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后人

时间:2024-07-12 22:55:42编辑:奇事君

"陈"这个姓氏的由来和迁徙与分布?

  陈姓起源及发展


  “张王李赵陈,天下一半人。”在台湾还有“陈林半天下”之语,可见陈姓在我国也是大姓之一。陈姓起源于胡公妫满,和妫、田、姚、胡五姓同脉同源,史称“妫汭五姓”,其血缘先祖是五帝之一的虞舜。“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虞舜裔脉在周代为陈氏。史传舜的先祖为幕,幕后为瞽瞍。舜为平民时,以德行获帝尧信任,尧以二女娥皇、女英嫁与舜为妻,后将权力禅让与舜。舜之后禹获得帝位。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封舜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虞姓源于此。这以后舜的后裔爵位时断时续,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阏父(又作遏父)投附于周文王,任陶正之官,有功。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武王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封妫满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妫满称陈胡公,他的后代有的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姓氏族;有的以谥号为姓,就产生了胡姓氏族。
  陈姓氏族在春秋中期分脉出田姓。陈厉公时,陈国发生了一场争夺君位的内乱,内乱中陈厉公之子陈完出逃齐国避难,为避祸而改为田姓,陈完是田姓的始祖。陈完在齐国受到礼遇,任工正。死后谥为敬仲,此事见载于《左传》和《史记》。
  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至其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公大夫,其后田氏一族在齐国世代为相,并垄断齐政权,齐公犹如傀儡。田无宇、田常等人身为姜齐之臣时,为了争取齐国民心,在春秋末期就不惜经济代价,施惠于民,被称为“厚施买国”,最后人心归附。到十代孙田和时,终于夺取了姜姓齐国,田和废除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在当今全国近12亿汉族中,陈姓人群大约占了5.4%,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陈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5400万。陈姓氏族经过历代播迁、人口繁衍,从河南淮阳“老陈户”发源,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陈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安徽、湖北地区,湖南、江苏、山西、山东等地也有陈姓足迹。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陈姓主要迁往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同时,陈姓与林、黄、郑等氏族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在唐初,由河南固始人陈元光父子经江西入福建,其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洋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大批中原陈姓人再一次移民福建。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区的第一大姓。 到了宋朝,由于中原人群大量南迁,中国的人口和政治中心第一次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由于陈姓氏族早在秦汉时已渐次迁离北方,发生在中原的几次战乱对陈姓的伤害较轻。在宋元明时期,陈姓在南方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如今典型的南方大姓。
  广东为当今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14.7%,占全省人口的10.5%。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14%)和台湾(12.2%)。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北少南多的陈姓分布状态。长江以南形成了粤闽和浙苏两个陈姓高聚集中心,然后向西梯度减少,形成长江流域陈姓分布区。北方地区则由河南、山东经渤海,连接东北三省的陈姓分布带。陈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南及浙江东北地区。在当今全国近12亿汉族中,陈姓人群大约占了5.4%,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陈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5400万。


阎姓的由来

阎姓的来源

阎姓的来源出自于姬姓的分支较多。一是周武王灭商后封其伯祖的曾孙仲雍于阎乡,其地不详,约在今山西运城一带。仲雍的后人以地为氏,是为阎氏。二是周康王时,封其孙于阎邑,其地不详,约在今河南洛阳西南一带。其后人以地为氏,是为阎氏。三是晋大夫食邑于阎城,在河阳解邑,即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一带。其后人以地为氏,是为阎氏。

另有一支出自于楚国的芈姓,楚国有支系王族伯玙被封于阎,其地在今湖北麻城东,后来有大夫阎敖,在楚灭权国后被封尹权,其后人有以阎为氏的。


有姓的迁徙分布

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一百九十位,人口仅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019%左右,望族出东海郡。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路史》记载:“有氏,古帝有巢氏之后。”有巢氏,是始教人以居处这法的古帝,他的年代,有人说是在燧人氏之前,有人则认为是在伏羲之后,确实的情形,虽没有具体的史料可证,可是,他对于中华民族进化的功劳,却是长久以来公认的。在我国历史上成名甚早的有氏,近600年来,已经极少见到,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可以在《明史》上找到答案。在明太祖的洪武初年,有氏家族曾经出了一位十分出色的子弟叫有日兴,由于功于朝廷,所以,皇帝特别送给他一个宝盖头,赐姓为“宥”。在帝王专制时代,被皇帝赐姓,可以说是一种至高的荣耀。所以,当时的有氏家族,也就跟着纷纷姓了宥。关于有氏被赐姓为宥氏,《明史》是这样记载的:“有日兴,洪武时于上加宀,赐姓为宥。”此外,《万姓统谱》中也指出:“洪武时有日兴上加宀赐姓宥,为宥姓之始。”这就是有姓极为少见的原因。有姓确实是个很少见的姓氏,据统计“有”这个姓氏全国只有3000多人。有子的第76代孙有令衡说:“在汉族的氏族里面姓有的算少数氏族,不叫少数民族,你这个姓氏很少了,很少很少。我们参加工作到外地去登记干什么的,人问你贵姓,我说我姓有,哪个有啊,我说有没有的有啊,嘿,真是天下少有。”有姓望居东海郡(汉代置郡,在今天山东省郯城一带)。

东陵大盗指的是哪里,谁的魂墓

孙殿英1928年盗掘清东陵的丑行,使其臭名远扬。军阀部队以野蛮手段用七天七夜的时间大肆盗掘东陵文物,
先盗了慈禧墓,孙殿英又命挖乾隆的裕陵。挖法与前一样,也是用炸药开墓道入口。乾隆的地宫更富丽堂皇,其尸身已腐化,仅剩头发和肋骨等。匪兵们进去后,同样将乾隆棺的宝物抢劫一空。之后孙殿英还想盗掘顺治的孝陵,因听人说顺治帝于生前在五台山为僧,该陵里的棺系空棺,便没有下手。遂拟掘康熙的景陵,正欲动手,不料石下沟中流出黄水,后畅流如瀑布,顷刻地上已积水二尺余,故又未动手。


东陵大盗,那个军长是谁?

孙 殿 英(1889年—1947年),归德府永城(今河南永城马牧镇丁辛庄)人。行伍出身,1928年投靠 国 民 党,任第六军团第十二军 军 长,因在河北马兰峪 盗 掘 清 东 陵 而闻名。1930年参加 中 原 大 战 反 蒋,失败后为 张 学 良 收编。抗战爆发后,历任冀察游击 总 司 令、新 五 军 军 长,1943年在河南 对 日 作 战时 被 俘,旋投汪伪任“豫北 剿 共 军 总 司 令”。抗 日 战 争 结束后又追随 蒋 介 石 反共,打 内 战。1947年被 解 放 军 俘 虏,后 死 于 战 犯 收 留 所 中。


军阀孙殿英其人?

  1、人物简介
  孙殿英(1889年—1947年),归德府永城(今河南永城马牧镇丁辛庄)人。行伍出身,1928年投靠国民党,任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因在河北马兰峪盗掘清东陵而闻名。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反蒋,失败后为张学良收编。抗战爆发后,历任冀察游击总司令、新五军军长,1943年在河南对日作战时被俘,旋投汪伪任“豫北剿共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结束后又追随蒋介石反共,打内战。1947年在人民解放军解放河南汤阴的战役中,这个20多年来一直逍遥法外的盗陵主犯,终于被解放军生擒,后病逝于战犯收留所。
  2、人物评价
  在孙殿英盗掘慈禧墓之后曾自辩:“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孙中山有同盟会、国民党,革了满清的命;冯焕章(冯玉祥)用枪杆子去逼宫,把末代皇帝溥仪及其皇族赶出了皇宫。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说什么盗墓不盗墓,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 并说:我发掘满清东陵,有3个好处。第一,满清入关之时,大兴文狱,网杀士人,象吕留良,戴名世这样的人,都被开棺戮尸,我虽不才,亦知道佛经有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第二,满清统治三百年了,搜刮的财帛不知多少,今天我发陵,是为通天下财货,收运转之利,丰藏国库。”
  可见孙在盗掘慈禧墓时有一部分民族主义的影子,清朝灭亡之后满汉之间的关系要考虑到历史因素,孙也难以置身其外,正如冯玉祥说:“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们是好朋友,好同志!在反对清廷这一点,我干的是活的(指驱逐溥仪),你干的是死的(指盗陵)。”


孙殿英是什么人?

孙殿英,行伍出身,1928年投靠国民党,任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因在河北马兰峪盗掘清东陵而闻名。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反蒋,失败后为张学良收编。抗战爆发后,历任冀察游击总司令、新五军军长,1943年在河南对日作战时被俘,旋投汪伪任“豫北剿共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结束后又追随蒋介石反共反人民,打内战。1947年被俘,病死。


姓氏吉的由来

姓氏吉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吉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二、另一说则云,西周有重臣尹国国君尹吉甫,有嫡长子名吉伯奇,受其继母陷害至于流亡冯翊之地(今陕西渭南),后又取其父名中“吉”作为姓氏,即为郡望冯翊的得姓始祖。扩展资料历史上的迁徙一、汉唐时期的吉氏三郡望汉唐时期,陕西、河南、山西是吉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并产生了陕西冯翊郡、河南洛阳郡(汉代时称河南郡)、山西平阳郡等吉氏郡望。二、五代宋元时期吉氏族人的迁徙情况按赣粤湘冯翊堂《吉氏族谱》记载,唐“大历十才”的吉中孚公,在其致仕(退休)后归隐于江西鄱阳(今波阳),到了五代宋元时,其后裔就聚居在江西庐陵(今吉安)、琴江(今石城)等地蕃衍生息。按湖南浏阳《吉暨族谱》记载,其一世祖吉太宝公(冯翊吉氏第67世)的先人,五代时就居住在江西庐陵(今吉安)。按湖南安化、临澧、重庆潼南、合川等地《吉氏族谱》记载,元末时,其一世祖吉昆元公(冯翊吉氏第86世)因战乱而迁徙,并安家在豫章(今江西南昌)。由此可见,在五代宋元时期,江西也已成为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了。三、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吉氏族人的迁徙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元朝末年,饥荒频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战乱四起,“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几成无人之地,相对而言,山西一带却比较安定,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明朝取代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明初洪武、永乐时直至弘治、正德年间,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活动,从山西迁出居民近百万,迁徙到“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甘”等十余省市。当时,山西洪洞县城西北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内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手续,大槐树下就成了山西移民集聚及迁徙的出发地。因此,凡明初从山西各地迁出的移民子孙,都称自己的先祖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氏族谱

找姓吉的名人!

....一、先秦时期(前2700—前206) ....1、黄帝的姞姓儿子:传说为黄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个。今人考证后认为,黄帝的姞姓儿子当系古代“五 帝”之初“黄帝部族联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领,黄帝赐其“姞姓”,他得姓后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随着“姞姓氏族”的发展壮大与子孙蕃衍,其后裔又 建立了“姞姓”的“雍、燕、鄂、密须(密、须)、阚、光、杨、孔、尹、蔡、鲁、允、断、敦、逼、郅、虽”等氏族。(据《国语》、《诗经》、《左传》、《史 记》、《汉书》、《潜夫论》、《风俗通》、《玉篇》、《广韵》、《青山彭氏敦睦谱》等) ....2、雍父:姞姓雍氏,古雍国(今陕西凤翔——扶风雍水边)人。传说为黄帝之臣,是他最早发明了臼或舂,增进了五谷的食用价值。今人认为,“姞姓雍氏族”是中国古代陕西雍水流域的一个农耕部族。(据《世本》、《玉篇》) ....3、吉光:传说为黄帝的第八代孙、帝喾(帝俊)的第五代孙。今人考证后认为,吉光当系古代“五帝”帝喾 (帝俊)时“黄帝部族联盟”中“吉光部族”的首领。该部族是中国古代陕晋黄河沿岸的一个游牧部族,以“神马”为图腾,其族人善于捕捉野马、驯养骏马,还发 明了水陆交通工具——船和车。(据《山海经》、《史记》、《潜夫论》、《抱朴子》) ....4、吉夷氏:传说为古帝。今人认为,吉夷氏当系古代“东夷部族集团”中“吉姓部族”的首领。(据《姓谱》、《路史》) ....5、伯倏:姞姓燕氏。传说为黄帝裔孙,封于南燕,赐姓曰“姞”。今人认为,伯倏是古南燕国(今河南延津东北——汲县西)的开国君主,他得姓后建立了“姞姓燕氏族”。(据《左传》、《说文》、《新唐书》、《辞海》) ....6、后稷元妃(女):姞姓,古南燕国人。传说在“五帝”尧舜时她嫁给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即“姬弃”),成为后稷的长妃;她养育了周族的先人,从而使周族兴旺起来。(据《左传》、《说文》、《潜夫论》、《通志》、《辞海》) ....7、吉甫:传说在夏代之初曾教“东夷部族集团”首领羿(即“后羿”)学射,系古代“东夷部族集团”中“吉姓部族”人。(据《帝王世纪》) ....8、鄂崇禹:姞姓鄂氏。商代末年时鄂国(今河南沁阳,周初迁徙湖北鄂城)国君。时称“南伯侯”,商纣王时位列商王朝的“三公”,因反对商纣王的暴虐而被杀害。(据《左传》、《史记》) ....9、吉立:传说为商纣王时太师闻仲的门将,当系商代“吉姓”方国人。这个“吉姓”方国是商代的一个侯爵国,该方国可能是古代“吉光部族”后裔所建。(据《姓源》、《封神演义》) ....10、伯吉父:姞姓雍氏,西周时雍国的国君。(据1974年12月陕西扶风县北桥村出土“伯吉父鼎”铭文) ....11、善夫吉父:姞姓雍氏,西周雍国人,伯吉父的亲属。曾为周王掌管御厨。(据1974年12月陕西扶风县北桥村出土“善夫吉父鬲”铭文) ....12、密须康公:姞姓密须氏,西周时密须国(今甘肃灵台以西一带泾水上游)的国君。周恭王(共王)四年 攻密时被杀,密须国人葬其尸于洞山之阳半山腰。现康公的古冢还在,冢高10米,系“姞姓”族人留在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祖先墓葬。(据《世本》、《史记》、 《通志》、《灵台县志》) ....13、杨姞(女):姞姓,西周杨国(今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带)人,晋侯夫人。公元前800年左右嫁给晋穆侯为妻。(据1993年山西曲沃—翼城交界处天马—曲村出土“杨姞壶”铭文、李学勤《中华姓氏谱》、王光尧《从新出土之杨姞壶看杨国》) ....14、蹶父:姞姓燕氏,南燕国人。西周宣王时(前827—前782)任周王朝卿士,他身材高大,十分勇武,曾为周宣王出使各国,向各诸侯传达周王朝的政令。(据《诗经》) ....15、韩姞(女):姞姓,南燕国人,蹶父的女儿。西周宣王四年(前824)时嫁给韩侯为妻。(据《诗经》) ....16、尹吉甫(约前853—前775):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父),尹是官名。西周中 叶,“姞姓鄂国”(今湖北鄂城)被楚国熊渠所灭,“姞姓鄂氏”中的一支(其中就有尹吉甫的先祖)迁徙至楚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县),改其姓氏为“兮”,故 尹吉甫原本是“姞姓鄂氏”的后裔。尹吉甫在西周宣王时(前827—前782)任周王朝的尹官,他既是驱逐玁狁(严允)、安定成周(洛阳)、中兴周室的名 臣,还是“兮甲盘”的制作者和《诗经》的创作者。据台湾学者李辰冬考证,整个《诗经》三百首均系尹吉甫一人在周宣王三年到周幽王七年期间(前825—前 775)所作。尹吉甫享年七十八岁,其后裔中的一支以“吉”为姓氏,而另一支则以“尹”为姓氏。(据《诗经》、《元和姓纂》、《风俗通》、《广韵》、《玉 海》、《万姓统谱》、《辞海》、李辰冬《谈诗经的作者问题》、杨书案《佚名的绝唱》等) ....17、宋雍氏:姞姓雍氏,春秋时宋国的大夫。(据《左传·桓公十一年》、《史记·郑世家集解》) ....18、雍姞(女):姞姓,宋雍氏之女。春秋时嫁给郑庄公,生子为“郑厉公”。郑厉公于“前700—前697年”和“前679—前673年”先后两次登基执政。(据《左传·桓公十一年》、《史记·郑世家集解》) ....19、燕仲父:姞姓燕氏,春秋时南燕国的大臣。郑庄公二十年(前724)见传。(据《汉书》) ....20、燕姞(女):姞姓,南燕国人,春秋时嫁给郑文公。传说燕姞因“梦兰之喜”而生子,故给其子取名曰“兰”。郑伯兰(即郑穆公)于“前627—前606年”登基执政。(据《左传·宣公三年》、《潜夫论》、《辞海》) ....二、汉代(前206—220) ....1、吉恪:汉代时为汉中太守。(据《广韵》、《通志》、《玉海》、《万姓统谱》) ....2、吉华:字伯房,汉代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为功曹司空掾。(据《太平御览》、《金石萃编》) ....3、吉充:字叔才,汉代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为功曹司空掾。(据《太平御览》、《金石萃编》) ....4、吉苗:字元裔,汉代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为功曹太尉掾。(据《太平御览》、《金石萃编》) ....5、吉闳:汉代人,幼有美名,九岁时就能通晓《尚书》。(据《太平御览》) ....6、吉仲考:汉代人,与长史威都为友。(据《风俗通》) ....7、吉瞻:汉代冯翊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据《金石续编》) ....8、吉汉:汉代记史,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据吉城考“仓颉庙碑碑阴”) ....9、吉济:汉代奏曹掾,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据吉城考“仓颉庙碑碑阴”) ....10、吉凤:汉代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据吉城考“仓颉庙碑碑阴”) ....11、吉本(《三国演义》中作吉平):后汉献帝时太医令,建安廿三年(218)与耿纪、韦晃等谋攻许昌,烧丞相曹操的长史王必之营,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未成功而被杀。(据《三国志》、《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 ....12、吉邈:字文然,吉本之子,参与吉本卫汉反曹。(据《三国志》) ....13、吉穆:字思然,吉本之子、吉邈之弟,参与吉本卫汉反曹。(据《三国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1、吉茂:字叔畅,东汉、三国魏时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人,好书不耻,建安初年(196)隐处武功南山,被州里举为茂才,后任临汾令,拜议郎,为官清静,不欺吏民,景初中(238)卒。(据《三国志》、《太平御览》、《通志》、《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 ....2、吉干:三国魏黄初元年(220)时铸鼎之工匠。(据《新五代史》) ....3、吉朗:西晋冯翊莲勺(今陕西)人,晋愍帝时任御史中丞。建兴四年(316)西晋王朝灭亡时,朗叹 曰:“吾智不能谋,勇不能敌,何忍君臣相随,北面事贼虏乎?吾对君不忠,为民不德。”遂举刀自杀殉国。后代吉氏家人为纪念这位“为国尽忠、为民尽德”的先 人,就以“忠德堂”作为冯翊吉氏家族的宗祠堂号。(据《通鉴》、《晋书》、《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张学衔《华夏百家姓探源》) ....4、吉挹:字祖冲,吉朗之孙。东晋孝武帝初(373),前秦苻坚攻陷东晋梁益,经桓豁举荐,率兵抵抗苻 坚,屡挫其锐;任魏兴太守,寻加轻车将军、领晋昌(今山西定襄)太守,功拜员外散骑侍郎;后来苻坚部下韦锺围攻魏兴,城陷后不言不食而死。(据《晋书》、 《通志》、《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 ....5、吉翰:字休文,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南朝刘宋武帝初,为龙骧将军道怜的参军,清谨勤正; 文帝元嘉四年(427)任梁、南秦二州(今陕西汉中、甘肃成兴)刺史、将军等职,在任时业绩显著,后迁徐州刺史,监豫州、梁郡诸军事;元嘉九年至廿八年 (432—451)期间,著《秦纪》十一篇;享年六十卒于官,追赠征虏将军。(据《宋书》、《南史循吏传》、《史通》、《通志》、《玉海》、《中国人名大 辞典》) ....6、吉谋:南朝刘宋时(420—479)秘书郎。(据《万姓统谱》) ....7、吉文甫:南朝刘宋时(420—479)散骑常侍,到梁时(502—589)著有《释字同音》三卷、《十五代略》一卷。(据《隋书》) ....8、吉毗:南北朝西秦乞伏暮末时(428—429)为西秦将军。(据《北史西秦列传》、《玉海》) ....9、吉士瞻:字梁容,冯翊莲勺(今陕西)人,南朝梁武帝时(502—549)为太子卫率,迁任南阳、武 昌太守,以功历巴东相、建平太守,后为梁、秦二州刺史,为官清廉,家无余积。其谥号曰“胡”。(据《梁书》、《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历代人物谥 号封爵》) ....10、吉翂:字彦霄,冯翊莲勺(今陕西)人,世居襄阳(今湖北襄樊),南朝梁武帝天监初年(502)十 五岁时,其父被吏所诬,乃为父击鼓鸣冤,并愿代父死,其父因此得宽宥,故有“老童挝鼓”之说;后为万年县监,上任数月后,当地风气立变。(据《梁书》、 《玉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张学衔《华夏百家姓探源》) ....11、吉底俱:南朝梁(502—557)时僧人,善画。姚最云:“外国比丘,既华戎殊体,无以定其差品。”(据《续画品》、《历代名画记》、《图绘宝鉴》、《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 ....12、吉苟子:南北朝东魏时(534—550)民望(今河南长葛)人。(据《金石萃编》) ....13、吉贵:北朝北齐天保三年时(552)为功曹,野王县(今河南沁阳)人。(据《金石萃编》) ....14、吉邕:北朝北齐天保三年(552)时冯翊(今陕西)人。(据《金石续编》) ....15、吉清仁、吉元可、吉先华:北朝北齐天保八年时(557)冯翊(今陕西)人。(据《金石续编》) ....16、吉璜颈:北朝北齐天保八年时(557)唯那(今河南登封)人。(据《金石续编》) ....17、吉伯仁: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时河南偃师人。(据《金石萃编》) ....四、隋唐五代时期(589—960) ....1、吉藏(549—623):隋代佛教学者,三论宗创始人。本姓安,原藉安息。其祖因避仇移居南海,家于交趾、广州间,后迁金陵(南京)而生藏。(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 ....2、吉子:隋开皇十三年时(593)冯翊(今陕西)人,为汉代同州刺史吉瞻的后代,才高学博。(据《金石续编》) ....3、吉善行:晋州大通堡(今山西临汾)人,唐初道士,唐高祖武德三年四月(620)授朝散大夫,命主宗祠祭祀。(据《杜诗镜铨》、《封演见闻记》) ....4、吉哲:唐初易州(今河北易县)刺史,洛州(今河南洛阳)人。(据《新唐书》) ....5、吉顼:吉哲之子。敢言事,以进士及第;周武则天时(690—705)任右肃政中丞、朝靖大夫,进任 天官侍郎、同凤阁銮台平章事,曾建议召还相王(李旦)、庐陵王(李显),被武则天所采纳;后因倡导立唐中宗(李显),到唐睿宗(李旦)初(710)赠御史 大夫。(据《新唐书》、《金石萃编》、《中国人名大辞典》) ....6、吉琚:吉哲之子。唐、周时雩令(陕西户县县令),洛州(今河南洛阳)人。(据《新唐书》、《金石萃编》) ....7、吉皓:字叔明,周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前为前尉,冯翊(今陕西省)人。(据《金石萃编》) ....8、吉旷:唐开元(713—741)中期集贤院书手,能解画。(据《历代名画记》、《历代画史人物汇传》、《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 ....9、吉浑:吉顼之子。唐时为司勋郎中,洛州(今河南洛阳)人。(据《新唐书》、《金石萃编》) ....10、吉温:吉琚之子。唐天宝初年(742)为新丰丞,经李林甫引用,升户部郎中兼礼二部侍郎;为官严酷,与罗希奭一道,有“罗钳吉网”之称号,后被杨国忠遣人杀死。(据《新唐书》、《金石萃编》、《中国人名大辞典》) ....11、吉逵:冯翊人,唐“大历十才子”吉中孚的父亲。(据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2、吉中孚(726—794):唐开元十四年(726)生于冯翊郡华阳县柳市(今陕西华阳柳子镇), 后居关中、楚州(今江苏淮安),晚年居鄱阳(今江西波阳)。在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766—779),与卢纶、韩翊、耿湋、钱起、司马曙、苗发、崔 峒、夏侯审、李端十人皆以能诗出名,号称“大历十才子”,名声震动京都长安,著有诗集一卷。后中进士,授万年(长安)尉、校书郎,登宏辞科成为翰林学士, 历任谏议大夫、户部侍郎、署理度支郎中等职,致仕(退休)后归隐鄱阳。(据《新唐书》、《全唐诗》、《中国人名大辞典》、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3、吉皎(757—847):唐代冯翊郡大荔县(今陕西大荔)人,才子,晚年以御尉卿之职致仕后居洛 阳香山,与白居易(772—846)、胡杲、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一说李元爽)、卢贞(一说禅僧如满)等人一同宴游,名列“九老会”,被后人 称为“香山九老”。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九老同在洛阳香山履道坊作“九老诗”、绘“九老图”。(据《新唐书》、《全唐诗》、《玉海》、《中国人名大 辞典》、《辞海》) ....14、吉逾:善诗文,曾于唐德宗二年(781)在范阳县(今河北涿县)云居上寺题诗一首,并刻石立碑于该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任范阳县县丞。(据《续古文苑》) ....15、吉益:吉逾之子,唐德宗二年(781)与吉逾一起,也在范阳县(今河北涿县)云居上寺题诗一首。(据《续古文苑》) ....16、吉陶余、吉潜:吉逾之侄,唐德宗二年(781)与吉逾一起,也在范阳县(今河北涿县)云居上寺题诗一首。(据《续古文苑》) ....17、吉宏宗: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时,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据《唐会要》) ....18、吉伦辅: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时,为京兆府兴平县(今陕西渭河平原中部)都曹。(据《金石萃编》) ....19、吉庸:唐大中十二年(858)郎官石柱题名中有其名,为司勋郎中。(据《金石萃编》) ....20、吉师老:晚唐诗人,其诗富含仙风道骨,有“大历十才子”之遗韵,《万首唐人绝句》中收其诗两首。(据《万首唐人绝句》)


纪晓岚有后代吗

  据史书记载,纪晓岚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纪晓岚的夫人姓马,马夫人直到纪晓岚七十二岁那年才去世。他有一房妾名为文鸾,是他从小青梅竹马的朋友(在北京纪晓岚故居,四合院中一株海棠,便是与文鸾所种)。郭彩符是纪的侍姬之一,沈明玕是纪的另一侍姬。
  身边这么多女人,能没后代?
  儿子四个,四个儿子都没什么大成就:
  长子纪汝佶(1743—1786年),字御调,又字侠如,出生于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当时纪昀20岁;
  次子纪汝传(1747—1777年),字绪承,出生于乾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卯时;
  三子纪汝似(1766—卒年不详),字象庭,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丑时;
  四子纪汝亿(1784—卒年不详),字万斯。
  孙子至少11个,汝佶的六个儿子:树庭、树乔、树荫、树蕤、树蕃和树蔚;汝传的五个儿子:树馨、树馚、树馡、树馪、树馥。其中纪树馨非常有才,纪晓岚去世后,是纪树馨把祖父的文章和笔记整理成书的。
  到现代,第六代或第七代孙里有几个名人,中国的第一位女律师、著名法学家纪清漪,著名作家柳溪(原名纪清)和著名画家纪清佑。


纪晓岚的后人

纪晓岚《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在剧中,这位清乾隆年间的大文学大家是没有子嗣的,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据史料记载,纪晓岚一生共娶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室,共诞育了四个儿子。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大儒纪晓岚吧。众所周知,历史上的纪晓岚颇有文采,是一个大文学家,并官居要职。纪晓岚在历史上真名为纪昀,字晓岚。纪晓岚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他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可谓是大儒之人。纪晓岚凭借自己的才华,曾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等职,可谓是仕途非常的顺遂,并备受乾隆皇帝重视。纪晓岚死后,嘉庆皇帝亲自题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皇家对纪晓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死后的纪晓岚也被后人尊称为文达公。子嗣方面,同影视剧中描述不同的是,纪晓岚共娶妻妾七人,育有四个儿子。根据史料记载,纪晓岚一生共有四个儿子,虽大儿子不幸早逝,但其他三个儿子均已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在纪晓岚的四个儿子之中,他最喜爱他的大儿子纪汝佶,但不幸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纪汝佶在43岁时病逝。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曾留文缅怀这个他最喜爱的儿子,字里行间,尽显悲痛之情。另有野史记载,纪晓岚应该是有11个孙子,他们跟随历史的车轮繁衍生息。时至今日,纪晓岚的后人应该差不多有八九代人了。可能他更多的后人均无法达到他的高度,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一定会留在每一个纪家人心中。所以纪晓岚并非电视剧中演的那样,没有子嗣,而是儿孙满堂,小编在此纠正一下。

历史上姓姚的名人有哪些

1、姚平:西汉朝代睦侯侯爵,舜帝奉祀使。官至谏议上大夫,冀州刺史,西汉末年姚平为战乱而保舜帝嫡系血脉永续,举家迁隐江南吴兴郡(浙江吴兴县),是吴兴姚氏定基之祖。2、姚昙度:南朝齐画家。专工绮罗屏帐。画品有逸格,始于姚。谢赫评云画有逸才,巧变锋出,魑魅鬼神,皆为妙绝,雅郑兼善,莫不俊拔。但纤微长短,往往有失。子惠觉,出家为僧。弱年渐渍亲承,不坠家声。画迹有殷洪像及白马寺宝台样,著录于历代名画记。南朝陈姚最评其画云丹青之用,继父之美,定其优劣,嵇聂之流。3、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父姚僧垣精医术,为梁大医正。姚察6岁诵书万余言,12岁能文。侯景之乱时,随父归乡里。年十三为萧纲所器重。萧纲登基,授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入陈朝,为秘书监,领著作郎、吏部尚书等职。陈亡入隋,于隋朝授秘书丞、晋王侍读,袭封北绛郡公,授太子内舍人。4、姚最: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吴兴(今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年为公元536年,卒于公元603年),约活动于公元六世纪中期。其著作《续画品录》是对谢赫的《古画品录》的补充与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画学论著之一,为今天研究六朝时期的绘画作品和画学思想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5、姚思廉: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昙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思廉

古代姓姚 名人

  舜,姓姚名重华,三皇五帝之一.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秘密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崇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姚启圣(1624-1683),清代名臣,姚启圣与施琅在攻打台湾时是合作对象。
  姚启明:中华人民共和国 吉林人,著名优秀教师.
  姚明;中国现役于美国NBA职业篮球队队员,效力于休斯顿火箭队.
  姚荣滔: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人。1956年出生,著名文学艺术家、词作家。历任江西省兴国县文化局局长,中央电视台顾问,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对客家文化、兴国山 歌有很深的了解,同时对诗词、文学、书法、戏剧都有很深的造诣。 blog.sina.com.cn/yaorongtao是他的诗词博客。著有《潋水流韵》文学专辑、《蝶恋花》等音乐专辑、《三斤狗》、《拆墙》等戏剧专辑、《兴国山歌》等文艺片专辑。多次获得国家重要文艺奖项、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所著的文艺片曾在CCTV-1黄金时间播出,对我国的文学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英雄故事

抗倭英雄戚继光英雄事迹(一)岑港之战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二)台州之战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三)福建之战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戚继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四)兴化之战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从日本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袭击兴化,但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而此时刘显派了八个人带着书信到兴化传达信息,被倭寇拦杀,倭寇就换上刘显使者的服饰骗开城门,趁机攻陷了兴化城。倭寇攻陷兴化后,刘显率兵逼近兴化,但因为兵少,刘显不敢擅自攻城,却因此被弹劾,背负罪名。而福建总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军合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 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扩展资料(一)简介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二)早期经历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三)轶事典故惧内戚继光的妻子王氏,将门虎女,野史上说她“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有关戚继光怕老婆的典型事例,最被广为传颂的是这样三件事:一是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抵达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二是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立马怒吼:“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匆忙应答:“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三是王夫人所产下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继光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一共生了5个儿子。本来夫人不知道一直相安无事,那晓得有人不慎漏了口风,被王夫人知道了,大白天的顺手拿了把刀,要找戚继光算账。听到这个消息的戚继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一见面就嚎嚎大哭说无孝有三,无子为大,没有儿子的压力太大了。王夫人见状也心软了,把刀扔了后也嚎嚎大哭起来。后来从妾生的儿子里过继了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来养,事情才平息下来。斩子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犹存。“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故事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戚继光

上一篇:最贫穷的哈佛女孩

下一篇:乐基儿泳装秀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