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德寿

时间:2024-06-29 15:06:37编辑:奇事君

介绍一下人物的生平

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又译额森。出身於准噶尔部﹐姓绰罗斯氏﹐顺宁王马哈木孙﹐脱灌(代字)子。 祖孙世掌瓦剌之政。正统四年(1439)脱死﹐也先嗣位﹐称太师淮王﹐常与明朝有贡使往还。可汗脱脱不花仅以元裔之名为君﹐不相临制。也先在脱兼并蒙古各部的基础上向外扩张﹐西攻哈密﹐又大规模地出讨蒙兀儿斯坦﹐并与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斤蒙古(今玉门市西北)诸卫首领通婚﹔东破兀良哈﹐胁逼高丽。使东至女真﹐西至赤斤蒙古的广大地区﹐皆受其约束。正统十四年(1449)大举侵明﹐在土木之变中俘虏明英宗﹐并胁裹英宗包围北京城﹐後被于谦击却﹐议和﹐送还英宗﹐恢复贡市。此後﹐他杀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田盛(天盛)大可汗﹐建号添元﹐设左右丞相及行省﹐又采取一系列统治措施。但也先的统治为时很短。先是女真诸部起而为乱﹐後兀良哈因不堪其徵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内部又因其合兵南侵﹐利多归於己﹐而弊则均受﹐引起部下不满。也先荒於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景泰五年(1454)为部下阿剌知院等所杀﹐瓦剌势衰。满意请采纳


黎德寿是反面人物吗?

黎德寿 (越南语:Lê �0�4�6�7c Th�6�9/黎德壽 ? ,1911年10月14日-1990年10月13日),或译为 黎得寿 ,原名 潘廷凯 (越南语:Phan �0�3ình Kh�5�7i/潘廷凱 ? ),越南政治人物、军人、革命家、外交官,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越南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生于南定省。 他于1930年由于资助印度支那共产党,而被法国殖民政府拘捕并监禁六年,1936年获释,1939年再度被监禁,并于五年后获释。1945年,黎曾协助领导反殖民独立运动组织越盟,直至1954年签订日内瓦会议,黎德寿加入越南劳动党(现越南共产党)政治局,并监察由1956年起开始向南越政府反抗的越共游击队组织。黎在越南共产党内历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书记等要职,并连续三届当选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美国于1960年代早期开始介入越南战争,从1968年到1973年间曾举行多场公开及不公开的巴黎和平会谈,期间于1970年起,黎曾多次与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秘密会谈,使1973年1月27日的巴黎和平会议得能商讨两越停火事宜,包括在80日内释放战俘、国际控制及监察委员会监察双方停火、南越举行自由及民主选举、美国继续援助南越、北越军继续留守南越,以及两越统一。 会议继续召开期间,越南当地尚有一些零星战斗,美国会于3月29日前从越南撤军,但仍向北越发动轰炸。由于双方持续违反停火协议,黎德寿与基辛格继续于同年五至六月继续于巴黎会晤,商讨行使停火协议事宜,至6月13日,美国与北越代表正式宣布行使条文内容。 黎德寿与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双双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由于黎认为越南尚在战乱中,因此拒绝接受奖项。因为诺贝尔评奖机构要求他与基辛格分享该奖。此二人于该年签署了一份停火协议,但战火在越南仍持续了两年才停止。1990年10月13日,黎德寿去世,终年79岁。


史上有哪些人曾拒绝接受诺贝尔奖?

1、耶利内克:自认没有资格2004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理由是:“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尽管耶利内克并没有拒绝诺贝尔奖本身,却在获奖第二天发表声明,宣布自己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这项荣誉。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的贺拉斯•恩格道尔称,得知自己获奖,耶利内克第一句话是,“我决不能去你们那儿拿奖,我有社交恐惧症,不愿意见人。”耶利内克给出了两条理由不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理由:第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第二,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耶利内克称,得知获奖的消息,她“不是高兴,而是绝望”。她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克。2、萨特:一向谢绝官方荣誉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法国当代著名文学家让•保罗•萨特,授奖的理由是“他的作品理念丰富,充满自由的精神和对真理的探求,对我们的时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萨特随即发表声明,拒绝接受这一奖项。事实上,在萨特得知自己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时,就曾经致函谢绝。然而,瑞典皇家学院仍决定将这一奖项颁给萨特。萨特则坚持了自己的理念,称“我的拒绝并不是什么仓促的突然的行动,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萨特在声明中称,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有两方面原因,从个人因素而言,他认为,所有他可能接受的荣誉,都会使他的读者面临“不必要的”压力。如果他署名“让•保罗•萨特”,这与署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让•保罗•萨特”的概念是不同的。3、多马克:遭希特勒政令禁止1939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多马克因“发现‘百浪多息’的抗菌作用”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百浪多息出现在青霉素之前,是第一款能够商用的抗生素。在百浪多息被发现后,普通细菌感染的致死人数出现了迅速下降。多马克最早的病人包括他年仅6岁的女儿。1935年,她不慎用未经消毒的针刺伤了自己,造成感染。她的病情不断恶化,医生们已经开始考虑截肢。绝望的多马克给女儿使用了百浪多息,这种药物才刚刚开始进行人体测试。多马克赌赢了这一局,女儿在2天后痊愈出院。1939年,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宣布多马克获奖。但他没能前去领奖,反而遭盖世太保逮捕,身陷囹圄。原来,在1937年,希特勒颁布政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4、帕斯捷尔纳克:屈膝折腰为生存帕斯捷尔纳克也是被迫拒绝诺贝尔奖的典型代表,命运也最为曲折。由于创作并在意大利率先出版了(在国内无法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1958年10月2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获此消息,帕斯捷尔纳克感到万分高兴,马上致电瑞典文学院,表示深感“无比激动和感激,深感光荣、惶恐和羞愧……但是当时的《真理报》指出:“反动的资产阶级用诺贝尔奖金奖赏的不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而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诬蔑者和苏联人民的诽谤者帕斯捷尔纳克。”苏联政府于是发表声明,称如果帕斯捷尔纳克出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大会并不再回国,苏联政府对他绝不挽留。由于压力巨大,帕斯捷尔纳克最终不得不选择屈服,与萨特相比,帕斯捷尔纳克被迫拒绝诺贝尔奖可被视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知识分子,在特定环境下,为了生存所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价。但是人一生能被授予一次诺贝尔奖已经是一件非常荣耀和难得的事情,却有这么一位神一样的科学家在面对十一授予诺贝尔奖的时候,选择了拒绝。

历史上有哪些作家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

历史上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前苏联大名鼎鼎的帕斯捷尔纳克和法国哲学家萨特。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谁?

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德国的威廉·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杜南(“和平”奖),他建立了红十字会,帕西(“和平”奖),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1、物理学奖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因发现X射线而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因此而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2、化学奖荷兰科学家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3、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因发现白喉抗毒素。首次成功地用动物的免疫血清治疗白喉,为血清疗法的创始人之一。1901年获首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文学奖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5、“和平”奖瑞士人让·亨利·杜南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帕西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诺贝尔奖

第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威廉·康拉德·伦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在1901年,第一批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威廉·伦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苏利·普吕多姆、让·亨利·杜南和弗雷德里克·帕西,他们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威廉·康拉德·伦琴1895年11月8日发现了X射线,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人拒绝过诺贝尔奖吗

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确实大有人在。第一个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当属德国生物化学家库恩。193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鉴于库恩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研究工作的贡献,将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他。可是,由于1935年诺贝尔委员会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被关在集中营里的德国人奥西茨基,德国颁布法令,不允许任何德国人接受任何诺贝尔奖项。因此,库恩未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49年,“二战”早已结束,库恩去了一趟斯德哥尔摩,领回了诺贝尔金质奖章和证书,奖金却领不到了,已经按照规定自动回归诺贝尔基金会。第二个拒绝诺贝尔奖的,是德国生物化学家多马克。1939年,多马克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由于与库恩相同的原因,多马克被迫拒绝接受领取诺贝尔奖。1947年,多马克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回了诺贝尔金质奖章和证书。第三个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是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早在上世纪20年代,帕斯捷尔纳克就在诗坛声名鹊起,享有巨大的声望。1956年,帕斯捷尔纳克完成了《日瓦戈医生》的创作,并以此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没想到,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后,让他在国内饱受抨击。帕斯捷尔纳克被开除了苏联作家协会的会籍。为了避免更大的打击,帕斯捷尔纳克被迫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帕斯捷尔纳克病逝。29年后,他的儿子前往瑞典文学院,代为领取了诺贝尔金质奖章和证书。第四个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是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是军人出身,在劳改营里完成了成名作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70年,瑞典文学院以索尔仁尼琴“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瑞典领奖。第五个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是越南人黎德寿。1973年,由于黎德寿和基辛格签署了一份停战协议,因而诺贝尔评奖机构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他们。黎德寿认为,越南仍处于战火之中(事实也是如此,直到两年后战火才完全停息),拒绝领奖。第六个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是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2004年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耶利内克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但是,耶利内克在第二天召开记者招待会,明确表示拒绝接受这一奖项。她的理由有两条。第一、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第二、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克的”。七,截至目前为止,真正发自内心,自觉、自愿拒绝诺贝尔奖的人,是法国作家、哲学家萨特。萨特生于1905年6月21日,病逝于1980年4月15日,被认为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又是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萨特的读者遍及全球,全世界知识界都在热烈地讨论“存在主义”。萨特的淡泊名利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他不被金钱收买,哪怕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他拒绝所有来自官方的颁奖,甚至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当萨特得知自己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就提前致信评奖委员会,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经过慎重考虑,依然将这一奖项颁发给他,理由是“他(萨特)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来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知获奖的消息后,萨特起草了一份《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的声明,并由他在瑞典的出版商委派一位代表在斯德哥尔摩代为宜读。在声明中,萨特宣布了自己拒绝领奖的理由是:“我的拒绝并非是一个仓促的行动,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这种态度来自我对作家的工作所抱的看法。一个对政治、社会、文学表明其态度的作家,只有运用他的手段,即写下来的文字来行动。他所能够获得的一切荣誉都会使其读者产生一种压力,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不可取的。”在萨特看来,自己是一个独立、自由、不必依附任何人的个体,所以拒绝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例外。总体而言,截至2019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拒绝领奖的只有寥寥可数几个人,他们让这个颁奖历程达100多年的著名奖项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进省考古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进省考古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是根据相应的工作岗位确定的。如果是考古工作岗位,专业和学历方面一般要求是考古专业或者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开放的岗位,要求是应届高等院校毕业生。对社会人员开放的岗位,除学历要求外,一般要求有一定的专业工作经验(专业工作年限)、获得一定的职称,并根据不同的学历和职称设有不同的年龄限制。
由于考古工作常常要在野外工作,劳动强度高,环境条件差,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通过相应的身体检查,符合标准。
再有,政治条件在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中从来都是首要条件,省考古队当然也不会例外。应聘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爱岗敬业,无不良行为记录等等。
以上是基本条件,对于不同的岗位,还会有不同的其他具体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说法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二条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2、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政治原因是外国公民遭到本国政治,无法在本国继续生存的,如1979年,越南前党政领导人黄文欢,因反对当时的越南党和的霸权主义政策,当年7月经由巴基斯坦转到来到中国,我国依照宪法规定予以政治庇护。扩展资料: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中有关外国人在中国的居留权利,实际就是受庇护、避难的意思。本条将庇护明确为宪法的用语。我国宪法规定的庇护权具有以下特点:(1)受到庇护的对象必须是外国人,而不包括中国人。(2)受到庇护必须是因为政治原因,非政治原因比如刑事犯罪就不得受庇护。各国关于外国人受庇护问题的规定大体有两种做法:例如只规定因“政治原因”而接受庇护,而不作具体规定。二是作出比较具体的规定,对接受庇护的条件作出一一列举。如我国前几宪法中关于拥护正义事业、参加革命运动、进行科学工作而受到迫害的外国人给予居留权的规定,就是这种做法。(3)受到庇护的外国人不得被引渡或者被驱逐出境。与受庇护权相对的是引渡。对于外国人因政治原因而不予引渡的事项,我国的引渡法已作出专门规定。根据这部法律的规定,外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政治犯罪而请求引渡的,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给予被请求引渡人受庇护权利的”,我国应当拒绝引渡。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黎笋死后越南当局为什么要向人民发布“认罪书”

当时越南政治上危急重重,经济上濒临崩溃,民心尽丧,士气尽失。“越共中央总书记”长征首先就要考虑给老百姓一个交待,让老百姓对政府有信心,他用“罪已诏”的形式实现了这个目的。越南六大的“认罪书”,是个处理得十分巧妙的危机公关。发了一篇“认罪书”,长征搞了个事件营销,巧渡难关,柳暗花明路一条。“罪己诏”是古代的中国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如果按现时的叫法,差不多就叫“认罪书”。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轻重有别。扩展资料黎笋(越南语:Lê Duẩn,1907年4月7日 - 1986年7月10日),越南广治省兆丰县人,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印度支那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统治越南(包括北越时期)长达十七年。1907年4月7日生于越南广治省兆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8年参加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在20世纪20年代便以一名铁路工人的身份投身共产主义。1930年印度支那共产党成立时成为首批党员。胡志明时期,黎笋进入位于北越的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且领导南越境内的地下共产党组织。1960年黎笋成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从职务上看是除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的胡志明以外,最重要的越共领导人。1969年胡志明逝世后,越南劳动党不再设主席职务,作为第一书记的黎笋成为北越的最高领导人,领导并随后统一了越南。当1976年南越并入北越之时,越南劳动党改名越南共产党,黎笋成为越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越共的最高领导人。黎笋在苏联的支持之下于1978年下令入侵柬埔寨,1979年黎笋被授予列宁和平奖。1986年7月10日黎笋在河内去世,去世时仍然保留着越共总书记的职务,他的继任者是长征。黎笋同时也被称为Le Dung、“三哥”。越共总书记农德孟强调指出,故总书记黎笋不仅是一个坚定的革命活动者,而且还是我党的一名战略工程师,他的事业与越南革命在二十世纪所获得的光荣胜利密不可分。在河内举行的纪念故总书记黎笋诞生一百周年的庆祝典礼上发表讲话时,农德孟总书记表示,在七十九年的人生旅程中,黎笋已将六十年的岁月服务于革命活动,树立起一个革命先锋战士的光明榜样,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民族解放、统一祖国及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故总书记黎笋已同以胡志明主席为首的政治部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一道,确定民族解放和捍卫祖国事业中的方向和重要政策,构建越南革命的军事科学,为打败帝国主义和其他反动势力的侵略战争做出贡献,大力支持和鼓舞世界人民群众发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运动,以最终获得独立自主和自由。在从1976年至1986年以党总书记名义的十年间,黎笋同中央委员会已经确定了建设与捍卫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战略并将其落到实处,同时还制定了越南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黎笋

中越自卫还击的背景是什么

(1)越南战争结束后,越南重新走上了扩张的道路,它认为自己打败了美国,又有苏联的支持,装备有苏式和美式装备的越南开始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这时,越南提出建立“印度枝那联邦”,一统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在老挝正府亲越的情况下,1978年,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向柬埔寨发动了入侵,并迅速占领了柬埔寨全境。

(2)1969年3月中苏爆发珍宝岛战争,进入上世界70年代,冷战后期中国与苏联持续处于敌对状态,苏联在中国北方陈兵44个师,兵力近百万。而中美关系则开始逐渐走向正常化。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揭开中美关系新的篇章。中美两国从此开始酝酿关系正常化。这对当时仍与中国友好而与美军交战的越南来说,却无疑是个坏消息,因为这将意味着中国将有可能减少甚至终止对越南的支持与援助。越南心中不满,转而全面投向苏联。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苏联来说,也是一大坏消息。在中美苏大三角中,中苏自六十年代交恶,从此成为死敌。

(3)中美接近对越、苏无疑构成重大威胁。苏联加速拉拢越南,而越南在南北统一后,随机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返华排华的举动。对内加大迫害华侨华人,对外频频骚扰中国边境,打死打伤我边民及边防军,入侵我国土,拆毁我界碑。

1978年9月29日,越南加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出于牵制中国的目的,又于1978年11月3日与越南签订了带有军事援助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在中南半岛上的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1979年中美建交,邓随后立即访美。在被问及对越政策时,他胸有成竹地说:“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


越南战争越南打败美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打败越南,是否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可以打败美国

越南经历的历次战争都离不开数量庞大的外援对吧?最终导致越南膨胀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从这点看 越南把自己实力高估太多,他们对内宣传是凭着越南自己的实力赢得了战争,击垮了敌人,呵呵😊,中越战争我们对付不是仅仅越南 而是苏联,苏联给越南撑腰还在北方边境陈兵百万!中越冲突持续了好多年 这导致苏联和东欧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当时越南没啥经济建设,所以没钱 没粮!这加速了苏联解体(这在当时对西方有利,对我国也有利,这是一个出乎意料作用)。再一个中越战争是中国拿出一部分力量来应对,国内继续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越南依靠苏联 也举全国之力来与我国对抗 结果越南经济完全崩溃,苏联解体更是让越南没有打下去的勇气了。结果就是:没有北边苏联大军压境的压迫感和越南的骚扰,我国继续深入的改革开放 有了今天的局面,越南在苏联解体后紧接着就跟我国恢复双标关系,请问这说明什么?而且越南模仿我国开始“革新开放”~据我所知日本在战败后 经济、科技、国防各个方面都模仿过美国~


上一篇:李硕勋

下一篇:最美女教官