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发现高丽王陵

时间:2024-07-07 07:13:16编辑:奇事君

朝鲜大王墓有没有被盗

分两个朝代来说高丽王陵在朝鲜的开城,高丽传了34代,所以王陵也多,很多没被发现,最近在开城发现了两座,里面啥都没有,肯定是被盗掘了。说明朝鲜也是有盗墓贼的。日本人数次侵占朝鲜,多次在王陵里进行盗掘。比如高丽第三十一代王恭愍王的玄陵就被日本人炸过,盗走了里面的东西。高丽王朝的开国国王王建的陵也被盗了接下来是朝鲜王朝还是不错的。因为人家一直有延续。日本人就算侵占了朝鲜,但考虑到朝鲜王朝的李家人还在,所以也不好意思去盗墓。朝鲜王陵一共有四十座,只有两座被倭寇盗过,其它都完好无损。


朝鲜的高丽王陵为何如此寒酸?

近日,朝鲜宣布在开城发掘了高丽王朝第15代王肃宗的陵墓。经现场考证,这一遗址被认定为高丽第15代王肃宗墓。根据朝鲜《高丽史?世家第11肃宗》卷二记载,高丽肃宗是高丽文宗的第三子。姓王,名?,初名王熙。幼而聪慧,孝敬勤俭,雄毅果断,五经子史无所不览。文宗曾说:"后之复兴王室者其在尔乎。"1095年迫使高丽献宗禅位,因此即位。1105年死后庙号肃宗,谥号文惠康正明孝大王葬于英陵。本次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批可体现王陵性质和时代特征的文物,如贴金木棺碎片、高丽时期的青铜勺柄、龙凤纹瓦当等。报道称此次发掘对于全新阐释高丽王朝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实朝鲜王陵也被盗掘过,当年日本人多次侵占朝鲜,在王陵进行盗掘。高丽的第三十一代王恭愍王的玄陵就被日本人炸过,盗走了里面的东西。高丽王朝的开国国王王建的陵墓也被盗掘过。朝鲜王陵有两座曾被日本人盗过,其它的保存相对完好。朝鲜的大多王陵的防盗措施还算不错!墓室内用铁片加固,墓室外是石灰尘、砂子还有石块的组合物填充,不容易被打盗洞。朝鲜王陵大多都是薄葬,说白了里面没有多少太值钱的文物。使得盗墓者也很少光顾!所以朝鲜王陵才能得以完好的保存至今。难怪网友们说:一看就是附属国,比起我们汉人帝侯们的陵墓差远了!

朝鲜,越南有皇陵吗有没有被盗

没有,只有我国的皇陵经常被盗,朝鲜皇陵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皇陵即使国家被侵略也是提供保护措施,而且有当地居民自发保护,而我国的保护手段历来不行,这个东西是长期性的,盗墓的只看到眼前利益,谁管你国家民族历史传承,古代皇陵周边都是有军队驻扎,皇族派遣太监看守,清朝灭亡老一辈人死光了而且因为战争就没人看护了,后来新中国有一段空白期,改革开放很多东西放开,皇陵经常被盗,文物保护工作者呼吁国家近些年才开始保护,我国的看护者就是所谓的保安,首先保护款项资金被经常挪用或巧立名目占有,保安人员非常少,而且这些人就是得过且过混吃混喝,而且近些年发生的案件很多人和盗墓者有利益勾结


檀君是谁?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古代朝鲜人,求具体事迹

解析:

檀君是朝鲜民族的始祖,是建立了东方的第一个国家古朝鲜的建国始祖。

檀君在5011年前(从1993年算起),在平壤(今称)的一位酋长家出生。他自幼热心磨练弓、枪、刀等武术,努力领会自然和社会上的事理。他身材魁梧,头脑聪颖,武术出众,逐渐有了要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想法

檀君继承父亲作了酋长后,改造和发展原始的政治机构,建立了行政、司法、军队等强大的权力机构,于公元前30世纪初在平壤城定都,宣布了“朝鲜”国的成立。为区别于李氏朝鲜,现称之为古朝鲜。



古朝鲜的成立使朝鲜民族结束长达一百多万年的原始时代,在东方第一个进入了国家时代、文明时代。

檀君在他的出生地平壤去世。

朝鲜人的祖先崇拜檀君为神的存在,把他建立国家的10月3日定为开天节,祭檀君。尤其在江东的檀君陵, *** 专派官员或以国王名义,举行盛大的开天节活动。

现在,在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同志的深切关心和领导下,檀君陵作为国宝改建得宏伟壮丽。

主体83年(1994年)10月11日,在七千万全朝鲜民族极大的关心下,隆重举行了檀君陵改建竣工仪式。

檀君陵的占地面积达45公顷,所用石材就达7.2万多块。

每年10月3日,在这里隆重举行开天节活动,虽然国家被美帝国主义分割为两部分,但南朝鲜人士和旅外人士也前来参加这个活动。


檀君的檀君

檀君(韩语读音:Dan Gun),名嚻悝,传说是檀君朝鲜的开国国君。据《三国遗事》编造,嚻悝乃天神桓雄与熊女结合而生。相传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是“宁静晨曦之国”。定都平壤,所以平壤有王俭城的别称。檀君在位1500年,后隐居阿斯达为山神,活到1908岁。朝鲜人的祖先崇拜檀君为神的存在,把他建立国家的10月3日定为开天节,祭檀君。尤其在江东的檀君陵,政府专派官员或以国王名义,举行盛大的开天节活动。檀君是朝鲜民族的始祖,据说是建立了“东方的第二十七个国家古朝鲜”的建国始祖。檀君在神话传说中成为山神。但到了现代,为提高民族意识和爱国心,檀君建朝鲜的传说同时被写进朝鲜和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檀君朝鲜在历史上根本就没存在过。而在日本的教科书里,也没有檀君朝鲜的记录。

去高句丽王陵怎么走

我是集安人,告诉你吧,火车站下车后,打一车6元即可到将军坟(长寿王陵),最好是让车跟着走全套的,大概40元吧,可以看完将军坟(东方金字塔)、好太王碑、好太王陵、五盔坟(贵族墓葬 壁画),丸都山城,这些景点都在市内,打车让车跟着走40元足够,不要多给,司机保证同意,晚上到高句丽演艺广场看场《快乐集安行》剧目,里面有很多高句丽文化元素的歌舞,很唯美,看完剧上鸭绿江边吃正宗的朝鲜族烧烤,要点榆树皮面的冷面,推荐到金达莱吃,五个人有200多元够了,能吃好多肉,很香啊。


高句丽的历史

首先,从民众的构成来看,高句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一点上与同为“三国”的新罗和百济有着显著的区别。高句丽的主体是秽貊系的高句丽人,除此之外靺鞨人也占有不少的比重。(统一新罗的中央军“九誓幢”中,高句丽人三幢,靺鞨人一幢可见一斑)高句丽灭亡时,新罗只是吸收了一小部分的高句丽人,唐朝再吸收一小部分,其他高句丽人最后应该被“渤海国”吸收了。渤海国的领土只有一小部分在朝鲜半岛,而且,辽灭渤海,金灭辽,元灭金,明灭元,而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辽、金、元都是自认为中国正统的,所以渤海国是中国史。高句丽人的大部分变成了渤海人,所以应该说,高句丽人的大部分被现在的中国人所吸收。所以,从高句丽人的归属来看,高句丽史属于中国史还是比较合适的。

其次,从国家政策的侧重点来看,在平壤迁都以前,高句丽的政策重心是偏西、偏南的,因为高句丽心目中的政治、军事上的对手是中国的势力,对中原也有点野心,所以,这个时期的高句丽史应该是中国史;平壤迁都以后,由于高句丽向西、向南的扩张被中原强势的势力所阻挡,所以高句丽的政策重心转向了朝鲜半岛,这个时期才是真正的“朝鲜三国时期”,而此时的高句丽史理应属于韩国史。

所以,传统上高句丽史(特别是后期)属于韩国史是没什么问题的,无论是从中国方的“发生在本国现有土地上的就是本国历史”的观点来看,还是从国际历史学界的惯例来看,都是应该得到承认的。同时,高句丽史还属于中国史,因为其起源是在中国现在的领土上,而且早中期的主要活动范围也大体在现在的中国领土上。

总之,我认为还是中国历史学界传统的“一史两用”比较符合对高句丽史的认识。我反对东北工程的“高句丽史仅属于中国史”的观点,也反对韩国学界的“高句丽史仅属于韩国史”的观点。


高句丽墓葬群的简介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历史上存在了705年的高句丽少数民族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高句丽王城外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古墓壁画中发现的八卦图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八卦图实图。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位于集安市的高句丽古迹,是奴隶制国家高句丽王朝的遗迹。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其中太王陵、将军坟和千秋墓等规模宏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陆续发掘了多处高句丽王城和贵族墓葬遗迹,对部分遭受自然损害的王陵进行维修,高句丽丰富的文化内涵,轮廓逐渐清晰。

高句丽墓葬群的介绍

高句丽墓葬群主要包括了几组墓和一些独立的墓,其中大多都是高句丽王国晚期的坟墓。在这个地区发现的半数以上的墓群是高句丽国王。王后或是贵族的墓。迄今为止,在中国和朝鲜发现的墓中超过90%以上的墓绘有壁画,这些壁画精美细致,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一些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它独特的墓葬风俗对其周边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句丽王城有什么故事?

关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两汉到隋唐,高句丽一直隶属于中原王朝。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关于其起源,历史学界纷争不断,莫衷一是。

  传统的说法是,高句丽民族出自我国东北的秽貊族,秽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诗经·大雅·韩奕》有“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周宣王将韩侯封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证明。

  有人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后召开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高夷是高句丽族之源。也有学者根据高句丽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将夫余说成是高句丽的族源。还有学者根据先商出自幽燕之地,当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后,余部留在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丽人之源。无论高句丽出自秽貊、高夷、扶余,还是商人,都是古代东北民族,因此,认为高句丽是东北的古代民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管理,这是对东北地区实行郡县行政管理之始。高句丽人居住在玄菟郡高句丽县,活动区域大体上在今日浑江、鸭绿江流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北方的高句丽已经成为汉代的编户齐民了。高句丽管理他们的户口,负责征税、征徭役,使用汉代铁工具、兵器进行农业和渔猎生产。

  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汉中央政权同意的情况下建立高句丽国,成为汉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由玄菟郡来管辖。作为汉朝的地方官,中央通过玄菟郡赐给高句丽王汉官服饰、衣帽和仪仗。高句丽政权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始终是一个地方政权。中原政权更迭,皇帝变换,高句丽诸侯王的地位没有变。高句丽人中一直流传着卵生、鸟图腾的传说,与商周始祖降生说相似。壁画中绘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使用汉字和汉晋货币。他们身上打着“龙”的印记。
  高句丽政权曾两次迁都,承载其发展历程的遗迹又保存了多少?

  高句丽政权存在了705年,先后两次迁都,共有三座都城。第一座都城是纥升骨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历时40年。公元3年,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内),以此为都长达425年。公元427年又迁都至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平壤)。建都平壤后的240年是高句丽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期。公元668年,唐朝军队与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

  一个存在长达七百余年的王朝为何三次迁都,专家们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次迁都的原因是国内城一带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利于百姓生活,同时可以避免战争的威胁。第二次迁都,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高句丽向南发展的战略使然。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王琏被东晋安帝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句丽王作为晋的征东将军,既要管理高句丽的事务,又要对东方诸国进行征讨。原乐浪地区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正统职权的地方。

  高句丽都城地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遗迹,特别是集安国内城一带,由于作都城的时间最长,又处在高句丽政权的改革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最多、最精美、最富特色。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有43处遗迹,其中集安有42处,桓仁有1处。

  集安的国内城在市区两侧,南邻鸭绿江,西靠通沟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长2600多米,高处可达4米多,城门、排水设施及城内宫殿尚存遗迹,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城北2.5公里的山上雄踞着丸都山城,石砌城墙近7公里。城内有望台、戍兵营房和宫殿遗址。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相拱卫,形成了高句丽都城的建筑格局。

  集安国内城周围现有8000余座高句丽古墓。1961年,国务院将洞沟古墓群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有古墓11280多座,其中绝大多数是高句丽墓葬。其中一批大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是高句丽王的陵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是长寿王的陵墓,太王陵是好太王的陵墓,千秋墓是故国壤王的陵墓。此外还有一批古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墓主人居家宴饮、出行、礼佛、歌舞、百戏、山林狩猎、攻城、斩俘、战争等生活场景。也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四神等神仙传说的图像。

  好太王碑更是高句丽人留下的文物精粹。方柱形碑高6.39米,幅宽1.34米—2.00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775字,现可辩识1600字左右。其内容记载了高句丽建国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东征西讨的功业等。碑文为汉晋文言书法,是研究高句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文字资料。经历了1590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完好地矗立在集安市东北4公里处。

  盛极一时的高句丽人最终走向何处,高句丽人是朝鲜族的祖先吗?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薛仁贵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虏高句丽王高藏,高句丽灭亡。唐在高句丽故地设置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设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

  高句丽在发展时期,扩张到辽河流域,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灭国之前户籍为69.75万户,人口近348.5万,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鲜卑人、契丹人、人、新罗人、百济人。高句丽族人约17.2万户,86万人左右。这些高句丽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据史书记载,唐朝曾两次大规模迁徙高句丽贵族及有实力者到长安、江淮一带,共有22万多人;流入新罗地区18万人左右;留在高句丽故地,即今日辽河以东地区近20万人,朝鲜半岛北部约6万人;战争中死亡近20万人。可以说,高句丽人主要进入中原和东北地区,同那里的汉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朝鲜半岛,同那里的居民相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书记载还称其为高句骊、句丽、高丽。骊与丽相通,而句丽、高丽应该是高句丽的简称或简写。像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一样。可是高句丽灭亡250年后的公元918年,辽东人王建在开京建立高丽王朝。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高丽政权从时间上、地域上、王族姓氏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不应该混为一谈。

  至于朝鲜族人,应该是李氏朝鲜建立(1392年)以后在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的。19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迁入我国东北,成为今日我国的朝鲜族。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说,出了五服,血源关系就淡化到了尽头。公元668年灭亡的高句丽政权,其族人早已融合到中原、东北和朝鲜半岛其他民族之中。高句丽族和今日的朝鲜族是截然不同的。耿铁华,著名高句丽历史专家。1981年东北师大历史系先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高句丽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中国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高句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好太王碑新考》、《好太王碑1580年祭》、《高句丽史籍汇要》(合作)、《高句丽瓦当研究》等。主编《高句丽研究文集》、《高句丽历史与文化》、《高句丽归属问题》等多部文集,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高句丽王城有什么传奇故事?

  关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两汉到隋唐,高句丽一直隶属于中原王朝。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关于其起源,历史学界纷争不断,莫衷一是。

  传统的说法是,高句丽民族出自我国东北的秽貊族,秽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诗经·大雅·韩奕》有“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周宣王将韩侯封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证明。

  有人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后召开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高夷是高句丽族之源。也有学者根据高句丽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将夫余说成是高句丽的族源。还有学者根据先商出自幽燕之地,当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后,余部留在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丽人之源。无论高句丽出自秽貊、高夷、扶余,还是商人,都是古代东北民族,因此,认为高句丽是东北的古代民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管理,这是对东北地区实行郡县行政管理之始。高句丽人居住在玄菟郡高句丽县,活动区域大体上在今日浑江、鸭绿江流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北方的高句丽已经成为汉代的编户齐民了。高句丽管理他们的户口,负责征税、征徭役,使用汉代铁工具、兵器进行农业和渔猎生产。

  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汉中央政权同意的情况下建立高句丽国,成为汉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由玄菟郡来管辖。作为汉朝的地方官,中央通过玄菟郡赐给高句丽王汉官服饰、衣帽和仪仗。高句丽政权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始终是一个地方政权。中原政权更迭,皇帝变换,高句丽诸侯王的地位没有变。高句丽人中一直流传着卵生、鸟图腾的传说,与商周始祖降生说相似。壁画中绘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使用汉字和汉晋货币。他们身上打着“龙”的印记。
  高句丽政权曾两次迁都,承载其发展历程的遗迹又保存了多少?

  高句丽政权存在了705年,先后两次迁都,共有三座都城。第一座都城是纥升骨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历时40年。公元3年,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内),以此为都长达425年。公元427年又迁都至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平壤)。建都平壤后的240年是高句丽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期。公元668年,唐朝军队与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

  一个存在长达七百余年的王朝为何三次迁都,专家们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次迁都的原因是国内城一带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利于百姓生活,同时可以避免战争的威胁。第二次迁都,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高句丽向南发展的战略使然。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王琏被东晋安帝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句丽王作为晋的征东将军,既要管理高句丽的事务,又要对东方诸国进行征讨。原乐浪地区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正统职权的地方。

  高句丽都城地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遗迹,特别是集安国内城一带,由于作都城的时间最长,又处在高句丽政权的改革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最多、最精美、最富特色。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有43处遗迹,其中集安有42处,桓仁有1处。

  集安的国内城在市区两侧,南邻鸭绿江,西靠通沟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长2600多米,高处可达4米多,城门、排水设施及城内宫殿尚存遗迹,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城北2.5公里的山上雄踞着丸都山城,石砌城墙近7公里。城内有望台、戍兵营房和宫殿遗址。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相拱卫,形成了高句丽都城的建筑格局。

  集安国内城周围现有8000余座高句丽古墓。1961年,国务院将洞沟古墓群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有古墓11280多座,其中绝大多数是高句丽墓葬。其中一批大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是高句丽王的陵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是长寿王的陵墓,太王陵是好太王的陵墓,千秋墓是故国壤王的陵墓。此外还有一批古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墓主人居家宴饮、出行、礼佛、歌舞、百戏、山林狩猎、攻城、斩俘、战争等生活场景。也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四神等神仙传说的图像。

  好太王碑更是高句丽人留下的文物精粹。方柱形碑高6.39米,幅宽1.34米—2.00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775字,现可辩识1600字左右。其内容记载了高句丽建国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东征西讨的功业等。碑文为汉晋文言书法,是研究高句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文字资料。经历了1590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完好地矗立在集安市东北4公里处。

  盛极一时的高句丽人最终走向何处,高句丽人是朝鲜族的祖先吗?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薛仁贵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虏高句丽王高藏,高句丽灭亡。唐在高句丽故地设置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设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

  高句丽在发展时期,扩张到辽河流域,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灭国之前户籍为69.75万户,人口近348.5万,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鲜卑人、契丹人、人、新罗人、百济人。高句丽族人约17.2万户,86万人左右。这些高句丽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据史书记载,唐朝曾两次大规模迁徙高句丽贵族及有实力者到长安、江淮一带,共有22万多人;流入新罗地区18万人左右;留在高句丽故地,即今日辽河以东地区近20万人,朝鲜半岛北部约6万人;战争中死亡近20万人。可以说,高句丽人主要进入中原和东北地区,同那里的汉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朝鲜半岛,同那里的居民相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书记载还称其为高句骊、句丽、高丽。骊与丽相通,而句丽、高丽应该是高句丽的简称或简写。像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一样。可是高句丽灭亡250年后的公元918年,辽东人王建在开京建立高丽王朝。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高丽政权从时间上、地域上、王族姓氏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不应该混为一谈。

  至于朝鲜族人,应该是李氏朝鲜建立(1392年)以后在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的。19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迁入我国东北,成为今日我国的朝鲜族。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说,出了五服,血源关系就淡化到了尽头。公元668年灭亡的高句丽政权,其族人早已融合到中原、东北和朝鲜半岛其他民族之中。高句丽族和今日的朝鲜族是截然不同的。耿铁华,著名高句丽历史专家。1981年东北师大历史系先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高句丽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中国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高句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好太王碑新考》、《好太王碑1580年祭》、《高句丽史籍汇要》(合作)、《高句丽瓦当研究》等。主编《高句丽研究文集》、《高句丽历史与文化》、《高句丽归属问题》等多部文集,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上一篇:朝鲜篮球规则

下一篇:朝鲜马来西亚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