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棍到底是怎么回事?
“飞棍(RODS)”,一种神秘物体,在人们眼里它来无影去无踪。说它是昆虫,它却拥有160公里的飞行时速;说它是一种飞行器,它却拥有扑动的翅膀和惊人的智能……
“飞棍”,一种类似UFO的不明飞行物,最近在世界各大网站、媒体频频“曝光”,成为UFO迷们争相探听的热门话题。
“飞棍”真的有那么神秘吗?其实,人人都可以拍“飞棍”的。
下面,是杭州摄影师祝辰洲道破“飞棍”内幕:
根据外界种种关于“飞棍”的描述,祝辰洲综合了“飞棍”十大特点,再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与专业知识,把“飞棍”的神秘面纱层层揭开。
破解证据一:实践篇
A、用1/45秒速度捕捉到了多翅膀“飞棍”
B、用后帘同步闪光拍摄,拍到的“飞棍”和它的制造者——蜜蜂。1/45秒拍出的是“飞棍”,在拍摄结束时闪光灯用大约1/1000秒凝固了蜜蜂的真实形态。
这证明飞行中的昆虫(蜜蜂)完全可以在较慢的快门速度情况下曝光成“飞棍”样物体,也知道了蜜蜂可以在1/45秒之内扑翼6次。
破解证据二:推理篇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帧画面中的“飞棍”,互相是几乎没有重叠的,我们根据屏幕显示得知,拍摄时的光圈为2.8,自动白平衡,增益为零,快门1/60秒。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摄像知识:摄像机是以每秒25帧的图像进行拍摄,而每帧图像又是以一定的快门速度拍摄的,最常用的应该是1/50或1/60秒。也就是说,如果一部摄像机以每帧1/60秒帧的速度拍摄,那么在每一秒钟,摄像机拍摄了一个物体的25个1/60秒的瞬间,同时也有25个约1/40秒时间是没有拍摄的空格。我们先假设如果是一个点状物体,以高速运行时在摄像机上留下的轨迹应该是一段线条(约1/60秒移动的轨迹)和一段空格(约1/40秒移动的距离)。我们从世乒赛录像的每帧画面上就可以找到乒乓球运行的轨迹,乒乓球已经被拍成了长条状,并且经过一点距离,又出现一个长条,这就是无翼“飞棍”。
再看看有翼“飞棍”。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合成照片分析出:两个“飞棍”头的间隔约有一个“飞棍”的距离,也就是说“飞棍”在1/40秒的摄像空格时飞行了大约一个“飞棍”的距离,由此推论,在1/60的曝光时间它该移动多远呢?只有两个结论:
A、如果“飞棍”是一个多翅膀实体,那么根据照片,它在1/60的曝光时间里几乎没有动过,也就是说“飞棍”只可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在运行:每秒钟25次的步进式飞行,它还能感知摄像机快门的开/闭时间,在摄像机快门打开的时候停止运动或缓慢运动,而在摄像机快门关闭即空场的时候高速运行。
B、在1/60秒的曝光时间内,有一个小小的飞虫扑翼两次并划出一道轨迹,虫子的飞行速度几乎是匀速的。 如果A成立,那么有理由相信摄像机与“飞棍”是同谋了。
所以结论B恰恰是“飞棍”惟一合理解释。因此建议拍到过“飞棍”的朋友,察看一下当时的快门速度吧。 再反问一句,自认为拍摄到“飞棍”的人,你怎么就认定用1/60秒凝固了一个高速运行镜头的实体?这一点也正是被绝大部分“飞棍”爱好者忽略的问题。
回头看看所有的“飞棍”图片,特别是摄像的每一帧图像,就会发现都是符合乒乓轨迹特点的,而“飞棍”翅膀的产生也可以看一段动画示意(可以在网站nature-eye.com看到)。
破解证据三:解释篇
现在我们逐条解释一下总结出来的“飞棍”十大特点:
1、从未被肉眼看见。肉眼不能看见有几种可能,如:非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极高速运行,全透明等,但大家忽略了另一种可能,就是看到的和拍到的不一样。人眼可以很快跟踪物体飞行,并且对影像的感觉是连续的,不像摄像机是一帧帧拍摄的,所以,人眼可以准确感觉到飞行的小虫,而摄像机拍出的就可能是“飞棍”和“无翼飞棍”。
2、在大量影视片和少量照片中出现。影视片仅仅是在逐帧或极慢速播放时才能看见。“飞棍”拍摄需要“撞”上,所以影视片中被“撞”的机会要比照片多许多,另外,由于一般“飞棍”掠过画面都是以帧来计数的,正常播放在画面上仅仅是一闪而过,人眼很难看清。而逐帧播放时,“飞棍”就出现了。其实,只要正常播放,“飞棍”给人的感觉就是虫!
3、高速飞行,据称有人计算出飞棍时速达到160公里/小时至10000公里/小时。对于一个肉眼没有看到过的,离镜头有多远都不知道的东西,仅根据拍摄帧数——一个时间参数就算出的速度怎么能作数。那么我如果拍摄一只小鸟,掠过月亮停在一棵树上,是否我就能够算出小鸟从月亮飞到地球的速度呢。
4、具有智能,飞行中可以避开障碍物。虫子或小鸟当然会避开障碍物了。
5、有两种形式,对称翼式“飞棍”和不对称翼式“飞棍”,翅膀的数量是从两对到无数对不断变化。如果拍到的是小虫侧面,就是非对称翼式“飞棍”,如果拍到的是背部或腹部,就能出现对称翼式“飞棍”,不同曝光时间,或虫子的扑翼频率不同,就可以拍出不同对翼数的“飞棍”。
6、没有一张真正清晰的照片或画面,没有任何图像显示该物体有眼睛脚爪,也没人看到它的翅膀和表皮质感。怎么可能要求一张移动轨迹照片出现质感呢!
7、世界各地无处不在。昆虫、小鸟当然无处不在。
8、从未有活体或尸体被发现。昆虫、小鸟死了后也不可能被拍成“飞棍”。
9、照片、单帧画面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照片、摄像全部都是真实的,但“未经伪造加工的影像就是完全真实的影像”吗?这正是摄像机、照相机跟人们开的玩笑。同样真实的影像还有“火棍”——汽车灯光轨迹,大家看到的就应该比较多了。
10、从未被跟踪拍到。如果被跟踪,拍出来的就是一只小虫或小鸟,只有掠过镜头,拍出来的才有可能是“飞棍”。
介绍大家看看飞棍”解密之——浙江电视台《纪录》专题片:
这个是 Windows Media Player 影片,点击播放
mms://link.neteye.cn/czyasf/zjtv-feigun.wmv
请问飞棍究竟是什么?
【飞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飞棍,又称天竿鱼(源自这种生物的英文名称“Rods”及日本不明生物学家并木伸一郎建议的名称“Skyfish”),是地球上一种未知的飞行物体或生物,速度非常快,肉眼不能看见,只能以照相机或摄录机来捕捉其行踪。
飞棍是于1994年3月在美国首度被发现的,当时一名摄影师整理影片时,无意中发现这种东西在片段内高速略过。之后世界各地均有人以照相机拍到飞棍,可以知道飞棍在地球上无处不在。
又有人发现洞穴的壁画中,有一些东西和现时拍到的飞棍颇为相似,认为人类在多年前早已知道飞棍的存在。
由于现在没有任何飞棍的实体给人们捕捉得到,且没有人看过它们的尸首残骸,因此人们对飞棍的认识仍然非常少。这有图片http://post.baidu.com/f?kz=10898587
飞棍到底怎么回事?
“飞棍(RODS)”,一种神秘物体,在人们眼里它来无影去无踪。说它是昆虫,它却拥有160公里的飞行时速;说它是一种飞行器,它却拥有扑动的翅膀和惊人的智能……
“飞棍”,一种类似UFO的不明飞行物,最近在世界各大网站、媒体频频“曝光”,成为UFO迷们争相探听的热门话题。
“飞棍”真的有那么神秘吗?其实,人人都可以拍“飞棍”的。
下面,是杭州摄影师祝辰洲道破“飞棍”内幕:
根据外界种种关于“飞棍”的描述,祝辰洲综合了“飞棍”十大特点,再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与专业知识,把“飞棍”的神秘面纱层层揭开。
破解证据一:实践篇
A、用1/45秒速度捕捉到了多翅膀“飞棍”
B、用后帘同步闪光拍摄,拍到的“飞棍”和它的制造者——蜜蜂。1/45秒拍出的是“飞棍”,在拍摄结束时闪光灯用大约1/1000秒凝固了蜜蜂的真实形态。
这证明飞行中的昆虫(蜜蜂)完全可以在较慢的快门速度情况下曝光成“飞棍”样物体,也知道了蜜蜂可以在1/45秒之内扑翼6次。
破解证据二:推理篇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帧画面中的“飞棍”,互相是几乎没有重叠的,我们根据屏幕显示得知,拍摄时的光圈为2.8,自动白平衡,增益为零,快门1/60秒。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摄像知识:摄像机是以每秒25帧的图像进行拍摄,而每帧图像又是以一定的快门速度拍摄的,最常用的应该是1/50或1/60秒。也就是说,如果一部摄像机以每帧1/60秒帧的速度拍摄,那么在每一秒钟,摄像机拍摄了一个物体的25个1/60秒的瞬间,同时也有25个约1/40秒时间是没有拍摄的空格。我们先假设如果是一个点状物体,以高速运行时在摄像机上留下的轨迹应该是一段线条(约1/60秒移动的轨迹)和一段空格(约1/40秒移动的距离)。我们从世乒赛录像的每帧画面上就可以找到乒乓球运行的轨迹,乒乓球已经被拍成了长条状,并且经过一点距离,又出现一个长条,这就是无翼“飞棍”。
再看看有翼“飞棍”。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合成照片分析出:两个“飞棍”头的间隔约有一个“飞棍”的距离,也就是说“飞棍”在1/40秒的摄像空格时飞行了大约一个“飞棍”的距离,由此推论,在1/60的曝光时间它该移动多远呢?只有两个结论:
A、如果“飞棍”是一个多翅膀实体,那么根据照片,它在1/60的曝光时间里几乎没有动过,也就是说“飞棍”只可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在运行:每秒钟25次的步进式飞行,它还能感知摄像机快门的开/闭时间,在摄像机快门打开的时候停止运动或缓慢运动,而在摄像机快门关闭即空场的时候高速运行。
B、在1/60秒的曝光时间内,有一个小小的飞虫扑翼两次并划出一道轨迹,虫子的飞行速度几乎是匀速的。 如果A成立,那么有理由相信摄像机与“飞棍”是同谋了。
所以结论B恰恰是“飞棍”惟一合理解释。因此建议拍到过“飞棍”的朋友,察看一下当时的快门速度吧。 再反问一句,自认为拍摄到“飞棍”的人,你怎么就认定用1/60秒凝固了一个高速运行镜头的实体?这一点也正是被绝大部分“飞棍”爱好者忽略的问题。
回头看看所有的“飞棍”图片,特别是摄像的每一帧图像,就会发现都是符合乒乓轨迹特点的,而“飞棍”翅膀的产生也可以看一段动画示意(可以在网站nature-eye.com看到)。
破解证据三:解释篇
现在我们逐条解释一下总结出来的“飞棍”十大特点:
1、从未被肉眼看见。肉眼不能看见有几种可能,如:非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极高速运行,全透明等,但大家忽略了另一种可能,就是看到的和拍到的不一样。人眼可以很快跟踪物体飞行,并且对影像的感觉是连续的,不像摄像机是一帧帧拍摄的,所以,人眼可以准确感觉到飞行的小虫,而摄像机拍出的就可能是“飞棍”和“无翼飞棍”。
2、在大量影视片和少量照片中出现。影视片仅仅是在逐帧或极慢速播放时才能看见。“飞棍”拍摄需要“撞”上,所以影视片中被“撞”的机会要比照片多许多,另外,由于一般“飞棍”掠过画面都是以帧来计数的,正常播放在画面上仅仅是一闪而过,人眼很难看清。而逐帧播放时,“飞棍”就出现了。其实,只要正常播放,“飞棍”给人的感觉就是虫!
3、高速飞行,据称有人计算出飞棍时速达到160公里/小时至10000公里/小时。对于一个肉眼没有看到过的,离镜头有多远都不知道的东西,仅根据拍摄帧数——一个时间参数就算出的速度怎么能作数。那么我如果拍摄一只小鸟,掠过月亮停在一棵树上,是否我就能够算出小鸟从月亮飞到地球的速度呢。
4、具有智能,飞行中可以避开障碍物。虫子或小鸟当然会避开障碍物了。
5、有两种形式,对称翼式“飞棍”和不对称翼式“飞棍”,翅膀的数量是从两对到无数对不断变化。如果拍到的是小虫侧面,就是非对称翼式“飞棍”,如果拍到的是背部或腹部,就能出现对称翼式“飞棍”,不同曝光时间,或虫子的扑翼频率不同,就可以拍出不同对翼数的“飞棍”。
6、没有一张真正清晰的照片或画面,没有任何图像显示该物体有眼睛脚爪,也没人看到它的翅膀和表皮质感。怎么可能要求一张移动轨迹照片出现质感呢!
7、世界各地无处不在。昆虫、小鸟当然无处不在。
8、从未有活体或尸体被发现。昆虫、小鸟死了后也不可能被拍成“飞棍”。
9、照片、单帧画面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照片、摄像全部都是真实的,但“未经伪造加工的影像就是完全真实的影像”吗?这正是摄像机、照相机跟人们开的玩笑。同样真实的影像还有“火棍”——汽车灯光轨迹,大家看到的就应该比较多了。
10、从未被跟踪拍到。如果被跟踪,拍出来的就是一只小虫或小鸟,只有掠过镜头,拍出来的才有可能是“飞棍”。
介绍大家看看飞棍”解密之——浙江电视台《纪录》专题片:
这个是 Windows Media Player 影片,点击播放
mms://link.neteye.cn/czyasf/zjtv-feigun.wmv
“飞棍”是什么生物?
“飞棍(RODS)”,一种神秘物体,在人们眼里它来无影去无踪。说它是昆虫,它却拥有160公里的飞行时速;说它是一种飞行器,它却拥有扑动的翅膀和惊人的智能……
“飞棍”,一种类似UFO的不明飞行物,最近在世界各大网站、媒体频频“曝光”,成为UFO迷们争相探听的热门话题。
“飞棍”真的有那么神秘吗?其实,人人都可以拍“飞棍”的。
下面,是杭州摄影师祝辰洲道破“飞棍”内幕:
根据外界种种关于“飞棍”的描述,祝辰洲综合了“飞棍”十大特点,再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与专业知识,把“飞棍”的神秘面纱层层揭开。
“飞棍”十大特点
1、从未被肉眼看见。肉眼不能看见有几种可能,如:非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极高速运行,全透明等,但大家忽略了另一种可能,就是看到的和拍到的不一样。人眼可以很快跟踪物体飞行,并且对影像的感觉是连续的,不像摄像机是一帧帧拍摄的,所以,人眼可以准确感觉到飞行的小虫,而摄像机拍出的就可能是“飞棍”和“无翼飞棍”。
2、在大量影视片和少量照片中出现。影视片仅仅是在逐帧或极慢速播放时才能看见。“飞棍”拍摄需要“撞”上,所以影视片中被“撞”的机会要比照片多许多,另外,由于一般“飞棍”掠过画面都是以帧来计数的,正常播放在画面上仅仅是一闪而过,人眼很难看清。而逐帧播放时,“飞棍”就出现了。其实,只要正常播放,“飞棍”给人的感觉就是虫!
3、高速飞行,据称有人计算出飞棍时速达到160公里/小时至10000公里/小时。对于一个肉眼没有看到过的,离镜头有多远都不知道的东西,仅根据拍摄帧数——一个时间参数就算出的速度怎么能作数。那么我如果拍摄一只小鸟,掠过月亮停在一棵树上,是否我就能够算出小鸟从月亮飞到地球的速度呢。
4、具有智能,飞行中可以避开障碍物。虫子或小鸟当然会避开障碍物了。
5、有两种形式,对称翼式“飞棍”和不对称翼式“飞棍”,翅膀的数量是从两对到无数对不断变化。如果拍到的是小虫侧面,就是非对称翼式“飞棍”,如果拍到的是背部或腹部,就能出现对称翼式“飞棍”,不同曝光时间,或虫子的扑翼频率不同,就可以拍出不同对翼数的“飞棍”。
6、没有一张真正清晰的照片或画面,没有任何图像显示该物体有眼睛脚爪,也没人看到它的翅膀和表皮质感。怎么可能要求一张移动轨迹照片出现质感呢!
7、世界各地无处不在。昆虫、小鸟当然无处不在。
8、从未有活体或尸体被发现。昆虫、小鸟死了后也不可能被拍成“飞棍”。
9、照片、单帧画面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照片、摄像全部都是真实的,但“未经伪造加工的影像就是完全真实的影像”吗?这正是摄像机、照相机跟人们开的玩笑。同样真实的影像还有“火棍”——汽车灯光轨迹,大家看到的就应该比较多了。
10、从未被跟踪拍到。如果被跟踪,拍出来的就是一只小虫或小鸟,只有掠过镜头,拍出来的才有可能是“飞棍”。
破解证据一:实践篇
A、用¼5秒速度捕捉到了多翅膀“飞棍”
B、用后帘同步闪光拍摄,拍到的“飞棍”和它的制造者——蜜蜂。¼5秒拍出的是“飞棍”,在拍摄结束时闪光灯用大约1/1000秒凝固了蜜蜂的真实形态。
这证明飞行中的昆虫(蜜蜂)完全可以在较慢的快门速度情况下曝光成“飞棍”样物体,也知道了蜜蜂可以在¼5秒之内扑翼6次。
破解证据二:推理篇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帧画面中的“飞棍”,互相是几乎没有重叠的,我们根据屏幕显示得知,拍摄时的光圈为2.8,自动白平衡,增益为零,快门1/60秒。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摄像知识:摄像机是以每秒25帧的图像进行拍摄,而每帧图像又是以一定的快门速度拍摄的,最常用的应该是1/50或1/60秒。也就是说,如果一部摄像机以每帧1/60秒帧的速度拍摄,那么在每一秒钟,摄像机拍摄了一个物体的25个1/60秒的瞬间,同时也有25个约¼0秒时间是没有拍摄的空格。我们先假设如果是一个点状物体,以高速运行时在摄像机上留下的轨迹应该是一段线条(约1/60秒移动的轨迹)和一段空格(约¼0秒移动的距离)。我们从世乒赛录像的每帧画面上就可以找到乒乓球运行的轨迹,乒乓球已经被拍成了长条状,并且经过一点距离,又出现一个长条,这就是无翼“飞棍”。
再看看有翼“飞棍”。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合成照片分析出:两个“飞棍”头的间隔约有一个“飞棍”的距离,也就是说“飞棍”在¼0秒的摄像空格时飞行了大约一个“飞棍”的距离,由此推论,在1/60的曝光时间它该移动多远呢?只有两个结论:
A、如果“飞棍”是一个多翅膀实体,那么根据照片,它在1/60的曝光时间里几乎没有动过,也就是说“飞棍”只可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在运行:每秒钟25次的步进式飞行,它还能感知摄像机快门的开/闭时间,在摄像机快门打开的时候停止运动或缓慢运动,而在摄像机快门关闭即空场的时候高速运行。
B、在1/60秒的曝光时间内,有一个小小的飞虫扑翼两次并划出一道轨迹,虫子的飞行速度几乎是匀速的。 如果A成立,那么有理由相信摄像机与“飞棍”是同谋了。
所以结论B恰恰是“飞棍”惟一合理解释。因此建议拍到过“飞棍”的朋友,察看一下当时的快门速度吧。 再反问一句,自认为拍摄到“飞棍”的人,你怎么就认定用1/60秒凝固了一个高速运行镜头的实体?这一点也正是被绝大部分“飞棍”爱好者忽略的问题。
回头看看所有的“飞棍”图片,特别是摄像的每一帧图像,就会发现都是符合乒乓轨迹特点的,而“飞棍”翅膀的产生也可以看一段动画示意(可以在网站nature-eye.com看到)。
破解证据三:解释篇
现在我们逐条解释一下总结出来的“飞棍”十大特点:
1、从未被肉眼看见。肉眼不能看见有几种可能,如:非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极高速运行,全透明等,但大家忽略了另一种可能,就是看到的和拍到的不一样。人眼可以很快跟踪物体飞行,并且对影像的感觉是连续的,不像摄像机是一帧帧拍摄的,所以,人眼可以准确感觉到飞行的小虫,而摄像机拍出的就可能是“飞棍”和“无翼飞棍”。
2、在大量影视片和少量照片中出现。影视片仅仅是在逐帧或极慢速播放时才能看见。“飞棍”拍摄需要“撞”上,所以影视片中被“撞”的机会要比照片多许多,另外,由于一般“飞棍”掠过画面都是以帧来计数的,正常播放在画面上仅仅是一闪而过,人眼很难看清。而逐帧播放时,“飞棍”就出现了。其实,只要正常播放,“飞棍”给人的感觉就是虫!
3、高速飞行,据称有人计算出飞棍时速达到160公里/小时至10000公里/小时。对于一个肉眼没有看到过的,离镜头有多远都不知道的东西,仅根据拍摄帧数——一个时间参数就算出的速度怎么能作数。那么我如果拍摄一只小鸟,掠过月亮停在一棵树上,是否我就能够算出小鸟从月亮飞到地球的速度呢。
4、具有智能,飞行中可以避开障碍物。虫子或小鸟当然会避开障碍物了。
5、有两种形式,对称翼式“飞棍”和不对称翼式“飞棍”,翅膀的数量是从两对到无数对不断变化。如果拍到的是小虫侧面,就是非对称翼式“飞棍”,如果拍到的是背部或腹部,就能出现对称翼式“飞棍”,不同曝光时间,或虫子的扑翼频率不同,就可以拍出不同对翼数的“飞棍”。
6、没有一张真正清晰的照片或画面,没有任何图像显示该物体有眼睛脚爪,也没人看到它的翅膀和表皮质感。怎么可能要求一张移动轨迹照片出现质感呢!
7、世界各地无处不在。昆虫、小鸟当然无处不在。
8、从未有活体或尸体被发现。昆虫、小鸟死了后也不可能被拍成“飞棍”。
9、照片、单帧画面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照片、摄像全部都是真实的,但“未经伪造加工的影像就是完全真实的影像”吗?这正是摄像机、照相机跟人们开的玩笑。同样真实的影像还有“火棍”——汽车灯光轨迹,大家看到的就应该比较多了。
10、从未被跟踪拍到。如果被跟踪,拍出来的就是一只小虫或小鸟,只有掠过镜头,拍出来的才有可能是“飞棍”。
介绍大家看看飞棍”解密之——浙江电视台《纪录》专题片:
这个是 Windows Media Player 影片,点击播放
mms://link.neteye.cn/czyasf/zjtv-feigun.wmv
飞棍到底是什么
有些的确是和外星物种有关,但有些只是正常的生物现象。譬如:远古的一些建造类奇迹象埃及金字塔、巨石建筑、还有麦田怪圈等是外星高智能生物所为。因为按照人类目前的科技能力也无法达到,但我们其实也是外星物种的后裔,按照地球的生物环境,是进化不出人类这i样的高智能生物,是外星物种的基因给予了“人类”的技术飞跃。圣经也好、佛教故事也好,所有的神、天使等都是古代外星物种光临地球的现象。但人类与外星高智能物种还是有智力的差异,导致我们依然觉得“父亲”是如此的神秘。
至于飞棍,很遗憾,它只是飞虫而已。我能拍摄出很多飞棍,要做到这点其实很容易。关键在于控制快门速度,如果快门速度越快,飞棍越短,如果快门速度越长,能拍出很长的飞棍。我试过,假如将摄像机的1/45秒看做是一张照片,那它就是不折不扣的小虫飞行轨迹留下的画面。而如果将几十帧这样的图片连起来播放,你就会发现带着轨迹的长条在做移位飞行,又由于所有震翅飞行物都有步冲,但由于小虫的飞行速度很快,所以在胶片上,这种步冲感被放大了。所以也促使独立的长条影像更完好的固定下来。
我们人眼会产生错觉,事实上相机的错觉远比人类的视错觉更大(限于篇幅不展开)。找不到飞棍的尸体是因为它就是一只虫子而已。如果说它的飞行速度,我觉得就瞎扯淡了,只能说这飞虫飞得很快,但从画面中依靠帧数来计算距离是非常不科学的。虫子离镜头很近,假如一下次掠过,而镜头中拍摄的是两个相距500米的山头,两帧记录了小虫从镜头前划过,难道能算出两秒飞跃500米吗?简直太可笑了,这里不仅有景深问题,变量还有更多。
本人一直相信外星高智能会经常光顾地球,但飞棍绝对不是。呵呵!以上是独家内部资料。完全手打,望阁下采纳。也望网络不要随意抄袭本观点。
飞棍到底是什么啊?
“飞棍(RODS)”,一种神秘物体,在人们眼里它来无影去无踪。说它是昆虫,它却拥有160公里的飞行时速;说它是一种飞行器,它却拥有扑动的翅膀和惊人的智能……
“飞棍”,一种类似UFO的不明飞行物,最近在世界各大网站、媒体频频“曝光”,成为UFO迷们争相探听的热门话题。
“飞棍”真的有那么神秘吗?其实,人人都可以拍“飞棍”的。
飞棍之谜
在揭开飞棍之迷前,先来回顾一下飞棍之迷的起因.
早在1994年,美国独立电视制片人朱斯·伊斯加米拉,就在新墨西哥州罗兹威尔以南拍摄到了一段16分钟的影片,而那里恰巧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飞碟的地方。
朱斯在所拍摄的录像带上,发现有些不寻常的东西飞过天空。最初朱斯以为可能是飞鸟,但随着一遍遍地重放那段影片,他开始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怀疑。从外观上看,朱斯发现的这些东西与张赫宾和王琳后来所拍摄到的物体十分接近,它是圆柱状的物体,飞行的速度非常快。由于这种物体的形状像一根棍子,朱斯就将它命名为“飞棍”。
朱斯介绍说,起初我以为是鸟,或者是小虫子,因为旁边有很多鸟和飞虫飞来飞去。
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朱斯开始求教于科学家们,科学家们对于这种物体也无法得出进一步的解释。尽管一些科学家无法解释飞棍究竟是什么物种,但人们却不能排除飞棍是一种人类未知的昆虫。
朱斯并没有放弃,他将自己的发现公布出去,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此后朱斯陆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录像带,它们是由一些不明飞行物爱好者所拍摄到的。经过仔细地归纳分析,朱斯等人发现,飞棍几乎无处不在,不论是天空、大海,还是树丛,室内都曾经出现它的身影;此外,飞棍这个外形呈圆柱状的物体,身长相差很大,从各地拍摄到的画面来看,它的长度从10厘米到30多米不等。
1994年,朱斯收到了一盘来自墨西哥的录像带,它可以说是拍摄飞棍的经典之作。画面的拍摄地点是在墨西哥的一个山谷。这个山谷深1500米,洞口直径 50米,山洞的走向与地面垂直,洞口相对狭窄,越往深处越宽阔,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地质现象。由于这个山谷里栖息了很多燕子,人们也把它叫做燕子谷。每年这个山谷都聚集了一些特技跳伞的爱好者,马克·李奇则专门负责拍摄那些运动员漂亮的特技动作。就是在那里,他也拍摄到了飞棍。
像任何一位拍摄到飞棍的摄影者一样,马克开始也不相信能拍摄到了一种神秘的物种,但当他浏览完自己所有拍到的画面时,他才发现自己不相信已经是不可能了。“后来我又多次拍到了它们。它们到底是什么?”
通过马克拍摄到的画面,我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出飞棍与燕子以及昆虫之间的区别。而在其中的一组画面里,我们可以看见飞棍在刻意避开跳伞者,避免与他们接触,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它说明了飞棍是有智力的。
飞棍如果是自然界中一种生物的话,那么为什么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人发现它的活体或是尸体呢?另外,飞棍的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160公里,而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生物是能够达到这种速度。如果自然界中确实存在这种生物的话,为什么我们在电影胶片和照片中,都没有找到关于飞棍的记录?
如果飞棍是一种飞行器,它在无人操纵的条件下,却能自由规避前方障碍物,这又将怎样解释呢?在我们人类所有发明出来的飞行器中,从来没有一个如此小的飞行器能拥有如此之高的智能。
它们究竟是什么?会不会是一种来自外太空的高智能飞行器?至今还没有人能给飞棍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由于摄像设备本身的取像频率较慢,是它们实际上并不能很忠实的反映出拍摄的图象,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光学假象.如果再加上长焦镜头进行远拍的话,可能飞棍还会变大.
而人的眼睛相对于摄像设备而言更加灵敏,所以,在我们眼里,那些只是普通飞虫.
但是到了相对不灵敏的设备里,它们就成了一根棍,事实上,很多快速飞行的东西都能被拍成棍状生物。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眼看不到飞棍.
破解证据一:实践篇
A、用1/45秒速度捕捉到了多翅膀“飞棍”
B、用后帘同步闪光拍摄,拍到的“飞棍”和它的制造者——蜜蜂。1/45秒拍出的是“飞棍”,在拍摄结束时闪光灯用大约1/1000秒凝固了蜜蜂的真实形态。
这证明飞行中的昆虫(蜜蜂)完全可以在较慢的快门速度情况下曝光成“飞棍”样物体,也知道了蜜蜂可以在1/45秒之内扑翼6次。
破解证据二:推理篇
可以看到每一帧画面中的“飞棍”,互相是几乎没有重叠的,根据屏幕显示得知,拍摄时的光圈为2.8,自动白平衡,增益为零,快门1/60秒。
首先了解一下摄像知识:摄像机是以每秒25帧的图像进行拍摄,而每帧图像又是以一定的快门速度拍摄的,最常用的应该是1/50或1/60秒。也就是说,如果一部摄像机以每帧1/60秒帧的速度拍摄,那么在每一秒钟,摄像机拍摄了一个物体的25个1/60秒的瞬间,同时也有25个约1/40秒时间是没有拍摄的空格。我们先假设如果是一个点状物体,以高速运行时在摄像机上留下的轨迹应该是一段线条(约1/60秒移动的轨迹)和一段空格(约1/40秒移动的距离)。我们从世乒赛录像的每帧画面上就可以找到乒乓球运行的轨迹,乒乓球已经被拍成了长条状,并且经过一点距离,又出现一个长条,这就是无翼“飞棍”。
再看看有翼“飞棍”。首先,可以根据合成照片分析出:两个“飞棍”头的间隔约有一个“飞棍”的距离,也就是说“飞棍”在1/40秒的摄像空格时飞行了大约一个“飞棍”的距离,由此推论,在1/60的曝光时间它该移动多远呢?只有两个结论:
A、如果“飞棍”是一个多翅膀实体,那么根据照片,它在1/60的曝光时间里几乎没有动过,也就是说“飞棍”只可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在运行:每秒钟25次的步进式飞行,它还能感知摄像机快门的开/闭时间,在摄像机快门打开的时候停止运动或缓慢运动,而在摄像机快门关闭即空场的时候高速运行。
B、在1/60秒的曝光时间内,有一个小小的飞虫扑翼两次并划出一道轨迹,虫子的飞行速度几乎是匀速的。 如果A成立,那么有理由相信摄像机与“飞棍”是同谋了。
所以结论B恰恰是“飞棍”惟一合理解释。因此建议拍到过“飞棍”的朋友,察看一下当时的快门速度吧。 再反问一句,自认为拍摄到“飞棍”的人,你怎么就认定用1/60秒凝固了一个高速运行镜头的实体?这一点也正是被绝大部分“飞棍”爱好者忽略的问题。
回头看看所有的“飞棍”图片,特别是摄像的每一帧图像,就会发现都是符合乒乓轨迹特点的,而“飞棍”翅膀的产生也可以看一段动画示意(可以在网站nature-eye.com看到)。
破解证据三:解释篇
现在逐条解释一下总结出来的“飞棍”十大特点:
1、从未被肉眼看见。肉眼不能看见有几种可能,如:非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极高速运行,全透明等,但大家忽略了另一种可能,就是看到的和拍到的不一样。人眼可以很快跟踪物体飞行,并且对影像的感觉是连续的,不像摄像机是一帧帧拍摄的,所以,人眼可以准确感觉到飞行的小虫,而摄像机拍出的就可能是“飞棍”和“无翼飞棍”。
2、在大量影视片和少量照片中出现。影视片仅仅是在逐帧或极慢速播放时才能看见。“飞棍”拍摄需要“撞”上,所以影视片中被“撞”的机会要比照片多许多,另外,由于一般“飞棍”掠过画面都是以帧来计数的,正常播放在画面上仅仅是一闪而过,人眼很难看清。而逐帧播放时,“飞棍”就出现了。其实,只要正常播放,“飞棍”给人的感觉就是虫!
3、高速飞行,据称有人计算出飞棍时速达到160公里/小时至10000公里/小时。对于一个肉眼没有看到过的,离镜头有多远都不知道的东西,仅根据拍摄帧数——一个时间参数就算出的速度怎么能作数。那么我如果拍摄一只小鸟,掠过月亮停在一棵树上,是否我就能够算出小鸟从月亮飞到地球的速度呢。
4、具有智能,飞行中可以避开障碍物。虫子或小鸟当然会避开障碍物了。
5、有两种形式,对称翼式“飞棍”和不对称翼式“飞棍”,翅膀的数量是从两对到无数对不断变化。如果拍到的是小虫侧面,就是非对称翼式“飞棍”,如果拍到的是背部或腹部,就能出现对称翼式“飞棍”,不同曝光时间,或虫子的扑翼频率不同,就可以拍出不同对翼数的“飞棍”。
6、没有一张真正清晰的照片或画面,没有任何图像显示该物体有眼睛脚爪,也没人看到它的翅膀和表皮质感。怎么可能要求一张移动轨迹照片出现质感呢!
7、世界各地无处不在。昆虫、小鸟当然无处不在。
8、从未有活体或尸体被发现。昆虫、小鸟死了后也不可能被拍成“飞棍”。
9、照片、单帧画面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照片、摄像全部都是真实的,但“未经伪造加工的影像就是完全真实的影像”吗?这正是摄像机、照相机跟人们开的玩笑。同样真实的影像还有“火棍”——汽车灯光轨迹,大家看到的就应该比较多了。
10、从未被跟踪拍到。如果被跟踪,拍出来的就是一只小虫或小鸟,只有掠过镜头,拍出来的才有可能是“飞棍”。
关于飞棍.
“飞棍(RODS)”,一种神秘物体,在人们眼里它来无影去无踪。说它是昆虫,它却拥有160公里的飞行时速;说它是一种飞行器,它却拥有扑动的翅膀和惊人的智能……
“飞棍”,一种类似UFO的不明飞行物,最近在世界各大网站、媒体频频“曝光”,成为UFO迷们争相探听的热门话题。
“飞棍”真的有那么神秘吗?其实,人人都可以拍“飞棍”的。
飞棍之谜
在揭开飞棍之迷前,先来回顾一下飞棍之迷的起因.
早在1994年,美国独立电视制片人朱斯·伊斯加米拉,就在新墨西哥州罗兹威尔以南拍摄到了一段16分钟的影片,而那里恰巧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飞碟的地方。
朱斯在所拍摄的录像带上,发现有些不寻常的东西飞过天空。最初朱斯以为可能是飞鸟,但随着一遍遍地重放那段影片,他开始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怀疑。从外观上看,朱斯发现的这些东西与张赫宾和王琳后来所拍摄到的物体十分接近,它是圆柱状的物体,飞行的速度非常快。由于这种物体的形状像一根棍子,朱斯就将它命名为“飞棍”。
朱斯介绍说,起初我以为是鸟,或者是小虫子,因为旁边有很多鸟和飞虫飞来飞去。
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朱斯开始求教于科学家们,科学家们对于这种物体也无法得出进一步的解释。尽管一些科学家无法解释飞棍究竟是什么物种,但人们却不能排除飞棍是一种人类未知的昆虫。
朱斯并没有放弃,他将自己的发现公布出去,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此后朱斯陆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录像带,它们是由一些不明飞行物爱好者所拍摄到的。经过仔细地归纳分析,朱斯等人发现,飞棍几乎无处不在,不论是天空、大海,还是树丛,室内都曾经出现它的身影;此外,飞棍这个外形呈圆柱状的物体,身长相差很大,从各地拍摄到的画面来看,它的长度从10厘米到30多米不等。
1994年,朱斯收到了一盘来自墨西哥的录像带,它可以说是拍摄飞棍的经典之作。画面的拍摄地点是在墨西哥的一个山谷。这个山谷深1500米,洞口直径 50米,山洞的走向与地面垂直,洞口相对狭窄,越往深处越宽阔,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地质现象。由于这个山谷里栖息了很多燕子,人们也把它叫做燕子谷。每年这个山谷都聚集了一些特技跳伞的爱好者,马克·李奇则专门负责拍摄那些运动员漂亮的特技动作。就是在那里,他也拍摄到了飞棍。
像任何一位拍摄到飞棍的摄影者一样,马克开始也不相信能拍摄到了一种神秘的物种,但当他浏览完自己所有拍到的画面时,他才发现自己不相信已经是不可能了。“后来我又多次拍到了它们。它们到底是什么?”
通过马克拍摄到的画面,我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出飞棍与燕子以及昆虫之间的区别。而在其中的一组画面里,我们可以看见飞棍在刻意避开跳伞者,避免与他们接触,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它说明了飞棍是有智力的。
飞棍如果是自然界中一种生物的话,那么为什么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人发现它的活体或是尸体呢?另外,飞棍的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160公里,而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生物是能够达到这种速度。如果自然界中确实存在这种生物的话,为什么我们在电影胶片和照片中,都没有找到关于飞棍的记录?
如果飞棍是一种飞行器,它在无人操纵的条件下,却能自由规避前方障碍物,这又将怎样解释呢?在我们人类所有发明出来的飞行器中,从来没有一个如此小的飞行器能拥有如此之高的智能。
它们究竟是什么?会不会是一种来自外太空的高智能飞行器?至今还没有人能给飞棍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由于摄像设备本身的取像频率较慢,是它们实际上并不能很忠实的反映出拍摄的图象,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光学假象.如果再加上长焦镜头进行远拍的话,可能飞棍还会变大.
而人的眼睛相对于摄像设备而言更加灵敏,所以,在我们眼里,那些只是普通飞虫.
但是到了相对不灵敏的设备里,它们就成了一根棍,事实上,很多快速飞行的东西都能被拍成棍状生物。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眼看不到飞棍.
破解证据一:实践篇
A、用1/45秒速度捕捉到了多翅膀“飞棍”
B、用后帘同步闪光拍摄,拍到的“飞棍”和它的制造者——蜜蜂。1/45秒拍出的是“飞棍”,在拍摄结束时闪光灯用大约1/1000秒凝固了蜜蜂的真实形态。
这证明飞行中的昆虫(蜜蜂)完全可以在较慢的快门速度情况下曝光成“飞棍”样物体,也知道了蜜蜂可以在1/45秒之内扑翼6次。
破解证据二:推理篇
可以看到每一帧画面中的“飞棍”,互相是几乎没有重叠的,根据屏幕显示得知,拍摄时的光圈为2.8,自动白平衡,增益为零,快门1/60秒。
首先了解一下摄像知识:摄像机是以每秒25帧的图像进行拍摄,而每帧图像又是以一定的快门速度拍摄的,最常用的应该是1/50或1/60秒。也就是说,如果一部摄像机以每帧1/60秒帧的速度拍摄,那么在每一秒钟,摄像机拍摄了一个物体的25个1/60秒的瞬间,同时也有25个约1/40秒时间是没有拍摄的空格。我们先假设如果是一个点状物体,以高速运行时在摄像机上留下的轨迹应该是一段线条(约1/60秒移动的轨迹)和一段空格(约1/40秒移动的距离)。我们从世乒赛录像的每帧画面上就可以找到乒乓球运行的轨迹,乒乓球已经被拍成了长条状,并且经过一点距离,又出现一个长条,这就是无翼“飞棍”。
再看看有翼“飞棍”。首先,可以根据合成照片分析出:两个“飞棍”头的间隔约有一个“飞棍”的距离,也就是说“飞棍”在1/40秒的摄像空格时飞行了大约一个“飞棍”的距离,由此推论,在1/60的曝光时间它该移动多远呢?只有两个结论:
A、如果“飞棍”是一个多翅膀实体,那么根据照片,它在1/60的曝光时间里几乎没有动过,也就是说“飞棍”只可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在运行:每秒钟25次的步进式飞行,它还能感知摄像机快门的开/闭时间,在摄像机快门打开的时候停止运动或缓慢运动,而在摄像机快门关闭即空场的时候高速运行。
B、在1/60秒的曝光时间内,有一个小小的飞虫扑翼两次并划出一道轨迹,虫子的飞行速度几乎是匀速的。 如果A成立,那么有理由相信摄像机与“飞棍”是同谋了。
所以结论B恰恰是“飞棍”惟一合理解释。因此建议拍到过“飞棍”的朋友,察看一下当时的快门速度吧。 再反问一句,自认为拍摄到“飞棍”的人,你怎么就认定用1/60秒凝固了一个高速运行镜头的实体?这一点也正是被绝大部分“飞棍”爱好者忽略的问题。
回头看看所有的“飞棍”图片,特别是摄像的每一帧图像,就会发现都是符合乒乓轨迹特点的,而“飞棍”翅膀的产生也可以看一段动画示意(可以在网站nature-eye.com看到)。
破解证据三:解释篇
现在逐条解释一下总结出来的“飞棍”十大特点:
1、从未被肉眼看见。肉眼不能看见有几种可能,如:非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极高速运行,全透明等,但大家忽略了另一种可能,就是看到的和拍到的不一样。人眼可以很快跟踪物体飞行,并且对影像的感觉是连续的,不像摄像机是一帧帧拍摄的,所以,人眼可以准确感觉到飞行的小虫,而摄像机拍出的就可能是“飞棍”和“无翼飞棍”。
2、在大量影视片和少量照片中出现。影视片仅仅是在逐帧或极慢速播放时才能看见。“飞棍”拍摄需要“撞”上,所以影视片中被“撞”的机会要比照片多许多,另外,由于一般“飞棍”掠过画面都是以帧来计数的,正常播放在画面上仅仅是一闪而过,人眼很难看清。而逐帧播放时,“飞棍”就出现了。其实,只要正常播放,“飞棍”给人的感觉就是虫!
3、高速飞行,据称有人计算出飞棍时速达到160公里/小时至10000公里/小时。对于一个肉眼没有看到过的,离镜头有多远都不知道的东西,仅根据拍摄帧数——一个时间参数就算出的速度怎么能作数。那么我如果拍摄一只小鸟,掠过月亮停在一棵树上,是否我就能够算出小鸟从月亮飞到地球的速度呢。
4、具有智能,飞行中可以避开障碍物。虫子或小鸟当然会避开障碍物了。
5、有两种形式,对称翼式“飞棍”和不对称翼式“飞棍”,翅膀的数量是从两对到无数对不断变化。如果拍到的是小虫侧面,就是非对称翼式“飞棍”,如果拍到的是背部或腹部,就能出现对称翼式“飞棍”,不同曝光时间,或虫子的扑翼频率不同,就可以拍出不同对翼数的“飞棍”。
6、没有一张真正清晰的照片或画面,没有任何图像显示该物体有眼睛脚爪,也没人看到它的翅膀和表皮质感。怎么可能要求一张移动轨迹照片出现质感呢!
7、世界各地无处不在。昆虫、小鸟当然无处不在。
8、从未有活体或尸体被发现。昆虫、小鸟死了后也不可能被拍成“飞棍”。
9、照片、单帧画面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照片、摄像全部都是真实的,但“未经伪造加工的影像就是完全真实的影像”吗?这正是摄像机、照相机跟人们开的玩笑。同样真实的影像还有“火棍”——汽车灯光轨迹,大家看到的就应该比较多了。
10、从未被跟踪拍到。如果被跟踪,拍出来的就是一只小虫或小鸟,只有掠过镜头,拍出来的才有可能是“飞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