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藩

时间:2024-07-07 00:44:17编辑:奇事君

陈之潘的《谢天》原文!

1“
谢天
”的内涵:一个人不论他作出多大的成就,得之于人者太多,出自于己者太少,需要感谢的人多了,就只得感
谢天
。(3分)
2、“
谢天
”的领悟:(4分)
1)孩童时不屑一顾;
2)将自己与祖父母对比后,觉得不解;
3)前年,初步领悟;
4)自己做了一些成绩后,参透真谛。
3、爱因斯坦是一位待人谦和,从不居功自傲的人。(


陈番的资料

陈蕃

蕃,字仲举,汝南舆兴人。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母忧弃官。州辟别驾从事,复弃去。公府举方正,不就。徵拜议郎,再迁乐安太守,以忤梁冀,左转修武令,迁尚书,出为豫章太守。徵拜尚书令,迁大鸿胪,坐救李云免。复徵拜议郎,迁光禄动,免。徵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代杨秉为太尉,坐救李膺等免。窦后临朝,以为太傅,录尚书事。建宁初,与窦武等谋诛宦官,事泄,为曹节等矫诏反杀,年七十馀。



东汉太傅陈仲举——先扫屋宇而后扫天下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当中,2000多年前曾经兴起了一个庞大的王朝——汉朝。这个朝代历经24帝,延续了400多年,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王朝。不过,说起汉朝,在驻马店,有两个人物不能遗忘,一个是秦末起义军领袖、阳城(今平舆后刘)人陈胜。正因为陈胜的揭竿而起,举兵反秦,才有了后来的大汉王朝(详见10月9日本报文化视点《阳城陈胜在天中》)。另一位则是见证了大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平舆人——东汉太傅陈蕃。
陈蕃,字仲举,汝南郡平舆人。其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不过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威显乡里。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此人虽年少却胸怀大志。感悟之余,劝道,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激励他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没想到,千年以前的两句对话,竟成了后人教子育人的名言。
在汉朝时,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吏的形式是“举孝廉”。陈蕃也不例外,在20岁刚出头时以举孝廉入仕,拜为郎中。不久,其母病故,陈弃官行丧。三年后,刺史周景任命他为别驾从事,他却因与周景谏诤不合,又弃官而去。这之后,公府也曾举荐其为方正,率直的陈蕃再次推掉。一直到太尉李固举荐,陈蕃这才离家为官,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后来,汉朝重臣李膺到青州做刺史。李的威政天下闻名,青州各地平日欺民榨财的官员听到风声,吓得都弃官而逃,惟独陈蕃安然而坐,“蕃独以清绩留”。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陈蕃的一鸣惊人,缘于他的一次“犯上作乱”。虽然他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赢得了一个“不畏强权陈仲举”的美名。
陈蕃在乐安任太守时,正值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弄事之时。有一次,汉顺帝之妻梁皇后的哥哥、时任大将军的梁冀写了一封信给陈蕃,让陈为他做一件事。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能攀上像梁冀这样的高官无疑能青云直上,这是一般为官者梦寐以求的事。但陈蕃却不以为然。梁冀的信使来找陈蕃,陈蕃拒而不见,信使便假传大将军求见。陈蕃一怒之下,用皮鞭将信使打死。这种有悖情理的做法当然让一贯飞扬跋扈的梁冀所不容。他在皇帝面前一番“声讨”,陈蕃便被贬到修武县做了一名县令。幸运的是,由于陈蕃在任时政绩显著,没过多久,汉顺帝再次起用陈蕃,拜尚书。直至后来灵帝时官至太傅。

陈蕃的一生,始终都处在宫廷争斗时的动荡之中。作为东汉的大臣,他要么与专权的外戚争锋,要么和弄事的宦官相抗。《后汉书》的作者,南朝宋人范晔在评价陈蕃时,说他贤能树立风声,不计个人荣辱。在朝纲崩乱之际,与奸佞之人同朝争锋,以至于最终惨死在这上面。同时,说陈蕃以遁世为非义,所以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虽然大功未告成,但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百余年间,汉室乱而不亡,陈蕃功劳最大矣。
范晔的话,虽是一家之言,却道出了陈蕃作为汉室重臣为朝廷乱而不亡做出的独特贡献。这其中,陈蕃不避强权、犯颜直谏的做法最让世人感叹。
譬如在桓帝时,时任尚书令的陈蕃看到封赏逾制,内宠偎盛,便毫不犹豫地上疏皇上:臣听说那些事社稷者,社稷为上,那些事人君者,容悦为上。如今我蒙圣恩,备位九列,看到不好的事情而不去告诉皇上,我也就成了容悦之人。现在天下饥荒遍地,稼用不成,民用不康,可圣上还在胡乱封赏。有功之人没得到什么好处,无功者却因和圣上走得近而得了许多好处。甚至有的人,一门之内封侯的能达几人。这还不算,连年灾祸,十伤五六,可皇上却养着宫女数千,每天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计其数。常言说得好,小偷都不进有五个女儿的家门,那是因为养了这么多女儿,家中肯定贫穷,现在后宫养了这么多嫔妃宫女,岂不是让国家更贫穷吗?还有,狱以禁止奸违,官以称才理物,如果法亏于平,官失其人,肯定是因为皇上做得不好,现在天下人都在议论,狱由怨起,爵以贿成,希望皇上重视……
这篇奏章,在言及皇上的失误时,几乎没留任何面子,好在汉桓帝还算能纳言,最终采纳了陈蕃的一些意见,并且从宫中清退了500多名宫女。
还有一次,汉桓帝要去广城打猎,陈蕃听说后,又上疏说,当今之世,有三空之灾祸: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加上战乱不止,流民不断,正是皇上焦心毁颜、坐卧不安的时间,怎么能不顾社稷,扬旗耀武去围场守猎呢?
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陈蕃官至太尉,此时朝中有两个宦官被重用。他们便利用和皇上亲近的机会,诬陷排挤朝中的正义之臣。朝中大臣畏惧宦官,敢怒而不敢言,惟独陈蕃一人上疏死谏。然而此时的皇上已不再听信陈蕃,最终没能保住这些忠臣,许多人冤死在狱中。本来,宦官们也欲置陈蕃于死地,但终因陈蕃的名望过大,不敢妄动,使陈蕃躲过一劫。但一年后,因为党锢事件,陈蕃再次上疏进言。这一次,汉桓帝实在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将陈蕃削职为民。
党锢事件的起因依然是朝臣与专权的宦官争锋。当时,以党人领袖李膺为首的大臣在朝中失宠,宦官们以李膺、杜密、范滂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互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为由,诬陷他们。桓帝大怒,下诏书命各郡逮捕党人,入狱者达200人。陈蕃眼见事态险恶,不顾再次受到牵连,拼死上疏,说李膺、杜密、范滂等人都是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之人,却被禁锢闭隔,命悬一线。而皇上堵塞天下人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什么不同?如今皇上临政,先诛忠贤,遇善何薄,待恶何忧?只是听信奸佞小人的谄言,便要将无罪者入狱,杀无辜者于市。接着,陈蕃又力劝皇上除妖去孽,实在修正,而他自己,因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采录,即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也不恨也。结果可想而知。此次上疏,陈蕃非但没能救出李膺、范滂等人,自己也被牵连了进去。
好在不久之后,汉桓帝驾崩,窦大后临朝,又重新起用旧臣。复诏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
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因陈蕃在辅佐灵帝登基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后又下诏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但陈蕃坚辞不受,前后写了10次奏章。最后,窦太后只好作罢。这段时间,陈蕃位极人臣。他与外戚窦太后的父亲窦武一起,理朝纲,辅国政,用仁臣,试图使汉朝中兴。但是,面对强大的宦官势力,仅靠陈蕃、窦武少数几个人的努力最终无法实现。尤其是在后来,陈蕃、窦武预谋诛灭宦官,却不幸走漏风声,宦官们抢先一步,诡称陈、窦二人要废帝,骗得汉灵帝下诏诛杀他们。事发当天,陈蕃即被捕杀。皇太后之父窦武亦不能幸免于难。反抗一阵后,窦武走投无路,拔剑自刎。
就这样,一代名臣,从小便立志欲扫天下的陈蕃,带着未能扫平天下的遗憾走向黄泉。 陈蕃、窦武被杀后,此二人的宗亲宾客姻属,也被全部处死。过去曾被陈、窦二人举荐的门生故吏,也皆免官入狱。惟一幸免的是陈蕃的儿子陈逸。当时,陈蕃有位老朋友朱震,他听到陈蕃死讯后弃官而哭,先是冒着杀头危险偷偷掩埋了陈蕃的尸首。然后将陈逸藏匿在甘陵边界。而他和他的家人被发觉后,全部入狱。朱震受到严刑拷打,却誓死不言,陈逸得以生还。几年后,黄巾军起义,汉灵帝大赦党人,陈逸才走出深山,后官至鲁相。

忠君、报国、辅社稷之危,面君直言,不避生死,体现了一位忠臣的拳拳心志,更体现出天中先贤的风范。对于陈蕃,还有一点儿不能不提,就是他特别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唐人王勃在他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有两句话:“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的徐孺就是陈蕃最尊敬的学者朋友。当初,陈蕃还在做豫章太守时,就请过徐孺出来做事。陈蕃一生不喜欢应酬,更不招待宾客,然而,只有对徐孺例外。他每次请徐孺过来,两人相谈甚欢,忘了时间。为此,陈蕃特意给徐孺准备了一张卧榻,让他留下过夜。等徐孺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再来,他才放下来。陈蕃在汉顺帝即位时,因太尉李固的举荐而走上仕途,因此深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在做尚书令时就力荐天下名士。这些人包括南昌人徐孺、平陵人韦著、汝南人袁闳、阳翟人李昙、安阳人魏桓等。但他所荐之人因不愿给昏君为臣,一个也没有出来做官,可惜了陈蕃的一片苦心。然而,从这里也能看到,东汉末年,世风已乱到多么危险的边缘。即便如此,陈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依然苦苦地支撑着,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捐躯死国,身首异处,但给后人留下的除了无尽的惋惜外,还有“大丈夫当扫除天下”而事未竟的悲壮。


陈之藩的生平介绍

小时候家里很穷,农忙时还要背着小镰刀割麦穗。到农历过年时,和大妹妹到街头去挥毫卖春联,为的是躲上门讨债的债主。十二岁那年,考入北平进德中学就读。毕业后,再考取北平市立第五中学。陈之藩作文一向在班上是第一。高中毕业后加入军队。后来又想念书,由于当时政府只以公费奖励学生学理工,于是考上西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成为北洋大学。陈之藩非泛泛之辈,在北洋大学电机系读到一半时,对国家前途感到悲观,想改读哲学救国,就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为了这事还到清华大学跟金岳霖见过一面,最终打消这主意。大三时听到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一段题目为《眼前文化的动向》的广播,胡适在演讲中提出了人生的三个目标,一是用科学成果解除人生苦痛,二是用社会化的经济制度来提高生活水平,三是用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来解放思想,完成独立人格。听完这次广播之后,陈之藩产生了“几件疑问和一点感想”,遂写了封长信给胡适。胡适没有直接回复,这封信却在胡适随后在全国四十多家日报上发表的《我们必须选择我们应走的方向》一文中,作为听众回应专门摘引了出来。陈之藩对胡适的这篇文章十分信服,再度去信。胡适也回信,两人成为忘年之交。1948年6月13日,陈之藩在雷海宗所编的《周论》上发表长文《世纪的苦闷与自我的彷徨--青年眼中的世界与自己》,见解得到金岳霖、冯友兰、沈从文的激赏,日后成为《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一书的代序。1948年获北洋大学电机系学士,被派到台湾制碱有限公司任实习工程师,修理马达。因为陈之藩说整天修马达无聊,李书田就叫陈之藩去国立编译馆自然科学组担任编审,编译一些科学小书。陈之藩的文笔受到人文科学组的梁实秋的赏识。陈之藩亦和同好办了《学生》杂志,担任科学栏主编,却也在文艺栏翻译英国的诗,这就是后来出版的《蔚蓝的天》。 1954年胡适拿两千四百元美金资助充当赴美国留学的保证金。为筹路费陈之藩写了一本物理教科书,得到稿费后1955年春才成行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留美其间,聂华苓在《自由中国》半月刊担任编辑委员与文艺栏主编,向陈之藩邀稿,他此时的文章即是《旅美小简》。其中〈哲学家皇帝〉、〈钓胜于鱼〉等四篇是1955年暑假,陈之藩在纽约州普莱西德湖打工时的作品。1957年陈之藩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学硕士,赴田纳西州孟菲斯基督教兄弟大学任教授,上课非常风趣,常常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到孟菲斯后,陈之藩又再动笔,此时的文章即是《在春风里》。其中包括1962年2月24日胡适去世后,陈之藩含泪以信的形式写的九篇纪念文章。1962年秋天应清华大学原子研究所及台湾大学理学院的聘请回国讲学。1964年返美后,在阿拉巴马州的Brown Engineering Inc.任高级工程师,从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案。1966年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士顿大学任教。1966年的12月,他回到台北,中兴大学孟瑶教授邀请他到该校讲演。中兴大学的学生都慕名挤进讲堂。陈之藩以“知识与智慧”为题,汗流满面的讲了一小时,学生围着不散,只好又讲了一小时,可见当时他已文名远播。1969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剑河倒影》大多即是在刚到剑桥时写的,在《中央日报》发表 。1970年获选为英国电机工程学会院士197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重返休士顿大学任教。他又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1977年,陈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担任客座科学家(Visiting Scientist),研究人工智能。同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继高锟教授任电子系系主任,并开办博士班,培养电子工业方面的专门人才。此时的文章即是《一星如月》。1985年任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教授。1988年陈之藩在波士顿中风,紧急进行开脑手术,救治得宜。他也曾回国在成功大学(1993年-2003年)任客座教授。后再赴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2008年6月陈之藩在香港第二度中风。2012年2月25日,陈之藩病逝于香港威尔士医院,享年87岁。

我为什么学习不好

一、共情:孩子本该学习,但却过于注重外表,甚至因此影响到学习,让您也觉得很着急吧?
二、具体化:孩子“特别爱美”具体是怎么表现得呢?
三、探究问题成因,并具体分析:
a孩子渴望得到更多关注和认可
解决:父母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的价值感得到充分认可。
b孩子成绩不好,但长的漂亮,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了外表上
解决: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上的困难,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成就感、自信和兴趣,把孩子的价值感拉回到学习上来。
c孩子可能有恋爱方面的情感了
解决: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微妙变化,以朋友的身份、让孩子能够敞开心扉和几张讨论关于爱情和早恋的话题,及时温和、理性引导孩子,避免因此影响学习。总之,爱美是青春期孩子常见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内心变化,积极建立孩子在学习上的价值感、成就感。


什么叫学习

学习是透过外界教授或从自身经验提高能力的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学习是外在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的变化,要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变化。古典制约和操作制约的研究。并且以个体获得经验为结果。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是内在倾向或能力的变化,内在变化与外显行为并不完全一致。(当然内在的变化还必须由外在的变化来推测),这种变化应是后天经验习得的,不是先天的反应或者生理成熟的作用。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段时期。综合两大学派可以这样来定义学习:学习是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内在倾向与能力较为持久的良性变化。拓展资料学习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论语》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学”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学是指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习是指知识和经验的实践。学属知,习属行。中国大儒王阳明曾提倡知行合一。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一定要持之以恒。

就陈之藩《自己的路》写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走自己的路》这篇文章,对墨守成规有了新的理解。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毛毛虫实验”和肯·莱文走出沙漠的故事。法国科学家法伯把若干个有“跟随者”习性的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圆,并在离花盆几寸远的地上撒上一些事物。结果,这些毛毛虫因为跟随别人绕圈走,终于死了。肯·莱文的故事也很有意义。比塞尔是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村里的人曾多次尝试着走出沙漠,却都没有成功。原来,这里的人都走别人走过的路线走,并且没有确定一个准确的目标,所以走不出。
  读了这两则故事,我感触很深。
  爱迪生被世界公认为发明大王,他一生发明了二千多样东西。如电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已经有了煤油灯、蜡烛等照明工具,如果爱迪生认为,本来就该用煤油灯或者蜡烛等工具照明,而不想制造更加方便的照明工具,那到现在,也不会有电灯。也正是因为,爱迪生他不墨守成规,想制造出更加方便的照明工具,所以他才会尽一切努力,制造电灯。
  墨守成规有利也有弊。有时候,你进行创新,反而会误了大事。
  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说过:“现在你们还是小学生,作文自己写是写不好的,所以,你们要多看作文选,多背作文。”在习作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都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背作文书上的,只有我不同,进行了创新,得了优。但考试的时候,我还是会墨守成规,否则,我大胆创新,反而会让改卷老师觉得不好。
  结合文章和这件事,我对墨守成规有了更深的理解——墨守成规,固然不容易出错,但是若与众不同,就会有更惊人的发明与发现。


《选对自己的路》孙君飞读后感300字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篇《选对自己的路》的文章,让我感受很深。
文章说的是:法国科学家法伯做过一个着名的毛毛虫实验,毛毛虫有一种跟随的习惯,法伯在花盆周围撒上毛毛虫爱吃的松针,把毛毛虫放在花盆的边缘,让它们首尾相接,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一圈一圈地走,终于因为饥饿而精疲力竭而亡。
法伯在实验笔记上写下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我的想法和法伯一样,这些毛毛虫既可悲又可笑,我们做事情可不能这样,要头脑灵活,不能盲目跟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我对这篇文章深深的感受。


上一篇:陈志云王喜

下一篇:白百何陈羽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