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时间:2024-07-04 02:01:49编辑:奇事君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我也正高一学有机物呢!
以下是比较重要的化学式:
1. CH4 + Cl2 CH3Cl + HCl
2. CH3Cl + Cl2 CH2Cl2 + HCl
3. CH2Cl + Cl2 CHCl3 + HCl
4. CHCl3 + Cl2 CCl4+ HCl
CH3COONa + NaOH CH4↑+ Na2CO3
CH2 = CH2 + Br2 CH2Br—CH2Br
CH2 = CH2 + H2O CH3CH2OH
CH2 = CH2 + HBr CH3—CH2Br
CH2 = CH2 + H2 CH3—CH3
nCH2 = CH2 [ CH2—CH2 ] n
nCH2=CH-CH=CH2 [CH2-CH=CH-CH2] n
2CH3COOH+2Na CH3COONa+H2↑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CH3COOH+NaHCO3 CH3COONa+H2O+CO2↑
CH3COOH + NaOH CH3COONa + H2O
以下是较重要的化学性质:
能使溴水褪色的 烯、炔(苯、烷不能)
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 烯、炔(苯、烷不能)
能发生加聚反应的 含C=C双键的(如烯)
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乙醇(浓硫酸,170℃)
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 醇和酸
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 C2H2、C6H6
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 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
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常用来造纸的原料 纤维素


高中化学必修总结

一、常见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俗名 学名 化学式
金刚石、石墨 C
酒精 乙醇 C2H5OH
熟石灰、消石灰 氢氧化钙 Ca(OH)2
生石灰 氧化钙 CaO
醋酸(熔点16.6℃,固态称为冰醋酸) 乙酸 CH3COOH
木酒精、木醇 甲醇 CH3OH
干冰 固态CO2 CO2
铜绿、孔雀石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胆矾、蓝矾 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
氢硫酸 H2S
亚硫酸 H2SO3
盐镪水(工业名称) 氢氯酸、盐酸 HCl
水银 汞 Hg
纯碱、苏打、面碱 碳酸钠 Na2CO3
纯碱晶体 碳酸钠晶体 Na2CO3·10H2O
酸式碳酸钠、小苏打 碳酸氢钠 NaHCO3
苛性钠、火碱、烧碱 氢氧化钠 NaOH
毒盐、硝盐(工业名称) 亚硝酸钠 NaNO2
氨水 一水合氨 NH3·H2O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
4、淡黄色:硫。
5、绿色:Cu2(OH)2CO3为绿色
6、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7、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白色沉淀:其余碱。
8、(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9、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和H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PbSO4不溶于水,Ag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
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有一句口诀可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些东西: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9、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6、唯一的非金属液态单质是溴;
17、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8、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9、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20、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21、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 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 (如 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 单核粒子 (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 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 S一定大于C 。
12、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3、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
14、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5、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 (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6、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7、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 、NH4+ 。
18、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 、NH3 、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 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
19、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 溶液显碱性。
20、 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 (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1、 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 、NaHSO4 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 属盐。 (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2、 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 、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 、NaHCO3 为盐 。 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 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 );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4、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 、 SO2 、 SO3 、P2O5 、 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 )不溶于水 。
25、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6、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7、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8、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29、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0、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 Na加入到CuSO4 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 : 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 、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 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 、CaO 等。
◆相同条件下, CaO或Ca(OH)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六、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
33、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4、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5、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6、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主要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7、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性。
38、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点燃的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9、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0、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
41、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七、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个口诀:贾盖那美驴,新蹄喜牵轻,统共一百斤
意思:有一条美驴的名字叫贾盖,换了新蹄子就喜欢驮(牵)轻的货物。统计一下,才100斤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八、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6)CO32- 或HCO3-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SO42- 与Cl- 同时存在,若要检验时,则必须先用Ba(NO3)2溶液检验并除尽SO42- ,然后再用AgNO3 溶液检验Cl- ,因为若先加入AgNO3,则AgNO3与SO42-反应生成AgSO4是微溶物,因而分不清是Cl-还是SO42-。这儿必须用Ba(NO3)2,若用BaCl2,则引入了Cl-。
(6)铵盐(NH4+):
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九、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中:
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③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十、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十一、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十二、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十三、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十四、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①使用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时,首先要调节平衡。调节平衡时,先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平衡螺母到达平衡。
②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③制取气体: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
④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
⑤试验可燃性气体:在试验氢气等的可燃性时,要先检验氢气等气体的纯度,然后试验其可燃性等性质。
⑥氧化还原反应:用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还原氧化铜等固体物质时,一般需要加热。实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然后再加热。实验完毕,继续通氢气,先移去酒精灯直到试管冷却,然后再移去导气管。
⑦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⑧分离混合物: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当食盐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加热蒸发饱和溶液,析出食盐晶体,过滤,然后再冷却母液析出硝酸钾晶体;当硝酸钾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过滤,然后再蒸发母液,析出食盐晶体。
⑨中和滴定:在做中和滴定的实验时,待测溶液一般选用碱溶液,应先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试剂,使之显红色,然后逐滴加入酸溶液,搅拌,直至红色恰好退去。
⑩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然后接着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⑿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然后再通过盛有石灰水的洗气瓶。
⒀检验酸性气体或碱性气体:检验氯化氢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蓝色石蕊试纸,然后用试纸检验使之变成红色;检验氨气时,先用蒸馏水润湿红色石蕊试纸,然后用试纸检验使之变成蓝色。
⒁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混合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金属混合物与一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也是“先远”“后近”。如Al和Mg同时和FeCl3溶液反应,Mg与Fe的距离远,Al与Fe的距离近(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顺序)。
十五、反应中的一些规律:
①跟Ba2+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的一定是SO42-,沉淀为BaSO4.
②跟Ag+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的一定是Cl-,沉淀为AgCl。
③跟盐酸反应产生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一定是CO32-(也可能为HCO3- 离子,但一般不予以考虑)*凡碳酸盐与酸都能反应产生CO2气体。
④跟碱反应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的,一定为NH4+(即为铵盐)。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3(NH3+H2O=NH3·H2O)。
⑤SO42- 与Cl- 同时存在,若要检验时,则必须先用Ba(NO3)2溶液检验并除尽SO42- ,然后再用AgNO3 溶液检验Cl- 。
⑥可溶性的碱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碱受热才能分解。Cu(OH)2 △ CuO+H2O。
⑦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CaCO3=CaO+CO2↑(酸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十六、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十七、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数据: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 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不少于 。
2、用试管振荡液体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
3、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还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 。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45度角。
4、用试管盛装固体加热时,铁夹应夹在距管口的 处。
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5、如果不慎将酸溶液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
6、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7、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 处。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的知识总结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 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 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比,它们的热稳定性比较差,电解质受热容易分解。有机物的熔点较低,一般不超过400℃。有机物的极性很弱,因此大多不溶于水。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大多是分子间反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反应缓慢,往往需要催化剂等手段。而且有机物的反应比较复杂,在同样条件下,一个化合物往往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
2.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
油脂主要存在于食用油、冰激凌、牛奶等;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鱼、肉、牛奶、蛋等;
纤维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分类:
一.根据碳原子结合而成的基本骨架不同,有机化合物被分为三大类: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2.碳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2],故称碳环化合物。它又可分为两类:脂环族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苯体系的化合物。3.杂环化合物:组成这类化合物的环除碳原子以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原子,叫做杂环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决定某一类化合物一般性质的主要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
[编辑本段]命名:
1.俗名及缩写
有些化合物常根据它的来源而用俗名,要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是甲醇的俗称,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D-果糖(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糖的开链结构)等。还有一些化合物常用它的缩写及商品名称,如: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煤酚皂或来苏儿(47%-53%的三种甲酚的肥皂水溶液)、福尔马林(40%的甲醛水溶液)、扑热息痛(对羟基乙酰苯胺)、尼古丁(烟碱)等。
2.普通命名(习惯命名)法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
正:代表直链烷烃;
异: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新:一般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1.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是所有开链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
命名的步骤及原则:
(1)选主链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有几条相同的碳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碳链为主链。
(2)编号 给主链编号时,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应使各取代基都有尽可能小的编号或取代基位次数之和最小。
(3)书写名称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次,先写出取代基的位次及名称,再写烷烃的名称;有多个取代基时,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相同的取代基合并写出,用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1、甲烷(天然气) 分子式为:CH4 特点:最简单的有机物
2、乙烯 分子式为:C2H4 特点:最简单的烯烃(有碳碳双键)
3、乙醇(酒精) 分子式为:CH3CH2OH 特点:最常见的有机物之一
4、乙酸(醋酸) 分子式为:CH3COOH 特点:同上
5、苯 分子式为:C6H6 特点:环状结构
2. 质上的特点
物理性质方面特点
1) 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
2) 水溶性差 (大多不容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方面的特性
1) 可燃性
2) 熔点低(一般不超过400℃)
3)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汽油、四氯化碳、乙醚、苯)
4) 稳定性差(有机化合物常会因为温度、细菌、空气或光照的影响分解变质)
5)反应速率比较慢
6)反应产物复杂
【回归课本】
1.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与同分异构体有关的综合脉络


3.有机反应主要类型归纳
下属反应物 涉及官能团或有机物类型 其它注意问题
取代反应 酯水解、卤代、硝化、磺 化、醇成醚、氨基酸成肽、皂化、多糖水解、肽和蛋白质水解等等 烷、苯、醇、羧酸、酯和油脂、卤代烃、氨基酸、糖类、蛋白质等等 卤代反应中卤素单质的消耗量;酯皂化时消耗NaOH的量(酚跟酸形成的酯水解时要特别注意)。
加成反应 氢化、油脂硬化 C=C、C≡C、C=O、苯环 酸和酯中的碳氧双键一般不加成;C=C和C≡C能跟水、卤化氢、氢气、卤素单质等多种试剂反应,但C=O一般只跟氢气、氰化氢等反应。
消去反应 醇分子内脱水卤代烃脱卤化氢 醇、卤代烃等 、 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氧化反应 有机物燃烧、烯和炔催化氧化、醛的银镜反应、醛氧化成酸等 绝大多数有机物都可发生氧化反应 醇氧化规律;醇和烯都能被氧化成醛;银镜反应、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中消耗试剂的量;苯的同系物被KMnO4氧化规律。
还原反应 加氢反应、硝基化合物被还原成胺类 烯、炔、芳香烃、醛、酮、硝基化合物等 复杂有机物加氢反应中消耗H2的量。
加聚反应 乙烯型加聚、丁二烯型加聚、不同单烯烃间共聚、单烯烃跟二烯烃共聚 烯烃、二烯烃(有些试题中也会涉及到炔烃等) 由单体判断加聚反应产物;由加聚反应产物判断单体结构。
缩聚反应 酚醛缩合、二元酸跟二元醇的缩聚、氨基酸成肽等 酚、醛、多元酸和多元醇、氨基酸等 加聚反应跟缩聚反应的比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醇、醛、酸、酯转化关系的延伸
一 有机化合物

(一)烃 碳氢化合物

烷烃:CnH(2n+2) 如甲烷 CH4

夹角:109°28′

是烷烃中含氢量最高的物质。

烷烃有对称结构,结构式参看书上。

甲烷为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小于空气

CH4+2O2→CO2+2H2O 注意条件

取代反应:CH4+Cl2→CH3Cl+HCl 条件:光照 注意四个取代反映

同系物:结构相似,相互之间相差一个或多个碳氢二基团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甲烷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有机中,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烷。

C-C:饱和烃 C=C:不饱和烃

与氧气反应,明亮火焰大量黑烟。

含C=C的烃叫做烯烃,不饱和,碳碳双键键能不一样,因此一个容易断裂,发生加成反应成为稳定的单键。

可以与强氧化剂和溴单质发生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注意条件。具体结构见课本

夹角:120°

与溴单质、水、氢气、氯化氢气体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对应物质。注意条件。

(二)烃的衍生物

乙醇:CH3CH2OH

乙醇和二甲醚都是C2H6O,但是结构不同。所以2mol乙醇与钠反应生成1mol氢气,断的是O-H

-OH羟基,是乙醇的基团。基团决定了有机物的性质,且发生反应大多是在基团附近。

可以看做是羟基取代了乙烷中一个氢。

乙醇要求的反应:

1.氧化反应:CH3CH2OH+3O2→2CO2+3H2O条件点燃

2.催化氧化,生成甲醛。具体见笔记

3.使酸性重铬酸钾aq变绿,反应不作要求

--------------------------------------------------------------------------------------
整理完毕,再给套不错的题。
http://www.pallasa.com/gzjy/UploadFiles_2229/200810/20081024150028568.doc

楼主你不给分都对不起我


谁有高一化学必修2的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知识归纳?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五讲 章末总结与测试
本章测试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2、掌握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等概念
3、掌握乙烯、乙炔和苯的化学性质。掌握烷烃与烯、炔烃;芳香烃与烯、炔烃的鉴别方法
4、利用模型了解乙烯和苯的结构,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这一基本原理。从乙烯的性质学会推导乙炔的化学性质。分析苯和烯的结构,认识到苯的性质与烯烃的在性质上有哪些异同点
5.了解认识乙醇和乙酸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6.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本章知识总结
1. 有机物概述
(1)有机物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2)有机物的主要特点是:溶解性:________ 热稳定性:_______可燃性:__________导电性 :_________熔点: _______ 是否电解质:____________相互反应速度:____________。
(3)有机物结构:大多数有机物分子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经常以______键结合
2. 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结构
甲烷 乙烯 苯 乙醇 乙酸
化学式
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空间结构
3. 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物理性质
甲烷 乙烯 苯 乙醇 乙酸



溶解性
密度
4. 烷烃的通式及烷烃的相似性和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烷烃的通式:__________________。
烷烃物性的递变 状态:__________________。
熔沸点:__________________。
5.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乙醛的化学性质
有机物 官 能 团 化 学 性 质(写出化学方程式)
甲烷 ①


乙烯 ①

苯 ①

乙醇 ①


乙酸 ①

乙醛 ①
6. 有机反应的类型
(1)取代反应
定义: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卤代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苯与溴,铁屑反应 ________________。
②硝化反应: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在50~60℃共热________________。
③酯化反应: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下反应______________。
④酯的水解反应:乙酸乙酯的酸性水解 ______________。
(2)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分子里的不饱和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特点:________________。
①与氢加成:乙烯和氢气____________。苯和氢气__________。
②与卤素加成:乙烯和氯气________________。
③与卤化氢:乙烯和氯化氢________________。
(3)其它反应类型
①氧化反应: 有机物的燃烧,及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
乙醇的燃烧________________。
乙醇的催化氧化________________。
②聚合反应:制备聚乙烯________________。
7.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定义 分子式表示 特点 类 别 性 质
同系物
同:
不同:
同分异
构体
同:
不同:
同素异
形体
同:
不同:
同位素
同:
不同:
8.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
有机物 结构特点 主要化学性质 用 途

类 单糖 葡萄糖
双糖 蔗糖
多糖 淀粉
纤维素
油脂
蛋白质
糖类、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葡萄糖 ①

淀粉
蛋白质 ①

9. 有机实验---物质的鉴别
1、 溴水:①不褪色___________②褪色____________可能发生加成,氧化,取代反应。
2、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① 不褪色 __________ ② 褪色______。
3、 新制氢氧化铜溶液
① H+ : _________② H-C=O : __________。
4、 银氨溶液:H-C=O、 醛类。
5、 金属钠产生氢气 : ______。
注意:凡为水溶液因为溶剂水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故不可使用.
考题回顾
【例1】(2004理综Ⅲ-11)若1 mol某气态烃CxHy完全燃烧,需用3 mol O2,则 ( )
A. x=2,y=2 B. x=2,y=4 C. x=3,y=6 D. x=3,y=8
解析:按照烃燃烧的耗氧量可知:x+ =3,4x+y=12,只有当x=2,y=4,此式成立。
【例2】(2000上海32)美籍埃及人泽维尔用激光闪烁照相机拍摄到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因而获得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激光有很多用途,例如波长为10.3微米的红外激光能切断B(CH3)3分子中的一个B—C键,使之与HBr发生取代反应:B(CH3)3+HBr B(CH3)2Br+CH4 而利用9.6微米的红外激光却能切断两个B—C键,使之与HBr+CH4 ,而利用9.6微米的红外激光却能切断两个B—C键,并与HBr发生二元取代反应。
(1)试写出二元取代的代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用5.6g B(CH3)3和9.72g HBr正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物中除了甲烷外,其他两种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
解析:(1)B(CH3)3+2HBr B(CH3)Br2+2CH4 (2)n[B(CH3)3]= n(HBr)=
设生成B(CH3)2Br为a mol B(CH3)Br2为b mol
则: a+b=0.1 a=0.08mol
a+2b=0.12 b=0.02mol
n[B(CH3)Br]:n[B(CH3)Br2]=4:1
【例3】白酒、食醋、蔗糖、淀粉等均为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能完成的实验是
① 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氯离子 ② 鉴别食盐和小苏打
③ 蛋壳能否溶于酸 ④ 白酒中是否含甲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氯离子需要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鉴别食盐和小苏打可利用NaHCO3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而食盐不能。蛋壳的成分是碳酸盐,能溶于酸并放出气体。甲醇可用氧化为甲醛来检验。上述所给物质中,食醋是酸,可用来检验②③。应选C。
【例4】2004江苏化学石油化工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之一。聚氯乙烯是用途十分广泛的石油化工产品,某化工厂曾利用下列工艺生产聚氯乙烯的单体氯乙烯:
CH2=CH2+Cl2  CH2Cl—CH2Cl ①
CH2Cl—CH2Cl  CH2=CHCl+HCl ②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已知反应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产率= ×100%为98%,反应中氯乙烯和氯化氢的产率均为95%,则28 t乙烯可制得氯乙烯 t,同时得到副产物氯化氢 t。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2 为充分利用副产物氯化氢,该工厂后来将下列反应运用于生产:
CH2=CH2+4HCl+O2  2CH2Cl—CH2Cl+2H2O ③
由反应①、③获得二氯乙烷,再将二氯乙烷通过反应②得到氯乙烯和副产物氯化氢,副产物氯化氢供反应③使用,形成了新的工艺。
由于副反应的存在,生产中投入的乙烯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①、③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依次为a%、c%;二氯乙烷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②中氯化氢的产率为b%。试计算:反应①、③中乙烯的投料比为多少时,新工艺既不需要购进氯化氢为原料,又没有副产物氯化氢剩余假设在发生的副反应中既不生成氯化氢,也不消耗氯化氢。
解析:
1 58;34
2 设投入反应①、③的乙烯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
由反应①生成的二氯乙烷为x•a%,
由反应③生成的二氯乙烷为y•c%。
则由反应①、③共制得二氯乙烷的物质的量为x•a%+y•c%,通过反应②可获得HCl的物质的量为x•a%+y•c%•b%。
据题意,反应③消耗的HCl为2y•c%,则:
2y•c%=x•a%+y•c%•b%
解得: =
反应中乙烯的投料比应为 。
单元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某烷烃含200个氢原子,则该烃的分子式是A.C97H200 B.C98H200 C.C99H200 D.C100H200
2、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架中。
据测定每0.1m3固体“可燃冰”要释放20m3的甲烷气体,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释放的甲烷属于烃 B.“可燃冰”是水变油,属于化学变化
C.“可燃冰”将成为人类的后续能源 D.青藏高原可能存在巨大体积的“可燃冰”
3、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能还原银氨溶液。这说明 ( )
A. 青苹果中只含淀粉不含糖类 B. 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 苹果成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D. 苹果成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4、等质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A.CH4 B.C2H6 C.C3H6 D.C6H6
5、蔬菜、水果中富含纤维素,纤维素被食入人体后在作用是 ( )
A.为人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原料 B.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加强胃肠蠕动,具有通便功能
D.人体中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所以纤维素在人体中没有任何作用
6、使1mol乙烯与氯气发生完全加成反应,然后使该加成反应的产物与氯气在光照条件
下发生取代反应,则两个过程中消耗氯气的总的物质的量是
A.3mol B.4mol C.5mol D.6mol
7、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的试剂是 ( )
A.银氨溶液 B.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C.石蕊试液 D.碳酸钠溶液
8、现有一瓶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已知它们的性质如下表,据此,将乙二醇和丙三醇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 )

A.萃取法 B.结晶法 C.分液法 D.分馏法
9、下列物质中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A.乙烯B.乙烷 C.乙醇 D.乙酸
10、法国化学家伊夫•肖万获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发现了烯烃里的碳-碳双键会被
拆散、重组,形成新分子,这种过程被命名为烯烃复分解反应 。烯烃复分解反应可形象地描述为交换舞伴。(如图所示)

烯烃复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剂是金属卡宾(如CH2==M),金属卡宾与烯烃分子相遇后,两对舞伴会暂时组合起来,手拉手跳起四人舞蹈。随后它们“交换舞伴”,组合成两个新分子,其中一个是新的烯烃分子,另一个是金属原子和它的新舞伴。后者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烯烃分子,再次“交换舞伴”。把C6H5CH2CH==CH2与CH2==M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反应,下列产物不可能存在的是 ( )
A.C6H5CH2CH==M B.CH2= CH2 C.C6H5CH2 CH2 C6H5 D.C6H5CH2CH==CH CH2 C6H5
11、下列物质属于同分异构体的一组是 ( )
A.麦芽糖和蔗糖 B. 与 CH3-CH2-CH2-CH3
C.C2H6与C3H8 D. O2与O3
12、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0.1mol,完全燃烧得0.16molCO2和3.6g水,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
A.混合气体中一定有甲烷 B.混合气体中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乙烷 D.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乙炔(CH≡CH)
13、1866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解释了苯的部分性质,
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它不能解释下列事实 A.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B苯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C.溴苯没有同分异构体 D.邻二溴苯只有一种
14、下列各选项中两种粒子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 )
A.羟甲基(-CH2OH)和甲氧基(CH3O-)B.亚硝酸(HNO2)和亚硝酸根(NO2—)
C.硝基(-NO2)和二氧化氮(NO2)D.羟基(-OH)和氢氧根(OH-)
15、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酯化反应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酯化反应的产物只有酯 B.酯化反应可看成取代反应的一种
C.酯化反应是有限度的 D.浓硫酸可做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16、大气污染物氟里昂—12的化学式是CF2Cl2。下面关于氟里昂—12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B.分子中的碳原子是饱和的
C.属于正四面体的空间结构 D.是甲烷的一种同系物
17、下列各组中,不管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充分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
的量不变的是
A.乙炔(C2H2)和苯(C6H6) B.乙醇和丙醇(CH3CH2CH2OH)
C.乙醇和乙醚(C2H5OC2H5) D.甲醛( HCHO)和乙酸
18、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 L该混合烃与9 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
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是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 )
A.CH4 C2H4 B.CH4 C3H6 C.C2H4 C3H4 D.C2H2 C3H6
二、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31分)
19、(8分)据报道,某煤矿井下采煤面瓦斯突出,发生爆炸,当场造成56人死亡,92
人生死不明。截至记者发稿时,经过全力搜救,目前又发现4名遇难矿工遗体,死亡人数增加至60人。其中,55人系窒息死亡。目前,尚有88名矿工下落不明。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
(2)可燃性气体的爆炸都有一个爆炸极限,所谓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或蒸汽或粉尘
等)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下表是甲烷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的爆炸极限。
空气中 纯氧气中
甲烷的爆炸极限 5.0~15% 5.0~60%
下面是瓦斯和空气组成的混和气体中瓦斯的体积含量,从是否能够爆炸方面考虑,请判断哪些是不安全的 。
A.3% B.10% C.30% D.60%
(3)请分析人为什么在瓦斯爆炸的矿中会窒息死亡:

(4)由矿井中的瓦斯爆炸,根据你的化学实验经验,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提示:对
可燃性气体的加热、点燃操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
20、 (16分) “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在大试管中配制一定比例的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的方法是: 。
(3)浓硫酸的作用是:① ;② 。
(4)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
(5)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防止 。
(6)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实验操作是 。
(7)做此实验时,有时还向盛乙酸和乙醇的试管里加入几块碎瓷片,其目的是 。
(8)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变成生成物,反应一段时间后,
就达到了该反应的限度,也即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下列描述能说明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有(填序号) 。
①单位时间里,生成1mol乙酸乙酯,同时生成1mol水
②单位时间里,生成1mol乙酸乙酯,同时生成1mol乙酸
③单位时间里,消耗1mol乙醇,同时消耗1mol乙酸
④正反应的速率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⑤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
21、(7分)(1)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熔点16.6℃)。在室温较低时,无水乙酸就会凝
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请简单说明在实验中若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将如何从试剂瓶中取出无水乙酸? 。
(2)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HOOC—CH=CHOH。
①请你写出该有机物官能团的名称: 、 、 。
②验证该有机物中含有-COOH官能团常采用的方法是 ,
产生的现象为 。
三、计算题(本题两个小题,共15分)
22、(8分)吗啡和海洛因都是严格查禁的毒品,吗啡分子含C:71.58%、H:6.67%、N:4.91%、其余为O。已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300。试求:
(1)啡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
(2)吗啡的化学式 ;
已知海洛因是吗啡的二乙酸酯。试求:
(3) 洛因的相对分子质量 ;(4)海洛因的化学式 .
23、(7分)有机物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现取2.3 g A与2.8 L氧气(标准状
况)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假设反应物没有剩余)。将反应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浓硫酸增重2.7 g,碱石灰增重2.2 g。回答下列问题:
(1)2.3 g A中所含氢原子、碳原子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2)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 C 2、B 3、C 4、A 5、C 6、 C 7、 B 8、 B9、AC 10、D 11、AB 12、AC 13、AD 14、D 15、A 16、B 17、AD 18、BD
二、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31分)
19(1) ;(2)B;
(3)从上述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耗氧性的反应,爆炸时耗尽了矿井的几乎所有的氧气,所以人在其中会窒息死亡;
(4)可燃性气体的加热、点燃操作前必须进行验纯操作。
20、(1)


(2)先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边加边振荡试管将浓硫酸慢慢加入试管,最后再加入乙酸。
(3)催化作用;吸水作用
(4)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便于闻乙酸乙酯的香味,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
(5)倒吸。(6)分液。(7)防止大试管中液体暴沸而冲出导管。(8)②④⑤
20、(1)有题意知冰醋酸熔点16.6℃,因此当无水乙酸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时,自然
想到升高温度让其熔化,方法多多:将其放置温度高于16.6℃的房间,或用热毛巾握持一会儿,或将其试剂浸入温水中。(2)①羟基、羧基、碳碳双键;②用少量的新制Cu(OH)2悬浊液;沉淀溶解。
三、计算题(本题两个小题,共15分)
22、(1)285(2)C17H19NO3(3)369(4)C21H23NO5
23、⑴解:n(O2)= = 0.125 mol m(O2)= 0.125 mol×32g•mol-1= 4 g
n(H2O)= = 0.15 mol n(CO2) = = 0.05 mol
m(CO)= 4 g +2.3 g - 2.7 g - 2.2 g = 1.4 g n(CO)= = 0.05 mol
n(H)=2n(H2O)= 0.15 mol×2= 0.3 mol
n(C)= n(CO2) + n(CO) = 0.05 mol + 0.05 mol = 0.1 mol
答:2.3 g A中所含氢原子、碳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3 mol 和0.1 mol 。
⑵解:2.3 g A中所含氧原子:
n(O)=(0.05 mol×2 +0.05 mol + 0.15 mol)—0.125 mol×2 = 0.05 mol
n(C)∶n(H)∶n(O) =0.1 mol∶0.3 mol∶0.05 mol = 2∶6∶1
则A 的最简式为 C2H6O
根据价键规则 A 的分子式为 C2H6O 。答:A 的分子式为 C2H6O 。


高一化学必修二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知识点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 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 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比,它们的热稳定性比较差,电解质受热容易分解。有机物的熔点较低,一般不超过400℃。有机物的极性很弱,因此大多不溶于水。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大多是分子间反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反应缓慢,往往需要催化剂等手段。而且有机物的反应比较复杂,在同样条件下,一个化合物往往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
2.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
油脂主要存在于食用油、冰激凌、牛奶等;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鱼、肉、牛奶、蛋等;
纤维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分类:
一.根据碳原子结合而成的基本骨架不同,有机化合物被分为三大类: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2.碳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2],故称碳环化合物。它又可分为两类:脂环族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苯体系的化合物。3.杂环化合物:组成这类化合物的环除碳原子以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原子,叫做杂环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决定某一类化合物一般性质的主要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
[编辑本段]命名:
1.俗名及缩写
有些化合物常根据它的来源而用俗名,要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是甲醇的俗称,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D-果糖(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糖的开链结构)等。还有一些化合物常用它的缩写及商品名称,如: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煤酚皂或来苏儿(47%-53%的三种甲酚的肥皂水溶液)、福尔马林(40%的甲醛水溶液)、扑热息痛(对羟基乙酰苯胺)、尼古丁(烟碱)等。
2.普通命名(习惯命名)法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
正:代表直链烷烃;
异: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新:一般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1.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是所有开链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
命名的步骤及原则:
(1)选主链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有几条相同的碳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碳链为主链。
(2)编号 给主链编号时,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应使各取代基都有尽可能小的编号或取代基位次数之和最小。
(3)书写名称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次,先写出取代基的位次及名称,再写烷烃的名称;有多个取代基时,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相同的取代基合并写出,用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1、甲烷(天然气) 分子式为:CH4 特点:最简单的有机物
2、乙烯 分子式为:C2H4 特点:最简单的烯烃(有碳碳双键)
3、乙醇(酒精) 分子式为:CH3CH2OH 特点:最常见的有机物之一
4、乙酸(醋酸) 分子式为:CH3COOH 特点:同上
5、苯 分子式为:C6H6 特点:环状结构
2. 质上的特点
物理性质方面特点
1) 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
2) 水溶性差 (大多不容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方面的特性
1) 可燃性
2) 熔点低(一般不超过400℃)
3)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汽油、四氯化碳、乙醚、苯)
4) 稳定性差(有机化合物常会因为温度、细菌、空气或光照的影响分解变质)
5)反应速率比较慢
6)反应产物复杂
【回归课本】
1.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与同分异构体有关的综合脉络

3.有机反应主要类型归纳
下属反应物 涉及官能团或有机物类型 其它注意问题
取代反应 酯水解、卤代、硝化、磺 化、醇成醚、氨基酸成肽、皂化、多糖水解、肽和蛋白质水解等等 烷、苯、醇、羧酸、酯和油脂、卤代烃、氨基酸、糖类、蛋白质等等 卤代反应中卤素单质的消耗量;酯皂化时消耗NaOH的量(酚跟酸形成的酯水解时要特别注意)。
加成反应 氢化、油脂硬化 C=C、C≡C、C=O、苯环 酸和酯中的碳氧双键一般不加成;C=C和C≡C能跟水、卤化氢、氢气、卤素单质等多种试剂反应,但C=O一般只跟氢气、氰化氢等反应。
消去反应 醇分子内脱水卤代烃脱卤化氢 醇、卤代烃等 、 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氧化反应 有机物燃烧、烯和炔催化氧化、醛的银镜反应、醛氧化成酸等 绝大多数有机物都可发生氧化反应 醇氧化规律;醇和烯都能被氧化成醛;银镜反应、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中消耗试剂的量;苯的同系物被KMnO4氧化规律。
还原反应 加氢反应、硝基化合物被还原成胺类 烯、炔、芳香烃、醛、酮、硝基化合物等 复杂有机物加氢反应中消耗H2的量。
加聚反应 乙烯型加聚、丁二烯型加聚、不同单烯烃间共聚、单烯烃跟二烯烃共聚 烯烃、二烯烃(有些试题中也会涉及到炔烃等) 由单体判断加聚反应产物;由加聚反应产物判断单体结构。
缩聚反应 酚醛缩合、二元酸跟二元醇的缩聚、氨基酸成肽等 酚、醛、多元酸和多元醇、氨基酸等 加聚反应跟缩聚反应的比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醇、醛、酸、酯转化关系的延伸
一 有机化合物

(一)烃 碳氢化合物

烷烃:CnH(2n+2) 如甲烷 CH4

夹角:109°28′

是烷烃中含氢量最高的物质。

烷烃有对称结构,结构式参看书上。

甲烷为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小于空气

CH4+2O2→CO2+2H2O 注意条件

取代反应:CH4+Cl2→CH3Cl+HCl 条件:光照 注意四个取代反映

同系物:结构相似,相互之间相差一个或多个碳氢二基团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甲烷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有机中,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烷。

C-C:饱和烃 C=C:不饱和烃

与氧气反应,明亮火焰大量黑烟。

含C=C的烃叫做烯烃,不饱和,碳碳双键键能不一样,因此一个容易断裂,发生加成反应成为稳定的单键。

可以与强氧化剂和溴单质发生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注意条件。具体结构见课本

夹角:120°

与溴单质、水、氢气、氯化氢气体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对应物质。注意条件。

(二)烃的衍生物

乙醇:CH3CH2OH

乙醇和二甲醚都是C2H6O,但是结构不同。所以2mol乙醇与钠反应生成1mol氢气,断的是O-H

-OH羟基,是乙醇的基团。基团决定了有机物的性质,且发生反应大多是在基团附近。

可以看做是羟基取代了乙烷中一个氢。

乙醇要求的反应:

1.氧化反应:CH3CH2OH+3O2→2CO2+3H2O条件点燃

2.催化氧化,生成甲醛。具体见笔记

3.使酸性重铬酸钾aq变绿,反应不作要求


求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章节目录

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1)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2)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2)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18)
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29)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30)
第二单元:化学发应中的热量(34)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点能的转化(40)
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核氢能的利用(47)
专题3:有机化合无的获得与应用(57)
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58)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69)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80)
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91)
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核创造物质的科学(92)
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99)
附录1:相对原子质量表(107)
附录2:中英文名词对照表(108)
元素周期表(最后一页)
(页码)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必修二每一章的总结归纳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 一帖、二低、三靠 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 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 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 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 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 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 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 要易于挥发。 利用溶质在互

上一篇:高中暑假补习班

下一篇:化学必修二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