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震惊世界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背后究竟有何阴谋?
“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事件是国民党针对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暗杀事件,由于临时变行程而幸免。 但是飞机上11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只有3名幸存,其余人员全部遇难。 在飞机爆炸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这绝非一场意外,而是人为造成的暗杀事件 !1955年4月11号中午, 印度客机“克什米尔哈公主号” 从香港的启德机场起飞, 飞机上的乘客是参加万隆会议的中国代表团 ,代表团的团长就是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飞机起飞六小时后突然发生了爆炸 ,坠入沙捞越西北海面附近的海域, 机上人员只有3人死里逃生,其余全部遇难。事件发生后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是一次针对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政治暗杀事件,不过幸好,总理临时有事躲过一劫,不然中国的外交史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上的第一次亮相, 当时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在成为亚非国家的共识 , 总理参加这个会议的意义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也成为一些发对势力的目标。根据飞机失事后对原因进行调查的结果, 在飞机的残骸里右翼机侧的后梁 ,有爆炸物形成的痕迹, 右翼轮仓3号邮箱附近有定时装置 ,这些迹象确表明,“克什米尔公主号”坠机是由于定时炸弹爆炸所致。不过幸好总理临时秘密改变行程,经昆明取道缅甸前首都仰光赴万隆参加会议,让这个阴谋没有得逞!
克什米尔公主号 周驹最后被怎么处置 还是怎么样了?
在“克什米尔公主号”起飞约5小时后炸弹爆炸,导致飞机右翼第3号发动机吊舱后面的地方局部着火;正在距海面18,800英尺高空飞行的飞机被迫紧急在海面上降落,最后11名乘客全部遇难,只有3名机组人员生还。 事件发生后香港警务处立即展开调查并查明事件嫌疑人周梓铭。但是周在警方能够采取行动将其逮捕之前成功逃往台北获得庇护。扩展资料关于周驹是如何将定时炸弹带进机场的,社会上流传着多种说法,甚至有人说周驹是将炸药装进牙膏里带进去的。据解密档案记载,炸机事件发生后,周驹的同乡、知情人周仕学和周国辉二人怕遭特务机关暗算,先是向港英当局投案寻求保护,后来又通过《大公报》的关系来到广州,向我有关部门报告了当时的情况:4月11日上午5点多钟,由姓黄的特务把一定时炸弹(约茶杯大用鸡皮纸包好)交给周驹携进机场。当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抵机场时,周乘进行打扫的机会,把定时炸弹放于飞机右边轮头的上头(引擎部位)。周骗其领班余培说,这包是西药,还表示以后对余有好处等。得手后周把自己的咭纸(报到用的纸张)交给余培,不等放工时间即由铁丝网爬出机场。而当时特务分子黄、邓二人驾驶一汽车停于黄大仙靠近机场的地方接应周离开机场,故周由铁丝网爬出后即乘该车返太子酒店。途中,黄邓对周大加奖励,说回台湾后向上级报告,并表示周可带其家人及在国内的弟弟周锡培等到美国,如其弟不能来港,可由特务机关派人在国内办好出境手续。当天,黄邓二人带周离开太子酒店,先往ABC餐室饮茶,并给了周一些钱,要他往新新酒店居住。姓黄的特务分子于12日即先回台湾,留邓、甘两人在港与周联系善后工作。但过后不久,邓、甘二人见情势恶化,而飞机爆炸也没有周总理受难,不能达到其原阴谋目的,邓、甘两人就没有与周联系,这时周的父亲周瑞维曾四处找其踪迹,但邓、甘已偷偷返回台湾,把周驹抛离不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万隆会议参加的国家有那些"??
这次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五国发起。除了五个发起国之外,参加会议的还有阿富汗、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加纳)、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国、也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率领。
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会议共同决议的达成并非一帆风顺。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异常鲜明地表示了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的立场,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几十年来,十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一直为妥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如今,万隆精神对指导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题,成果是什么
今年的万隆会议于2015年4月22日至24日齐聚雅加达和万隆,举行亚非峰会,并围绕“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繁荣”主题,本着重振和加强我们的伙伴关系的精神,纪念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60周年和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成果:认可万隆市市长于2015年4月2日签署的《万隆人权城市宣言》,并宣布万隆为亚非团结的首府。宣布4月24日为“亚非日”,以纪念亚非团结与合作,以及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伙伴关系的建立。可以上有关的网站去搜查有关的资料
“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死亡人员名单
解密档案显示共有11名中外人士遇难,其中包括8名中外记者。
沈建图: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
黄作梅 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李丙衡(李平):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记者
杜宏:广播事业管理局对外广播部副主任
郝凤格: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员
钟步云:总理司机
石志昂:对外贸易部三局副局长
李肇基:外交部情报司科员(拟提副科长)
王明芳:越南代表团工作人员
严斐德:奥地利记者
斯塔来茨:波兰记者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后续
1955年4月11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8名中国新闻记者遇难。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牺牲的第一批新闻记者。
1955年4月11日中午12时15分,参加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的包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起飞途经雅加达转赴万隆。当飞机飞越北婆罗洲沙捞越附近海面上空时爆炸起火,机身坠入海中。新华社记者沈建图、黄作梅、李平、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石志昂、李肇基、钟步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杜宏、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影师郝凤格以及同机的三名分别来自波兰、奥地利和越南的记者全部遇难。一时间,举世为之震惊,各国舆论哗然。围绕“克什米尔公主号”的爆炸原因,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调查,直至40多年之后,终于真相大白。
“我原来也是准备搭乘那架飞机的,后来在香港临时改变计划,结果幸免于难。”坐在我面前的刘茂俭先生,当年也是新华社赴万隆会议的代表团成员,从他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总理派他的专机回来接我们”
定于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一次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参加的国际会议。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
为了报道这次重大的国际会议,新华社派出了以对外部主任沈建图为组长的5人报道组。刘茂俭当时是一位年仅22岁、但技术精湛的年轻译电员,他和摄影记者钱嗣杰作为“先遣队”于4月1日抵达香港,打算在那里做些前期准备再于4月11日与沈建图等一起飞赴万隆。但是刚到香港,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黄作梅就通知他们第二天搭乘荷兰“芝万谊号”轮船,陪同外交部的两位信使先到雅加达再继续转往万隆。
建国初期,新中国还没有直飞雅加达的航线,所以周总理原定也准备4月11日乘坐印度包机“克什米尔号”前往雅加达。当时总理刚动完阑尾炎手术,尚未完全康复。因应邀去仰光与缅甸总理吴努、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会晤,周总理在昆明临时改变了行程。
沈建图、李平等人抵达香港后,会同已在那里的黄作梅一起,于4月11日中午从香港起飞,但很快就与地面失去联络。当时刘茂俭等正在万隆焦急地等待,到了晚上获知飞机出事了,第二天才证实了这个消息。刘茂俭说:“当时外电报道中都加了一句话:‘飞机上没有中国高级官员。’因为这次谋杀的目标是周总理!”
4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要求英国政府和香港英国当局彻底追查肇事者,将特务分子逮捕法办。刘茂俭回忆说:“但是凶手没有抓到,直到40多年后,此事才真相大白。”原来,这是一起由台湾特工头目谷正文主谋的刺杀事件。他们估计周总理会乘这架飞机,便以60万港币的巨额赏金买通了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的清洁工周梓铭,令他将伪装成牙膏模样的TNT炸药作为洗漱用品送上飞机,结果这枚定时炸弹在飞机起飞4小时后爆炸,造成机毁人亡的惨案。
刘茂俭还讲道:万隆会议结束后,他们原定5月5日乘船返回香港。结果5月1日忽然接到通知:中国驻印尼大使黄镇当晚8点要请他们吃饭,10点钟就安排他们坐上了飞机。而这架飞机正是周总理的专机,总理抵达云南后令专机返回,把当时还留在当地的10多位记者和工作人员安全运送回国。据说事后警方在他们原先准备乘坐的轮船上发现了300多发子弹和一些枪支。
和平年代里牺牲的第一批新闻记者
《世界历史100集》观后感800字 要原创的
这部纪录片共采访中外历史专家学者200余人,足迹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聘请了27位国际专业摄影师,探访了322所博物馆,得到了63个中国驻外使领馆和77个国外驻华使领馆的支持,内容包括了埃及的帝王谷、神秘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遗址建筑等世界各地的奇异风景.
一部历时8年才完成的专题片《世界历史》在央视电影频道每晚18:45非黄金档播出,出乎意料的是开播一段时间后悄然走红.“当人们在工作之余打开电视机,在休闲中'看’半小时历史,边看边听,一定会很有收获的,还可以适当地弥补一下自从中学毕业以后就留下的历史空白.”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乘旦谈到正在热播的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称学历史已经进入“读图”时代.
《世界历史》是我国第一部采用高清晰数字技术拍摄的世界历史纪录片.《世界历史》长100集,耗时8年制作而成.从远古人类起源到万隆会议,娓娓道来,风格朴实.它从人类历史的开端、远古人类写起,一直讲到万隆会议结束,展示了人类几万年生存、发展、斗争、变革、进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详尽丰富的史料,绵密地展现出世界史全貌,用冷静的史家笔法叙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用实物展品和专家论证还原历史现场的真实细节.它系统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人类历史进程规律性的本质联系,反映出走向未来的中国人民对世界历史的独立理解以及对中国和世界现实的复杂思考.
它跨越国度、跨越时空、跨越民族,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为题材的纪录片,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远古人类起源到万隆会议的浩瀚历史图景;开创了中国大型纪录片制作历史上多项先河,填补了国内没有全景式世界历史纪录片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部采用高清晰数字技术拍摄的世界历史纪录片.
整个影片依循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沿着历史由低向高、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步的脉络,用形象和解说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世界史画面.
《世界历史》纪录片整体大致讲了什么内容,看过的来说一下,不用太具体,大约就行,也别太简单,
“100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的成功拍摄,完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桩了不起的文化基础建设工程。”日前,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组织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这部正在电影频道播出的大型电视片交口称赞。 《世界历史》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织全国近百位顶尖学者、教授完成撰稿。历时5年摄制成的这部影片,耗资3000万,全部采用高清晰数字技术拍摄。摄制组聘请27位国际专业摄影师,辗转62个国家和地区,采访中外历史专家学者200余人,探访322所博物馆,得到63个中国驻外使领馆和77个国外驻华使领馆的帮助、支持。影片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了自远古人类起源,到万隆会议的浩瀚历史图景,全面地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填补了国内没有全景式世界历史纪录片的空白。 专家们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响应了时代的呼唤。我们只有站在宏观的大背景下,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才能够更深刻体会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现代化应该如何实现。 专家们认为, 影片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吸取了中外历史学家研究的成果和人类学、化学、考古学的新发现,以我们中国人独特的视角,对人类历史进程,国家的兴起、民族的迁徙、重大的战争、著名的历史人物,立足历史事实的基础,给以唯物史观介绍和评价。面对200万年人类发展历史如此庞杂、繁复的内容,影片主线清晰,重点突出,清楚地展示了人类历史从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社会形态变化这一带有普遍意义的纵向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不同国家、地区,以及各个大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横向发展历史。揭示了人类正是在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影片风格平实,语言生动,画面精美,制作精致,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影片的广泛传播无疑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作为辅助教材,使大、中学校容易流于枯燥的历史课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亚非国家为什么要召开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是历史上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由亚非独立国家自己召开的第一次大规模国际会议。它的召开反映了时代的深刻的历史变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亚非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勃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运动的发展。一系列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到50年代中期,在亚非两大洲己涌现出30个独立国家。这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它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 亚非会议的召开也是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 战后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峙局势,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由于帝国主义对中间地带的争夺,亚非地区成为世界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许多亚非民族主义国家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出发,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执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拒绝参加侵略性军事集团,反对在自己国家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认识到,为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并要求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会谈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并共同倡导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的公布,受到国际舆论、特别是亚非拉和欧洲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这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团结合作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亚非会议召开的主客观条件成熟了。 1954年,印度尼西亚政府首先提议,并获得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大力支持,决定在印尼召开一次亚非国家的国际会议来讨论世界局势,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以制订一个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纲领。这一倡议受到亚非各国的热烈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应邀出席这次会议。这一切表明了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奋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955年4月18-24日,会议冲破了重重障碍终于在万隆隆重召开,代表着占世界面积将近1/4(3100多万平方公里)和世界人口约2/3(14.4亿人)的29个亚非国家共计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有5个国家派代表团列席了会议。亚非会议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创举,正如印尼总统苏加诺所指出的,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 历时七天的亚非会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第一,会议通过的《最后公报》明确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指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完全结束殖民主义统治仍然是摆在当前亚非人民面前的严重任务。会议坚决谴责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支持各国人民的自由和独立的事业和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这极大地鼓舞了正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亚非各国人民。第二,会议关注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认为国际争端不能诉诸战争,而应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谴责帝国主义组织军事侵略集团,侵犯他国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行径。在《关于促进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任何国家都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它们的生活方式。第三,会议制定了国际社会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万隆十项原则。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又是五项原则的具体化与充分体现。万隆十项原则的提出扩大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新型的国际关系的建立,这是亚非会议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成就。第四,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这在亚非国家面前展示了确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合作关系的前景。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此外,会议还要求联合国的会员应具有普遍性,要求安理会支持接纳一些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加入联合国,并要求让更多的亚非国家担任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使它们对维护国际和平作出更有效的贡献。 亚非会议的成功来之不易。亚非各国,尤其是五个发起国在倡议和筹备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东道国印尼的政府和人民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为会议成功所作的多方面的努力和热情好客的精神,是促成会议圆满结束的重要因素。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提倡和坚持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精神,对会议的顺利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50年前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亚非会议高举独立、和平、友好与合作的旗帜,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隆精神。这个精神贯穿于会议所通过的各项决议之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0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万隆会议的原则和精神并未过时,更没有消失,相反,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它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所制定的十项原则,是稳定世界局势、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同志曾赋诗赞誉万隆精神和原则: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在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之际,让我们将万隆精神更加发扬光大吧。这是纪念这个历史性的国际盛会至关重要的一点
历史单选求解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最后怎么处理的?
香港当局在中印双方的协助和敦促下,为侦破此案作了一些努力,但终未将主犯周驹引渡回香港受审,后来借口证据不足,先后将全部拘留人员,包括证据确凿的要犯,予以无罪释放,驱逐到台湾了事。处理:1955年5月18日,中国政府的代表熊向辉和印度政府的代表高先生抵达香港。当天下午,高先生将中国政府关于该案的综合情报材料面交给了香港总督葛量洪爵士。当晚,香港当局即开始逮捕国民党特务。香港当局从5月18日起至6月1日,共拘捕审讯88人。经过反复调查、审讯、核实,“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终于真相大白:飞机爆炸确系蒋记保密局所属的香港情报站策划,目的是暗杀周恩来。其主使为周斌成,具体施暴人是周驹。周驹作案得逞后,未等到下班,便匆忙从铁丝网下爬出机场,乘坐接应他的汽车逃走,潜避台湾。由于周驹是在港方通缉以前就到了台湾,港局只能要求台湾方面将周驹送回香港受审。台湾方面则在12月14日通知英国驻淡水领事馆称,英国和台湾不存在引渡条约,这一要求无法律依据,拒绝了港方的要求。周驹在台湾保安单位的“保护”下,逍遥法外。其父则在情报人员的安排下,于案情曝光后安全偷渡赴台。父子俩抵台后,立刻改姓埋名,定居台湾。香港当局在中印双方的协助和敦促下,为侦破此案作了一些努力,但终未将主犯周驹引渡回香港受审,后来借口证据不足,先后将全部拘留人员,包括证据确凿的要犯,予以无罪释放,驱逐到台湾了事。更可惜的是,始终不能查明这一案件真相及其幕后主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局。后据谷正文透露,被“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吓了一大跳的香港政府总督,曾与台湾在香港情报网的最高督导王新衡达成了一项口头交易:对于台湾情报人员,香港可以破坏组织,可以抓人,但不准判刑,直接遣送回台,交由台湾自行处理。如果香港政府答应放台湾情报人员一马,则台湾情报人员保证不在香港再搞炸机、杀人、放火等恐怖行为,并停止印制伪港币。扩展资料:事件:1955年4月11日,克什米尔公主号执行包机任务,从北京经香港飞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原定乘载中共代表团前往万隆参加万隆会议。在香港启德机场停留期间,被国民党特工买通的一名启德机场清洁工按照其要求将炸药安上飞机。机上乘载了8名机组人员和11名乘客(全部为参与万隆会议的中方代表团人员和记者),但是暗杀目标周恩来本人却因刚刚做完阑尾炎手术,临时秘密改变行程,经昆明取道缅甸前首都仰光赴万隆参加会议。在“克什米尔公主号”起飞约5小时后炸弹爆炸,导致飞机右翼第3号发动机吊舱后面的地方局部着火;正在距海面18,800英尺高空飞行的飞机被迫紧急在海面上降落,最后11名乘客全部遇难,只有3名机组人员生还。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万隆会议与“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下)百度百科-克什米尔公主号
《外交风云》中的凌玥是虚构人物吗?
凌玥是《外交风云》中虚拟的人物。“凌玥”虽然是剧中的一个虚构的角色,在“亚非会议”前期,为了粉碎美国的暗杀阴谋、掩护周总理生命安全,“凌玥”与同志们在明知十分危险的环境下,毅然全身踏上了“克什米尔公主号”…… “凌玥”不幸壮烈牺牲。扩展资料:第19集凌玥壮烈牺牲:缅甸大使在看望周恩来时,带来吴努总理的口信,希望周恩来能在去雅加达途中经访缅甸。鉴于这种情况,周恩来决定代表团分两路行动,一路由香港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赴雅加达,另一路先赴昆明、访问缅甸后再赴雅加达。为了找到合适的执行人,第五联络组组长张耀灵看中了在香港航空公司工作的清洁工周驹,此人是一个好吃懒做、负债累累的赌徒,张耀灵以六十万港币收买了周驹,台湾也将微型炸药秘密运到了香港。何子枫和凌玥都是此次参加万隆会议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需要,何子枫随周恩来、陈毅从昆明走缅甸线,凌玥带领新闻记者到香港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直飞雅加达。《外交风云》介绍:《外交风云》是由宋业明执导,唐国强、孙维民、郭连文、王伍福、卢奇、董勇、谷伟领衔主演的历史外交剧。该剧讲述了新中国诞生为起点,在世界大格局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上的故事。剧情简介: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真实地再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进程和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主要记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上的杰出贡献,全方位展现了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访非、恢复联合国席位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外交史实,塑造了睿智沉着、敬业奉献的新中国外交家形象,展现了新中国外交的艰难曲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交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