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图

时间:2024-07-12 23:05:35编辑:奇事君

<斗茶图>是阎立本作的吗?

  斗茶图(元)

  http://www.cctv.com/health/special/tea/20040324/images/102210_19.jpg

  作者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画家。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

  品茶读画:《斗茶图》 作者:白春

  宋代对中国茶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发明了一整套品评鉴别茶之优劣的方法,这就是“斗茶”。斗茶之风的兴起,缘于一个前提条件,即饮茶的方式在宋代有了重大发展,变唐代的煮茶为点茶。唐代人饮茶是将茶饼碾碎直接入茶釜烹煮;而宋代则要把茶叶碾得更细,如粉如沫,再精制成所谓“龙团凤饼”。饮茶时,不再以釜煮茶,而是把精细的茶末用不老不嫩的开水冲点,同时用茶筅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溶为一体,然后乘热饮用。这就是所谓的“点茶”。好的茶汤要有一层极为细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不好的茶汤点过不久,茶就与水分离开来,称为“云脚散”。为了不使云脚散,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最好还能“咬盏”,即品酒时常讲的“挂杯”。宋人评茶以白为上,蔡襄>的第一句就是“茶色贵白”。为了衬托茶液之白,宋代才崇尚以青、墨色的磁器为评茶的上品,后人往往只知道宋代以建盏、天目碗为贵,殊不知它们还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对斗茶之兴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还有皇家的提倡。宋代的皇帝大都好饮茶,因而贡茶在宋代成为左右全国茶叶生产的主导因素。宋代的贡茶基地在福建建安,有名的“北苑官焙”即生产大小龙团等“名牌产品”的官办茶场就在这里,同时,这里还有大量的“私焙”,也就是民办茶场,总数多达1336家。每年到了新茶上市时节,茶农们竞相比试各自的新茶,评优论劣,争新斗奇。于是,斗茶之风油然兴起。宋代名诗人范仲淹曾有>一首,其中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形象地描绘了当年民间斗茶的激烈情形。

  如果说范仲淹是以诗歌表现了斗茶的实况,那么,历代画家则是以绘画来为斗茶“写真”。最早表现斗茶的画家,当数上文提到的刘松年以及他的>。而最著名的则是赵孟頫的>。赵孟頫这幅作品所描绘的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斗茶场景:画面上有四个人物,其中前面的两人显然是主角,右面一人手中拿着空碗,口中似有评说;左面一人则一手提茶壶,一手擎茶杯,正欲品饮刚刚点好的茶汤;而后面一人正在注水入杯,似乎正欲参加进来;画中的唯一女子则站在右面那个男人的身后,面前摆着茶炉、水壶等用具,看来象是那男人的“内助”。整个画面结构紧凑,动感鲜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画中的人物并不是高官显贵,而是民间茶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斗茶之风的普及程度。

  赵孟頫本是宋朝的宗室,他在宋亡之后入仕元朝,虽身居高位,但故国之思时时不能忘怀。他的一些画作,描摹的是宋代兴盛一时的事物,为的是曲折地抒发自己对那些一去不复返的人事景物的感怀。有人将这幅>也归于此类,我以为是不无道理的。

  说到以“斗茶”为题的绘画作品,有一幅颇为独特的作品是不能避而不谈的,那就是明代画家顾炳摹绘的>。

  顾炳字黯然,浙江钱塘人,是明代知名的花鸟画家。他的这幅>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仅见于顾炳所刻绘的一部>中,而书中又特意注明是从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同名画作上临摹下来的。然而,无论阎的原作还是顾的临本却都湮沦无传。这就为画史留下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谜团:作为唐代初年的画家,阎立本有没有可能绘制这样一幅>?“斗茶”这种民间习俗,是否在唐代就已产生并且开始普及?鉴于历代画家都有以自己的或后人的画作假托前代名家的习俗(应称为陋习),那么,这幅>会不会也是后人的托名之作呢?

  具体说到这幅画作,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画面前排的两个人物,与我们前文说过的赵孟頫的同名画作惊人地相似,无论动作、神态,还是手中提的茶壶、端的茶碗,都如出一辙,而左边男人身后的那个正在斟水的人物,也与赵作形貌略似。这种情况,使人有理由作出一个大胆的推断:顾炳此画,很有可能是从赵孟頫的>衍化而来的;而赵作又显然是借鉴了宋代刘松年>的某些造形特点。至于在他们之前是否还有更早的>,那就只能留待发现新的证据了


宋代斗茶图的历史信息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叶,称为点茶。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正是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 “斗茶”也称“茗战”,就是比赛茶叶与点茶技艺的高下。斗茶之风始于五代,宋代时极为流行,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此道。斗茶前先要将茶末碾碎过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后才能漂浮起来,也容易产生汤花并聚集起来,从而“尽茶之色”。 斗茶的过程分为四步,首先是熁(xié)盏,即预热杯盏。北宋蔡襄(1012—1067)曾说:“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第二步为调膏,即往盏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成浓稠膏状。第三步为点茶,也是斗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往盏中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自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最后一步为击拂,就是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状的茶筅(xiǎn)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除斗茶外,宋代还流行一种名为“分茶”的茶艺。分茶前,先将茶末煮至一定程度以培养汤花,然后注入茶盏,轻轻搅拌以欣赏茶汤表面变幻莫测的各种汤花。南宋陆游(1125—1210)诗句“矮纸斜行闲作草,睛窗细乳戏分茶”中就提到了分茶这种宋代流行的茶艺。

历史年代表

中国历史年代表∶1、原始社会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约前2528年-前2029年(约500年)2、先秦时期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3、秦汉时期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汉朝∶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东汉∶25年-220年(195年)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玄汉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4、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吴;魏∶220年-265年(45年)蜀∶221年-263年(42年)吴∶222年-280年(58年)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西晋∶265年-316年(51年)东晋∶317年-420年(103年)南北朝(420年—589年)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135年)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南朝·齐∶ 479年-502年(23年)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南朝·陈∶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北朝·东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北朝·北齐∶550年-577年(27年)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5、隋唐时期隋朝∶581年-619年(38年)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武周∶690年-705年(15年)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国五代十国∶891年-979年(89年)包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7、宋元时期宋∶960年-1279年(320年) 含北宋,南宋;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66年)元∶271年-1368年(98年)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8、辽金夏辽朝∶916 年-1125年(210年)西辽∶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国包含前大理,后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9、明清时期明 ∶1368年-1644年(277年)南明 ∶1644年-1662年(19年)后金∶1616年-1636年(21年)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时期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38年)11、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扩展资料∶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一、原始社会人类蒙昧时代∶公元前100世纪以前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00世纪-公元前41世纪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三皇(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公元前41世纪到公元前26世纪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五帝(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约前26世纪-前2070年二、奴隶社会1、萌芽阶段∶ 前2070年-前1559年2、发展阶段∶前1559年-前1046年3、衰落阶段∶前1046年--前221年三、封建社会1、萌芽发展阶段∶前841年--前221年2、大一统时期∶前221年--316年3、大分裂时期∶420年--581年4、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907年5、民族分裂时期∶916年--1271年6、封建没落时期∶1271--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封建崩溃时期∶1840-1912年2、封建终结时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1988年-至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古代风靡一时的斗茶:斗茶是怎么斗的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曾撰写《大观茶论》,蔡襄曾撰写《茶录》,黄儒曾撰写《品茶要录》等等,可见,宋代的“斗茶”之风极盛。
  1、 斗茶时间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
  2、斗茶内容
  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等等。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
  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应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茶、点汤,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的技艺。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戏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底层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人,少之又少。
  3、斗茶茶盏
  说到斗茶,不能不说茶盏。宋代盛行斗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因其色黑紫,故又名“乌泥建”、“黑建”或“紫建”。
  建盏中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兔毫盏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蔡襄曾在《茶录》中记载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
  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
  古人斗茶的一些技法,已难觅踪影,可我国大部分产茶区,仍能看到古代斗茶的遗风。有些“斗茶”大会上,还会奏起古乐。心随弦动,古乐空灵,茶香袅袅。这种“斗茶”,与古代有根本的不同,但也能反映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古代的斗茶是怎么斗的?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1、 斗茶时间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2、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等等。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应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茶、点汤,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的技艺。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3、斗茶茶盏说到斗茶,不能不说茶盏。宋代盛行斗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因其色黑紫,故又名“乌泥建”、“黑建”或“紫建”。建盏中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兔毫盏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蔡襄曾在《茶录》中记载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

上一篇:黄江琴

下一篇:李虚中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