鮰鱼是什么鱼
鮰鱼一般指长吻鮠,是鲿科、鮠属鱼类。鮰鱼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在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鮰鱼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鮰鱼是什么鱼 鮰鱼属于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为0~38°C,生长适温为15~30°C,ph范围6.5~9.0,最适ph7.0~8.4。 鮰鱼不耐低氧,喜集群、怕光,分布在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 被鮰鱼刺后,整个人会感到剧痛、灼热,伤口会出现撕裂、出血、局部肿胀等症状。被刺事故多发生于捕捉时,需十分小心。
鮰鱼是什么鱼
鮰鱼一般指长吻鮠,是鲿科、鮠属鱼类。鮰鱼的身体呈纺锤形,体表光滑无磷,眼睛小,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体色为粉红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鮰鱼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长江中钓鮰鱼的最佳时段通常是在长江的盛水时期,即每年的5~9月,是垂钓鮰鱼的黄金季节。尤其爱在水流湍急有漩涡的水体,或是水底下岩石或乱石的深水处。特别是阴雨天时摄食强烈。 鮰鱼喜欢集群,而且畏光,属于一种温水性鱼类且不耐低氧,生长的适温为13-30℃,而当水体中的溶氧量低于2.5mg/L的时候,便会出现浮头现象。鮰鱼是长江水产的三大珍品之一,在大江大河激流乱石中生存,很难在湖泊中见到,溪或堰塘中不会有,它们的体重一般在1.5-2.5公斤左右,少数个体能够达到10公斤左右,春秋季节长江江口鮰鱼身体肥壮,肉质鲜嫩,是最佳的品尝时节。野生长江鮰鱼的体色特征是,背部青灰色,鳍部黑灰色,肚皮白色,俗称“琥珀背,白肚皮”,口感完全不同于目前市场上粉白色的广东肥鱼。每年伴随着“阳春三月啖江鲜”的呼唤,河豚、刀鱼、鲥鱼跃上桌头。虽说这三者味道都是极鲜,但前者有毒,后两者又小刺繁多,价格又高。故常常让人望而生畏,含恨而止。倒是“长江第四鲜”——鮰鱼,博采众长,价格亲民,实乃最值得一试的江鲜。鮰鱼,南方又写作鮠鱼,我国不同的地方,鮰鱼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称“鮰老鼠”,四川名“江团”,贵州则唤之“习鱼”。头呈锥形,尾长嘴小肚大,说是一种食肉的鱼。过去,在长江上游及支流,鮰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产量较高,而湖北的石首,四川的乐山、北碚、南充、丰安等地为有名的产区。鮰鱼和清江鱼不一样,清江鱼指的是产于湖北清江库区的鱼,主要包括了红鮰、匙吻鲟、丁桂、江团、清江黑鮰等种类,而鮰鱼就是其中一种。而鮰鱼并不单单只是清江鱼而已,它被称作肥王鱼,除了分布在清江库中之外,还分布在长江、淮河、辽河、珠江、闽江等多种水系中。 鲥鱼、刀鱼、鮰鱼,被人们称为“长江三鲜”。野生长江鮰鱼规格:500克~2500克每条不等。
炸弹鱼的简介
炸弹鱼,学名称鲣鱼(Bullet mackerel)又称小金枪鱼,西瓜皮,洋包鱼,属鲈形总目,金枪鱼亚目,金枪鱼科,舵鲣亚科,鲣属。鲣鱼全长1米,身体为纺锤形,粗壮,无鳞,体表光滑,尾鳍非常发达。主要特征是体侧腹部有数条纵向暗色条纹。鲣鱼背鳍有8至9个小鳍;臀鳍条14至15根,小鳍8至9个。尾鳍新月形,体侧具4至7条纵条纹,体背蓝褐色,腹部银白,各鳍浅灰色,大者长1米以上,一般体长400至500毫米。属黎明、昼行性鱼,白天出没于表层至260米水深,夜间上浮,经常吃沙丁鱼、竹篓角等鱼类和甲壳类。鲣鱼喜欢尾随鲸鱼,鲨鱼而做集体游动,先把水中大些的食物吃掉,剩下的便于鲸鲨吞噬。鲸鲨也会荫护鲣鱼,它们是一种共生关系。鲣鱼出现的海区常伴有海鸟群,在鱼群上方追捕食物。鲣鱼捕食沙丁鱼及其它鱼的幼鱼、乌贼、软体动物及小型甲壳类。通常数十万尾相伴回游在海洋中,以小鱼、虾和乌贼为食,鯷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如果一发现便上下左右群起夹攻,使得无处可逃的鯷只好跃出水面。鲣鱼分布于温带到热带的广大区域,主要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温高于15摄氏度以上的水域,都有鲣鱼的踪迹。我国东海、南海都有分布和生产。炮弹鱼可以自由伏卧,当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钻入珊蝴礁洞中,竖起背鳍将自己紧紧地固定在洞里。该鱼肉食性,非常贪食,牙齿锐利无比,能咬碎石珊瑚。其适宜水温为 26 --28 ℃ 。可以喂鱼肉、虾肉、颗粒料和小鱼、小虾。它喜欢独居,常躲在岩石丛中。不可同小型鱼或珊瑚虫、海葵等混养。外形特征:炮弹鱼具有菱形的身体、多变化的颜色及特有的游动方式(以摆动背鳍及胸鳍的方式游动),嘴巴小但有力气,头部大,可以很容易的被辨认出来。体态特征:鲣鱼全长1米,身体为纺锤形,粗壮,无鳞,体表光滑,尾鳍非常发达。主要特征是体侧腹部有数条纵向暗色条纹。鲣鱼背鳍有8至9个小鳍;臀鳍条14至15根,小鳍8至9个。尾鳍新月形,体侧具4至7条纵条纹,体背蓝褐色,腹部银白,各鳍浅灰色,大者长1米以上,一般体长400至500毫米。生活习性:鲣为暖水性上层洄游鱼类(在日本近海,鲣鱼从春到夏北上,从秋到冬南下,作季节洄游。),分布于温带到热带的广大区域,多集群于辐射区冷暖水团的交汇处及水质澄清的海区。
炸弹鱼的简介是什么?
炸弹鱼,学名称鲣鱼(Bullet mackerel)又称小金枪鱼,西瓜皮,洋包鱼,属鲈形总目,金枪鱼亚目,金枪鱼科,舵鲣亚科,鲣属。鲣鱼全长1米,身体为纺锤形,粗壮,无鳞,体表光滑,尾鳍非常发达。主要特征是体侧腹部有数条纵向暗色条纹。鲣鱼背鳍有8至9个小鳍;臀鳍条14至15根,小鳍8至9个。尾鳍新月形,体侧具4至7条纵条纹,体背蓝褐色,腹部银白,各鳍浅灰色,大者长1米以上,一般体长400至500毫米。属黎明、昼行性鱼,白天出没于表层至260米水深,夜间上浮,经常吃沙丁鱼、竹篓角等鱼类和甲壳类。鲣鱼喜欢尾随鲸鱼,鲨鱼而做集体游动,先把水中大些的食物吃掉,剩下的便于鲸鲨吞噬。鲸鲨也会荫护鲣鱼,它们是一种共生关系。鲣鱼出现的海区常伴有海鸟群,在鱼群上方追捕食物。鲣鱼捕食沙丁鱼及其它鱼的幼鱼、乌贼、软体动物及小型甲壳类。通常数十万尾相伴回游在海洋中,以小鱼、虾和乌贼为食,鯷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如果一发现便上下左右群起夹攻,使得无处可逃的鯷只好跃出水面。鲣鱼分布于温带到热带的广大区域,主要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温高于15摄氏度以上的水域,都有鲣鱼的踪迹。我国东海、南海都有分布和生产。炮弹鱼可以自由伏卧,当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钻入珊蝴礁洞中,竖起背鳍将自己紧紧地固定在洞里。该鱼肉食性,非常贪食,牙齿锐利无比,能咬碎石珊瑚。其适宜水温为 26 --28 ℃ 。可以喂鱼肉、虾肉、颗粒料和小鱼、小虾。它喜欢独居,常躲在岩石丛中。不可同小型鱼或珊瑚虫、海葵等混养。外形特征:炮弹鱼具有菱形的身体、多变化的颜色及特有的游动方式(以摆动背鳍及胸鳍的方式游动),嘴巴小但有力气,头部大,可以很容易的被辨认出来。体态特征:鲣鱼全长1米,身体为纺锤形,粗壮,无鳞,体表光滑,尾鳍非常发达。主要特征是体侧腹部有数条纵向暗色条纹。鲣鱼背鳍有8至9个小鳍;臀鳍条14至15根,小鳍8至9个。尾鳍新月形,体侧具4至7条纵条纹,体背蓝褐色,腹部银白,各鳍浅灰色,大者长1米以上,一般体长400至500毫米。生活习性:鲣为暖水性上层洄游鱼类(在日本近海,鲣鱼从春到夏北上,从秋到冬南下,作季节洄游。),分布于温带到热带的广大区域,多集群于辐射区冷暖水团的交汇处及水质澄清的海区。
鲣鱼的介绍
鲣(jiān)鱼,俗称炸弹鱼,属鲈形总目、金枪鱼亚目、金枪鱼科、鲣属。在西太平洋,有一大片极为温暖而荒芜的水域,被称为暖池。那里有最大的鲣鱼种群之一,这些鲣鱼在暖池西部边缘觅食最为活跃,那里有两股水质完全不同的洋流系统交汇,造成一个汇聚带,在其周围,营养、浮游生物和小鱼都很集中。本来四处游荡捕食的鲣鱼只要随着食物跟着洋流迁移即可。春夏之际,成群而来,在沿岸各地均可捕获。鲣鱼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拖毛钓、流刺网的捕捞对象,同金枪鱼一样为大洋性重要经济鱼。可供鲜食或制成咸干品,世界主要渔业国利用鲣鱼加工成罐头制品,在欧美市场十分畅销。鲣鱼分布范围较广,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温高于15摄氏度以上的水域,都有鲣鱼的踪迹,并且储量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尚且乐观。日式烹饪中经常用到的柴鱼高汤就是鲣鱼制作而成。鲣鱼在日本被使用特殊工艺煮熟,剔除鱼刺后反复烟熏多次。因烟熏后的鲣鱼硬如木块,故也称为“木鱼”,据悉又叫鲣节,用这种烟熏鲣鱼为主要成分,并且配合各种氨基酸与核酸原料制成的颗粒状调味品,还被称为“木鱼精”,它是日本料理和日本料家庭馆最常用的调味品之一。
鲣鱼是金枪鱼的一种吗
是金枪鱼的一种,属于金枪鱼科。鲣鱼,俗称炸弹鱼,属鲈形总目、金枪鱼亚目、金枪鱼科、鲣属。它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上层水域中的鱼类,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广阔水域,属大洋高度洄游鱼类。由于它们生活在水深100米~400米的大洋深处,其洄游范围限于盐度高的外洋,较少接触污染较严重的近海和沿岸水域,其肉质受到近海的污染程度非常低。因此,金枪鱼肉是可以放心食用的绿色食品。扩展资料金枪鱼富含高蛋白质、高肌内脂肪和高维生素A、D,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比如蓝鳍金枪鱼,其背部少脂肉和腹部多脂肉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质及钙、磷、铁、钠都要高过许多鲑鱼、鲐鱼及牛腿肉、猪腿肉、鸡腿肉等肉类。金枪鱼属于红肉鱼类,红肉鱼类肌肉中的脂质较白肉鱼类含量高,其脂肪酸大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它们的主要代表物是EPA和DHA。DHA也就是脑黄金。从总体上看海水鱼中的DHA含量多于淡水鱼,深海鱼中的DHA通常要比沿岸的近海的鱼类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鲣鱼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金枪鱼,来自远洋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