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蓄给女儿后失踪

时间:2024-07-12 03:26:00编辑:奇事君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分析

他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是客居意大利威尼斯的犹太富翁。但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在这场戏的开头却一反常态,不要比借款多几倍的还款,而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可见其冷酷无情。夏洛克对别人的谩骂反唇相讥,冷静和自信的态度活灵活现。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性又复原了,守财奴的本相暴露无遗。夏洛克不能说不是这部喜剧中的悲剧人物,仆人饿跑了投奔了自己嫉恨的人,而女儿更是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了,最后甚至是输掉了自己的剩余的一部分财产,他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从16世纪90年代的后几年开始,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化起来:在农村,“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在城市,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大量出现,导致手工业者和贫民的状况不断恶化;1594—1598年间,又连续发生涝灾和严寒,农业歉收,物价飞涨,农民和城市贫民纷纷起来反抗。莎士比亚开始感到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间的矛盾,因此1596年以后写的几部喜剧里,虽然调子还是愉快乐观的,但社会讽刺因素已有所增长。这时完成的《威尼斯商人》就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中最富有社会讽刺色彩的一部。作品影响《威尼斯商人》是莎早期喜剧创作向悲剧创作过渡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既有喜剧的欢乐色彩和气氛,又有悲剧的深刻思想和内容,是悲喜剧的统一体。在剧中,作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构造了奇特而又不同凡响的艺术结构,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新旧交替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宏观世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人物形象问题

  http://zhangcl.space.zgz.cn/index.php?lphydo=ViewArticle&articleId=599

  被压迫的人性
  人物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一个被压迫者,如果得到了变本加厉的雪耻机会,他会怎么样?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似乎给了我们答案。
  正如夏洛克在独白说的那样:“难道我们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象一个基督徒一样吗?……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 报仇。……”(第三幕第一场)

  几百年来,犹太这个民族不知为了什么神秘的缘故,一直受着欧洲各国上下流社会的嫉恨。有人说,莎士比亚之所以塑造夏洛克,正是因为他对社会给予犹太人的压迫感到不满。也有人说,诗人只是为了娱乐大众,才造出这样一个可笑人物。且不管诗人的私人意志,他胸中的人道精神,的确经由夏洛克这一角色,拥护了一个民族,一个被压迫的民族。

  《威尼斯商人》又名《威尼斯的犹太人》(THE JEW OF VENICE),莎士比亚于1596-97年写成。其中情节之一便是犹太商人夏洛克向安东尼奥索求一磅肉作为赔偿。
  夏洛克因放债而大发横财,结果是折了女儿失了财,且博得大家的一场奚落。他虽然有他的丑态——自私,吝啬……但更有他的宝贵的尊严——当他的敌人给他不可言述的耻辱,他还以公正的、疯狂刻毒的报复:虽然他们以十倍的钱还给他,他也拒绝,三千两银子,十倍的三千两银子,他也不惋惜,只要能买他敌人的一磅肉!
  这种出于压迫者的报复心理,便是夏洛克的心理动机。
  他的贯穿动作,不是放债取财,而是报复。


  一 放债是生存之计

  在英国,犹太人所受的压迫不亚于欧洲任何国家。
  早于莎翁三百年的爱德华一世(EDWARD I,在位期间为1272-1307)就下令将犹太人驱逐出英国。但是在莎士比亚生活时期,仍有部分犹太人居住在伦敦。他们碍于民风政令,必须隐瞒自己的身份和宗教信仰。他们因受迫害而不敢置产,以防被没收;因不敢置产所以只得收集巨量现金;因有巨量现金,故往往以放债为业,故不得不收取重利。因此才有了夏洛克这一角色。正因为这样的历史渊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狄更斯、特罗洛普等英国作家的笔下,犹太人都承担着放债人的角色。
  一时间,犹太人成了放债人的代名词。人们认为放高利贷是道德上的罪行,放债人不需才智本钱,便可赚取暴利。而对于放债人的普遍印象,则是腐败、贪婪、吝啬。从莎士比亚塑造的夏洛克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特点。


  二 有尊严的生存

  以放高利贷而大发横财的犹太人夏洛克,让基督徒有憎恨他的理由。在他与基督徒安东尼奥的冲突中,夏洛克多次直言不讳:
  “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您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您骂我是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第一幕第三场)很显然,这是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控诉。
  我们并不知道莎士比亚是不是反对当时民众中流行的对于犹太人的歧视心理,但我们确实由此看出,安东尼奥歧视在先——歧视作为放债者的夏洛克、也歧视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然后才有了夏洛克的似乎不合情理的要求——非得坚持要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夏洛克之所以坚持这一似乎令人发指、也招来后人耻笑的条款,乃是出于被压迫者强烈的报复心理。


  三 对抗“主流”的夏洛克

  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冲突,不只是种族和财务问题,也象征了两种全然不同的宗教、生活和价值观。
  夏洛克过着节制、吝啬的生活,他轻蔑基督徒生活的奢华浪费。对于夏洛克而言,善人的定义是经济状况足以维生,其他的道德或抽象的价值观则毫无意义。而剧中的巴萨尼奥,因生活奢侈,阮囊羞涩,为攀阔亲,只得向自己的好友安东尼奥借钱。安东尼奥则甘为其赴汤蹈火,割一磅肉都在所不惜。
  夏洛克和基督徒,为观众展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四 夏洛克的现代性

  尽管莎士比亚的时代已过去了几个世纪,商业资本与封建性的高利贷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成了遥远的记忆,但在今天的世界,种族歧视依然存在着,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夏洛克是种族歧视的受害人,也是一名反抗者。他敢于要求公正,敢于对敌人发动报复,他的坚持和不软弱,对于现代的观众有一种不可言说魅力。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夏洛克的精神是高尚而又庄重的。这或许也是〈威尼斯商人〉直到今天仍上演不衰的原因之一。

  于是,我们不再单纯的把夏洛克批判为资本主义血淋淋的代表,我们的人道精神可以帮助到我们真正的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倾听一个受压迫者向世界发出的声音。


父亲寻女23年是怎么回事?

王明清不到50岁,头发已白了许多。在过去的23年里,他一直苦苦寻找、等待着一个人——3岁时失踪的女儿王启凤。他是一位网约车司机,两年多来,跑了11000多单,载过的乘客过万人。他无数次想象着,失踪多年的女儿有一天能坐上自己的网约车,轻轻地说一声:“爸爸,我回来了。”“一家三口出去,回来时只剩我和她妈妈”1994年1月8日下午5点,成都,九眼桥。一场冬雨刚刚下过,和往日一样,王明清夫妇在街边卖着水果。还差10天就满4岁的王启凤如往常一样在水果摊旁玩耍。母亲刘登英记得,那天孩子跑过来抱着自己的腿,一下子没站稳滑倒了。自己正忙着照看生意,朝她屁股上轻拍了一掌:“凤娃子你咋这么淘气!”那一掌,让她自责了23年。水果摊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刘登英让丈夫去换零钱,一回头的功夫,女儿就不见了。他们桥上桥下找了个遍,不见孩子的踪影,连忙到派出所报了案。他们发动亲戚朋友把各大车站寻了个遍,女儿却如人间蒸发了一般。“早上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出门,回来就只剩我和她妈妈了。”王明清回忆着,泪珠从眼里滚落下来。那个夜晚,他搂着妻子,在床边枯坐了一夜。第二天天还不亮,他骑着自行车赶到成都市儿童迷失招领所,没有女儿的身影,又去了远郊的儿童福利院,依然无功而返。担心自己前脚走,后脚就有孩子送来,错过了女儿,他每天都来回奔波。妻子则继续在九眼桥附近,一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孩子的名字,一边寻找。那些日子里,妻子几乎每天都哭着入睡,悲伤的情绪笼罩在逼仄的出租屋内。“寻亲的路上,99.9%的人都在帮我”从成都到老家安岳县,报案、登报、四处找人、来回奔波……他们花光了积蓄,几乎脱了人形。“我们完全顾不上自己了,旁人眼里,就像两个癫子。”王明清说。回到成都,王明清买来一辆人力板车,一边送蜂窝煤,一边继续找。“有很多人也叫我去外地打工,我都不愿意。她是在成都丢的,应该记得九眼桥。万一她到成都找我,我没在这里怎么办?我不能走。”王明清说。2014年底,王明清开起了“滴滴”网约车。他的车上贴着寻人启事,座位旁放着寻人卡片。他像复读机一般,一遍遍地向乘客讲述着20多年前那个悲伤的下午,希望人们帮他把寻女的消息扩散出去。寻亲的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王明清的手机里有一位叫“好人”的联系人。在听说他的遭遇后,下车时坚持留下200元钱。“虽然钱不多,算是一点点的支持。”乘客对他说。王明清多次打电话想把钱还回去,可她总是拒绝。后来,他只好给她存了200元话费。还有一位乘客,被王明清称为“姓方的兄弟”,主动提出制作寻女广告,临走时要走了他珍藏的报纸。“起初我还舍不得,怕他哄我。过了十多天,他竟然从达州市的渠县把报纸和制作的近万张卡片,以及海报、车贴全部带到了成都。”王明清执意给钱,他却说:“如果收你一分钱,你就把它取下来,我们永远不是弟兄。”王明清常常收到好心人的微信红包,可他一次都没有点开过。“乘客坐我的车已经付过钱了,怎么还能要呢?只要他们愿意帮我转发,我就很满足了。”去年年底,成都网约车新政出台,王明清的车面临淘汰。在得知他的情况后,滴滴公司联系了一汽大众,免费为他换了台新车,还免了购置税、保险费和终身保养费。“寻亲的路上,99.9%的人都在帮我,让我走得更加坚定。”他说。“只有在找女儿的路上,我才感觉自己是个父亲”一名乘客曾经告诉王明清,自己不是家里亲生,可他不敢去找亲生父母,怕会伤害到现在的家庭。这件事刺痛着王明清,他也担心女儿因为同样的原因不敢来找他。“我只想知道她在哪里,不管她现在怎么样,我只想见见她,再抱抱她。想跟她说爸爸妈妈对不起,把她给弄丢了。我不会打扰她的生活,只想让她知道,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她。”去年,王明清夫妇到公安局采了血,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全国DNA信息库中能传来比对成功的消息。他们与许多丢失了孩子的家庭建立了联系,大家相互安慰、相互支持,交换着线索。王明清的寻人启事上印着“请失踪的孩子及父母到公安机关免费采集DNA”,他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宣传让更多家庭团聚。如今,王明清身体越来越差。他有时也担心,将来开不动车的时候,是否还能继续坚持找女儿,他甚至也担心,自己有一天突然倒下,等不到和女儿相见。但他的儿子和小女儿都答应他,无论怎样,不会停下脚步,一定会找到姐姐。“相信她能回来,是我唯一的支撑。”王明清说。“只有在找女儿的路上,我才感觉自己是个父亲。”10年前,他们去拍了一张全家福,后排中间空出了一个位置。王明清说,那是留给凤娃子的位置,他会一直等到空缺被填满的那一天。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行动也许会不方便,但是寻找女儿的心一如既往的强烈。希望主人公可以早日找到自己的女儿,人生就不会有遗憾了。

一位父亲几十年的寻女苦旅是怎么回事?

王明清驾驶的汽车上摆放着女儿的信息,23年了,他一直苦苦寻找着、等待着……6月4日,在四川成都市,王明清在驾驶汽车,车上摆放着寻找女儿的信息。今年49岁的王明清是一名网约车司机,在过去的23年里,他一直苦苦寻找、等待着一个人——失踪23年的女儿。1994年1月8日,王明清夫妇带着女儿王启凤在成都市九眼桥街边卖水果,在王明清去换零钱的功夫,女儿王启凤就丢了。“早上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出门,回来就只剩我和她妈妈了。”王明清流泪回忆着。女儿丢失后,王明清夫妇从成都到老家四川安岳县,报案、登报、四处找人、来回奔波……“只有在找女儿的路上,我才感觉自己是个父亲。”王明清说,一旦停下来,就觉得对不起孩子。2014年,王明清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向每一位乘客讲述着自己寻找女儿的故事,希望人们帮他把寻女的消息扩散出去。“寻亲的路上,99.9%的人都在帮我,让我走得更加坚定。”他说。近几年,他载过的乘客过万人,很多乘客都会转发他的故事,温暖的寻亲接力也在这座城市延续着。他无数次想象着,失踪多年的女儿有一天能坐上自己的网约车,轻轻地说一声:“爸爸,我回来了。”王明清展示的这张全家福——后排中间空出了一个位置,让人感到无比心酸。这篇报道,让人想起了刘德华主演的一部电影《失孤》,内容无比的温情,也无比的心酸……希望王明清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找到自己的孩子。

上一篇:文天祥从容就义

下一篇:李信世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