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网

时间:2024-07-03 15:06:22编辑:奇事君

古梅山蛮是一个神密地区素不与中央通,梅山地区的瑶与苗人都到哪去了

  一、华夏系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主干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人口增多,在彼此融合的过程里,均以华夏系为主干。
  华夏系,发生于史前,其来源说法甚多,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即生活在黄河流域。此后五六千年,与他系民族频繁接触混合而渐次扩大, 历史上迄今已有四次大的融合[ 2 ] (1937) 。
  在历史推进的过程中,诸民族都以华夏系为主干,其他各族依次加入。但融合的次序如波澜状,一起一伏,两个或几个民族之间的征战、会盟扰攘一时,最终同化归于平静。迨旧民族同化方毕,新的民族又出现了,于是又扰攘一时,复归同化,如此一波一波,继续无已。迄今中国已出现了五十六个民族,这就是中国民族发展史上的特殊性。
  不难理解,华夏系每扩大一次,即改变其原质一次。今日之华夏,非明代之华夏,明代之华夏,非唐、汉时之华夏,汉时之华夏,绝非太古之华夏。以此类比,其他各族在演变的过程里,亦将吸收同化他系的成份,关键是取决于当时的地理环境之主从关系。如古湘地区之土著,总称南蛮。单就古洪泽湖之南岩,雪峰山脉东西麓之资水、沅水流域的居民:春秋时之南蛮,汉代之武陵蛮、长沙蛮、六朝时之荆雍州蛮、隋唐时之莫徭、五代宋朝时之梅山蛮,明清时之苗瑶,都离不开上述发展规律。苗瑶今自成一系并发展成国际性的民族了。

  二、荆吴系与梅山蛮之渊源

  荆吴系,有殷代时即见于记载,春秋时古荆楚尚自称“蛮夷”,诸夏称之为“荆蛮”,居长江中游,后逐步强大向北吞灭诸夏一些小国。时吴人亦属荆蛮,其君长自称出自周,春秋之末始通中国,其国后亡于越。吴人入楚同化于华夏,部分迁居洞庭之南,与雪峰山脉东西麓之沅水资水流域居民杂处,接触甚密,存在着血缘交融,彼此同化的渊源关系。

  三、百越(粤) 系是后世梅山蛮主要成分

  百越,以百称者乃名其种类之多。春秋时有“於越”,战国时有“扬越”,秦汉时有“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三国时有“山越”。除战乱南迁者外,大部分同化于华夏。笔者在《论梅山文化发展之渊源》一文里,依据史料与地方残存的古迹,论述了扬越人“梅鋗”是古梅山文化之奠基人,“越人”是形成“梅山蛮”的主要组成部分。
  《宝庆府志》、《史记大辞典》、《梅山通志•地理志》转引《湖广总志》、《中国名人大辞典》等史笈中均载有:“扬越人吴芮率师响应项羽倒秦,其部将梅鋗协同刘邦捣咸阳。因其功吴芮受封为长沙王, 梅鋗受封为十万户。
  汉祚兴起, 梅鋗鉴于刘汉政权排除异己,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政治动向,毅然离开官场,率师深入雪峰山脉隆之中下段,秉承老庄寡国小民之学说,自成一家, 另辟天地。由是该地因梅氏而得名“梅山”(《楚宝•梅山考按语》) , 梅鋗则成为后世敬仰的“辖公”、“梅王”。新化苍溪山留下的古梅王殿,身披铠甲、虎目髭髯之梅王塑像,以及后世流传下来的由巫师作法,发五路猖兵追杀“猫公”以谢韩王的“傩神戏”,足以佐证梅鋗隐居梅山后对沛公刘邦滥杀功臣韩信之不满情绪。扬越人梅鋗是中古时期梅山文化之奠基人,大批越人与当地各系之民族融合成为后来之梅蛮势力。

  四、苗猺族系名称之来源

  据《岭表记蛮》载:“苗猺确系同宗。一因其语言相近,均属“蒙克麦语系”;二因其体质相类;三以其名称之来源皆属同种。
  “猺”之名称来源寻根颇难,盖古代无“猺族”之名称,“猺”字很可能由它字转成。此说有二:
  (一)《说文》注:侥,五柳切,南方有“焦侥人”;
  《风俗通》云:“蛮类有八,一曰侥蛮;戎类有六,一曰侥戎;若然今之瑶人,盖古蛮人之种类也”。
  《小韵》作:古了切。为侥幸求利不止之。
  按《说文》着其形,《风俗通》辩其族,而《小韵》则言其性也。因诸书无猺字,当以此补侥义,则《说文》不阙矣。“闵叙《粤述》此谓猺字由侥转成也”。
  (二)《广韵》曰:“獏猺”,狗种也。
  《广韵•二十六桓部》,“盘”作“犭般”、“瓠”作“狐”。注曰:“犬也”,或云徭人为盘瓠后,以当日有功免其徭役,后讹为“徭”。则“莫徭”,即《广韵》之“獏猺”。(《湖南苗徭问题考述》所举)
  《隋书》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尝免徭役,故以为名。②
  笔者认为:瑶人为盘瓠后,已成定论,记之神话传说亦难相信。至于“以其功免其徭役”之说,亦似乎欠妥! 如果说氏族首领盘瓠有功,而又由谁免其徭役呢? 原始后期的氏族阶段并不需要向谁负担什么徭役。如果说因“梅鋗 ”有功,倒近情理,但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南方民族中并没出现“莫徭”这一称谓。直到隋唐之际方始有之。所以应当看到,自梅鋗这部分越人定居梅山后,与当地各系之蛮人,荆吴人融合,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自主自立,为不屈从于中原封建统治者而提出了这一战略防御性的口号“莫徭”! 藉以振奋人心,加强凝聚力,这是势所必然。久之,“莫徭”,便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代词,一个民族的统称。这是古梅山人的骄傲,梅蛮后裔的光荣,它是梅山人不畏强暴、坚毅、勇敢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是继武陵五溪蛮之后更具时代特色的一个称号。
  再从其音译汉字的角度来推论一下苗、猺两字的来源。
  “莫徭”二字之音为“MOIAO”,其音近“苗”(MIAO) ,故“莫徭”与后来的“苗”,实为同音异字。现代苗人自称为“MUN”或“MON”,其音与“蛮”甚近,与“莫徭”第一个字母“M”同。此三字大约由其发音而递变也。林惠祥先生在民国廿五年时所著的《中国民族史》上也提到了这一点。
  日本人类民族学学者“鸟居龙藏氏”认为:“MIAO 之名称或为彼等昔日自称之词,故汉族统治者遂以其自称之音近似苗、猫等字而名之。”
  许多学者都认为:今日之苗族,并非古时之“有苗”,而为秦汉时蛮种后裔。
  “蛮”音“MUN、MON”,与苗音近,故“苗”系由“蛮”音转。而“蛮”是汉字音表。例如:
  《诗小雅》有“如蛮如髦”。正义为“彼茅此髦”,音义均同也。
  《毛传》有“髳夷髦也”。
  吕思勉以为:“如蛮如髦”,乃以双声之音重之。“髟予 ”及“髦”之音更近于“苗”,故苗字音即“蛮、髳、髦”之音而转成无疑。
  据上,可以肯定“猺、苗”都属于汉人称之为南蛮民族之中的一种。且“猺”已论定为来自“莫徭”、“苗”字又属汉字“莫徭”或“蛮”字之音而转化,这样,就可完全肯定“苗、猺”本是一家,后因用汉字表之而分化为两个民族了。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 载:“莫徭者,自荆南五溪而来,居岭海间,号曰山民,盖盘瓠之遗种,本猺獞类,而无酋长,随溪谷群处,斫山为业,有采捕而无赋役,自为生理,不属于官,亦不属岗首,故名‘莫徭’也。”
  林惠祥先生于民国廿五年时所著之《中国民族史》上载::“……武陵,即今湖南常德县,此族以奉犬为祖,即所谓‘图腾’崇拜,有神话说明之……故可谓今世苗徭之族祖……”。
  其所指之武陵后称鼎州(今常德市) ,梅山(包括今安化、新化等县市) 属其辖区,后划至潭州。《宋史》载:“梅山蛮不与中国通”。足证明其为自主自立的化外蛮民。
  总之,今湖南之常德春秋时属楚,战国时为秦掠取置黔中郡,汉改武陵郡,后汉光武时亦称五溪,为汉将马援所平。从其发展阶段来看,六朝五胡乱华时,部分南蛮亦北迁中原,后魏常封其蛮酋为刺史,东晋叛臣桓玄之子即为太阳蛮之酋。其在江南者均以不同地名名之,如荆州蛮、长沙蛮、辰州蛮⋯⋯。西至蜀中亦有蛮。南北朝时,诸夏政治集团皆利用蛮人以制敌。而蛮人对双方扰害亦颇大。北周天和元年(566 年) ,乃大举征服之,蛮势受挫。《南史》卷七九载:“时宋人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诸党连郡,动有数百千人,州郡力弱,则起为盗贼,种类稍多,户口不可知也。所在多深险。居武陵者,有雄溪、横溪、辰溪、酉溪、武溪⋯⋯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唐以后长江以北不复有蛮,同化与南迁者皆有之,杂
  居江南。由于周边地区受中原势力的征剿,很大部分便集结到雪峰山脉隆起之中下段的深山丛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繁衍生息,发展成为隋唐之“莫徭”,五代宋时之梅山蛮,震摄古湘楚地段而使北宋统治者惶惶不安。宋开梅山后, 猺(獠) 苗渐为南蛮之通称了。
  综上所述,可得出下面几点结论:
  1. 苗猺系民族,是经过南北朝五胡乱华阶段和隋唐五代时期的频繁战乱以华夏系为主干民族,大融合后所产生的一个新民族;
  2. 苗猺系今虽自成一族,然属蛮种后裔,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里,亦部分地吸收了他族之成分;
  3. 苗猺纯属同宗,其所以区分为两大族者,该因中原文化以汉字表音而异名。始祖应为武陵蛮———莫徭———梅山蛮。是以古湘梅山地域应为后世苗徭民族之发祥地。

  五、今日之苗、猺与古代“九黎”、“三苗”之区别[ 5 ]

  上文已阐述了苗属蛮种之后裔。本系同宗,是因中原统治者们以汉字表而异名。然究竟是否与上古之“九黎、三苗”有关? 也曾产生过各种不同看法。大都沿引下列史笈以为论据。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势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目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兴,治五气,艹执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板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
  高诱注《秦策释蚩尤》云:“蚩尤,‘九黎之君’,‘九黎民之君’”。
  《礼记•缁衣正义》引郑注《吕刑》:“苗民,谓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时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至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恶。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时又窜之。后王深恶此族三生凶恶,故著其氏谓之民。民者冥也,言未见仁道也。”
  《吕氏春秋》:“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
  《山海经》郭璞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
  《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分北三苗”。
  《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韩非子》:“三苗之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在洞庭之陂,右彭蠡之水”。
  《史记•吴起传》:“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
  由于上例各文献之记载凑合,故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解释。
  一说:苗即后世之苗族。
  梁任公曰:“据汉儒说,黄帝所讨伐之蚩尤即苗首长,此属神话性质,且勿深考。但据《书•尧典》、《皋陶》、《禹贡》、《吕刑》皆言苗事至再至三,则在古代为我劲敌可想,大抵当尧舜禹之际,苗族已侵入我族之根据地,故以攘斥之为一大业。⋯⋯经累代放逐之后,其族愈窜而愈南, ⋯⋯至春秋时谓之蛮。”(《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王桐龄云:“当四千年前⋯⋯现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已经有苗族占领,此族之国名为“九黎”,君主名蚩尤,当时同汉族共主炎帝榆罔氏大起冲突,击败榆罔兵⋯⋯幸而汉族中有一大英雄,姓公孙,名轩辕,迎击蚩尤,败其兵,杀之。⋯⋯史书上称之为黄帝。”(王著《中国民族史》第四页)
  二说:缪夙林著《中国通史》云:“炎黄之世⋯⋯南有黎苗。⋯⋯颛顼之前曰九黎,颛顼而后乃曰三苗。(郑玄说)⋯⋯是黎苗虽非今之苗族与诸夏当另为一族也。⋯⋯大抵上古之时江汉之区皆为黎境⋯⋯然蚩尤为九黎之君自马郑以下无异说,蚩尤授首,夏族遂永酋中土。”
  三说《: 中国民族史》吕思勉云:“苗者,盖蛮字之转音⋯⋯今所谓苗族者,其本名盖曰黎。我国以其居南方也,乃称之曰蛮⋯⋯晚近乃伪为苗。遂与古之三苗国混。三苗姜姓⋯⋯近人既不察今之苗族与古之三苗之别。⋯⋯何以知三苗为姜姓之国而非种族之名也。⋯⋯苗者氏族,民者贬辞⋯⋯共工三苗,皆当时姜姓之分舜者,实乃姬姜之争耳。”
  四说《: 章氏丛书》别录一《排满平议》。章太炎云“: 尚考苗种得名其说各异,大江以南,陪属猥亻此之族。自周讫唐通谓之蛮,别名则或言獠、言俚、言陆梁,未有谓之苗者,称苗者,自宋始,明非耆志相似存此旧语,乃学者逆据尚书三苗之文以相傅丽耳。汉时诸蛮无苗名,说尚书者,故不以三苗为荆蛮之族。《虞书》窜三苗于三危,马季长曰三苗国名也。缙云氏之后,为诸侯,盖饕餮也。《淮南东务训》高诱注:三苗,盖为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谓之三苗⋯⋯与今世之苗种不涉。”
  以上众说纷纭。古史原多出后人追作,自难尽信。古之三苗九黎,或只是部落名称,而非全民族之总称。两个部落,一前一后,故后人认三苗为九黎之后裔,此两部落与汉族斗争之结果,上古时即已失败。九黎失败于颛顼? 三苗继服于夏禹。若说此二部落即属后来之苗族,殊难令人相信。春秋时代,江淮荆州尚有荆舒、吴越各异族,此地以前即三苗之故地,荆舒吴越在后尚非后来之苗族,则上古三苗何能即指其为后来之苗族?!
  伍新福先生1992 年所著的《苗族历史探考》称:“ ⋯⋯有苗即南蛮,南蛮即有苗”。在三
  苗集团被瓦解以后,不再以“三苗”、“有苗”称呼“南蛮”,而是以地命名为“荆蛮”、“蛮荆”或“荆楚”。也就是说,从三苗到荆蛮,再到苗族,是一脉相承的。“荆蛮”是继“三苗”之后
  苗族历史发展的又一阶段。“伍先生引”《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二十《, 郎岱县访稿》云“: 考苗族古称三苗”,“一曰‘有苗’或‘荆蛮’”,苗族来自‘楚地’,即古之荆蛮云
  云。”
  伍新福先生是当代知名学者,湖南地区民族史研考的权威,本人也一贯尊重其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史学家。我想进一言:即或荆蛮群体中有不少源于三苗后裔,但毕竟后来已同化于华夏,时不少吴人亦入楚同化于华夏,更难保证其族祖或父母是否在血缘上业已与他族交融。纵使其一是三苗后裔,配偶未必亦属九黎、三苗之后,且荆楚人在春秋时既已彻底汉化。以华夏民族为主干在历史上的几次大融合后,今人是否还有必要追溯其中哪些人属夷、戎、狄⋯⋯或三苗之后裔? 今之澳门人中有父亲是葡人,母亲是华人者,其子孙到底称葡人还是称华人? 那么,只能是“澳门人”了。是故,古“荆蛮”就是“荆蛮”,既汉化了就是汉人。如果曾南迁至武陵五溪或梅山者,自是又当别论了。
  笔者认为:章太炎之论述有理,且许多学者亦持此说。苗之名《书经》上虽有之,但自周秦以后诸史册上并未复见。直到元代时才再出现。如《元史》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正月条有“诸峒苗蛮”之句。并提到了“桑州生苗、八番、苗蛮、骆度来贡方物”等语,此外皆用“蛮夷、 峒”等称谓。至明代时,苗称渐多,如《大明•会典》上即有“苗族”之语。《大明一统志》上则有“苗人、苗蛮、东苗、西苗、紫姜苗、卖爷苗”等名称。入清以后“, 苗”字便盛行了,区别亦多。初见时范围尚狭,迨后才逐渐扩大而为西南民族之总称。从此便取代了历史上的“蛮夷”二字了。
  所以说,今世之苗瑶,绝非上古之“九黎三苗”。而是在隋唐五代以后新产生的一个民族———苗猺系。


苗族比较有名的东西都有些什么啊?

苗族历史悠久,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贵州的苗族共360多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为集中。 人们通常把世界民族分为两大经济文化类型,一类是农耕民族的田园文化,另一类是游牧民族的“马背上文化”。然而却常常忽视第三种文化类型的存在,那就是介于两者之间“既耕且游”的民族。苗族由于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历来有不断迁徙的习俗,以迁徙求生存,求发展。但苗族又与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以农耕为业,迁到一个地方,总要在那里驻足一段时间,男耕女织,养精蓄锐,然后再告别旧的家园,又迁到另一个地方,去建设一个新的家园。他们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遍布湘、鄂、川、黔、滇、桂各省区,还渡海到达海南,甚至越过国境进入东南亚。几百万人在大地上流动,这确实是一大壮举。?
尽管他们越走越远,越走越分散,但文化传统并不曾丢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由母文化演绎成多种子文化,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拿服饰来说,如果其他民族以某种服饰作标识的话,那么,苗族是以多种服饰来做文化符号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就列有173种。每逢节日,裙角飘动,银饰丁当,蔚为壮观。这些不同的“亚族群”符号,产生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方言土语,有不尽相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群体组合。可能是由于长期迁徙、融合的原因,苗族的语言特别复杂,分为三大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但都同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在贵州的民族节日中,苗族节日约占总数的60%以上,这是地域分散、习俗不一的结果。“跳花”一类节日集会最为普遍,内容大同小异,都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但时间、形式、称呼就不同,有的叫“跳场”、“跳月”、“跳洞”、“跳年”;有的叫“玩花坡”、“坐花场”、“跳花场”;有的叫“芦笙节”、“爬山节”、“赶秋坡”;有的则叫“姊妹节”、“闹冲”等等。苗族过苗年,贵阳、黄平、松桃等地过“四月八”,清水江流域则过龙舟节,黔东南苗族在鼓社节祭祖,此外还有迎雷节、斗牛节、祭树节、杀鱼节、招龙节等等。
苗族歌舞丰富多彩。歌有古歌、游方歌、飞歌、酒歌、丧歌、祭祀歌诸种,以古歌、飞歌最具特色。苗族乐器芦笙、唢呐、木鼓、筒、姊妹箫、木叶等别有韵味。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舞,包括芦笙排舞,芦笙圆舞、芦笙四方舞、芦笙导舞、芦笙群舞、芦笙莽筒舞、芦笙鼓舞等。这些舞种历史悠久,传承性强,普及面大,参加的人多,保留了许多原始、古朴的特征,如注重节奏感,强调步伐整齐,群体性极强。成百上千的人在一起跳,动作却惊人的一致,表现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苗族竞技性的舞蹈,有芦笙双人舞、连环套吹芦笙舞、滚山珠等。苗族文化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苗族古歌,以诗的语言世代传承,把几千年的历史串联起来,从原始走到现代。六枝梭戛的苗族,至今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古老工艺和文化习俗,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在那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文化生态博物馆。
雷山西江的“千家苗寨”,苗家吊脚楼层层叠叠,气势恢弘,还有古老的“鼓社”组织,神秘之门还没有真正打开。


美国有多少苗族参与选举?欧洲美洲亚洲的苗族人是什么历史背景?

  美国应该有100万左右苗族人参加选举投票吧!

  苗族的历史背景是一个漫长的迁徙过程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苗族迁徙的的描述:
  迁徙五千年 创业五千秋
  ——世界苗族迁徙史浅析


  澳大利亚著名的民族史学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书上说:“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这位史学家的分析和结论是符合事实的。

  犹太族,曾是一个不幸的民族。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军队攻入耶路撒冷,屠杀了50万犹太人,迫使犹太人向世界各国“大流散”。但无论他们流散、迁徙到哪里,都摆脱不了被歧视、被压迫的命运。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就杀害了600万犹太人,占世界犹人口的三分之一。后来,犹太在美、英等国家的同情支持下,成立了意为“同神摔过跤的人”的犹太国——以色列。从此,犹太人才有立足之地,继之他们才得以将他们面积公2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0万的小国迅速发展成当今世界最小的超级大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几个少数国家之一。

  苗族过去所受的苦难比犹太人更深重、历史久远,是个更为不幸的民族。

  在炎黄与蚩尤涿鹿鏖战之后的五千年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苗族由北到南,由东到西,从国内到海外,经历了5次规模较大,范围广的历史大迁徙,所经受的苦难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远古社会曾形成过炎帝、黄帝、蚩尤三圣人分治天下的三足鼎立之势。因此,我们认为,中国人是“炎黄子孙”的说法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炎黄蚩的子孙”或统称“中华民族的子孙”。这不由你愿不愿意,而是实实在在的民族史实。

  凡读过中国古代的都知道,先在黄河中下游开发繁衍的是夷人;羌人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生活;狄人原住在蒙古高原上。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羌人的首领是炎帝,狄人的首领是黄帝。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先是发生了羌夷战争,蚩尤打败炎帝。炎帝败阵西撤,于阪泉遇上东进的黄帝,又与黄帝交战,敌不过黄帝,便归顺黄帝,同黄帝联合东进,先后在阪泉、涿鹿、中冀与蚩尤展开了3次大决战,炎黄二帝获胜,蚩尤于中冀战亡。然后,黄帝又战胜炎帝,出现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即夷、羌、狄三者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没有融合的狄繁衍成现代的阿尔泰语系名民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等):没有融合的羌繁衍成现代的藏缅语系的藏族、彝族等;没有融合的夷,其中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苗瑶语系各民族,另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壮侗语系各民族(壮族、傣族等)。蚩尤战败后,不愿融合为华夏民族的苗族先民扶老携幼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定居,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三苗国”。从黄河中下游南迁到长江中下游,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三苗国在左洞庭,右彭蠡的长江中下游强盛起来后,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集团发生冲突。经尧、舜、禹三代的不断“征伐”,到了夏禹,三苗被彻底打败,有生力量基本被歼灭,“三苗国”从此不复存在,幸存下来的除部分又融入华夏族外,其余的举村寨又向南逃生,到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之中隐居下来。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苗族才以“南蛮”、“荆楚”或“楚荆”的名称又出现在中原文献史料中。这是苗族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

  苗族不愧是一个坚忍不拔的民族,他们从湖沼平原地带迁到绵山区后,经过艰苦卓绝的创业,又在条件恶劣的山区日益繁衍和发展起来。在春秋至战国的四百二十四年里,苗族发展成“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楚国是否苗族自己建立的国家,沿待于进一步考究,但古籍《史记*楚世家》一书有记载,楚文王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武王也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载:“春秋各国,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国大小战争二百二十次。”由于战乱不止,给苗族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为避战祸,部分苗民艰苦跋涉西迁到自然条件更为险恶的武陵山区。秦吞巴并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翦伯赞在《中国史纲》一书说,“至西汉之初,今日川黔汀鄂一带的山溪江谷间,已经布满了南蛮之族”。他们中的大部分沿澧水,溯沅江,进入武陵地区的“五溪”。“武溪”,即雄溪、满溪、辰溪、酉溪、武溪。雄溪即巫水,流经湖南的城步、绥宁、会同等县,注入沅江:武溪,今称舞阳河,流经贵州的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和湖南的新晃、芷江、怀化等地汇入沅江; 发源于黔南云雾山,流经黔东南,至湖南黔城与沅水汇合的清水江岸也布满了迁进开发、繁衍的苗族。沿巫水南迁的苗族,有的到了广西大苗山、三江等地,有的过海到了海南岛。这之后,苗族就以“武陵蛮”,“五溪蛮”的名称,见诸于文献。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迁徙。

  秦汉时期,僻处武陵山区和五溪两岸的苗族,有一段休养生息的稳定发展时期,到了西汉末年,“武陵蛮”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而引起封建王朝的注意。《后汉书*南蛮传》云:“光武中兴,武陵蛮特盛。”光武帝生怕苗人威胁自己的统治,两次派武威将军刘尚溯沅江而上,进攻武陵蛮,不仅没得逞,反全军全军覆没;继派李嵩、马成率兵进攻武陵蛮,又被武陵苗族联合其它民族扼险击溃。光武震怒,即派伏波大将军马援,率兵4万向武陵蛮进攻。武陵蛮在“壶山头”(今湖南沅陵东)“乘高守隘”,阻止马军8个多月,马援也气疾交加,死于军中。至此以后及唐宋时期,封建王朝不断地向“武陵蛮”、“武溪蛮”大举用兵。据《资治通鉴》载,唐开元十二年(724)朝廷宦官杨思勖为黔中招讨使,“率兵六万往,执行璋,斩首三万级”。由于封建王朝不断征剿,迫使“武陵蛮”和“武溪蛮”再渡西迁,或向更高,更险的深山、峡谷纵深隐居。有的沿着舞阳河西上,迁至思州(今岑巩县)以及思南、印江、梵净山区;有的在汀西的腊尔山、黔东的松桃等地山坡、谷地定居;有的沿清水江西上到黔东南地区定居;有的迁得是更远,进入黔北、黔西、川南和云南、广西,分布越来越分散。这是苗族史上的第四次大迁徙。

  元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朝廷对苗族人民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更为沉重,军事镇压也更为残酷,因此,又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第五次大迁徙运动。元时曾把中华民族分为四等,把包括苗族在内的南人视为最末一等。明清时期,苗族人民多次被迫起义,又多次被被镇压与屠杀。每次起义失败,都导致背井离乡的结果。而今操中部方言的贵阳、安顺、黔西南等地的苗族,多是清雍乾年间,遭到清ZF残酷镇压后,由黔东南迁逃去的。清乾嘉年间,汀黔边的苗族首领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等领导的苗民大起义,清朝前后用了十多年时间,调集了5个省18万兵力,耗资近2000万银两,仅被义军打死都司上以及至总督的官员就有200余人,付出极大的代价,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然而,清朝却从此由盛转衰了。起义失败后,湘黔边的苗族有的逃入黔中、黔南,有的逃到今广西南丹等县,有的被俘押往北京,关西山黑牢,筑城将他们围住,现北京四季青西山门头沟的苗族,就是这次起义被俘的义军后裔。张秀眉在黔东南领导的咸同大起义失败后,黔东南的苗族,有的黔到黔西南,有的经兴义迁入文山地区。越南学者研究认为,现定居在越南老挝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苗族,大多是在清代雍乾、乾嘉和咸同三次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人贵州远迁去的。清初,有80户苗族因反“改土归流”失败,举家迁进越南河江省同文县;乾嘉石柳邓、石三保和吴八三起义失败,贵阳、云南和广西的苗族分两路迁入越南的同文县和老街省北河县;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又有1万多苗族从贵州、云南和广西迁入老街、河江、安沛等地。迁进老挝的苗族,据法国学者杨沫丁考察认为,迁进的时间是1810——1820年之间,1850年,他们已居琅勃拉邦扎住了根。有人认为,当时由贵州、云南和广西迁去老挝的苗族有5万人之多。迁入泰国的苏州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由老挝经缅甸迁去的。1975年前后,由于印度支那战争,老挝的部分苗族在战争中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在泰国ZF和联合国的帮助下,这批难民被输入送到第三国。美国是接受苗族迁去最多的国家,现有20多万人;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圭亚那、德国和阿根廷等国也接受了几百、几千或几万人。至此,苏州史上的迁徙运动,历经悠五千年,才基本结束。

  苗族这样长时间、大幅度、大规模、远距离艰苦卓绝的迁徙,不仅在中华民族56个民族在是不我见的,就在世界2000多个民族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也由于这种大迁徙运动,对苗族的发展生产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一,由于不断的迁徙,磨练了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对民族剥削和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搞精神,仗义,勇敢,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逆境中不灰心气馁,乐观,幽默。

  第二,由于不断的迁徙,使苗族人民深深懂得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只有团结,不能生存。因此,苗族十分重视团结,既注意苗族自身的团结,对注意和其它民族搞好团结,和睦共处,讲义气,重友谊,与人为善,为人坦荡,不欺弱,不称霸,也不记仇。

  第三,由于不断的迁徙,生活环境不断的变异,使苗族人民锻炼成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富于创业精神,无论迁到到困难、再艰苦的地区,都能迅速适应,并能从实际出发开发当地的自然优势,声带发展、繁荣起来。因此,苗族在迁徙不止的历史长河中为国家和民族经济、文化的开发、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四,由于不断的的迁徙,苗族长期处于创业—迁徙,迁徙—创业,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客观上,延缓了苗族经济、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使苗族的生产力长期处于低速度发展的落后状态。

  第五,由于不断的迁徙,使苗族分步地域广阔,居住分散,久而久之,也就形成支系统繁多的方言。由于没有统一的文字,致使苗族今天不能用统一的苗族语演讲和交谈。

  而今,我们党和国家认真地贯彻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的政策,各民族都有共同享有政治、经济、文化 的平等权利。苗族,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海上文明、发达的国家,也都反对民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可以说,当今世界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最好时机。无论任何民族,只要珍惜这个历史机遇,虚心向先进的民族学习,努力增进与世界各民族的团结和友谊,不断增强民族自身的凝聚力,树立自立、自强精神,都可以为类世界的文明进步作 不可低估的贡献,苗族当然也不例外。


求一些好听的少数民族的歌曲?!

  《凉山的月亮》(阿果演唱)
  http://221.212.95.100/iice/images/upload/2006/03/26/202121.mp3
  恩哎 凉山的月亮有几多
  恩哎--- 有几多
  凉山的月亮你可曾数过
  你可曾数过
  恩哎--- 可曾数过
  --
  一个月亮在夜空游荡
  一个月亮在水中飘落
  一个月亮在阿妹怀抱
  一个月亮在阿哥心窝
  ---
  恩哎 凉山的月亮有几多
  恩哎--- 有几多
  凉山的月亮你可曾数过
  你可曾数过
  恩哎--- 可曾数过
  --
  一个月亮在夜空游荡
  一个月亮在水中飘落
  一个月亮在阿妹怀抱
  一个月亮在阿哥心窝
  ---
  水中的月亮在夜空游荡
  夜空的月亮在水中飘摇
  阿哥心中的月亮在阿妹的怀里
  阿妹心中的月亮在阿哥的心窝
  ----
  恩哎 凉山的月亮会唱歌
  恩哎--- 会唱歌
  --
  月亮会唱歌你可曾听过
  你可曾听过
  恩哎--- 可曾听过
  ---
  一声声象清泉流淌
  一声声象夜莺飞过
  一声声来自阿妹的怀里
  声声象回响在阿哥心窝
  ----
  那时阿妹拨动了琴弦
  阿哥的心中泛起了微波
  也请歌唱理想和爱情
  歌唱凉山那迷人的生活


  《月光下的凤尾竹》
  歌手:关牧村
  http://bbs.jmrb.com/bbs/upfile/music/1103.MP3
  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哟
  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
  竹楼里的好姑娘
  光彩夺目像夜明珠听啊
  多少深情的葫芦笙
  对你倾诉着心中的爱慕
  哎金孔雀般的好姑娘
  为什么不打开哎你的窗户

  月光下的凤尾竹
  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
  竹楼里的好姑娘
  歌声啊甜润像果子露
  痴情的小伙子
  野藤莫缠槟榔树
  姑娘啊我的心已经属于人
  金孔雀要配金马鹿

  月光下的凤尾竹
  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
  竹楼里的好姑娘
  为谁敞开门又开窗户
  哦是农科站的小岩鹏
  摘走这颗夜明珠哎
  金孔雀跟着金马鹿
  一起啊走向那绿色的雾哎

  《我在半路上把你等》
  崩龙族情歌
  http://www.uu97.com/newshtml/2007-08-05/2043943034.html
  今晚同来挖话根,
  哥妹越讲底越深。
  沙滩倒水水会漏,
  阿妹话儿称我心,
  太阳一出把霜化,
  阿妹话音绕我身。

  今晚阿妹情意深,
  竹筒舀水润我心;
  火塘来烤心头话,
  干柴烧了三大捆......
  今晚为啥这么短?
  刚烤热话头天就明!

  阿妹跟我去撵山,
  我在半路上把你等。
  长青树上采一片叶,
  摆在路口领你行。
  长青树下接着讲,
  树根上头挖话根。


上一篇:魂瓶

下一篇:提比略 克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