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乡一体化

时间:2024-07-04 04:13:12编辑:奇事君

高分求助:成都—我心中的田园城市(演讲稿)急需!

  许是“久入芝兰之室而不识其香”,我从小生长在成都,可我一直不觉得成都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中国的城市不都这样吗,高楼,公园,街道,购物中心。都说成都是最悠闲的城市,可这里的大人不一样早九晚五上班,我们小学生也一样,奔波于学校和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之间。但是,去年5.12的汶川大地震,却让我重新认识了成都,感到了成都平凡中的幸福,温和中的力量,宁静中的丰富与深厚。

  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震感明显,当晚,我们都没有回家,就在学校的操场上露宿。心里惴惴不安,不知道余震什么时候来,睡不着,晚上又冷,更加想念平时熟悉的家,那栋楼,恐怕现在都空无一人了吧,家家窗户都漆黑,没有平时灯火明亮的温暖。小区里的夜灯,雪白的,圆圆的,象散落在草坪灌木里的珍珠,平常这个时候做完功课,我经常在花园里玩的。据说新房子是七级抗震,我们的楼房应该没问题,可是那些老房子呢,望江公园的望江楼,塔子山公园的九天塔,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他们能挺过去吗?还有杜甫草堂的茅屋,武侯祠的塑像,会不会被震垮呢?这都是我常去玩的地方,珍藏着我许多的童年记忆,这一刻,我是那么的牵挂它们,它们要是不在了,我的童年似乎就会出现一个大的断层,再也接不上了!

  还有每天放学回家路过的那条小街,店铺林立,倒是很能体现成都人生活的富足安逸。一路上鲜花店每天都有新花,让人看不够,而水果店的果香,面包店的烤面包香,干果店的炒栗子香,火锅店诱人的香,让你的鼻子都忙不过来了,还有卤菜铺、肺片店前每天如一的长队,让你觉得成都人真会过日子。路上有时会遇着挑着细竹条编的蝈蝈、鸟笼叫卖的人,很有川西平原的生活气息。虽然是食肆连街,但街上却很干净,没有果屑餐纸,让人很舒服,也会自觉的爱护公共环境。通常我们路上都要打个尖的,有时是一个鸭翅膀,有时是一个锅魁或两个煎包。是啊,幸福生活就是这些小细节一点点堆积起来的,几天没有这个节目,还挺想的呢!

  府南河边那几天晚上也满是露宿的人。府南河两岸草坪如茵,绿树成行,有很多露天小公园和茶园,河两岸高楼林立,与府南河交相辉映,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成都能评上“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府南河的贡献功不可没。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常到河边晒太阳,喝茶,读书,或许这就是悠闲生活的写照吧。还有离家不远的东湖公园,那里有成群的白鹭,齐肩高的芦苇,现在地震了,白鹭会不会飞走呢?

  那几天街上很多店面都关闭了,坚持营业的大商场,也客流稀少,多少有些冷清的感觉,但生活的另一面却热火朝天。大家都心系灾区,积极参与救灾活动,捐款的,献血的,当自愿者的,各行各业,全体动员,人人踊跃,不甘落后,一个成都民警说的好,“当一辆辆出租车,私家车,警车一时间都变成了救灾车,我感到了爱在成都流动的速度”。是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灾难来临时,平时或许喜欢悠闲享乐的成都人一时间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对灾区的关怀和切实有力的大量帮助,有目共睹,得到了灾区人民的由衷感谢和全国人民的一致称许。

  地震后七天,全国人民为死难同胞致哀日,上万成都市民自发集中到天府广场,向地震中死难的同胞乡亲表示哀悼,然后,平时温良谦和的成都人,不约而同的喊出了“中国加油,四川雄起”的呼声,群情激动,呼声激越,我身处其间,深受震动,深深感到了群体的力量和发愤图强的决心!是啊,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灾难都压不垮我们!

  地震结束后,我把成都重新浏览了一遍,一切都没有变,小区花园依然草绿树茂,孩童嬉戏;望江楼、九天塔依然屹立,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杜甫草堂、武侯祠依然静静陈述着锦城的数千年历史;回家的小街依然香飘不断,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府南河仍然象大家闺秀一样,从容的展露风姿;东湖的白鹭仍在,或许从来就没离开过;春熙路又是人流如织,“熙熙攘攘,入春登台”。一切都没有变,变的或许是我的心境,我比以前更知道欣赏、珍惜成都了,欣赏成都的勤劳富足、美丽繁华,珍惜成都的千年历史和现代文明,珍惜成都的幸福宁静、安闲舒适。成都刚刚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真是实至名归!这个称号既是对成都的肯定,也是对成都的进一步鼓励,我愿意和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成都人一道,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动人!


  或者


  在我心中,田园城市应该是到处都是绿色的大树,鸟儿飞累了随时都能找一个家。大家都合理的处理废电池,不乱人垃圾。金色的小麦不一定只生活在农村,也可以搬到大城市来住。
  走到小河旁,真可以说是“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清清的河水,绿油油的小草,争芳斗艳的花儿……我们可以在草地上打滚、看书,一切都是惬意的。
  我渴望蓝色的天空,结白的云朵。天空中,没有黄色、黑色的浓烟,而是透明的云朵。云朵上不会时时穿过飞机,而是一只只欢声歌唱的小鸟。
  而现在,大树被违法砍伐,只剩下一圈圈的树桩。鸟儿无家可归,只能回到大森林,再也不回来了,城市里的鸟儿越来越少了。
  河里到处漂浮着垃圾,连小河流的眼泪都变成了黑色。草地上,是被人们狠心蹂躏的痕迹,花儿,也身首异处了……
  为了拥有一个田园城市,我们应该主动将垃圾送回他的家,不要伤害小草的自尊,帮小河换上新的衣服……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创造一个真正的田园城市!


成都城乡一体化赔复政策

制度创新与公共服务的系统推进是成都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措施。本文试图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公共服务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揭示成都以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尽可能系统梳理成都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的逻辑体系,展示其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制度创新与公共服务的系统推进是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措施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西方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制度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社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上限,适宜的制度结构可以将经济活动尽力推向其上限,不适宜的制度结构则会使经济活动呈现出收缩衰退的趋势。城乡一体化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协调城乡矛盾的战略选择,其最终能否有效地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其关键的环节之一在于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

政府是制度供给主体。就其本质而言,政府是源于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而产生的提供公共物品的制度安排。为城乡公众提供均等、高效、优质、令人满意的公共服务既是政府公共部门的责任,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制度创新与公共服务是统一的,制度创新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实行职能转变,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最终使公众生活质量切实得以提高。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一般而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可分为维护性公共服务(如司法、国防等)、经济性公共服务(如对应用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等)、社会性公共服务(如教育、社会保障等)三种。其中,社会性公共服务具有维护“公民权利”的性质和较强的再分配功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我国公共服务总量供给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从而成为中国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要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政府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全面均等地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

二、成都市公共服务系统推进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机制

2003年以来,成都城乡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成都市在全国率先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全面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使农村居民就医、就学、就业及居住水平在短期内普遍得以大幅度提高,为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

1.成都公共服务的系统推进,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指出:“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条件就是,所提供的机会可以被合理的分享。为了使这种情况得以发生,需要有适当的公共政策来提供基本教育、普及初级医疗设施,使对于某些经济活动至关重要的资源可资利用。”这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服务的提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经济发展的条件。正因为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政府都重视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作用。成都的实践也证明:公共服务公平全面供给,有利于改善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投资的社会风险,有利于刺激市场投资热情,拉动投资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的持续增长。

2.成都公共服务的系统推进,为城乡发展创造了公平的机会,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的首要价值和基本取向,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是在农村地区全面推进公共服务的价值基础。国外许多公共服务的实践都是源自对人的关怀。比如在欧盟成员国的文化传统中,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的社会保障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就被看作是与食品和饮用水一样的必需品。获得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也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国家社会应当予以提供和保证。而在我国,囿于历史的局限,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教育分配、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和社会保障资源分配方面均未得到同等机会。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蓝天下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性公共服务的机会不平等,不仅会影响农村居民整体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利益摩擦、冲突的根源。无论从公共伦理的角度看,还是从中国发展的总体战略看,成都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全国率先系统地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是谋求和谐发展的有益探索。

3.成都公共服务的系统推进,改造了传统农村和农业,有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发展中国家要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就必须向农业提供新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人才以及新制度要素。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向农民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因此,舒尔茨提出“向农民投资”的重要主张,通过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实现人力资本的累积。

成都市公共服务的全面推进验证了舒尔茨的理论。成都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就业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了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农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使农民低成本地获取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基础教育与公共卫生则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大幅度强化了成都市农村的人力资本累积。

可见,公共服务的全面系统推进通过提高农业产业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使成都市城乡产业效率趋于一致,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趋于一致,从而成为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三、成都市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逻辑框架

中国城乡公共服务二元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严重缺失。为此,成都市推进的全面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其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弥补乡村地区公共服务的不足,使城乡公共服务的二元结构趋于一体化,其主要内容如上图。

1.全面提供均等化的基础教育体系

重点实施七大措施:

第一,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到2006年底,有350所标准化学校完成建设并交付使用。

第二,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1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推进信息化建设,使农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城市优秀教师的同步教学指导。

第三,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2006年,为农村中小学培养1500名骨干教师。城区学校每年按专任教师1%的比例,派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第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帮困助学工程,确保弱势群体利益,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住校费及住校期间的水电费。大幅度降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费,为农民子弟普遍地低成本完成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条件。2005年成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8.82%,2006年达到92.1%。

第五,城乡学校结对子,促进城乡师生共同进步。城乡学校互派干部,互派在职教师顶岗上课,互派少先队大队、校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干部进行交流学习。

第六,实施教育强乡(镇)工程,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有序开放,在课余时间作为成人教育培训的基地。

第七,实施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各类学校与劳动保障就业等部门一起,对农村新增劳动力进行“订单”培训。城镇范围内农民年培训面达到35%以上;失地农民培训率达到100%,培训后再就业率高于70%。

2.全面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体系

第一,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至2006年底,成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586.17万人,农民实际参合人数为543.18万人,参合率提高到92.67%。

第二,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2006年开始,按照“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标识、统一设备配置)的要求,全市224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启动了标准化建设项目,共筹集资金3.5亿元(其中市上补助2.3亿元,区县补助1.2亿元),计划改建、扩建以及旧房改造共47万平方米,2006年已开工176个。市上统一购置基本医疗设备998台(件),已陆续配送到全市各乡(镇)公立卫生院。2006年同时启动了全市村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已建成357个,2007年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第三,进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对全市238个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传染病主检医师和3018个村卫生站乡村医生进行培训。

第四,加强城市卫生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支援,14个市级直属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30家乡(镇)卫生院和14家县级医院。

第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指挥体系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现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ADSL在线报告,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投入运行的免费自愿检测的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达22个。

第六,实施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了公共卫生系统、农村卫生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少儿住院互助金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第七,加大农村卫生投入,2004年市财政投入1973.2万元,2005年投入5000万元,2006年投入6172万元,用于补助农民参加合作医疗。2004、2005和2006年,市财政共投入2142万元,用于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等重点疾病防治工作。

第八,建立农村药品的集中配送和监督网络,所有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实行了药品集中统一配送,保障农村地区能够低成本地购买质量可靠的药品。

3.全面提供均等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形成了促进城乡比较充分就业机制:

第一,形成了促进城乡就业的培训机制。围绕产业、市场、农民的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委托培训。政府免费为失地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免费为他们进行职业介绍,努力做到让农民“失地不失业”。2005年全市共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无业农民6.8万人;开展引导性培训33.6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4.3万人。

第二,规范企业招工信息发布程序,将企业招工信息统一纳入就业信息网络,各社区电子显示屏每天及时显示本地各类招工信息,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

第三,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实行就业失业实名制,建立适龄劳动者电子信息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劳动力就业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建立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统计普查制度、就业失业动态管理制度、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就业补贴制度等就业制度体系。

第四,形成了区(市)县之间的就业互动机制,由中心城区与近郊和远郊区(市)县“结对子”,帮助近、远郊区(市)县失地农民在本市范围内转移就业。

第五,为失地农民提供城市下岗职工同等的就业优惠,实行持证上岗和同工同酬,保证失地农民和城镇职工一样享有合法的权益。政府通过腾岗等形式为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对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在有关税费上给予减免。

4.全面提供均等化的社会保障

按照城乡标准基本统一、逐年解决的原则,2004年初,由市县两级财政筹资将1991年实行货币化安置以来已征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保范围,对新征地农民直接纳入社保。2005年底,全市有26.75万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和2.66万名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了社保,已有12.1万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和9970名新征地农转非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安身工程三大救助工程为配套的城乡一体的救助体系。深入实施了“新村扶贫工程”、“帮扶促变工程”和“帮户脱贫工程”。2007年1月1日刚刚发布的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35号《成都市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又以保障农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开始全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成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全面提供均等化的科技与信息服务

建立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农村信息服务队伍;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建设农村经济信息网;目前成都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与20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基本实现了就业、社保等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实施电话村通工程,加强广播电视台的建设;改建、新建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改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成农技站121个、防疫站42个,为加快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全面提供均等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进行城乡路网建设,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推动村容镇貌整治和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路、建沼气池的“五改一建”工程,进行五通(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工程建设,开展建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的试点,取缔直接排污养殖场、屠宰场,实施微水治旱解决丘陵和山区农民生活用水和9万亩旱地浇灌的问题;加强城乡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天然林、治理水土流失,开始退耕还林工作。

应该说,成都市公共服务的推进是全面、系统的,也是波澜壮阔的。公共服务的推进,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发展重城市轻农村的传统管理模式,在较短的时期内为广大农村创造了公平的发展环境,为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保障。

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地政府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暂时放弃一些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机会,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农村地区,为更加广泛的农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础性服务,赋予其相对公平的能力和发展机会,这是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成都田园城市的扩大开放

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市委决定,明年为全市的“扩大开放年”。要大力加强软硬环境建设,特别是围绕着发展重点,把政府服务、现代化的功能支撑等必不可少的要素尽快地深化完善,使其能够承接“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个发展任务。在此基础上,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我们新的一轮发展中来,特别是投入到我们的发展重点中来。要调整招商方式,提高开放成效。要按照这个新的发展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专业化的招商,以商招商。按照产业布局,瞄准高端,盯住产业中有重大影响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推进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全省经济发展高地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会议要求,全市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面落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部署,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三个集中”,全面推进“六个一体化”,深化城乡公共服务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努力在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巩固完善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上取得新成效,不断开辟“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新境界。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实际上的落实和措施是怎样的?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10月22日,地处西部的成都召开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一场遍及全市1.24万平方公里城乡大地、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变革由此拉开大幕——成都,在科学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开始了此后5年以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谋求城市与农村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实践。

经过5年实践,一个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局面正在成都显现。5年来,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05%,农业增加值增长3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7%,城镇化率提高了10%。从2003年开始,成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2003—2007年,成都城乡居民收入比始终保持在2.5—2.6的范围内。今年上半年,虽遭地震重创,全市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依然保持11%以上的增长。

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先导,确立全域成都的发展格局 拿着规划图纸介绍情况,这是记者在成都市县乡基层采访时最常见的情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规划意识正扎根广大基层干部的头脑,“按规划办事”正成为新的行政习惯。

2003年,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初即明确提出“以规划为龙头和基础”,并作为“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当年,成都开始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征得建设部同意,成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同时启动。成都产业布局规划也开始从无到有开始编制,各区(市)县的规划在此基础上陆续修编,交通、教育、医疗、物流、文化等一系列指导城乡发展的重要专项规划相继完成。根据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全市被划分为3个圈层:5城区及高新区为中心城;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华阳、双流、温江、郫县等7个城市组团为近郊区,并与中心城共同构成主城区;远郊区则包括都江堰、邛崃、彭州、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8个(市)县。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高度一致。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被融入成都城乡空间规划管理的公共政策中,城乡规划体系全面重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市域全境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从无到有,并且相互对照,衔接一致。成都城乡规划,从市到区(市)县、再到乡镇,到村、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

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说,现在我们的工作量是以前的好几倍,我们的成果受尊重的程度则无可比拟。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把城市和乡村建设看成是整体的系统工程。现在回头看,当初成都提出变“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的举动,并非突发奇想,而是顺应城乡发展规律的适时之举。

2007年7月,成都首次提出“全域成都”的理念,把1.21万平方公里幅员面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区来统筹发展,并据此初步规划出“一区、两带、六走廊”的“全域成都发展格局”。

以“三个集中”为核心,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个集中”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成都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邛崃市羊安镇位于成都远郊,前几年经济实力在邛崃的24个乡镇中也只能排到中游。在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羊安镇先后实施了大庆高宇磷酸一铵项目、中冶美利崃山纸业项目、四川品牌家具工业园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将53家企业集中到羊安工业集中区发展。2007年,全镇工业增加值达3.15亿元,较2004年增加1.95亿元,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25亿元,较2004年增加1.55亿元,增长218%。

依靠工业集中集约发展,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条件,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就业,加快了新型城市化进程。3年来,羊安镇共投资5.5亿元,全面推进羊安新城和2个二级场镇、4个农村新型社区及5个弱势群体集中救助所建设。目前,羊安新城农民集中居住总计2500余户近万人,其中农民跨村集中居住1116户3900人。

同时,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村腾出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羊安镇汤营村,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新增耕地入股、国有独资兴农公司投入风险股金100万元,成立了汤营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由公司对集中起来的耕地进行统一规模化种植,股东自愿转为公司员工。

目前,汤营农业公司集约了全村80%的耕地,规模经营土地由1060亩增加到2070亩,入股农户增至总户数的77%,土地产出效益由平均每亩五六百元增加到1600元。今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超过7000元,比成立公司前翻了一番。

土地规模经营带来了农民生产和收入方式的转变。村民闫树清算了一笔账,作为公司股东,一亩地一年有400公斤稻谷的保底收入,在公司上班每月挣550元的工资,年末每亩地还有分红。他说,“现在我有3份收入,一年下来能挣1万多元,是3年前的两倍多。”

羊安镇是成都实施“三个集中”的缩影。5年来,成都市大力实施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了城乡资源空间整合与产业发展。一是加快了工业集中发展。通过调整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优化调整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2007年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49户,工业增加值的集中度达63.5%。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5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新型社区2249.1万平方米,37.8万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55.7%提高到2007年的63%,每年以2个以上百分点增长。三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5年共流转农用地235.6万亩,其中流转耕地170.8万亩,全市2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2.6万亩。建成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152个,新建农村专合组织1911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5家,联系带动农户135.2万户。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早在2007年成都市政府就提出了“全域成都”概念,即:城乡统筹,让现代

(2)①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1分) 让城乡劳动者享受同等社会保险待遇,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调动劳动者积极,实现城乡协调、全域发展。(1分)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进步。(2分) 成都市城乡同等保险,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1分)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2分) 成都市通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推动现代城市、现代农村同步发展。(1分)(3)①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2分) 成都市政府应深入群众、体察民情,维护城乡劳动者的根本利益。(1分)②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政府应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分) 成都市政府在落实社会保障工作中,应依法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切实将应报尽保落到实处。(1分)③政府要认真履行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2分) 成都市政府要认真组织经济建设,为落实城乡同等社会保险奠定物质基础;(1分)要完善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为切实落实同等社会保险创造良好经济、社会环境(1分)。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1分) 成都市政府应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1分) 略


2007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了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

小题1:B小题2:C 小题1:运用图中数据及其空间分布判断,东部很多省区迁入重庆的数量还多于西部省区,因此排除A;重庆不可能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其吸引外来人口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应排除C;广东距离重庆较远,但其迁移量比距重庆较近的湖北、湖南等地多,因此排除D。小题2:广东经济较重庆发达,需要的劳动力多,且距重庆也较远,前往重庆不会是地缘、距离、劳动力因素,而是投资创业与经商。


温江区连二里市2021年的规划发展

温江作为成都市新中心城区之一,地处成都西控区域,近年来,温江区坚持守正创新,深入践行“中优—西控”发展战略,全域专注深耕大健康产业,优化形成成都医学城、温江农高园、健康服务业集聚区“三区联动”的经济地理,初步形成了以“三医融合”为特色的产业生态圈,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同时,温江拥有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19家,创新基础扎实,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十三五”时期,温江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推进“五个之城”发展路径,在产业发展、创新开放、城市建设、生态品质、民生保障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目前,我区已编制形成《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十四五”期间,温江将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先行区”总体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纵深推进“三医融合产业之城”“创新开放进取之城”“便捷高效协调之城”“天蓝地绿亲水之城”“文明和谐幸福之城”建设,全面推动城市向现代化迈进,实现城市能级跃升、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更好地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贡献温江力量。
近期,我区将按照成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与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做好衔接,进一步修改完善《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拟于近期面向社会公布、印发、实施,具体规划内容请您及时关注。如有进一步咨询需要,请联系温江区发改局发展规划科(联系电话:82632686)。衷心感谢您对温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摘要】
温江区连二里市2021年的规划发展【提问】
温江作为成都市新中心城区之一,地处成都西控区域,近年来,温江区坚持守正创新,深入践行“中优—西控”发展战略,全域专注深耕大健康产业,优化形成成都医学城、温江农高园、健康服务业集聚区“三区联动”的经济地理,初步形成了以“三医融合”为特色的产业生态圈,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同时,温江拥有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19家,创新基础扎实,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十三五”时期,温江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推进“五个之城”发展路径,在产业发展、创新开放、城市建设、生态品质、民生保障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目前,我区已编制形成《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十四五”期间,温江将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先行区”总体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纵深推进“三医融合产业之城”“创新开放进取之城”“便捷高效协调之城”“天蓝地绿亲水之城”“文明和谐幸福之城”建设,全面推动城市向现代化迈进,实现城市能级跃升、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更好地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贡献温江力量。
近期,我区将按照成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与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做好衔接,进一步修改完善《成都市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拟于近期面向社会公布、印发、实施,具体规划内容请您及时关注。如有进一步咨询需要,请联系温江区发改局发展规划科(联系电话:82632686)。衷心感谢您对温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回答】


《“十四五”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发布 绘就城镇化发展蓝图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孙蔚)“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愈发向提质增效的纵深发展。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提出40余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措施,推动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明确新型城镇化主要目标《方案》披露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2020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4%。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方案》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动力并存。一方面,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为了破解问题、应对挑战、紧抓机遇、释放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全面形成,城市群承载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都市圈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大中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小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完善城市住房体系“与规划概念不同,《方案》明确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工作方向,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对房地产领域着墨颇多。”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方案》明确,要完善城市住房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租赁市场方面,《方案》指出,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扩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加快住房租赁法规建设,加强租赁市场监管,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在住房保障方面,《方案》要求,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以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在城市更新方面,《方案》指出,重点在老城区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改造,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模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促进公共设施和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加装电梯,打通消防通道,统筹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人民的高品质生活,三是政府的高效能治理。”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表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是《方案》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针对超大特大城市,《方案》指出,转变发展方式,积极破解“大城市病”,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针对大中城市,要提升功能品质,推动制造业差异化定位、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针对小城市,顺应城市兴衰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引导人口流失城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城区集中。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针对小城镇,要分类引导发展,增强服务乡村、带动周边功能,发展成为综合性小城镇。“跟过去的政策相比,此次《方案》既关注了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也对人口流失和资源枯竭城市的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这也体现出新一轮城镇化发展更强调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也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体现。尤其是提及要盘活存量、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等,都对此类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发展路径。”此外,《方案》明确表示,要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上一篇:鲍某明

下一篇:韩国女主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