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浙江高考改革

时间:2024-07-11 08:08:48编辑:奇事君

2016年浙江高考总分及各科分数 分值是多少

2016年浙江高考总分及各科分数 分值是多少
浙江高考总分和考试科目如下: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2016年高考改革的26个省份是谁

1、2016年,福建、四川、广东、湖北、湖南、陕西、重庆、安徽八省市不再自主命题,所有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全国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的省市区达到24个。2016年山东、海南两省部分采用全国卷,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五省市从目前来看,2016年仍将自主命题。(截至2015年8月19日各考试院公布情况)2、201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使用一览表年份 地区 高考试卷版本 备注2016起 福建 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 福建卷和全国卷的比较与建议2016起 四川 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 恢复外语听力考试2016起 广东 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 英语的听说部分仍保留现行广东省自主命题方式,笔试部分使用全国卷,听说部分保留现行广东省自主命题方式和分值不变,即笔试占135分,听说考试占15分。2016起 湖北 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 2016起 陕西 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 增加英语听力考试,成绩将计入外语科总分之中2016起 重庆 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 从2016年起,重庆将不再使用英语PEST-2级听力考试成绩代替普通高考英语听力成绩。2016起 安徽 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 2016起 湖南 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 语、数、外三科不再自主命题 2016 河南 全国卷 I卷 与2015相同2016 河北 全国卷 I卷2016 山西 全国卷 I卷2016 江西 全国卷 I卷2016 贵州 全国卷 II卷2016 甘肃 全国卷 II卷2016 青海 全国卷 II卷2016 西藏 全国卷 II卷2016 黑龙江 全国卷 II卷2016 吉林 全国卷 II卷2016 辽宁 全国卷 II卷2016 宁夏 全国卷 II卷2016 广西 全国卷 II卷2016 内蒙古 全国卷 II卷2016 新疆 全国卷 II卷2016 云南 全国卷 II卷 2016 山东 英语、综合全国卷I卷,其它自主命题 2015年起山东高考英语使用全国卷,2016年起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使用全国卷,2018年起语文和数学科目使用全国卷。2016 海南 语数外全国卷II卷,其它自主命题 与2015相同2016 北京 自主命题2016 天津 自主命题2016 江苏 自主命题2016 浙江 自主命题2016 上海 自主命题3、2015年高考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2015年,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包括:河南、河北、山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新增加江西、辽宁和山东)。


为什么就浙江 上海 高考改革 天涯

1、之所以教育部选择浙江省和上海市进行高考改革是的,是因为教育部认为这两个地区的各方面条件比较适合进行高考改革。2、目前网上关于高考改革的谣言很多,大家一定要注意鉴别消息来源,不要被谣言误导。3、目前高考改革只在上海市,浙江省进行试点,其它省份都还没有实行。按照教育部安排,其它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今年上报教育部审批,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最早也要在2017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行。201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不会实行高考改革新方案。


对新高考改革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1、教育部公布的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为:统一高考实行“3+3”的考试模式,本科院校招生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方式。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改革完善一年多考制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考外语科目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机会,学生选择最好成绩使用,以减轻学生集中应考压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2、教育部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中考改革政策,各省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中考政策。


如何评价浙江新高考改革?

对于此次浙江新高考改革,按照成绩在该次考试中的所有考生中的相对排名赋予相应的成绩这一制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制度,我们熟知的四六级就是按照同样的思路来给出最终得分的(见: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而高考曾有一段时间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分的,只是大部分省市后来取消了这一制度而改回纯粹的卷面分直接相加。这种赋分方式其实就是统计学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的变式。标准分数的换算公式是这样的:z=(X-M)/SD,其中X表示原始分数(卷面分数),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如果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则由z分数可以直接得出某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例如:如果某次考试所有考生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某人原始分数是90分,所有考生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分,则该生z=(90-60)/10=3。根据正态分布表可以知道该生成绩比99.86%的考生都高。

使用标准分数至少有若干优点是原始分数所不具备的:
1.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原始分数原则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由于标准分数采用了相同了参照点——即以标准差为“单位”,以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为零点——所以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来表示某人在各门不同科目上成绩的总和。但原始分数不具备这一优点,因为不同科目的难易不同,总体分布也可能不同。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相对而言,数学的难度会大于生物,那么在总分一百分的情况下,A数学考了98分,生物考了95分,B数学考了96分,生物考了98分,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更高呢?如果单看总分,那B会以1分的优势超过A,但是数学的难度可能是A的98是全省第一,而B生物的98分可能全省排下来几百名,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A的数学98和B的生物98对于我们评判两人的能力具有相同的权重。如果按照标准分数进行转换,则A的总成绩可能好于B(在数学平均分50,标准差5,生物平均分80,标准差15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2.标准分数可以直接反映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很难做到这点。如前所述,在满足正态性的前提下,标准分数可能直接算出来相对位置,所以z分数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数,用以衡量个体在总体中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直接相加几乎永远做不到这点,除非是满分或零分之类的极端情况。另外,在原本的原始分数制度中,高考录取仍然是按照个体在整个省中的相对排名进行的,这也就是我们说高考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排名的原因。试想,如果在一场满分750的高考中,我考了740,但如果其她人都是740+甚至750,那PKU,Tsinghua难道还有录取的理由。如果以IQ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人才的选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选IQ最高的,而不是选IQ高于140的。
3.标准分数受到运气成分和试卷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单次考试中得分受到运气和试卷难度的影响比较大,但标准分数考量的不是原始的得分,而是相对位置,因而受到的影响比原始分数小一些。如果群体的异质性比较大,那么甚至有可能虽然运气不好涂错了答案但是最终的得分仍然不会变化。
4.etc.
考虑到以上几点,采用标准分数或其变式作为选拔标准是最符合统计和测量的,或者可以说是最科学的。这大概也是国外考试多采取标准分的原因。但这也不是说用标准分就是万无一失的。
标准分的优点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
1.样本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这也是引发很多重点高中的学生不满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某次考试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参加得很少,而很多一般的高中生来“试运气”,那么该次考试的考生就不能代表全省考生的水平,这会导致区分度下降的问题。
2.总体应满足正态分布。如果因为试卷难度问题或考生水平问题等原因,总体不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标准分数便不能直接反映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浙江省又是按照百分比来赋予等级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最终的得分被强行正态化了,不能反映考生之间实际的差距。
3.etc.
如果就等级赋分这一制度在心理测量上的意义而言,浙江省的改革是非常有价值的,改正了总分这一原始而粗糙的计分方式,考虑了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不一等问题,采取了更为科学的计分方式。但是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似乎出了问题,在上述两个标准分数的前提假设并未满足的情况下就使用了标准分数,引发某些考生的不满,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说是不公平也并不是很过分。


如何看待“2016年高考26个省份将使用全国卷”?

中新网12月4日电
对于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指出,中央部署的若干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重大进展,增加使用全国卷省份的任务基本完成。辽宁、江西、山东3省份2015年已使用全国卷;安徽、福建等8省份已申请2016年起使用全国卷,全国卷使用省份从2014年的15个增加到2016年的26个。

王辉指出,国务院《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发布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教育系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着力推动改革方案落实落地,从目前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王辉介绍,中央部署的若干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重大进展。高考录取率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今年国家新增招生计划全部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安排20万人,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

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成效显著,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渠道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15年继续实施国家、地方、高校三个专项计划,录取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较2014年增长10.5%。

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大力推进,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到高职招生计划数的50%。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今年已按要求全部调减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从2014年的95个减少到2018年的35个,减幅63%。

王辉提出,各地制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工作扎实推进。2015年上半年,教育部负责同志及相关司局(单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就改革方案与各省份教育部门逐一进行了两轮“一对一、面对面”沟通交流。目前,除上海、浙江已发布方案外,其余29个省份均已形成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

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迈出坚实步伐。一省一市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试点方案的落实,在抓好宣传培训、制订配套文件和具体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严格有序,由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网上评卷。

另外,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顺利,上海市认定市级和区县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500多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13万个,满足了绝大部分高中生社会实践的需要。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两地高中已不同程度地开始实行走班教学,成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改革进展良好,积极探索“双向互动,多种选择”的考录方式,提高了考生的选择性和志愿满足率。

王辉就下一步工作要求,全面推动各地改革方案落地;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编辑: 徐秋宇 时间:
2015-12-04 14:25


浙江高考总分是多少2016各科多少分

总分是810分,期中语文:150分,数学(文/理):150分,英语:150分,文综理综都是300分,再加上自选模块60分。共是810分。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浙江和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出高考改革方案,浙江省在课程深化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方面走在全国教育改革前沿。拓展内容:往届生分2类:第一类:未参加过新学考和选考科目考试的人员;第二类:已参加过新学考和选考科目考试的人员。 [3] 第一类往届生参加新高考:(1)语文、数学、外语和3门选考科目都要考,3门选考科目和外语每门最多有2次机会。以前考过的高考科目的成绩无效。(2)以前考过的学考科目的成绩仍然有效,在三位一体、高职自主招生中仍然可以发挥作用,在统一考试招生高校对学考等级提出要求时也有效。第二类往届生参加新高考:语文、数学2门高考科目必须参加当年的统一高考,外语和3门选考科目仍有有效成绩的可以不考,也可以重新考(包括换新科目和原来的科目再考)。总的原则是:在保持选考科目不超3门,且每科有效成绩不超2次的前提下,先确认作废其中1科或1次有效成绩后方可再另选1科或再次参加考试。百度百科-浙江高考改革

2020年高考总分多少分?

1、2020年全国将有近十个省份进行高考改革,高考考试科目及模式将有较大的变化。2、高考改革后,高考成绩由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性考试成绩组成。保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计入总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每科满分100分。由考生根据招生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每科可报考1次。高考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命制试题。考试日期为每年6月7日、8日,部分省市区因考试制度的不同考试时间为3天(即6月7日-9日)。2015年起,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 高考并非中国公民获得文凭学历的惟一途径,还有 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远程学历教育等途径,所取得学历都是国家认可的学历。高考试卷分为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试卷。上海、浙江二省市2014年开始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2017年开始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高考改革从哪届开始,各省哪一年高考改革

1、高考改革方案目前只在浙江省和上海市两个试点省份进行。2、2017年只有六个省份从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文理不分科,其它省份仍然要在2018-2019年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3、高考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就是文理不分科,考试科目为三个统考科目加三个考生自选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高考总分不变,仍然是750分,三个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仍然各为150分。


高考改革从哪届开始

高考改革的相关信息。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昨天,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70年代重新恢复高考众人争过独木桥
1952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1984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
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
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考试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0年方案搁置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并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
2014年正式发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将力争在2014年7月底之前出台。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这次会议也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这在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过去,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出台,采取单项推进,这次改革注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录取或不分批次按专业
北京教育学会第27次学术年会2014年11月30日在京开幕,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介绍,实行高考改革后,未来高考录取方向可能会淡化批次,为学生提供双向多次选择的机会。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则透露,未来5年国家将拿出2000亿元用于义务教育薄弱校的改造。
提供盲文试卷
从2015年高考开始,各级教育考试机构需根据残疾考生的残疾情况和需要以及各地实际,对符合高考报名条件、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残疾人考生提供一种或几种必要条件和合理便利。包括:提供现行盲文试卷;提供大字号试卷;优先进入考点、考场;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如引导辅助人员、手语翻译人员等)予以协助;考点、考场设置文字指示标识、交流板等;允许视力残疾考生携带答题所需的盲文笔、盲文手写板、盲文作图工具、橡胶垫、无存储功能的盲文打字机、台灯、光学放大镜、盲杖等辅助器具或设备;允许听力残疾考生携带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辅听设备;允许行动不便的残疾考生使用轮椅、拐杖,有特殊需要的残疾考生可以自带特殊桌椅参加考试;对使用盲文试卷的视力残疾考生和使用大字号试卷、因脑瘫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无法正常书写或无上肢等书写特别困难的考生延长考试时间。
此外,针对听力残疾考生,经申请批准后可免除外语听力考试。免除外语听力考试残疾考生的外语科成绩,按“笔试成绩×外语科总分值/笔试部分总分值”计算。
忘带证件可“刷脸”入场
201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高考考务工作会。2015年高考,考生依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如果考生忘记或者遗失了身份证(或准考证),监考员可以先验证考生相貌,如果与准考证存根上照片相符,可以先安排考生进场考试,要求考生下一科考试时带来。


上一篇:2016两会热点

下一篇:南外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