的一个大学里,一位中国教授已经30岁出头,没有结婚成家。尽管他已经拿到终身教授职位,但还是不成熟,因为他母亲还是每天跟着他、盯着管着他的一举一动,结果她儿子就没机会长大成人。
根据六年前我女儿用的一本美国中学教材的一些研究估算,中国大学生的成熟度平均比美国同龄人要低3.5年左右,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和中国父母育子方式,在该放手的时候不能放手让孩子独立。
而成熟度跟领导力又高度关联,没有成熟就无法有领导力,就难以竞争谷歌、微软、花旗等公司的CEO岗位。
许多人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生在美国不能更成功、中国人不如印度人那么突出的时候,都喜欢以中国人英语差、印度人英语好作为主要理由。
语言当然是中国人的弱项,但实际上更根本的原因不是语言,而是儒家的名分等级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持续不断地压抑,任何有个性的表达和质疑都会招致重罚,以至于等我们长大成型时,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只会做事、不会作声的人,只有干苦力的“硬本事”,没有“软本事”。
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更能胜出,一方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训练上;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能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我们的楷模。(来自公众号外滩教育 作者:陈志武 编辑:闻琛)


[create_time]2017-01-30 13:35:39[/create_time]2017-02-14 13:32:23[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3[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40[view_count]

“国学大师”于丹为何后来会被万人唾弃,还被北大学生轰下台?

国学一般情况下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学说的统称,比如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再广义一点就还要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人文政治,甚至还有书画乐器、易学星象、术数建筑等方面了。因此,在国学上的研究是没有尽头的,但是有的人能够将“国学”中基本定义的部分进行深刻地鑚研,基本上就可以算是当代国学大师了。曾经,还未从新一代国学浪潮之巅跌落,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遭北大学生轰下台的于丹,背后真相如何?于丹为中国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更是不少热爱文学的女子的人生目标。于丹的一生其实是非常顺遂的,她出身于书香世家,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于丹刚好对国学文化也有所兴趣,于是最终走上了深研的道路。在2006年的时候,于丹凭借自己对《论语》的深刻认识为人们所熟知,后来又因为对《庄子》的解读而为人们所追捧。于丹,我们大多从电视荧幕上知道这个曾经的国学大师,受到她的国学大师父亲所影响,于丹在一个充满国学氛围的家庭中长大,她从小便开始接触《论语》,因此和其他孩子相比,她有许多自己独到的看法。而且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她可以很轻松的同父亲交流,从父亲的见解中得到启发。从小她便体现出在国学上的天赋,因为后来不断的研究,更是取得很大的成果。但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那几年,于丹也的确很努力的研究国学,而且做出一定的成就。《百家讲坛》在2006年邀请她做客,讲国学搬上银幕,让她替观众讲解《论语》和《庄子》。大家多是从这档节目中认识她的,后来她还受邀到《文化访谈录》等节目,经常出现在荧幕上的她,也逐渐被观众所熟知,短短的时间里她一跃成为观众眼中的国学大师。顺理成章,拥有超越同龄人造诣的于丹成功入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式进入了国学的行列深入研究,知道她毕业之后也从未停止对于国学的追求。这样潜心国学使得她在国学界开始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年仅三十岁便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讲师。其次,不再用心研读的于丹已经失去了国学解读的新意。因为之前写作的成功,于丹随后也出了几本书,粗略一看是有些道理,但是仔细推敲之后不难发现,这些书都有之前思想的影子,没有了初看时的惊艳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她之后推出书籍不过是想沽名钓誉罢了。

[create_time]2022-06-24 15:33:43[/create_time]2022-07-01 16:49:18[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伟大的历史知识[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939777702,755107049&fm=3012&app=3012&autime=1689326814&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20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31[view_count]

从当年的“国学大师”到被人唾弃,曾经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经历了什么?

如今的现代传媒科技发展迅速,任何人和事都可能一夜之间爆红。有的人会因为某些热点突然进入大家的视野,迅速走红;也有的人因为各种言语不当,慢慢得消失不见。网络就是这样,任何信息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下面我想介绍的就是一比特著名的文化学者,于丹。原本风光无限的于丹,却在一场演讲中被大学生轰下了台。从国学大师到众人唾弃,这其中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国学大师”于丹于丹在2006年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做客热门节目《百家讲坛》,为全国的观众们的讲述深入浅出的《论语》知识。温暖且易懂得“心灵鸡汤”的讲课管道,让于丹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与好评。于丹更是借着电视传媒的余威,开始出版《于丹论语心得》等宣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书籍,不仅扬名国内,还向国外三十多个国家进行文化外宣,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国学大师”,风光无两。先贤的书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思想,海外学者在拜读于丹出版的书籍之后,确实对中国经典文化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于丹本人,更是荣获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彼时刚刚成名的于丹,有些受宠若惊的意味,面对大家的称赞,她也会谦虚地说“自己是国学小师”。于丹的口碑下滑之后,她在全国各地办讲座,解读昆曲,上课时候的于丹,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天成。而于丹也将《于丹〈论语〉心得》出版成书,同样受到了市场的欢迎。然而在几年之后,于丹的名声却江河日下。有人发现,于丹虽然讲述的是论语,然而她并不属于文学院,而是艺术与传媒的老师,对于众多读者而言,于丹的魅力在于她声情并茂的演讲,但是于丹演讲的论语内容是否正确呢?京城名嘴周孝正评价于丹讲论语:漏洞百出,一分钟一个硬伤,“她对于论语的理解,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肆意解读。”这是不少网友的观点。2007年,北大清华等知名大学的十个博士,签署联名文章,抵制于丹,他们认为其“极其无知”,要求于丹从《讲坛》下课,人们也开始了对于于丹所讲内容的反思。在讲台上,于丹努力强调“真善美”,然而北京主持人认为,于丹完全是在说“正确的废话,孔子活过来都得给她鞠躬。”在给人们灌百无一用的心灵鸡汤。失败只能归咎于自身一年的时间,声名大振。收获了鲜花和掌声,似乎就忘了自己的本质,与本职工作。她已经将自己追求的本质由交流思想转变为提高生生活质量、谋生。周围的一切过于奢华,让她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家族的期望,忘记了起初研究国学经典的初衷。一切皆由心生,一个人对生活与学习的心态都变了,行为上也会变得过于不和文学界清素相符合。作为一名学者,最起码的穿着要得体,尤其在众多大家出现的场合,不应该出现超短裙和高跟鞋。一位国学大师,在严谨研究学术的同时更应该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不应该以此来博人眼球,引人反感。随着声名大振,心态也不再平和,于丹对文章名著的研究就不再深入。在成名以后,她出版过几本书,但是大都没有自己的创新思想,都是抄录古人思想,并没有什么创新。她随后在公共场合演讲的内容多是心灵鸡汤,虽然很走心,却没有任何新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似乎是众人的生存法则,更何况是一比特老师呢!传授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品德。被名利诱惑的可以是任何人,但绝不能是老师,因为他们为人师表,是给学生做的表率。

[create_time]2022-04-03 16:18:01[/create_time]2022-04-16 13:13:20[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0[alue_good]导航仪在工作[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313224212,1598392365&fm=3012&app=3012&autime=1689563264&size=b200,20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5[view_count]

中国大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你同意吗

耶鲁大学校长:中国大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笑话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令人失望如果政权是腐败的,那么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同样会骇人听闻的腐败中国大学对政治的适应,对某些人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大学对智力和真理的追求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日前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令人失望。”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他嘲笑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由于当前经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施密德特对此说,“作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的最早倡议者,我要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大学的学院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他说大学应该“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它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反之大学教育就会偏离“对知识的忠诚”。对中国大学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等学术腐败,施密德特提出了另一种观察问题的眼光,他说“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政权是腐败的,那么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同样会骇人听闻的腐败”。他还说“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施密德特认为中国大学不存在真正的学术自由,他说中国大学“对政治的适应,对某些人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大学对智力和真理的追求”。他提出“大学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因此,大学“必须充满历史感”,“必须尊重进化的思想”,“同时,它倾向于把智慧,甚至特别的真理当作一种过程及一种倾向,而不当作供奉于密室、与现实正在发生的难题完全隔绝的一种实体”。他说“一些民办教育,基本是靠人头计算利润的企业

[create_time]2017-09-21 16:18:31[/create_time]2017-10-06 16:18:3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血魇RVA[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d08ab5f.LpnnAPsEYuFps5uZ2gb9nA.jpg?time=3478&tieba_portrait_time=3478[avatar]TA获得超过10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上一篇:中国版空天飞机发射成功

下一篇:太原煤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